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39.巴蜀之地

庚辰年正月 39.巴蜀之地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船到重庆府朝天门码头,已是九月下旬霜降时节。

在北方,眼下正是寒意初起、黄叶落风时令。但在重庆府,群山苍翠,暑意仍未消退。渐入深秋的重庆,竟比沿途各地都热。

朝天门城门上书“古渝雄关”四个大字。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有人沿山拾级而上。

重庆十七座城门,朝天门规模最大。因历代官员都在这里迎接上差和皇帝圣旨,故被命名为朝天门。

朝天门也是川江船帮最重要一个节点。川帮船运自此分界,下往江汉荆楚的由下河帮打理,上到宜宾、成都府的由上河帮把持。左钧一行将去的绵州、龙安府一干区域,正是小河帮地盘。三帮各自划段经营,虽不免会有交叉往来,原则上互不越界抢揽生意。

一路走来,左钧一行早与船老板混熟。都是耿直人,自然容易成为朋友。听说左钧一行最远要上到龙安府,船老板在途中就主动提出到重庆后帮他们联系小河帮的船。

船到重庆,船老板让左钧几人先在船上住着,直到帮他们联系到满意船只,才安排船工为他们搬行李换船。

下船时,定金之外,左钧又补整一百两银子,以答谢一路上的悉心照顾。那船老板稍作推拒,也就笑纳了。待王秉正一行在新船安顿好,船老板盛邀左钧几人游览山城,找了重庆地道的火锅庄,请他们美美地吃了一顿,才将几人送回新换的船上。

朝天门码头往上,经嘉陵江、涪江到龙安府,因航道变化大,不是所有船只都可直达。船老板介绍的是一条大船,舱室条件不错,但最远只能到达龙安府辖的江油县。

左钧同王秉正、陈于珍商量一番,决定就先走到左钧老家铜牟镇,下步陈于珍怎么走,到时再想办法。

由于是船帮朋友介绍,新船东在船价上要得也很合理。到铜牟码头,四人三间舱室,包路上饮食,要了九十两银子。左钧明白路程情况,直接答应了。左钧还表示,路途如有额外消耗,单独再算。

船老板配齐人货,第二天一早,扬帆驶离了朝天门码头。

从朝天门沿嘉陵江逆流而上,只三四天航程就从合川进入了涪江。

巴蜀之地,此前几十年战火硝烟,被大西军、南明军、清军及摇黄等流寇反复蹂躏。但涪江沿岸诸州县与成都等平原区域的城镇相比,被毁损程度相对好得多。再加上是朝廷大移民的主要承接地域,人口恢复得很快。这时的涪江,不仅江上桅樯如云,沿途集镇也日渐繁盛。

一路往上,天气渐寒,江风更劲。所幸有陈于珍在归州置备的棉衣夹袄,几个人都未遭风寒所欺。

冬日寒风如画匠之手,把涪江两岸丘陵山峦涂染得五彩斑斓。特别是两岸江滩上那大片大片洁白如雪的芭茅和荻花,更是王秉正和陈于珍前所未见之美景。

又是二十多天行程,左钧几人抵达铜牟镇时,已是小雪时节。

铜牟镇位于涪江右岸,始于汉代,有“涪江水运第一码头”“绵州南大门”之誉。因当地丘陵之下有盐泉水脉,民众因盐脉而聚,最终为市。

与很多地方汲卤熬盐方式不同。铜牟镇盐井又叫皮袋井,因这里盐工在制取井盐时,每日携皮袋盛水而得名。铜牟所产的盐西往康藏,北去陇陕,得地利之便,价钱实惠,深得民众喜爱。因为盐,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铜牟镇人气商气也所减不多。

左钧几人所乘之船到达铜牟镇码头时正是酉时光景。

阔别近四十年,左钧近乡情怯,船尚未靠上码头,已有两行浊泪流出。

几十年间生死两茫茫。亲人如何?家况如何?左钧心中有急切相见的渴望,更有未曾尽心尽孝的愧疚和自责。

结完船资,带好行装,王秉正扶左钧走下跳板。陈于珍拉着李法天,跟在王秉正和左钧身后。因时间已晚,回乡前也未能联系上家人,左钧领着王秉正父子和陈于珍在镇上寻了一家客栈住下,打算休息一夜,了解家里情况,再作下步打算。

从中秋到初冬,漫漫旅途,以舟为房,总难睡得踏实。上岸后,无风声水声相扰,王秉正、陈于珍和李法天都睡得特别香甜。

唯回到故土的左钧一夜无眠。

左钧家在铜牟镇江对岸一个叫左家岩的坝子上,家里原有大片良田,当年是镇里殷实富绅。左家以耕读传家,在铜牟镇已绵延数代,在当地修桥补路,做了不少造福乡梓之事。

为更好地教育子孙,左钧父亲拿出银两,联合附近几位乡绅,在铜牟镇建了义学性质的学馆。在父亲督导下,左钧一直是学馆中学得最好的学生,先是考取了秀才,随后参加壬午(1642)科乡试,得中举人。

癸未年,兵祸骤起。年轻的左钧满怀豪情仗剑去国。谁知与故乡一别,就是大半生。

战祸已结,唯愿亲人们都安好!左钧在心中默默祈祷。

次日一大早,左钧起床后,领王秉正、陈于珍和李法天到铜牟镇了解情况。

时近冬月,川西北的早晨,已然霜重寒浓。左钧先找到一家街边小铺,给每人要了一份醪糟粉子加荷包蛋,待大家吃得饱足暖和后,又一起沿江边的临江街,向镇子上的渡口而去。

临江街是条半边街,面江而建,房屋门面在街的一边,街道和江堤合二为一,堤顶就是路面。街道二丈宽阔,条石铺成。街临江一面有石围栏,围栏每隔二三丈左右有缺口,缺口外是大块条石垒成的台阶,一直延伸到江面。

从昨天左钧一行下船的下渡口到今天去往的上渡口,涪江在这里形成一个深弧形洄湾。整个洄湾都是码头,泊满各式船只。

临江街建筑风格很杂,有穿斗扇木架青瓦房,也有草顶泥墙的茅房。这些房屋临街面,大都无墙,主柱之间支着抬梁,抬梁和地面石墙基上有对应的卡槽。晚上不营业时,在卡槽里装上铺板,就是墙,可以锁闭房屋。白天,把铺板取下用两根长条凳一支,就成台面,在上面把要卖的东西一放,就可做买卖。

街中心位置,有一栋建筑与周围所有房屋风格都不同。建筑虽也是穿斗扇木架结构的青瓦房,但比周围的房屋却要高大,位置也从街面退后两丈有余。临街一面,不是铺面,而是青方砖墙。砖墙正中是一道双扇大木门,高出街面九级台阶,青石门槛外有两只石狮子。狮子两旁的空地上,靠墙种着两株枝繁叶茂的桂树。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大匾,虽已漆色斑驳,但“潼绵学馆”几个字,仍可看清。

潼绵学馆就是当年左钧家与几位当地乡绅共同兴建的义学。当年,学馆里的学生,潼川和绵州两府都有。

左钧很长时间驻足在潼绵学馆前。学馆大门紧闭,门前空地的石缝里长出的荒草很高,冬日里已见枯黄。

左钧抚摸着学馆门前的石狮子,用手转动狮子口中的石球。少年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脑海。

离开学馆,再往上走约一里地,就是铜牟镇上渡口。上渡口在一个小山脚下,相比于洄湾里的码头,渡口没有其他用途的船只,来往穿梭的,是两条对划的渡船。

左钧家所在地左家岩,要从上渡口过江后,再沿江上行几里地才能到。左钧一行赶到左家大院时,已接近午时。

田舍依旧。

虽是冬日,但坝田里麦冬苗生机盎然,墨绿一片。麦冬田间,星布着一堆堆立放的玉米和高粱秆堆,远看,犹如尖顶小草屋。

左家大院被一大片竹林围拥着,大院三跨两进,是当地最大的深宅。

沿着熟悉的青石板路,左钧几人径直来到大院门口。院门大开,落在青石板路面上的竹叶被扫得干干净净。从这些迹象,左钧知道,家还在,家人还在。

进入第一道院门,左钧便顾不得身后的王秉正父子和陈于珍,快步向第二重院门走去。一行人刚走到二重院门内的天井,就见一穿长衫戴瓜皮帽蓄豹尾发辫的年轻后生迎了上来。

“你们找谁?”后生向走在最前面的左钧作了揖,问道。

左钧上下左右打量一番,试探地报了自己父亲名字,问是否健在。

“祖爷这会儿估计在堂屋里喝茶。我领你们去看看。”年轻人打个请的手势,在右前侧领左钧几人穿过第一道天井,向内院走去。

听到父亲还健在,左钧心情更加激动。他顾不得理会带路的年轻人,几乎是小跑着从回廊奔向内院最里的堂屋。

看起来,连年战火对于左钧家,并未伤及根本,只是不再如过去殷富罢了。左钧父亲左老太爷虽过耄耋之年,却依然健硕,能当家理事。

堂屋的门洞开着,因背着光源,左钧刚进堂屋时,觉得屋里很暗。待适应了屋里的光线,他看到自己面对的神龛右侧高木椅上,坐着一个老人。老人穿青布长棉袍,手里把一小茶壶,穿船型棉鞋的脚下,还踩着一个大烘笼。

虽已分开几十年,左钧还是一眼就认出椅子上坐着的正是自己的父亲。甚至不及撩下袍摆,他就双膝跪在老人面前。一声“爸”才叫出口,两行热泪就泉涌而出。

从左钧进屋那一刻起,屋里老人也在打量他。背光看不清脸,老人没有认出左钧。乃至左钧喊了声“爸”,老人还是很惶惑地问:“你,你是哪个?”

“爸,我是钧娃子,您的儿啊!”左钧跪着,膝行到老人面前,抓住老人空着那只手,捂在自己脸上。

“啥?你是钧娃子?”老人明明已听清,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把另一只手上的小茶壶放在神龛下的八仙桌上,起身拉起跪在地上的左钧,向堂屋外走。

午时,冬日阳光接近垂直地洒满天井。左钧一手握着父亲的手,一手扶着父亲的腰,走出堂屋,走过檐廊,来到天井里的阳光下。

从暗的屋里出来,左老太爷还有点不适应正午的强光,他半眯着眼打量着左钧。在左老太爷心里,对儿子的记忆还是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眼前这个叫自己“爸”的人,已然是个小老头。但那脸庞、眉宇和眼神中,又依稀可辨,这就是自己朝思夜想了几十年却音讯杳无的儿子!

“真是我钧儿啊!”老人抬手抚摸着左钧的脸庞,喃喃中包含着辛酸。

“爸,我是您的钧娃子!”左钧压住父亲在自己脸上的手,回道。

“钧儿回来了!我钧儿回来了!”老人激动颤抖,老泪纵横。

这时间,家里许多人围了过来,但左钧却一个也不认识。

“这是你儿子、媳妇和孙娃?”从与儿子相认的激动中稍微平静后,左老太爷开始关注和左钧同来的人,他打量着王秉正、陈于珍和李法天问。

左钧想做解释,话还未出口,被王秉正用手止住,并接过话茬说:“就是呢,爷爷。”他用眼神示意着陈于珍,陈于珍和左钧都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自没声张。王秉正叫过李法天,让李法天跪下,向左老太爷磕头,叫声“祖爷”。李法天乖巧地照做。

“嗯,嗯,好了!赶快起来!”左老太爷兴奋地起身拉起李法天,牵着李法天的手久久端详,嘴里不停念叨:“好啊,这下好啊!一家人总算齐全了。”

未时左右,一个干练的老妇出来向左老太爷禀报,招呼大家去吃饭。

“嫂嫂。”不等父亲介绍,左钧一眼就认了出来。

“哎!”老妇应道。她招呼左钧说:“快招呼娃儿们上桌吃饭。天冷,一会饭菜就凉了。”

一家人入座,坐了满满三大桌子。相互认识,彼此敬酒。待酒好人欢,已到申时末。

左钧领王秉正和家里成年男丁闲坐茶聊。嫂子找左钧商量晚上住宿之事。说准备腾出一间跨院让左钧一家住,但还需要时间。一旁的王秉正又抢了话说:“今天就不住家里了。我们行李还在镇上客栈里,就先在镇上暂住几日。”

两人目光一对视,左钧附和着说:“对,就先不住家里,以后再说。”

怕时间太晚渡口停摆,小坐一阵后,左钧同王秉正父子及陈于珍就起身要回铜牟镇。家人见他们态度坚决,也没强留。临行,嫂子再三叮嘱左钧,让其明天回家吃饭。然后由一个侄子套车将几人送到渡口。

回到客栈,各自回房。王秉正和陈于珍扮了一天自己家人,左钧认真对王秉正道了谢。

“谢啥!这么长时间相处,我和于珍不是早把您看作父亲了?法天更是将您当作亲爷爷。再说,您有一个家,有儿孙,老父亲也高兴啊!”

“还是得谢你们。”左钧话语间透露着几分凄凉。大半生飘零,忠没能匡扶国本,孝尚无一儿半女,左钧心里,早已涌动着无限的失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