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78.一同晚宴

庚辰年正月 78.一同晚宴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秉正哥,起床没?”第二天一大早,王秉正醒来,刚披衣下床,就听门外传来陈于珍的声音。

“起来了。这就出来。”王秉正应着,快速把衣衫整理妥帖。

他拉开客房门迈出门槛,就被吓了一大跳。一只浑身毛茸茸,白中缀黑的动物正守在门外。他正想跟陈于珍打个招呼,哪料那小家伙竟冲上来抱住他一条小腿。王秉正一惊,本能去挣脱,偏又挣脱不开。

见到王秉正的窘态,陈于珍忍不住咯咯地笑出声来:“圆圆,不要闹。”听到陈于珍的笑声,王秉正知道,这一定是家养的宠物,心中的恐惧顿消。他抬头望向陈于珍,见在她身边还有一只一模一样的家伙,正蹲趴在那里。陈于珍抓住它的背毛,不让它乱跑。

“这是什么?”王秉正只好拖着小家伙,艰难地挪向陈于珍。

“我的‘猫’。”陈于珍笑答。她伸手拍拍王秉正腿上的那只,它竟放开了王秉正,转头又跟女主人纠缠。

“啥猫?咋这个样?”恢复了镇定的王秉正细看一番,竟有一般动物没有的憨态。

“啥猫,逗你玩呢!它们是白熊,这里人也叫它食铁兽,是龙安府山上特有的动物。它们很小的时候,被山**人逮了送进府里,我养大的。你看它们乖不?”言语间,陈于珍很是自得。

“这么大的个儿,又是野物,就不怕它伤了你?”王秉正关切地问。

“打这么大我就养着,从小亲近。它们虽说调皮黏人,喜欢疯闹,但玩起来还是知轻重的。”陈于珍用手比了个筷子的长短,跟王秉正说。

一边说着话,陈于珍一边领着王秉正向院门处走。到院门处,她吩咐衙役把圆圆、滚滚挡在门内,自己和王秉正出了门。

虽说陈于珍说它们很乖,不会伤人,但王秉正心里多少还是紧张的。走出院门,他松了口气,问陈于珍:“怎么就我俩?大哥和嫂子呢?”

“大哥上午要开衙理事,嫂子说不吃早饭,只好由我来陪你了。嫌我陪不周到?”陈于珍瞪了王秉正一眼说。不知咋的,王秉正上来,她说话总不由要任性些。在以前的相处中,这是没有过的。

“看你说些啥!哪是嫌你陪不周到,只是问候下大哥和嫂子。”王秉正一急,不自觉地冒出了一句陕西话。

看王秉正着急,陈于珍扑哧一笑,学着王秉正的口音说句:“你急啥呢?”

说笑着,两人来到一家早餐铺子。

铺子里卖荞杂面、面饼,还有牛羊下水汤,吃法和陇陕相似。陈于珍给自己要了一碗杂面,给王秉正要了两个面饼,一碗羊下水汤。

太久没有吃过这样的食物,面饼和汤端上来,王秉正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几口下去,额角就冒出了汗珠。陈于珍在一旁看着心痛,忍不住提醒:“慢些吃,别噎着了。到了这里,爱吃啥都管够。”王秉正嘿嘿一笑,放慢了进食。

“大哥让我早饭后带你到城里转转。等会咱们去报恩寺看看。”陈于珍慢慢吃着,对王秉正说。

“今天,得去看看王汝兄弟。当初建烧坊,他送来的木材帮了大忙。我晓得这主要是看大哥和你的面子。后面交往,我发现他真是个爽直的朋友。这次,给他也带了两坛酒来。”

“你去哪里看他?从这到他家官寨,少说也有二百里地。来去没个三四天时间回不来。再说,正是放排季节,他十有**在排上,就是去了他家,你也见不着人。”

“那咋办?”

“老老实实跟我在城里待着呗。王汝家在府城外的河滩上有处堆木场,一会我叫个衙役去知会一声。他要在龙安,让他到府衙来找你,这才是办法。”

“就按你说的来!”陈于珍说得在理,王秉正应了一句,低头继续吃东西。

早饭后,两人先回了府衙后院。陈于珍先安排人去找王汝,才又叫了衙役,带上王秉正和他的伙计,一起去报恩寺游玩。

报恩寺就在龙安府衙前不远。说是寺院,这处建筑却更似宫殿。寺的全称是敕修报恩寺,始建于前朝正统五年,完工于天顺四年,已有二百来年的历史。

地处汉藏交汇区域,报恩寺里无僧,也无喇嘛。平时照看寺庙的,只一个老庙祝和几位居士。

陈于珍和王秉正一行到寺之前,随行衙役跑到前面知会庙祝。两人来到庙前时,庙祝已率了人到寺外迎接,并要陪同他们入寺游览。

据庙祝介绍,这寺是前朝世袭土官佥事王玺所修。因姓王,名字中又有象征皇权的“玺”字,就认为是上天有意让他当这山里的土皇帝。他进京朝觐皇帝后,花钱雇了几个当年参与修建过紫禁城的工匠,带回平武,仿着京城皇宫的样子,偷偷为自己修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私建宫殿的行为属谋逆,虽然天高皇帝远,还是有人上告了朝廷。皇帝得知大怒,派钦差前来调查。王玺知道犯了死罪,为脱罪,忙把宫殿改为寺庙。请人在这里雕塑菩萨佛像,同时派人到途中去迎接并贿赂钦差。由于贿赂到位,钦差一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慢悠悠地一走就走了三年。到这一看,只见被举报为宫殿的建筑门外,高悬“报恩寺”三字金匾。寺里天王金刚威武雄壮,千手观音慈祥肃穆,诸天佛圣、钟磬法器样样具备,主殿还设了“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

钦差拿人手短,回京复命,说王玺是被人诬陷,所谓宫殿,不过是一座寺院,而且还是一座“报恩”的寺院。寺院建好以后,王玺请人日日诵经祈福,为的就是报效皇恩。

皇帝听后大喜,念王玺一片忠心,就把寺名改为“敕修报恩寺”。

听庙祝讲述,王秉正观览得很是仔细。只见这寺,由东而西,地势次第升高,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工艺确实精湛。

另一边,衙役到城外涪江河滩王汝家的堆木场时,王汝刚从江油回来,正在指挥排工捆扎新排。听说王秉正到了龙安,他激动得立马扔下手上活计,连衣服都顾不得换,拉上衙役就往府衙跑。到了府衙,听说王秉正一行去了报恩寺,他又掉头直奔报恩寺而去。

报恩寺内,庙祝正说,建这寺庙用的木料都是楠木,虽已过去两百多年,却不生虫,不染尘。王秉正边听边细看那些门窗梁檩,发现果真如此,心里暗自称奇。

这时,一个身影急匆匆奔进寺来。大老远,王汝就大声叫唤:“秉正大哥,秉正大哥,你在哪?”

“在这呢。”听见呼喊,所有人都止了脚步。王秉正回头,一边高声应答,一边挥手向王汝迎了过去。

两人相见,王汝一手抓住王秉正胳膊,一手冲他的肩膀就是一捶:“你啥时上来的?咋不先捎个信?”

“临时有空,走得突然,没做准备,直接就来了。昨天到平武太晚,不好打扰,今天一大早就让人去看你在不在龙安了。”王秉正乐呵呵地解释着。

一番亲热,王汝细细打量了王秉正。不做事,不赶路,当天的王秉正穿着白色素棉布长衫,体形健硕,气质儒雅。

“你这样打扮,不像个烧坊掌柜,更像个教书先生。”王汝喜滋滋地,突然意识到,自己沾泥带水的短褂短裤似有不妥,于是自嘲道:“瞧我这身,大哥不介意吧?”

“自家兄弟,哪来那么多讲究!”这是在旁边看着兄弟相见,一直没说话的陈于珍接的。

这时候,王汝才注意到,知府妹妹正笑吟吟地看着他,连忙按规矩施礼。

“给我带酒了没?”问候了陈于珍和庙祝,王汝的注意力回到了王秉正身上。

“哪能没有!我一酿酒的,知道兄弟好这一口,没有不带的道理。”

“那咱还不喝酒去,在这闲转个啥?不就是一堆木头几片破瓦!”王汝还是那个大老粗的性格。

“可不能从我这抢人。早上我哥去理事前就交代,今天中午他会安排同僚一起,给秉正哥正式接风。你把人叫走了,我这咋办?”陈于珍否了王汝。

“哦。”王汝只得罢了。

瞧王汝一副失落模样,陈于珍倒是有些过意不去。她说:“你家和我哥一直有往来,着急和你秉正大哥喝酒,一起来参加中午的酒宴就是。”

“还是算了,和一帮穿官服的坐一起,这样规矩那样道道,我可喝不自在。”王汝连忙拒绝,“我还是候班,晚上再和秉正大哥好好喝一台。请您和知府大人到时赏脸。”

“这事我定不了,问你秉正大哥。”陈于珍望了王秉正一眼。

“就这么定了,你中午可要悠着点,留下肚子我们晚上再喝。”王汝抢着回答。

这次上山,拜访王汝也是王秉正的目的之一。他含笑点头应了王汝,却不敢做陈于朝兄妹的主:“我来没问题,陈知府和于珍妹子,得你自己邀请。”

“这几年托你带东带西,没少麻烦你,你这酒我也应了。我哥那头,你单独说去。”不等王汝说话,陈于珍也表了态。

说话之间,时已近午。有衙役到寺里向陈于珍通报,说知府吩咐,午宴已安排好,让她带人过去。庙祝将一行人送出寺门,几人作揖暂别。

中午的酒席仍安排在昨夜宴饮的酒楼。王秉正和陈于珍到达时,陈于朝已带着手下两个同知及崔通判在座。四人均穿着官服顶戴,最小也是正六品。

这样的场合陈于珍已司空见惯,但一下和这么多品阶不低的官员同处一室,王秉正却有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陈于朝的招呼下,一名同知把王秉正引入主宾位置,酒宴正式开始。

虽是一介平民,作为知府大人的主宾,下属官员对王秉正自然也不敢怠慢。陈于朝的头三杯酒下肚后,另三名官员按品阶秩序,轮番向王秉正敬酒。

尽管几名官员态度谦恭,王秉正仍觉得不自在。彼此间客客气气,酒喝得不少,气氛却活跃不起来。

席间崔通判表现很活跃,说话随意,喝酒也耿直。事实上,他参加这次宴请,除了知府的面子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想好好认识一下王秉正。当初追求陈于珍,就是败在了这个男人的脚下。所以,他一直憋着想看看,此人究竟何德何能,能让知府的妹妹死心塌地。

所以,从头一杯酒下肚开始,崔通判一直在不断地夸赞,让王秉正听得心里很是受用。例行敬酒三巡,听陈于朝说,所饮之酒正是王秉正所酿,崔通判还真是有些佩服。以酒为由头,他起身找王秉正单独喝了三杯。

交谈间,崔通判说,自己是陕西岐山人,未入仕途前常喝柳林酒,还说王秉正的酒有种柳林酒的感觉,但又有不同,其香更浓,其味更醇,算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幼时入陕,在凤翔生活做事几十年,王秉正心里,自己就是陕西人。岐山和凤翔本是相邻之县,这崔通判又如此懂酒,王秉正不禁有种他乡遇故人之感。而酒逢知己千杯少,王秉正自然要回敬崔通判几杯。

但听崔通判的意思,他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陈于朝司掌捕讼之事,而自己在陕西的经历,是绝对不能透露半分的。王秉正说话时也多了几分小心。在崔通判提到柳林酒后,他只能承认,自己吸收了一部分柳林酒的酿制方法,并敷衍说,自己曾在汾阳学艺等等。所以,王秉正说:“现在喝的这酒,既有汾清之艺,又含柳林之风,更具杂粮之香醇。”

“原来我们是半个老乡,这美酒背后还有这些故事。为老乡,为大哥做出这么好的酒,咱必须再喝三杯。”听王秉正讲了自己和酒的故事,崔通判又与王秉正同饮了三杯。

喝酒耿直,应对不亢不卑,谈吐大方得体,又酿得如此好酒,崔通判似乎明白了陈于珍为何专情于王秉正。再想想陈于珍给自己讲过的,王秉正为救她险些丧命的事,崔通判觉得这场角逐,自己输得不冤。

喝到高兴处,崔通判竟问起王秉正生辰八字,提议说:“你我投缘,又是故里人,如您愿意,叙齿看看,今后兄弟相称。如何?”

虽话投机,但毕竟是头次相识,且崔通判的官服顶戴,王秉正感觉压抑,忙说:“不妥不妥,您一朝廷命官,我乃一介草民,哪敢高攀大人。”

“我看无甚不妥,你是我兄弟,崔大人虽是我同僚,亦是我兄弟,哪存在什么高不高攀。你们就叙个年庚,定个大小,我和两位同知大人,来做你们义结金兰的见证。”旁边的陈于朝说。

崔通判有意,陈于朝又发了话,王秉正不好再推辞。一报生辰八字,王秉正年长几岁。在陈于朝主持下,两人举杯认了异姓兄弟,并共同向陈于朝和另两位做见证的同知敬酒致谢。

下午有公事,午宴至未时三刻散了。散席后,崔通判非要送王秉正和陈于朝兄妹回府。一行人到府衙后院时,王汝已穿戴停当候在院内,等着邀请陈于朝一同晚宴。

得知崔通判与王秉正认了兄弟,自然也就强邀了。职责缘故,崔通判常和三教九流交往。作为土官家人,对王汝本就认得。见是王秉正和陈于朝都应了的酒约,自然也干脆地答应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