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63.货路远活重

庚辰年正月 63.货路远活重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小寒后的一个午后,王秉正带着伙计刚上好一笼酒醅,看门的伙计跑进作坊,说有个怪异客人到访,点名要见掌柜不说,还不听劝阻,要闯进烧坊。现在被拦在大门口,很不安分。

王秉正很纳闷,除桂园酒楼掌柜和少数几个客商外,出入烧坊就只有自己的伙计。这个时段,照理不会有客商来买酒。再说,买酒的客商看门伙计大多认识,一般也不会硬闯。

作坊生产现场不对外人开放,这是酿造行业的规矩。王秉正眉头一皱,整理一下衣衫,随伙计走出烧坊。他要去看看,究竟是哪路神仙,有这么大的脾气。

王秉正一出作坊门,就看见烧坊大门口站着一魁实汉子。黑色长棉袍,上身套一件羊皮马甲,马甲边沿处,有长长的羊毛自然露出。最与众不同的是,那汉子头上还戴着一顶精巧的白色圆毡帽,毡帽顶盖边沿,插着两根白色长羽毛。汉子嘴里正嘟嘟囔囔,听声音似乎熟悉,可这奇怪的装扮,让他难以辨认。

说来好笑,来人正是王汝。冬季不放排,也不干伐木这样的体力活时,他习惯穿白马人的服饰。插着白羽毛的白毡帽,是每个白马人必有的行头。

王秉正在远处没认出王汝,王汝同样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王秉正来。过去几次相见,王秉正都著长衫。酿酒作坊内,几口大锅长时间架着火,纵在冬季,气温也让人只穿得住短衫。王秉正在作坊里做事时,也和其他伙计一样着短衫短裤。

记忆中本该穿长衫的人短打扮,本该短打扮的人着长衫马甲,两人都走了眼。

走到近前,两人同时认出了对方:“你咋这副打扮喔?”王汝甚感惊诧,首先冲口而出。

“作坊里面热。你为啥这时候下来了?”王秉正同样意外。说话间,他拉王汝一起来到更衣间,换回了长裤棉袍。

“这次来,是专程来买哥哥的酒来了。”看着王秉正换衣服,王汝说。

“觉得酒好喝,来拉就是。你我兄弟,你能喝多少?啥买不买的!再说,你的木头钱,哥还没付完呢。”王秉正一边换衣一边回答他。

“不行。这次不讲木头那事,我是受几个寨子长老指派,专门下来买酒的。”王汝说话,照样直而急。

“好,好,今天先啥都不说,回去叫上父亲,先说喝酒的事如何?”看王汝着急,换好衣服的王秉正换了话题,拉起王汝就向外走。

回到学馆,左钧还未散学。王秉正吩咐顾嫂泡一壶茶来,安排她去将酱烧猪下水和清炖猪下水各端来一大钵,还切了些凉卤,等会用来下酒。

之后,王秉正和王汝聊起买酒的事。

原来头次王秉正送给王汝的十坛酒。翻山越岭送回龙安府时,一路颠簸摔了四坛。王汝送了一坛到知府衙门,余下的都带回了山寨。白马番人无论男女都爱饮酒,王汝做土官的父亲品尝了儿子带回来的酒,非常受用,就邀请治下所有寨子的长老到自己的官寨宴饮。相比于当地流行的烈酒苞谷烧,王秉正的酒,入口醇香绵柔,不杀喉,醉后还不上头,让长老们都饮上了瘾。品饮过后,长老们纷纷要求分酒。王汝的父亲兴奋之余,给每个长老分赠了一陶罐。可不久,各寨长老又登门求酒,有的长老甚至愿意用二两银子换一罐酒,那一罐也只有五斤左右。

奈何王汝家酒也无多,长老们最终求而不得。

大年后,按照白马人习俗,山寨要跳曹盖,王汝父亲想要招待贵客,安排王汝专程下山一趟,拉些好酒回寨。各寨长老闻讯,都给王汝送来定钱,每坛酒定银最高给到了二十两,最少的,每坛也交了十两。

申时末,学馆散学,左钧回到小院。顾嫂买回猪下水和凉卤菜后,还准备些热炒,荤素搭配,摆满了一大桌。

净手入席。酒刚斟上,王汝不待主人发话,就迫不及待地端杯海喝。又经半年熟化,那酒入口后不仅更纯,且更醇。这味道,让他牵挂大半年了。

见王汝惬意得摇头晃脑,王秉正笑眯眯地不停给他斟酒。但王汝已有了上次宿醉的经历,不敢再喝太猛,而是随着左钧父子的节奏,细斟慢饮,直至夜深。等到一罐五斤的酒喝了个底朝天,才尽兴而去。

次日上午,王秉正先去烧坊把当天活计安排妥当,才去客栈接上王汝。昨夜的酒喝得克制,他到客栈时,王汝已经起床收拾停当。两人出客栈寻了一间早饭铺子,要了两笼包子和两碗青菜稀饭,吃了个浑身舒坦。

“这次得买四十坛。”饭后到烧坊,王汝报了数量。

“多少?”王秉正一怔。

“四十坛。没问题吧?”

“没问题。”

安排伙计开缸分装,王秉正寻思,这酒当如何帮王汝运回呢?

“四十坛酒,雇两台大车可以装下不?”王秉正问。

“我们山里运货,一般都人挑马驮。我想好了,这次雇挑夫来挑,免得车马颠簸,把酒洒路上。”

“人挑损失是少,可时间长,运价大,还得帮补食宿费用哦。”王秉正提醒。

“头次车运,一车装十坛酒,我那么小心,路上都打掉四坛。这次是四十坛,按这个比例,车运至少损失十坛。那样,和挑夫脚钱相比,亏得更大。反正有的是时间,雇挑夫更划算。”

龙安府山上那些番人山寨,喝自己的酒,是要花很大价钱的。王汝的考量,肯定有他的道理。

“那我们去码头找人。”王秉正说。

“好。”

两人来到半边街码头中间的一棵黄桷树下,一群正在闲侃着等生意的挑夫就围了上来。听说是挑酒,且路程有五六百里的山路,很大一部分人就散了。这些挑夫,大多是附近农民,最喜欢的状态是白天干点短工零活,晚上回家陪老婆孩子,每日挣个百八十文足矣。

见很多挑夫都不愿走远途,王汝有点失望。当两人准备采用王秉正的建议,依旧雇车运酒,并欲离开时,被一壮汉叫住。

“走这趟货,不知掌柜的如何出脚钱?”汉子问。

“你觉得什么价合适?”王秉正问。

“我们这里如按天雇人,视活轻活重,时长时短而定,脚钱每天一百个钱上下。你这趟货路远活重,按每人每天一百二十个铜钱价,掌柜的可愿出?”汉子询问。

“没问题。”王秉正回道。

“长途活计,按规矩,返程时间按半数算。”汉子补充。

“按规矩办就是。”王秉正也爽快答应。

最后谈成,每个挑夫负责挑两坛酒,实重不超过一百二十斤。每人每天脚钱按一百二十个铜钱计,每天的脚程不超过八十里。食宿由东家负担,每天每人提供二两消乏烧酒。另外,汉子要了一两银子,作为招集和路上招呼人的费用。

王秉正讲好的价钱,王汝很认可,还与汉子说定,需要二十一个人,第二天一早到谪仙烧坊门口领货上路。挑运用的扁担绳索等工具,由挑夫自带。

事情谈好,已是午时光景,两人轻松愉快地回到学馆,叫上已散学的左钧,径直去了桂园酒楼。

次日早起,王秉正再次赶到客栈叫上王汝,退房吃饭。赶回谪仙烧坊时,挑夫们已等在那里。

王秉正把一行人领进烧坊院内,叫来伙计,一同从酒窖里把已分装好的四十二个酒坛搬出酒窖,在院子里捆扎成二十一副挑子。

安排停当,王秉正叮嘱王汝,有一个挑子的两坛酒,是他带给义兄陈于朝的。趁着这个间隙,他问了王汝一些陈家兄妹的近况。王汝就自己所知,尽告了王秉正。

挑夫队伍出发,王秉正携着王汝的手,一直送到镇外。临别,王汝从身上褡裢里掏出一包银子递给王秉正说:“这是酒钱。”

王秉正没客套,接过钱包一掂量,感觉足有二百两。

“钱多了。”王秉正说着,从里面取出几锭纳入怀里,将余下的重新塞回王汝手中。王汝本想再塞回来,被王秉正抬手制止了:“这事听我的,大哥我没亏着。”

见王秉正坚决,王汝也不再说什么,把银子塞回褡裢,跟王秉正揖别,领着挑夫们上路了。

从铜牟镇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赶到平武城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

到平武的第二天,王汝让挑夫们先在城里歇逛半天,自己带着那个领头人,挑着王秉正送给陈于朝的酒,去了知府衙门。

王汝到时,陈于朝正好早班。简单说几句话,就让一衙役领着王汝去后院,将酒交与夫人和陈于珍收了。

陈夫人收了酒,倒是平和。陈于珍听说王汝去了铜牟镇,就不再淡定。拋下两只纠缠不休的小白熊,亲自泡了茶,留着王汝,问了很多事。

从平武城往上,再走三天,就到了王汝家所在的官寨。虽说时间长,但四十坛酒完好无损。王汝情绪高涨,除大方给每个挑夫打发了一两五钱银子外,又找了些山货让挑夫们带往龙安和绵州,添挣些脚钱。他还另备下一担腊味和山货,让挑夫带给王秉正一家。

挑夫队伍浩浩荡荡,王汝把好酒带回官寨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各寨的长老头人就赶到官寨提酒。王汝以每坛酒十五两银子的价钱将酒分出去三十坛,价钱多退少补。一算账,这趟去铜牟镇买酒,扣除买酒银两、挑夫脚钱和路上所有餐宿开支,赚十坛酒外,还余出现银二百来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