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37.离开,去成都

庚辰年正月 37.离开,去成都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从西陵峡口南津关奔泻而出,汹涌的长江水摆脱了几百里峡江约束,江面从最窄处的二百多米,迅速扩展到两千多米,江面的宽阔让水流变得和缓而从容。

流至夷陵城区,江面被西坝和葛洲坝两个沙洲分切成三道。靠夷陵城的是主河道,江面最宽,水流湍急,多为下行船只和大船选行。

小船驶离夷陵码头,船拐子先是横渡主河道,再从西坝和葛洲坝之间的“小河”江面摇橹逆江上行。

船到南津关时,天色已大亮。

“不知几位客人要往何处?”进峡江前,船拐子将小船泊在近岸一处洄水小湾,走到年纪最长的左钧面前弯腰揖问。

找船时,叶七只想着尽快安排左钧一行离开夷陵,可要怎么走,叶七不便代为安排。跑快船有规矩,船拐子不会打听客人是谁,要去哪里。按惯例,客货上船,去哪里客人会主动告知,以让船拐子决定带多少桡夫子和纤夫。

长期待在夷陵,左钧知道川江行船很多规矩。他回问船拐子:“老大这船,往上可走多远?”

“一般情况,峡江快船,上不过归州,下不出夷陵。您几位是叶老大安排,只要不是太远,我都该送你们过去。只是这季节峡江仍然水大浪高,就怕我这小船支应不了。”

“到归州既可。”左钧决定。

“这样。这段江面天天跑着,有我和随船桡夫,雇一个纤夫就行。”船拐子说。

“您按规矩安排就是。”左钧回道。他明白,船拐子说这些,是按峡江规矩,上行船只,要雇纤夫背船过滩。这背纤的钱,在船钱之外。

“明白了。”船拐子将船摇到江边,赤脚跳下船,往聚在江边的一堆人走去。那些人是职业纤夫,长年聚在峡江口,等待上行船只前来雇佣。船拐子在人群中挑了一年轻力壮的熟人带回船上。

从南津关起算,上行到峡江中间的归州,有一百四十里地。虽说船轻道熟,但在这水大流急的季节,咋算也得三五日行程。船拐子雇来纤夫后,没做耽搁就挂帆系纤,驾船起航。

许是天助,那日早间还酷热无风,船一入南津关,竟吹起东南风来。无须纤夫背拉,船拐子调帆摇橹,小船取道江流与岸间的回旋处,借了风力,竟能逆流飞驰。暮色起时,赶到江流势缓的三斗坪歇了。

隔日,天刚麻麻亮,船拐子就起来招呼船工和纤夫,一起收了船篷,熬些稀粥。叫醒王秉正几人,起来就着咸菜用了早饭。随后解缆张帆,继续赶路。

东南风依旧劲吹,凭借风力,在船拐子的熟练操作下,早行暮栖,第三日申时,船到归州码头。

左钧给了船拐子十五两银子做船钱,另付二两银子纤费。船拐子和纤夫对左钧一行的大方很是感激,执意帮着把行李送到归州城门口,才千恩万谢告辞回船。

陈于珍娇羞一笑,就在王秉正身上折腾比画起来。间或,她瞄一眼王秉正的唇角,看到他的眼光跟踪自己的双手移动,碰到她的眼神,又匆忙转了过去。

这撩人的温度,令二人都慌乱不已。他不敢直视陈于珍,却又在不停地找寻。

左钧笑吟吟看着他俩,不言不语。当陈于珍偶尔抬头打量一下周围,见左钧明察秋毫的样子,脸腾地又红了。

一会工夫,陈于珍就将王秉正的身形尺寸量好了。她觉得,待下去不是很方便,就向左钧说声:“爹和秉正哥你们歇着。”起身欲走。

“不坐会儿了?”左钧一边口头上挽留,一边用眼神示意王秉正去送一下。王秉正会意,腼腆地将陈于珍送出房门。

跨出门槛,陈于珍回头拦住王秉正,粲然一笑:“回去歇着吧。”飞快地转身回了自己房间。

看陈于珍关了门,王秉正回房把门掩上。

陈于珍并没有歇下。她将已经熟睡的李法天摆正,上上下下量好手臂胸肩,之后给他盖好被子,回到自己床边,把床上被褥抱到李法天的床脚,借着油灯的微光,在自己床上摊开布料,自顾自地忙活起来。

没多大工夫,整块布料就变成了大小不一的布片。陈于珍将这些布片分别叠起,看时间尚早,就拿出针线开始缝制。直到夜很深,李法天的衣服缝制成了形,才吹灯睡去。

头晚睡得最早,李法天也是第二天醒得最早的。准确地说,小家伙是被尿胀醒的。他一骨碌跳下床,睡眼惺忪地从床底下摸出夜壶,对着壶口就开动了。憋了一夜,李法天这尿拉得很长,整出来的响动吵醒了陈于珍。她看到李法天尿完又钻上床,就披衣坐起,揉了揉还迷糊的眼睛,开始做事。

李法天的小衣服虽已缝好,但要穿,还有些收尾活得做,最关键的是盘衣扣。

陈于珍找到剩下的几块碎布,拼拼剪剪,先是做成了几根细长布条,然后两绾三结,就做成一个纽,用针线固定在衣襟上,又用布条对应着钉上一个扣。小半个时辰过去,李法天的新衣就缝制妥当了。

做好所有细节,整摆一番,陈于珍招呼李法天下床,给他换上了新衣。左右端详,确认衣服合身好看,再去把李法天换下的衣服用水泡了。

陈于珍搓洗李法天的衣服时,左钧、王秉正也收拾停当,出门来招呼他俩一起去寻早饭。

辰时时分,天空虽然还很阴霾,雨却住了。在陈于珍答应着擦手上的水时,李法天已经跑出门去。

陈于珍走出房门时,左钧和王秉正正围着李法天的新衣看。见陈于珍出来,两人都说衣服很好,夸陈于珍手巧。陈于珍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笑说:“好长时间没动针线,也就随便做做。”说着,拉住李法天的手就先往客栈外面走。

上街逛了一段,四人在街边找到一家热闹的早饭铺子,每人要来两根油条,一碗稀饭,就着老板赠送的咸菜丝,吃得甚是香甜。用过早饭,左钧让王秉正再随自己到江边码头看看,陈于珍就带着李法天回客栈,继续缝制衣服。

雨虽暂时住了,峡江的水势却有增无减,浊浪翻滚,江边码头石阶较前日,又多没了几级。

察看完水情,左钧二人到码头附近的一家茶楼坐下。长期在江边做生意,左钧知道涨水季节,峡江船老大们一般都会聚在茶楼里。这些风浪里讨营生的人,大多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着。没家人在身边,耍钱、喝酒、找女人,成了他们中很多人的爱好。近码头处,也总有些茶楼提供这些服务。这种场合,当然也是各种信息汇集交换的所在。

两人进得茶楼,穿过喧闹的一楼厅堂,到二楼找到一处临窗清静的位置坐了。然后向小二要了一壶上好的桂花香片和两个杯子。

小二送上茶。左钧向小二耳语两句,小二应声“好呢”,就下去了。

之后,左钧先拎壶倒茶涮杯,再给每个茶杯斟上八分茶水,将其中一杯递给了王秉正。

王秉正接过茶杯,轻呷一口。顿时,一股带着桂花香味的茶水就浸润了整个口腔。那感觉,在北方吃茶多年从未体味过。

一杯茶尚未饮尽,小二就领一盘着头巾,麻衣短打扮的人到了跟前。

小二向双方做了介绍。左钧和来人相互拱手揖过,让来人同桌坐下,吩咐小二添个杯子,拎壶倒一杯递给来者。

来人道声“谢了”,接过茶杯喝上一口,然后开门见山:“听说老板要雇船,不知是要上行还是要下行?赶得急不?”

“上行,不赶。”左钧回答。

“到哪个码头?走几个人?拼船还是单雇?带多少货?”

“去绵州府,大小四人,不带货,也不拼船。”左钧答。

“按川江船帮规矩,这边下河帮的船只能走到重庆府,往上是小河帮地盘,你们得再作打算。”

“那,就先到重庆府。”左钧说。

“这个季节涨秋水,啥时候可以走船还不好说。船钱要看船和行船时江里水情来定。你们留个找人的地方,我寻好来知会你们。”

王秉正一直没发话。通过两人对话,他大致听出,来人是码头的牙人。

牙人离开后,王秉正和左钧继续品茶。茶楼外,秋雨不知何时又下起来。雨势很大,每一处檐口流下的水都集成小酒杯大的水柱,奔泻而下,冲刷着檐下的青石板。那些青石板上,已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洼。

“瞧这雨,我们真得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了。”左钧说。

“得多久?”王秉正问。

“今年雨下得晚。按过去多年经验,伏旱之后秋水都比较长。具体多长就很难说了,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多月甚至更长都可能。”

雨一直下,两人也一直天南海北地侃着,不觉已到正午时刻。左钧又向小二要了三荤两素的炒菜和一壶酒,边吃边聊。

那边,陈于珍带李法天回到客栈,让李法天在房间里玩耍,自己翻出针线继续忙活。午后李法天叫饿时,才去柜台安排店家炒了两三个小菜,让将饭菜送到房间。匆匆填饱肚子,又继续忙自己手上的事。酉时光景,窗外雨小起来,左钧和王秉正回到客栈时,两件青布长衫已整治完毕。

陈于珍将衣服送到左钧和王秉正房间,让两人把衣服换上试试。自己反手掩门,退到门外等着。

半袋烟工夫,左钧和王秉正换好衣服把门打开。陈于珍进屋后让两人站着,围着两人看,对两人穿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调整,还自言自语地说:“还算合身。”

“啥叫算合身?简直是太舒服了。这领口、盘扣和针脚,就是专门的裁缝师傅,可能也没几人赶得上吧!你说呢,秉正?”左钧接了陈于珍话茬,把王秉正也拉了进来。

“好,真的很好。”王秉正顺着左钧话说。

“啥子好?衣服好呢还是人好?”左钧仍不放弃。

“都好,都很好。”王秉正盯着正在为自己整理衣服的陈于珍,由衷地说。

“说啥呢?”陈于珍轻推了王秉正一下,脸上泛起红晕。

试好衣服,已是戌时初。三人一起说笑着走出房间,叫上李法天,到客栈前堂用晚餐。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安静而舒怡。雨停的时候,四人会一起出门逛逛街,寻找归州城内美食享用。不出门的时候,王秉正和左钧会带着李法天读书习字。陈于珍仍继续着自己的针线手工。

转眼就近中秋。这期间,陈于珍为四人从内到外缝制了几身衣物,包括冬天穿的夹袄和背心都整置齐备。

那年中秋,峡江一带少见地连续多日晴朗。是夜,天空清净,空气通透。一轮皎月将清辉布洒在峡江峰峦起伏的群山上,临窗倚望,如诗如画。

月饼、麻糖……虽客居他乡,在陈于珍操持下,月圆夜晚的餐桌上,过节该有的东西,一样不缺。

左钧、王秉正所住房间的几扇窗户都洞开着,桌子被移到窗前,抵窗安放。桌上,除丰盛菜肴外,还摆了一坛杂粮酒。屋内虽然掌着灯,那灯火和直接透窗洒进来的月光相比,已显得可有可无。

左钧面窗而坐,王秉正一方,陈于珍带着李法天坐一方。

落座后,王秉正去开酒坛,李法天和陈于珍剥着煮花生。接过王秉正递来的酒杯,左钧站起身,举杯揖月,饶有兴致地吟哦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昔是何年……”王秉正也陶醉于笼纱般的明月清辉当中,轻声附和起来。在吟诵中,左钧示意陈于珍也端起酒来,三个人向月举杯,百感交集地各自饮尽。

击碗而歌,起身弄影而舞,待菜残酒尽月西沉,李法天已伏桌睡去。三个大人也累了,醉了。王秉正抱着李法天送陈于珍回房,左钧不胜酒力已发出鼾声。

第二天日上三竿时,王秉正和左钧才先后醒来。洗漱停当,就见那日在码头茶楼约见过的牙人找上门来。

“这几天雨住了,河里的水也退下去,要不再有大雨,估计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就可以走船了。我帮你们联系了两条船,都是中等大小的麻秧子。其中一条船只有一个大统舱,不含我的费用,去重庆府要船银六十两。另一条船成色新,有三个分开独立的舱,包括路上吃食,要一百两银子。你们要不要去看看,决定雇哪条,也和船家讲下价,定下来。”没客套,牙人进屋后,直截了当地向左钧介绍了情况。

“谢谢你!还是劳烦你带我们去看下再定,如何?”左钧说。

“那就走。”牙人起身。

左钧叫上王秉正,同牙人一道出了门。

牙人一路上详细介绍了船的情况。左钧决定先看看那条有三个客舱的新船。

船停在归州码头上游不远处的河湾里,被一根粗麻缆绳系在江边一棵大黄桷树外露的气根上。河湾里,水流相对平缓,是个天然避风浪的港湾。正是涨水季,里面已被各式大小船只塞满。

上了牙人介绍的那艘新船,一股新木材和桐油混杂的气味扑鼻而来。船有六七丈长,双桅,两层船楼。说是三个客舱,但这三个客舱都在二层船楼上,一层是一间大统舱。二层船楼除三个船舱外,还有一片空着的甲板,可供走动及凭栏观景。船每处细节都做得精巧,不仅二楼客舱雅致,就连一层的大统舱也干净整洁。

船家是重庆府人,性格耿直。几人上船后,船家带着他们上上下下通逛一遍。对这艘船,左钧相当满意,于是约船家到一层船舱中谈船资。

与牙人递话不同,船家所要一百两银子到重庆府的船钱,只是二层船楼上三个贵客舱的价钱,并不是包船的价。在这价钱上,船家提供一路饮食,但要沿途捎带其他客、货。

左钧大体也懂峡江上船价行情,没跟船家讲价,但提出所有顺捎散客不得上二楼。船家见左钧爽快,对他所提要求都尽数答应。

意向达成,左钧向船家付了十两银子定钱。双方约定待峡江水势再平一些就动身,到时由船家安排人到左钧住的客栈接人和物品。

谈好,船家送左钧几人下船。上岸后,左钧向牙人道谢,给了牙人二两银子做辛苦费,让他把另一艘船回了。然后和王秉正一路聊着,回了客栈。

回到客栈,左钧把陈于珍叫到他和王秉正的房间,向陈于珍通报了雇船的事。

就要起程向巴蜀,三个人虽期盼不一,心境却都一样,喜悦中带着渴望。

接下来几天,几人开始张罗路上需用物资。陈于珍买来很多肉干、果脯一类零食。左钧吩咐客栈老板为其备下两大坛上好杂粮酒。这一去,路途遥远时间漫长,有酒的旅途才不会无聊。而王秉正,则抽空背着左钧和陈于珍,取出一锭五十两金铤,找一家钱铺,置换成五百两银子,以供路上所需。自夷陵匆忙出逃,自己身边的散碎银两不多,一路开销主要由左钧支付,王秉正心里早已过意不去。

江中水势随时间一天天回落。几天后的一个下午,船老板带一个船工亲到客栈拜访,知会左钧,说次日来接他们上船。

当夜,四人各自收拾行李。与匆匆逃到归州时只有简单随身的物品不一样,这次出发,各种吃穿用度,竟收拾了好一些。

第二天一大早,王秉正抢先一步起来,到柜台把几人这段时间的饭钱房钱付清。待船工到来,三个大人将贵重物品随身带着,陈于珍牵着李法天,随挑着他们物品的船工,离开客栈奔码头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