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三百一十二章 拉起大旗

北宋仕途 第三百一十二章 拉起大旗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进了酒楼,上到二楼,一路牵引,在西边厢房处找了个房间。

“子贤,到了。”司马康微笑一指房间,随手掀开门帘,径自进去了。

沈欢随后进门,张眼一看,已经有两个人坐在里面了。两人见有人进来,倏地站了起来迎接。

“子由兄、元直,是你们!”沈欢眼睛一亮,大喜过望,奔向两人,把臂哈哈大笑。

原来等候在内的是苏辙与王旁!

王旁沈欢能够猜测得到,毕竟他这些年都与司马康一起主持杂志与报纸之事。司马康呼朋唤友,没有理由不叫上他。

至于苏辙也在京城,则出乎他的意料了。以前在海州时还听苏轼说他弟弟也出了京城,到河南做推官去了,怎么这个时候还在京城?

“子贤,几年未见,风采依旧呀!”几人坐下后,苏辙不由笑着寒暄。

“彼此彼此,子由兄也不例外嘛。”沈欢哈哈大笑。

在场的蔡卞当然没有座位,站在几人后面打下手,倒倒茶斟斟酒,跑得蛮勤快的。

四人围坐在一起,相对而坐,司马康与苏辙坐在一边,而沈欢的旁边则是王旁。

沈欢转头看了看王旁,此君年纪如今与沈欢差不多,以前青涩的模样全没有了踪影,换之而来的是成熟与稳重。虽然还没有苏家兄弟的长须,坐在那里就像禅定一样,稳重平和,丝毫没有其父那股凌厉之气。

拍了拍王旁的肩膀,沈欢感慨地道:“元直,四年未见……唉!”

王旁也甚是激动,他与沈欢相交于未达,有着常人没有的感情,凝视沈欢,他也颤着嘴唇说道:“子贤,这四年……不容易呀!”

他算得上沈欢的大舅子,然而四年过去了,倒是与沈欢有点生疏了。

司马康见状赶紧捧起酒杯,笑道:“来来来,今日重见子贤,我等好生喝上几杯。”

苏辙也端起酒杯,豪气不减乃兄,大笑说道:“好,今晚不醉不休。”

几人喝下酒水之后,放下杯,司马康却说道:“今晚却是不能醉了,子贤有吩咐,某今晚还得回报社连夜开工。”

“怎么?”苏辙大感扫兴,一会儿又来了兴趣,“子贤又有动作了么?”

沈欢摇摇头苦笑说道:“为朝廷办事罢了,算不得私人之事。还得感谢公休兄盛情,麻烦你了。”

司马康不满意沈欢的说辞,直让他莫要客气。

眼睛转了一圈,司马康笑得更欢:“子由、元直,想必你等还不知道吧,子贤如今已经是当朝三司使,三品大员了。今日官家才下的任书,明日想必整个开封都要知道了。来,为子贤高升再干一杯!”

“什么?”苏辙与王旁皆是震惊,一脸不敢置信地看着沈欢。

仔细瞧了又瞧,实在为对方的年纪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小就是三司使了?

他们没听错吧?

“稀罕吧?”司马康大笑不已。

他知道沈欢是自己父亲的得里助手,这些年父亲的劳累与压力都看在眼里。沈欢能够回京帮忙,他欣慰不已,总算有个人可以为自己的父亲分担一二了。

苏辙与王旁闻言都是点头。

他们的心思有点纷乱了。苏辙感到了一丝苦涩,当年他们苏家兄弟同科进士后,仁宗他老人家亲自说了一句“为后世得两相才”,传扬出去,几乎就是他们苏家兄弟的座右铭。也成为他们行事言为的准则。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已过而立,他们都还在五六品官衔打转,他大哥还远在海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京,而他沉沉浮浮,回京,出京,再回京,也依然没有多少长进。

再看看比他们要小好多岁的沈欢,除了些许挫折外,官路亨通,如今更是贵为朝廷三司使,已经把距离越拉越大了!

这点心酸与枯涩,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官场中人感到些许悲哀。因为话说回来,与沈欢一相比,他们总感觉自己白活了这么多年。

王旁心思就复杂多了。

一边为好友的升迁感到由衷高兴;一边又大是担忧,他虽然不在官场,不过毕竟是相门之子,对政治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朝堂的形势他更是把握得极其敏感,他也知道沈欢回来,必然是与他父亲作对的。

一边是朋友加妹夫,一边是父兄,他夹在中间,为难之处不比王璇要少。

暗叹了一口气,顺其自然吧,他也不争强好胜。这些年,他这个王安石之子不也是与司马光之子相处的很好么?

“子贤,熙成长得很漂亮,也很聪明。”王旁回过神来,想起今日妹妹带着外甥来访的情景,不由高兴微笑;却又有一点遗憾,毕竟沈欢没有过来,算不上一家团聚吧,少了一点美满。

沈欢一愣,终于恍然想到王旁毕竟是王安石的儿子,在坐之中,其他三人都隐隐算是司马光的人。也就是说,王旁是最为难的。

沈欢有点尴尬了,赶紧说道:“什么时候有空元直带上你家的孩子到我家去,让我也见一见。”

王旁在沈欢去海州的那年,终于由王安石给他挑了一个媳妇,是京中官宦人家的女儿,据说知书达礼,温柔贤淑,却也是王旁的良配。三四年下来,两人生了一子一女,却也是王安石最开心之事。

王旁点点头应承。

沈欢又向苏辙差开了话题,问:“子由,前些时候小弟听子瞻兄说你在河南做推官,什么时候回京,如今在哪公干了?”

苏辙摇头叹气:“比不得子贤你呀。苏某也才回京一个多月,由河南推官擢为大理评事。”

大理评事是六品以下的官职,说它重要,却又不显贵。说它不重要,却又不是闲职。

沈欢笑了笑:“也好嘛,接了子瞻兄的衣钵。”苏轼曾经也做过大理评事。

苏辙闻言笑得更苦了:“上不上下不下,说的话也没人听,苏某也只能无奈做一做。”

沈欢闻言心中一动,苏辙此人文学之上的才华肯定比不上苏轼,不过政治上也许就因为一分鲁钝,却显得更为持重一点,更为务实一点。

不过他持论基本上与苏轼保持一致,是寒暑派的代表,先是要改革,王安石上台之后就反对太烈,之后又不满太过保守。苏辙也因为这样仕途比较坎坷,王安石初上台的时候,看重他的才华,让他在制置三司条例司做一个校理,算是骨干人才了。不过王安石一系列法令出台后,他就反对其中一些不大合理,让王安石放出了朝廷。从此也就贴上了保守派的标签。

沈欢突然有所明悟,在海州,教育上他有欧阳修,在舆论上他有欧阳发,在政务上他有范一农,在海关上他有苏轼,在商务上他有周季。这些人像是按着他的指挥棒在发挥,这才成就了他。

如今在京城却大大缺少这样的人来配合。司马康可以抗上舆论的大旗,至于政务上,还缺少一个伙伴。

现在一看,眼前不就有一个最佳人选么?

苏辙怎么说都是宋仁宗口中的“相才”之人,才干见识自是不浅,而且他有心仕途,追求进步,如果把他拉拢到自己身边,像苏轼一样改造改造,不由是一大助手了?

沈欢大为心动,趁着几人喝多了几杯之后,他试探着问苏辙:“子由兄,你算术还不错吧?”

苏辙闻言一愣,不明所以,点头说道:“数是君子六艺之一,苏某不敢不勤奋钻研。子贤问这做什么?”

司马康在一旁笑了笑,饶有深意地看了沈欢一眼,却是不说话,端起酒来抿了一口。

王旁也是不解地看着沈欢。

沈欢笑道:“子由兄不是说在大理寺做得不愉快么?如果你愿意,可以到三司衙门来与小弟一起奋斗。”

司马康闻言笑得更欢了。

苏辙却是一愣:“这个……”他有点心动了,想一想怎么也是三司衙门要有前途得多;唯一有点尴尬的就是去了三司衙门,他就是沈欢的手下了,从朋友变成手下,这个转变还真难以让人一时接受。

沈欢进而又说道:“如果子由兄愿意,明日小弟就向官家推荐子由兄到三司衙门公干。至于做什么……你看出任三司副使怎么样?子由兄如今也三十三岁了,做几年三司副使,进入朝堂大臣眼中,正是其时。做得好了,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到政事堂去,也不辜负仁宗他老人家对你们苏家兄弟的评价嘛。”

苏辙大为吃惊,嘴张得合不起来。

虽然说三司副使这些官位品阶也不是很高,而且大宋朝对于这一位置的设置也比较乱,不过总体来说,要比在大理寺要有前途多了。而且三司衙门一般要求比较专业,三司副使与正使品阶是差了好几位,可一旦三司使去任,最佳接任之人还是三司副使。

只要成为了三司使,以后升为参知政事也就很名正言顺了,是成为宰执的一条寻常之路。

沈欢又道:“三司副使应该不至于埋没子由兄的才华了吧?”

他是真的希望苏辙能够答应,一个是人才紧缺,一个是如今三司衙门还是王安石的重点势力地区,像副使曾布等人,都是王安石这些年一手提拔上来的,是他们的骨干。沈欢去做三司使,怎么可能不扶持自己的势力?

他也要开始为将来做打算了!

苏辙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不过刚才的犹豫让他现在更犹豫了,一口答应下来,岂不是令自己显得很势利?

“这……”他大大为难了。

“子由,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司马康如今对于人性了解得通透,赶紧出言帮助两位朋友,“子贤是我等朋友,你有帮他的义务呀!”

沈欢感激地看了司马康一眼,又对苏辙说道:“是啊,子由兄,如今小弟在三司衙门孤零零的极其可怜,真的需要你的帮助,还请你不要推辞。”

“这……好吧。”苏辙也不是婆婆妈妈之人,一口应下,“怎么操作就交予子贤你去办了。你的盛情,苏某承了。”

沈欢这才满心欢喜,哈哈大笑,推杯换盏,几倍下独之后发现王旁显得有点闷,不由说道:“元直你呢?不如也进三司使帮沈某如何?”

王旁赶紧摆手:“子贤就不要消遣我了。我如今连个功名都没有,怎么入仕?再说了,我并和适合仕途,还是做做杂志比较轻松自由。”

沈欢叹了一口气,他刚才说的话还真不是消遣,有着几分愿望。当年他写《数学总则》的时候,王旁是第一批接触学习之人,对于数字算术绝对不陌生,进了三司这个财政部门,最合适不过了。

当然,他也知道人各有志,强求不得,只好放下不说。

确定了苏辙的去向,也算皆大欢喜。众人高兴之下,敬酒更是频繁。好在几人如今都是好酒量之人,没有醉下。

有了五分酒意的时候,司马康站了起来,大手一挥,道:“诸位,今晚到此为止,某还得回报社去准备明日的报纸。异日有闲暇再放量大喝。如何?”

沈欢自是同意,毕竟报纸之事是他与司马康约定而为。

王旁也赶紧站起来说道:“公休兄,小弟陪你过去,打打下手。”

司马康自是同意。

宴会到此结束。

几人下了酒楼,各自散去。

夜市还没有散去,大街之上依然灯火通明。

沈欢与蔡卞最后叫了一辆马车,赶往家里而去。

坐在马车上,沈欢感慨良多。说多开封路上频繁的拉人马车,沈欢有点满意地笑了。说起来这些人还是学足了海州方面的行情,由司马光主持,从厢兵选出愿意退出军籍之人,由官府发放贷款给他们,帮他们买好车与马,在开封拉生意。有了钱后再慢慢还完贷款,也算减轻军费负担。

三四年下来,马车一行,开封洛阳几地,就减了三千左右的厢军,对于减请军费一事算是大有成效。

马车颠簸,沈欢的脸色随着透射进来的灯光摇曳不已。

转头看见蔡卞欲言又止的表情,沈欢不由问道:“元度,有话就直说,不要憋在心里头。”

蔡卞眨着闪亮的眼睛,大为不好意思,开口问道:“老师,官家会听从您的意思,任由子由先生做三司副使么?”

沈欢笑问:“你说呢?”

蔡卞答道:“只怕王参政不肯答应。”

沈欢摇摇头说道:“这个时候,他反对也没有用。”

“为什么?”蔡卞大是不解。

“因为为师才是三司使。”

蔡卞更是不解了。

“元度,你不了解官家的为人。”沈欢摇头苦笑,“官家是那种一旦信任你,就绝对放手让你施为的帝王。他既然用为师做三司使,那么三司衙门了就会最大程度让为师发挥。如果连个副使都决定不了,还要为师做什么?如今朝廷形势复杂,王参政那边也算焦头烂额了,怎么还有空在这个人选问题上与我纠缠?就算他再不喜欢苏子由,也拿不出理由来反对。”

蔡卞由衷赞道:“老师,遇上这样的天子,作为臣子的您,真是有福了。”

“有福?”沈欢大为摇头,苦笑不已。

“难道不是吗?”蔡卞问道。

沈欢叹道:“也许是,又也许不是。”

蔡卞想不通。

沈欢解释说道:“简单地说吧,他最信任之人,还得添上王参政。你再看看王参政这些年的施为,唉,官家也够支持的,反对变法之人都贬了不少,而且竟然把手插到监督百官的御史上去。这……简直是在自毁长城呀!你想一想,这些年司马参政过得苦不?”

蔡卞似懂非懂:“老师您是说遇上天子这样的人,也是臣子的不幸?”

“虽不中亦不远矣。”沈欢大是感慨,“元度,你知道为师为何要拉拢苏子由不?”

“老师不是缺少人手么?”

“这是其中之一。”沈欢对于这个弟子算是倾囊相授,“不瞒你说,为师这是要拉大旗了。扯起自己的大旗,聚集更多和我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也许你会问我等的大旗不是司马相公么?为师回答你,是!但是,为师再提醒你,元度,做人要专一,做事却要谨慎与灵活。记住一句话: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为什么?”

沈欢循循善诱:“元度,司马相公是我等旗帜,也是一艘大船,但是你要知道,船有时候也会翻的。一旦翻了,大家都没做准备,岂不是要全船之人都要淹死?不要忘了,从熙宁二年到如今,司马相公已经做了整整四年宰相。四年啊,不短了。如果哪一天官家有什么想法,要把司马光外放,为师在朝中岂不又变成了一个人?为师尽量把有用的人才输送到朝堂,就算有朝一日出了事,也还有人倚望相助。至少算是帮我等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以后做准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元度,这你都不清楚么?”

蔡卞恍然说道:“门生明白了,多谢老师教诲。”

沈欢微微一笑,像是自言自语:“我回了朝,谁知道以为会发生什么事呢?”

良久之后,沈欢交代蔡卞:“元度,明日一早你去帐房取钱,到外面帮为师买一份贵重的礼物。”

“老师是要送礼给人吗?”

沈欢点点头:“不错,一个长辈。很重要的人,这次为师能不能完成筹钱任务,就看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