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5.酒窖酿酒未开封

庚辰年正月 5.酒窖酿酒未开封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隔天一早,王耀文略作收拾,去童子营与王秉正叮嘱一番,便带两个随从,轻装赶往凤翔府。

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是周秦发祥之地,华夏九州之一。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笛,引来吹箫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惺惺相惜,后终成眷属,双双乘凤飞去。唐时,凤翔即依此意得名。

出得西安,王耀文一行星夜兼程,两天就赶到了柳林铺。

柳林铺位于凤翔城西。关中平原富产高粱,镇上有清冽的柳林井水。以此为基础,这里自殷商时期就有制酒传统,至今已逾两千年。唐时,当地出产的柳林酒就已被列为贡品。北宋,苏轼曾任职凤翔,留下“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等佳句。到明王朝鼎盛时期,柳林铺酿酒业繁盛到了新高度,遍地烧坊,满城酒香。

王耀文一行寻了一家客栈住下。饱睡一夜,简单用过早餐,就到镇上寻逛。

眼中见到的柳林铺与传言相去甚远。整个镇子行人稀疏,大多店铺大门紧闭。尚在营业的,也是门庭空寂。镇上酒坊很多,却没见到几户有煮酒烟火,一些酒坊的院子已长满荒草。

谪仙烧坊位于镇东头,在清冷的镇子里,是难得还有人气的烧坊。烧坊外面是高大木栅围起的院墙,偶有一两处朽坏也不见修换。从几根高大圆木支起的门下穿过,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中间是青砖砌成的通道,一边整齐码放着酒坛,另一边是一些废旧的藤条瓮。一根旗杆立于院中,巨幅蓝地白字锯齿的白边酒幡上,写着“谪仙烧坊”几个大字。午时光景,阳光灼热,没一丝风,酒幡在旗杆上耷拉着,一动不动。

王耀文踏着青砖走到院内一排青瓦屋前。屋门半掩,不见人影。

他轻叩门环:“有人吗?”

“有人,要弄啥?”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扇,一着青布长裤、白色褂子,头上包着帕子的汉子推门应答。只见他三十出头,脸色黧黑,肌肉健实。

“买酒呢。”

“我这不零卖”,汉子转身要走。

“我也不零买!”

汉子停下脚步,回头仔细打量王耀文。见其气宇轩昂,不像普通酒贩,回身把两扇门同时推开,说声“请”,将一行人迎进屋内。

安排三人在一张八仙桌旁坐下,汉子拿出三只茶碗,拎出一只铜把陶瓷茶壶,为三人倒上茶水。

“客人哪里来?咋挑中了我家?”

“从东边来,被你家酒香引来的。”

“客人懂酒?只是,我家这酒,酒好,价钱也大哦。”

“酒要好,就不怕价大。”

“客人既然懂酒,看看此酒如何?”汉子回身从屋内排列的众多酒坛中捧出一只,在几人面前摆上酒碗,挨排斟满。

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在碗沿上溅起了豆大酒花。酒体清澈透明,见不到丝毫杂质。

王耀文端起来小酌一口,干净醇厚、甘润挺爽,口感优于他在西安时品过的所有好酒。

“先辈创立谪仙烧坊以来,一直像做人一样做酒,凡事不敢大意凑合,只求把酒做好!”在王耀文的赞美声中,汉子对自己家的酒毫不自谦。

酿酒如做人,王耀文接掌杏花村酒楼时,父亲也曾这样教诲。但连年乱世,社会礼崩乐坏,好多做酒的也丢了做人根本。市面上,假酒、劣酒自然就多了起来。有些酒坊用霉粮坏米酿酒,有的酒坊摘酒时不再掐头去尾,更有酒坊在酒中掺水。好酒如好人,已成为乱世中的稀罕物。

王耀文深有同感:“要酿出好酒,不光靠技艺,确实更靠人品。”汉子点头认同。

谈得兴起,王耀文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汉子立即拎酒坛再满上。自己也摆上一只酒碗,坐到桌前陪王耀文。

喝酒,也聊酒。不知不觉已是日沉西山,汉子的酒坛见底,王耀文带去的两个随从也早已烂醉如泥。掌灯时分,王耀文起身作别,与汉子约好,第二天去看他家酒窖。

半日欢饮,二人互相熟识起来。王耀文得知,汉子名叫李明道,是谪仙烧坊的掌柜。二人经历类似,李明道祖上经营烧坊,传到他跟前已有五代,历时超过百年。

李明道告诉他,祖上创立酒坊时,因感念李白、苏轼等文人好酒,自家又姓李,所以取名“谪仙”。这个名字,也寄寓了李家祖先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希望自家酿出的美酒能够引得好酒的天人也垂涎来饮。

在柳林铺遍地的烧坊中,谪仙烧坊规模不算最大,名声也不算最响,但贩酒人却都知道,谪仙烧坊的酒好,价钱高。

次日一大早,王耀文用过早饭,吩咐随从在客栈待命,准备按约前往谪仙烧坊参观李明道的酒窖。

正要起身,就听客栈外有人呼喊。

“耀文大哥起床了吗?”是李明道的声音。

“起了。”王耀文一边回应,一边走出客栈。他看到,李明道已赶着马车迎在门口,马车上铺着干净褥子。

互致问候,王耀文坐上李明道的马车。穿过几条小街,马车在李明道家烧坊后院门外停下。李明道下车将马系在院门外一截枣树桩上,从怀里掏出一把锁匙,透开门上的大铜锁。

推开院门,李明道弯腰,右手伸向王耀文说:“大哥请。”

“不用客气。”王耀文习惯性地抖了一下衣摆,伸手拉着李明道一起跨进院门。

后院很大,有道路与外界相连。从后院门进入,院内建筑以一条青砖小道为轴,左边临近院门处是一库房,用于堆放粮食及一些重要杂物,旁边有单独房间用于堆放曲坯。同一边靠近前院的位置是酒窖,长宽二十余丈,用厚厚的麦秆盖顶,半沉于地下,占了整个后院的二分之一还多。青砖道的另一边,进门处是一盘大石碾,石碾后有一处蒸煮粮食的灶房。灶房两头无墙,一头连着石碾,一头连着发酵窖池房。窖池房往前院方向,是蒸馏酒的场地。

穿过后院青砖路,二人来到酒窖门口。酒窖门开在靠近烧坊前院的地方,很大,足以通过一辆大马车。在紧闭的大门上,还有一道小门。李明道打开小门上的锁,扶着王耀文的腰,让他先行。小门不足容纳两个人同时通过,王耀文也就未做客套,率先迈进了酒窖。

光线很暗,但很是清凉。里面的地面与院子相比,落差足有一人高。

除深入地下的空间外,酒窖上部也砌有一人多高的青砖墙。墙柱间大多数面积都被一扇扇可以启闭的气窗占据。由于是夏季,那些气窗扇都支开了。借着由气窗透进来的光线,王耀文看到,酒窖的屋顶是被几抬人字梁支撑着的。除几根安放人字梁的柱子外,整个酒窖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大空间。

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扑鼻的酒香。窖内放置的竟然不是酒缸,而是清一色用荆条编成的大瓮。这些荆条瓮有大半个成人高矮,两三人合抱大小,外表呈土黑色。

王耀文自幼伴酒长大,对酿酒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乃至细节早已烂熟于心。可是,用荆条编制容具储酒,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这是三年的酒,这些是五年的酒……”李明道领着王耀文,沿窖中青砖过道一路介绍。王耀文压抑着心中的好奇,一声不吭地随着他在酒窖里转悠、讲酒。

半个时辰左右,二人转完了整个酒窖,先后走了出来。

李明道回身锁上窖门,引领王耀文到蒸酒房和窖池处参观。王耀文看到,窖池空空荡荡,设备上也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好几年没有开锅了。”李明道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为什么呢?”。

“连年天灾**,粮食连养人都艰难,哪有余粮酿酒。早些年,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粮,现在是二两银子买不来一石。就算有粮,也买不起,更别说无粮可卖了。”李明道摇头叹息。

“哦。”王耀文应着,没再往下说。

从谪仙烧坊出来,已近午时。李明道解下马缰,邀王耀文坐上马车,打马径直往自家赶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