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三百零三章 钓饵

北宋仕途 第三百零三章 钓饵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赵顼很感激的曹老太后的关怀,不过要他拿对方的宝贝去卖,却怎么也做不出来,强笑说道:“娘娘,朕宫里宝贝不少。怎么能拿您的?”

“不可,你的那些万万不可动用。”曹老太后赶紧摆手劝止,“你是一国之君,不但代表皇室,还代表了大宋天下。国内也就罢了,如果传到番邦之国,岂不是令大宋贻笑大方?哀家就不同了,哀家只是一个老太婆,至多能与皇室扯上关系,代表不了大宋一国。就算别人知道老太婆卖东西筹钱,也不过只是一笑而已。开明一点的弄不好还会赞哀家大方懂大义,还能获取好的名声呢。”

赵顼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曹老太后是在为他开脱,顾及他的脸面,把耻辱抗在她的身上。

“娘娘……”赵顼呜咽说不出话来。

曹老太后一言而定:“事情就这样定了,这事官家你就不必多管,由哀家主持吧。如果哀家宫里的宝贝不够,再让你母后那边分出一部分。哀家让下人准备妥当,一旦你那边真无计可施,就把宝贝放出宫去。”

赵顼也知道反驳不得,只是不住点头,羞愧地低下头,讷讷说不出感激的话来。

曹老太后这才笑了,想起一事来,问道:“官家,你为何要向他们许诺三司使的职位?难道他们想出法子来,你真会让任由一个人任三司使?”

“君无戏言。”赵顼抹完眼泪,坚定点头,“如果真有才能即是能臣,朕自会实现诺言。”

“这也太儿戏了吧?”曹老太后有点瞠目,眼睛一转,狐疑地看着赵顼,既而笑了一笑,“官家只怕另有深意吧?”

赵顼扯起一丝笑容:“朕就知道瞒不过娘娘的法眼。”

曹老太后又问道:“你既不同意文宽夫着力对付党项与契丹人的建议,又有意于熙河之地,这岂不是说你属意于王介甫?你要把三司使的推荐权交给他么?”

赵顼沉吟说道:“熙河之地……娘娘所言让朕觉得还需好生考虑一下。”

“别。”曹老太后劝道,“那只是哀家的一家之言罢了。哀家已久不参政,对于军国大事生疏得紧,看问题也许还及不上你们精准。军国大事,还是由你们决定吧。你不要因为顾忌哀家的想法就做别的判断!”

赵顼点头说道:“娘娘放心,朕自有主意。”

曹老太后这才松了口气。

赵顼又道:“至于三司使的人选,说实在的,朕很烦恼,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才临时想出这么个主意。司马光相公与王参政他们争得厉害呢!”

曹老太后却是笑得很开心,连声说道:“好好。争得好!”

“娘娘竟然如此高兴?”赵顼大是不解,朝臣相争,她不应该为自己感到为难么?

曹老太后扫他一眼,又是叹气:“你还是没有领略到仁宗他老人家的帝王之术。作为帝王,朝臣之间,不怕他们争,就怕他们不争。争就代表他们有矛盾,这样帝王坐在上边才能放心。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帝王的屁股也坐不安稳呀!官家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运用这一手段呢?”

赵顼闻言若有所思,最后大是苦笑,知道是一回事,运用又是另一回事。

“娘娘教训,朕一定多多琢磨。”赵顼只能出言让曹老太后安心。

曹老太后这么多年还不了解赵顼的性子?坚强,固执,重感情,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作为帝王的弱点。

不过她也只能时不时点醒,不能手把手教他怎么执政,一切都还需要他自己去领略贯通。

叹了一口气,曹老太后换了个话题:“这么说你是想把三司使抛出去,让他们作为,谁的主意为官家所用,就给他三司使的机会,也好让他们心服口服,减少纷争?”

“不错。”赵顼笑了笑,“朕就是这样打算。”

曹老太后又叹道:“那看来司马君实要吃亏了。据哀家所知,他并不大关心军务。而范纯仁那家伙对于军事也没学到他父亲的本领……”

赵顼摇头不同意:“娘娘这话可就错了。司马相公是不大通晓军务,但是他身边有人会呀。”

“谁?”

“沈子贤。”赵顼沉静说道,“朕总觉得沈子贤今天有点古怪,好像有话要说,却又欲言又止。朕抛出一个三司使,其实更像甩出了钓饵,作为一个诱惑,让沈子贤上钩罢了。”

曹老太后变了脸色:“什么?你打算让沈子贤做三司使?”

赵顼点头说道:“如果他有本事,为何不破格用一下呢?司马相公提议之时,朕也吓了一跳。不过仔细一想,以他的经济手段,确实很适合做三司使。”

“连司马君实都推荐他做三司使?这……”曹老太后喃喃不已,脸色更不好看了。

赵顼发现她的异样,不由问道:“娘娘,怎么了?”

“哦。”曹老太后反应过来,勉强一笑,“哀家就是觉得他年纪小了一点。他今年几岁了?”

“好像是二十四吧。”赵顼想了想说道。

曹老太后叹道:“那就是比你还小一点。二十四,作为计相,也太过……唉,只怕其他大臣要非议吧?”

“所以朕做这样的决定,如果沈子贤真有法子,王参政他们也不好反驳了嘛。有文老大人、宰相、参政共同作证支持,谁还会反对?”

“官家就这般相信沈子贤有法子?”

赵顼顿了顿,也是疑惑,道:“朕只是有一种直觉罢了。他说需要时间想一想。朕给他半天时间,成与不成,拭目以待。半天时间,朕再急也还等得了。”

“官家,对于臣子,你要用,但也要有手腕地用……唉,不提这个,以后有事再说吧。”曹老太后瞥了一眼赵顼,发现他全不在意,心里暗叹一声,也收了口。

………………………………………………………………………………

赵顼抛出的钓饵真的很诱惑。

至少王安石难以拒绝这样的勾引。

王安石书房,再一次聚集起一帮人。不过这一次不是他们自发过来,而是王安石主动招集。王安石是主持人,自坐上首。与会的有参知政事兼三司使韩绛、知制诰吕惠卿、开封知府章惇、知谏院邓绾、三司副使曾布、龙图阁侍制王雱。

这些人都是追随王安石变法的干将,在京中有地位的人都在座了。不得不说,单看他们的职位,从知府到参政,从副使到御史,都占据了要职,可以想象这帮人在朝堂能够形成如何庞大的力量。

几乎整个开封他们能影响的地方都能够说得上话!

面对这帮力量,司马光加一个范纯仁能够与之对抗这么多年,说起来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不过如今嘛,范纯仁有麻烦了……

“范尧夫之事,是谁主持的?”王安石一开口就直扑主题,没有废话,沉着脸问道。

章惇、邓绾、曾布面面相觑,这次封禅,他们是变法派留守京城的骨干,针对范纯仁之事当然要问他们。几人偷看王安石的脸色,看不出喜怒,更不知他的态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呵呵。”王雱轻声一笑,“如果能扳倒范纯仁可就是大功一件呀!”

“你给老夫闭嘴!”王安石怒瞪王雱一眼,“没大没小。”

他作为老子,都叫范纯仁的表字,作为他的儿子,哪有资格直呼人家的名字?就算范纯仁反对他们,王安石也很看不过去,但是出于对范仲淹的尊敬,王安石对于他的儿子范纯仁还保留着几丝礼数。对于儿子的无礼,他大为不悦。

王雱不服地转过头去,却也不敢说话了。

吕惠卿看了一眼邓绾,转而向王安石说道:“王参政,范尧夫一向与我等作对,如今有他把柄在手,如果能把他弄出朝廷,我等变法一事确实可以更顺利。他三弟之事确实足以令他难以自处了,这不是我等诬赖,而是真有此事,怪不得我等。”

王安石沉默半晌,叹道:“他父亲希文公当年是力主改革的倡议者,如今都有莫大威望,怎么他这个做儿子的会反对我等变法呢?可惜啊可惜,如果能为我所用,那该有多好。”

吕惠卿大为苦笑,给章惇使了个眼色。

章惇会意过来,赶紧说道:“王参政,弹劾范尧夫是章某的主意,文约那里是章某交代的。”

邓绾闻言大为感激地看了章惇一眼,其实弹劾范纯仁更多是他的意思,证据也是他收集的。原因?当然是瞄准了范纯仁那个御史中丞的位子,他作为御史官员,虽然已经是知谏院的官员了,可如果能升一步,成为御史之首的御史中丞,那该有多美妙。而且他机会很大,因此弹劾起来不遗余力,恨不得一脚就把范纯仁踹下台来。

面对邓绾的感激,章惇只是淡淡一笑,王安石让他主持京城变法派之事,他自也有这个魄力承担责任!推脱敷衍之词,不是他章惇的风格!

王安石看了良久章惇,满意地点点头,道:“子厚做得不错。确实,如今形势,容不得我等念旧情。不过这几天弹劾范纯仁之事暂且可以停一停,因为官家最近都没有时间来处理此事。大家不要再去让官家烦心,等过阵子老夫同意了,你们再旧事重提吧。”

几人皆是点头,就算一心向要篡范纯仁位子的邓绾也不敢不听。

王安石扫了众人一眼,与韩绛相视一眼后点点头,沉声说道:“记住,接下来王某与你们说的事,你们都给王某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出去。否则王某饶得了你等,官家都不会罢休!”

吕惠卿等人面面相觑,脸色顿时沉重起来。

王安石沉静着脸色,沉静地把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末了加上一句:“记住,不能泄露出去,免得乱了人心!”

听得党项人与契丹人相继陈兵大宋,除了已知事实的韩绛,众人的脸色都变得白了起来。就算一直放浪形骸的王雱也不敢再懒散,紧绷着身子,端直身体。

“父亲,这……”王雱读书颇为驳杂,兵家杂家无所不包,少年时代即写了一些边防文章,深得王安石赞誉。

就是因为懂得兵事,他才更能意识到当前严峻的形势。如果大宋要分兵四处,到处补漏,还真无计可施呢。

王安石看见他这个从小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也露出害怕的表情,不由笑了笑,道:“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当前局势吗?”

吕惠卿等人皆是摇头。

王雱仔细考虑半晌,道:“父亲,孩儿也赞同你的主张,暂且缓一缓广南西路;熙河要拿下,至于党项人,当然要猛力打击,不能让他们的嚣张气焰长起来。另外契丹人嘛,不能打,也不需要打。”

“不能打,也不需要打?”王安石来了兴趣,“这话怎么说?”

王雱自幼纵观天下,胸中自有丘壑,他自信地说道:“不能打,则是因为契丹人在幽云处布置了二十万兵力。一旦打起来,必有死伤,无论双方谁吃了亏,都将激发更恶劣的形势。我等吃亏,损了大量的兵力,契丹人见有便宜可占,弄不好会召集更多兵力进攻我等;契丹人吃亏,以他们的性子岂会善罢甘休,也会招集更多人来讨回面子。所以,不能打!”

众人皆是点头,承认王雱说的极有道理。

王安石看王雱的眼神愈发柔和,他这个儿子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至少眼光与才识过人一等。

“那不需要打又怎么说?”王安石笑着问道。

王雱智珠在握,呵呵笑道:“不需要打,则是契丹国内的情况不允许他们打一场大仗。如今的契丹,已经没有辽兴宗在世时的兴盛了。耶律洪基即位后,挥霍奢侈,一派昏君景象,重用奸臣,甚至连自己唯一的儿子都能杀掉。这个人,这十多年来已经把契丹败坏得厉害。他们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持他们与我大宋进行一场战争了!他们既无心要打,当然也不需要打!”

王安石问道:“那元泽你认为他们陈兵十万于我保州境上是为了什么?”

“要挟勒索耳!”王雱侃侃而谈,“无非就是敲诈罢了,重演庆历增岁的把戏!”

王安石默默点头。

庆历增岁事件,是辽人上个皇帝兴宗还在世时干的事情,趁大宋仁宗与西夏人开战的时机,兴兵来犯,大宋连败三场大战役,无奈求和。结果就是每年多向人家“纳”岁币十万两,绢十万匹。

韩绛作为三司使,对钱最敏感,闻言恨恨说道:“契丹人贪得无厌,我大宋都每年都向他们纳岁币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价值三四百万贯,他们还想怎么样?”

说到这个韩绛真的很生气,算上西夏那边的岁币,大宋一年差不多有五百万贯的“岁币”钱要眼睁睁从他手上流出去,实在是痛心啊!

王安石闻言除了自嘲一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待大家都静下来,王雱又道:“所以对于契丹人,只需遣使与之谈判即可。最不济就是再多给他一点钱。”

韩绛没好气地道:“你说得倒好听,给钱?一年又多增一两百万贯?现在国库一个子都没有,拿什么给他们?”

王雱哼道:“那就加紧速度,先下熙河,再定党项,如果速度够快,平定这两方,契丹人见无法敲诈,自也会退去了。”

韩绛不再反驳。

王安石环视一圈,道:“大家还有什么要说吗?”

吕惠卿等人摇头,他们都是文臣,对于军务不大熟悉,以他们的地位身份,更没有机会接触,对于这行陌生得紧。

王安石看着王雱,笑道:“元泽所言,大合吾心。那策略就这样定了,先熙河与党项,后契丹与交趾。”

吕惠卿也点头说道:“不错,熙河之功不能放弃,好不容易准备了几年,眼看就要有所收获,岂能说放手就放手?一旦收复,拓地千里,这等功劳,对于我等变法而言不知有多重要。还请王参政奏请陛下坚持!”

王安石自是允是点头。王韶是他举荐的,所为也是他们一道谋划,一旦功成,开疆拓土之功,就是他们的功劳,也是变法几年的伟大胜利!将会大振民心,有利于更进一步的变法举措!就算吕惠卿不说,王安石也看得出来,这也是他顶着文彦博这个把持军务大臣的反对也要坚持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突然又道:“现在官家许诺三司使的职位出来,你等还有什么好的法子解决财政状况么?如果想不出来,让司马君实他们抢了去,那就……”

此言一出,脸色最难看的就属曾布,他是三司副使,在座之中,最有希望接任的也是他。作为变法干将,如果在这紧要关头丢了三司使的职位,不单变法之事受创,就连他也将丢脸不已。届时还有什么脸面在三司衙门继续呆下去?

韩绛见众人皆是摇头不应,也深叹一口气:“介甫,此事比较难。可以来钱的地方都想过了,无计可施,除非打皇室的主意……”

王安石摇头说道:“打皇室主意是最后的无奈之计,还是想想其他吧。还有一点时间,大家抓紧……”

他顿住了,目光看向窗外远方。他这边如此焦灼,司马光那里怎么样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