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15.北麓陈仓遇故人

庚辰年正月 15.北麓陈仓遇故人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出柳林铺后,王秉正一行沿着陈仓古道,当天就赶到陈仓住下。

陈仓位于秦岭北麓,是南通四川、陕南,北上西安及中原京津的古道重镇。平日里,南来北往的客户都会在此云集。

荆条属于冷门物资,主要产在秦岭南麓的沟谷低处。每年秋季,都会有商贩运到北麓陈仓贩卖。为让第一次出门的王秉正少受苦累,带队伙计打算就住在陈仓等货。

第二日,伙计们带着王秉正到陈仓街市闲逛。十多年天下太平,陈仓街市已非常繁荣,诸般商品应有尽有。时节尚早,市面上没见到荆条。

早听说收荆条须翻越秦岭,可只走了一日路程,不见翻山越岭,市集之上也见不到荆条。王秉正很觉奇怪。从伙计那里了解情况后,他坚决不同意驻留陈仓等待现货。

“人又不是泥捏的,不用怕我不禁折腾。还是按往年做法,明日进山。”

王秉正表了态,伙计们只好听从。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开始往秦岭腹地挺进。

一日艰辛,终于爬上了秦岭。他们在主峰南面的一个小镇住了一晚,次日再次上路。由此全是下坡,近一百里地的路程老早走完,下午就进了秦岭腹地的留坝古镇。

留坝古镇因汉留侯张良得名,地处驿道之上。当地还有炼铁厂,是秦岭深处一个热闹所在。这里海拔不高,沟壑纵横,是优质荆条产地。

从山西到陕西,王秉正一直在平原坝地生长。第一次进入山高林密,清流奔泻,鸟飞兽突的环境,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编造酒海,荆条嫩了不行,老了也不行,最好是中秋之前刚开始落叶的。这年,王秉正一行到达时,荆条尚枝繁叶茂,恰到好处的荆条,还须再等上一段时间。

且安排在留坝住下。王秉正同伙计们跑了几处往年供货的山民家,交代了今年收货的质量、数量要求,就再没多少事。

无事,王秉正喜欢独自到镇上一家叫“太白”的酒楼坐坐。从酒楼的名字,王秉正感觉这家酒楼和自家的谪仙烧坊仿佛天生有缘。他还品出,太白酒楼卖的酒中,最好的也是谪仙烧坊出的柳林酒。

一日午间,王秉正又到酒楼,在二楼挑了清静的临窗位置,要来一壶柳林酒,一碟干腊青麂肉丝,一碟野兔肉和两个小菜,一边浅斟慢酌,欣赏窗外的层峦叠嶂,一边翻看带在身边的书卷。

坐下不到半个时辰,壶中酒还未饮去几杯,就听到有杂乱沉重的登楼声。多次到这里,王秉正对太白酒楼已然熟悉。若非大集天,打尖的客人多在一楼用餐。除非像自己这样图清静或有要事相谈,一般客人不会上二楼。

王秉正趁放酒杯的间隙,目光从手中书上移开,瞟了一眼来人。这伙人有五六个,年龄与自己相仿,上穿白布短褂,下着青布白腰长裤,个个孔武有力。

这不经意的一瞟,王秉正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去。他看到领头汉子白布短褂的领口处,有用红丝绳系着的物件若隐若现。看那轮廓,定是一把长命锁。这样的长命锁王秉正再熟悉不过。

“是遇故人了!”王秉正内心忽地有了种莫名欣喜。

那伙人似乎和店家很熟悉,坐定不久,没见点菜,就有小二送了酒菜上来。盛菜用钵,装酒用坛,喝酒用碗,打开始就一边饮食一边大声划拳喧嚷。

选择二楼独酌,王秉正要的就是清静,但那伙人无视他存在的吵嚷却没引起他的反感。瞅了闹得不凶的间隙,王秉正拎了自己的酒壶和酒杯走到那伙人桌前,笑对领头汉子说:“几位好热闹。不知在下可否加入?”

见有陌生人搭讪,一伙人顿时安静下来。领头汉子仔细打量王秉正,看他手持青白细瓷酒壶,着干净长衫,但在儒雅的外表之下,身材敦实,目光炯炯,该不是寻常的贩夫走卒。

“我等吵着兄台了?”领头汉子说话时,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般粗犷随意。

“哪里!哪里!只是觉着一个人吃酒寡淡,想来凑个热闹,交些朋友。”

“兄台是斯文人,要不嫌我等身上的汗臭,这寻常烧酒太烈下不了喉,同饮就是。”

见领头汉子并未排斥,王秉正放下手中壶杯,同汉子一根长凳坐了,挽起衣袖大声呼唤:“店家,换个酒碗来。”

应声中,店家送了酒碗。王秉正起身,捧起桌上酒坛,给自己的碗倒满,双手端起,环顾桌上:“在下王秉正,从凤翔过来,很高兴得识诸位。现在,借诸位美酒敬各位一个,我先干为敬。”言毕,一仰头饮尽。

见王秉正面不改色地豪饮,桌上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旁边的店小二识趣地把王秉正的碗碟从邻桌移了过来。王秉正身旁的汉子开始带头回敬王秉正,并做自我介绍。

有人拎起王秉正的酒壶,将酒倒入口中,随后大呼好酒。王秉正借机说:“兄弟喜欢,我们换酒再喝。”招呼店家重新上酒。

酒过几巡,话题自开。

谈话中,王秉正得知,这几个年轻人都不是当地人,有的祖籍陕北,有的祖籍关中,都在镇外铁厂讨营生。而这太白酒楼的东家,也是从山外进来,是这伙人的师傅。平日里,太白酒楼就是他们的家。

闹了一个多时辰,汉子们要回铁厂干活,王秉正送他们下楼,自己去结了酒账,与领头汉子约好,明日午时,再聚一起,好好喝酒。

次日巳时末,王秉正赶到酒楼,在二楼常坐的临窗位置坐下,要了一壶秦岭当地的炒清茶,一边慢饮,一边等候。正午稍前,楼梯上沉稳的脚步声响起,见只有昨日领头的汉子一人到来。

王秉正迎着汉子,一起到窗前坐下,互相问安。汉子说,铁厂有事,另几个兄弟今天不能来。王秉正表示遗憾,并呼店小二上楼安排了酒菜。

小二下楼后,四顾无人,王秉正试探着问汉子:“想请教大哥一事,不知妥不妥当?”

汉子未假思索:“兄台有啥话,但讲就是。”

“那,我就讲了?”

“讲!”

王秉正再次打量四周,确认近旁无人,低声问道:“大哥可曾是闯门中人?”

话音一落,汉子脸色骤变,刚才的豪放随意顿时变成了警觉敌意,眼里瞬间布满杀机。

“你说啥呢?我听不懂。”

见汉子神情,王秉正更坚信眼前人就是昔日童子营的兄弟。他伸手解开领扣,从胸口掏出长命锁摘下,然后拉起汉子的手,将长命锁放在对方手中:“大哥别误会,我也有一小物件,只是想请大哥掌眼,得教一二。”

手中握着长命锁,汉子紧张的神情稍有缓和:“兄台,这东西你是哪里得来?”

“十年前在凤翔,一位夫人所赐。她说,这是他日兄弟相认的信物。”

言语间,登楼声又响起,两人停了话题,看着小二送酒菜上来。

汉子当天穿着长袖布衫。他拉起王秉正的手,两人长袖相罩,汉子把长命锁还给了王秉正。王秉正将其揣入怀中,两人帮着小二把酒菜摆好。小二道声“二位慢用”下楼后,两人就面对面落了座。

王秉正把两人面前酒杯斟满。汉子问:“兄台是?”

“曾是童子营中人。”王秉正没拐弯抹角,干脆直接地回答。

“兄台现在何处贵干?”汉子又问。

“童子营解散后,家父经夫人许可也离了营。这些年,家父带着,自讨营生。”

见王秉正话语靠谱,汉子放下警惕,承认自己就是出身于大顺军童子营。他告诉王秉正,童子营在凤翔解散,他及一帮兄弟无家可归,无亲可投,也没人认养,就被安排由一个教官带领,集体到秦岭山中一处小庙出家栖身。那小庙前明时便已破败,几亩薄地根本无法养活大家。待大伙都成了人,教官就领着大伙一路南下,原想去找队伍,却听说队伍早被打散,夫人率余部投了前明。大家商量后,决定暂时就地讨个活计。这些年来,虽清廷对大顺军旧人并未太过为难,但一些前明降清的官家及地方财主乡绅却记恨当年大顺军“追赃助饷”,对大顺军旧部一直未停止追杀。大家后来到留坝,见这里铁厂大量雇人,且厂里工人来自四海五湖,便于藏身,就留了下来。

明了彼此底细,汉子离席下楼,稍后引一年约五十的男人上来,向王秉正介绍,说这是他们的师傅。师傅姓李,就是这太白酒楼的东家兼掌柜。

虽已分别十多年,王秉正还是认出李掌柜是当年童子营中的教官之一。王秉正弯腰作揖行礼。李掌柜入座,简略道了别后情形,当王秉正说自己父亲就是当年闯王亲自招纳的酒水采办时,李掌柜也记起了当年的王秉正。

这意外的相认,让几人都很激动。在把酒叙旧的同时,李掌柜让店里伙计去铁厂传话,让在厂里的兄弟下工后都到酒家会合。

酉正时分,兄弟们陆续下工赶到酒家。李掌柜安排重置酒席,庆祝与王秉正相遇相认。所有弟兄,拼了两张八仙桌,才安排坐完。

接下来一段时间,王秉正除同烧坊伙计去各山民家查看荆条砍伐情况之外,都会抽出时间到太白酒楼与一众弟兄小坐欢饮。

相聚中,难免谈论时局,大家对大顺军的未来都失了信心。相比于王秉正,铁厂兄弟们都是战乱中亲人尽失的孤儿,历经离乱悲痛,包括李掌柜在内,大家面对眼下的太平,都倍加珍惜。

过了中秋,王秉正的荆条采买工作基本完成。安排好车马运送荆条回柳林铺,王秉正又让李掌柜约齐了众弟兄喝酒道别。席间,众弟兄送了一把在铁厂用精钢打造的大刀给王秉正。一众约定,今后无论谁有难事,兄弟间一定相互帮衬,鼎力相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