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77.有酒助眠

庚辰年正月 77.有酒助眠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夏粮收储和制曲结束时,已到七月。

蜀地七月,正是苦夏。到当年立窖还得两个多月,距收购秋粮也还得月余。王秉正把烧坊的伙计尽数散去,让大伙回家避暑。

烧坊没了修建,酒粮有了来源,卖酒的渠道也初步搭建起来。这个暑期,是王秉正到铜牟镇后最闲适惬意的一段。

没了日常压力,对陈于珍的思念,开始紧紧地攫住了王秉正。瞬息之间,这个人越来越多地浮现脑海。

天下形势已稳,烧坊风生水起。

过去的很多顾虑现在都不再有,王秉正掂量着,现在的自己,已有能力照顾好陈于珍。只是他不知道,一别又是年余,现在的陈于珍和陈于朝会咋想?每念及此,饶是已年过半百,内心仍旧慌乱不安。

一个铮铮铁汉,王秉正的优柔思念流露起来也不加掩饰。阅事无数的左钧,自然能懂得其中玄机。

一日晚餐,爷仨三杯酒下肚,左钧提起了话头。

“想她了?”左钧探身,关切地问。

“想谁了?”王秉正有点猝不及防。

“别给我装傻。”左钧嗔怪地瞪着他。

“谁,咱姑呗。”王法天已初懂人事,父亲的反常他也看在眼里,斗胆替爷爷说出了答案。

“想又能咋办?于珍妹子出身官宦人家,就算她也有此意,知府大哥又该咋想呢?”王秉正没有回避,幽幽说出了一直以来深深的顾虑。

“我敢打赌,你那知府大哥不会反对。”左钧抿一口酒,肯定地分析。

“我觉得也是。我心里把姑一直当作娘。大,您是该想点办法把我姑娶回来了。”

“想办法,想啥办法?一个小孩懂啥?”王秉正瞪了王法天一眼。

王法天做了个鬼脸,不敢再往下说。但左钧并不管顾,他说:“想不到办法?这话我听起来咋不像我们王大掌柜说的!你要真无办法,我来出个主意。你帮我把学馆的学生看好教好,我上山去知府衙门为你提亲,如何?”

“那怎成?山高路远,又在雨季。您老人家要是有个闪失,我可担罪不起。”王秉正当即否了左钧的意见。

“我是老了,但你不老,这点路途算啥?你自己去啊。”左钧的反应依然很快。

“现在烧坊收秋粮的时间未到,立窖更早,如果有事,您吩咐我来看着。您就放心去找我姑,把她接回来最好。”王法天究竟还是没能忍住,接了左钧的话。

这次,王秉正没再瞪眼睛。他细一思忖,父亲和儿子说得在理。陈于朝公务那般繁忙,去春都能带着全家来铜牟镇看自己。自己现在有了空闲,上龙安府回访,也是情理中的事。他动了心思,却没当即表态。怎样去龙安府才更为妥当呢?他要好好想想。

见王秉正闷不作声,左钧着了急:“一个大男人,还婆婆妈妈的,瞧你那点出息!”

王秉正对此不愠不恼,笑着答说:“晓得你们都是为我好。就算要去,也得准备一下嘛。四川不是有句俗话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秉正刻意学了句四川话,但仍很蹩脚。

接下来,就是鼓捣带些什么礼物了。不论是对陈于朝,还是他计划一并探望的王汝,酒自然是最好的礼物。但对于陈于珍和她嫂子,选择什么样的礼物,都让王秉正感到犯难。这样的事,他确实没有用心做过。

“女人嘛,哪个不喜欢绫罗绸缎,胭脂水粉。你去龙安府必经绵州城,到时你在城里挑好的多买些,分作两份,送给于珍和她嫂子就是。于珍那丫头精女红,又善插戴。你将这些东西送她,她定把自己装扮得闭月羞花,馋死个你。”还是左钧更精于世故,出主意的同时,也顺带调侃了王秉正。

想好了伴手礼物,王秉正还要考虑怎么走。要带酒,最好的工具是马车。考虑到雨季天气不确定和马车在速度、灵便方面的局限,王秉正选择了骑马。他准备同时雇两匹好马,一匹骑人,一匹驮货。这样虽说最多只能带四坛酒,但轻骑快马,不受天气和路况的约束,可节省时间。

但左钧不同意王秉正一人独往。最终,争执之下,王秉正答应带个烧坊伙计,以便使唤照应。

主意一定,王秉正次日就收拾出发。一行两人三马,不到中午就来到了绵州城。寻家门面气势宏伟的绸布庄,将各色绫罗买了许多,再去胭脂店把胭脂水粉,拣好的一式两份包了。之后,两人找到一家酒楼用了饭菜,又开始赶路,当天赶到江油过夜歇脚。

江油往龙安府的官道依涪江而建。出江油城不远,官道就进入山区。涪江江水湍急,两岸青山对立,危崖耸峙,道路险峻异常。好在天气争气,虽在雨季,却已多日不雨,路不泥泞,天象也呈晴好态势。

有利就有弊。晴天,将苦夏的炎热推到了极致。一大清早,太阳还未登顶,热浪就已滚滚来袭。一路蝉嘶虫鸣,也很是扰人。

进山开始,道路几乎都是上坡。天热路陡,王秉正不忍马儿太累,放慢了速度。

进山,越走越深,遮天蔽日的树荫下,体感较山下舒适了许多,空气也逐渐清爽起来。枯燥的蝉声渐少,耳畔全是鸟鸣泉流。座下的马儿,嘴边再无白沫,马蹄声音飒踏,主从二人也有了闲暇欣赏一路的景致。

时过正午,才赶到一个叫煽铁的古镇寻食歇脚。当晚,住在了阴平古道南起点的江油关。

第三天申正前后,王秉正一行到达龙安府衙驻地平武城。二人赶到府衙,正是陈于朝完成当天政务,回到后院之时。府衙正门紧闭,王秉正绕到后院门前,自报家门,说是知府大人义弟,请门房禀报。

门房哪敢怠慢,一溜烟跑进院内。

晚饭尚早,陈于朝正在书房看书,夫人与陈于珍在书房侧室探讨女红。听到衙役的声音,陈于朝大感意外,陈于珍更是吃了一惊。她抢在陈于朝前,向衙役确认,衙役大声重复:“院外有一男子,说是老爷义弟,来看望老爷。”

这次,陈于朝兄妹俩都听得真真切切。

陈于朝立即放下手中已经蘸饱墨汁的笔,招呼陈于珍和夫人:“是秉正兄弟上来了!”三人出了书房,紧跟衙役,向院门疾步走去。

到院门处,陈于朝让衙役把两扇大门全部打开,旋即迎出门外。

王秉正听得门响,抬头一看,见陈于朝在前,陈于珍和陈夫人随后,出院门向自己迎来,忙弯腰作揖:“一别年余,大哥、大嫂、小妹可好?”

“好,好,好……”陈于朝一激动,连礼都来不及回,伸手就拉住王秉正的手,“来,来,快,进院再说。”

跟在后面的陈于珍和嫂子让衙役把马背上的东西卸下抬进院内,将马牵去马厩。妥善安排了王秉正带来的伙计,才又回到院内。

陈于朝把王秉正领进自己书房,一边叫人给他打水洗漱,一边动手为他斟茶。待王秉正洗漱完坐定,就开始询问山下近况。

听王秉正说,自去年以来,烧坊酿酒量已翻一番,产销两旺。学馆有三名学子通过县、府遴试,中了秀才以后,陈于朝拍腿叫好。

“啥事那么高兴?老远就能听见叫好声。”陈于珍和陈夫人处理好外围琐事,回到书房,看大哥跟秉正哥谈兴正高,忍不住插了一嘴。

“咋能不高兴!这才一年,你秉正哥和你左家老爹做成那么多大事。”陈于朝兴冲冲地。

“秉正哥做成了什么大事呢?”陈于珍转向王秉正,脸上是嗔怪的颜色。

“一年多时间,你秉正哥把烧坊规模和产量都扩大了一倍呢。还把酒卖到了我们龙安府的江油和石泉,这事算大不?”陈于朝代王秉正回答。

“情势所逼,顺势而为而已。哪算啥大事。”王秉正笑着摆摆手,眼睛艰难地从陈于珍的脸上移开。

“那秉正哥现在算是财主了哦?”陈于珍的语气有点艰涩。

“存身立命,找点粥饭钱,哪当得什么财主。”王秉正并不敢抬头。

“时间不早了,秉正兄弟来得突然,在家准备饭菜已来不及。今天就到外面找家酒楼,为秉正接风洗尘,如何?”陈于朝把话题岔开。

“客随主便,怎样方便,就怎样。”王秉正得体地应答。

这时,陈于珍的心里有压不住的喜悦。但喜悦之余,她也有难以忍受的嗔怪之情。此前她从来没想过王秉正会上山来看自己。可当王秉正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怨他来得太晚。本想继续剜酸,见哥哥打断,只能望了王秉正一眼,识趣地打住,说:“那好,我和嫂子去收拾一下。”便退出了书房。

陈于朝唤来衙役,嘱咐其先去酒楼安排。他让王秉正稍坐,自己也去了内屋把官服换下。再出来时,已是长衫折扇一翩翩儒者。

“你托人带给我的酒,我一直省着在喝,现也所剩不多。瞧你今天又带了酒来,喝你带来的如何?”陈于朝再进书房,直接跟王秉正谈起酒来。

“大哥是在说兄弟做得不好啊!兄弟酿酒,还让哥哥忍嘴,是我的不是。以后大哥放开饮就是,我会想法把酒准时送来。今天,兄弟也想与大哥好好喝一台,请大哥评点下技艺。”

“说得也是,有你这话,那大哥以后喝酒可不抠抠缩缩了喔!”陈于朝哈哈大笑。

“兄弟开烧坊,您放开喝就是,决不会再短了您的酒。”

陈于朝和王秉正聊酒正欢,陈于珍和陈夫人已收拾停当,来到书房。此时,衙役进来回报,说酒楼席桌已安排妥当。四人就一同走出书房,准备赶到酒楼畅饮详叙。

快到院门口时,陈于朝忽然记起酒还没带,忙提醒说:“酒,酒……”并安排衙役折回,把王秉正当天带来的酒抱了一坛,同去酒楼。

分宾主坐定后,衙役开酒坛分装入壶,然后给每个面前的酒杯斟满。

“今天仓促,算给秉正接风开个序。谢谢你大老远来看我们,我们仨先敬你一杯,给你洗尘。”陈于朝端起酒杯,盯陈于珍一眼,对王秉正说。

陈于珍知道陈于朝的意思,哥哥是怕自己再说出不知轻重的话。其实,经过前一阵折腾,她的小性子已过,这会莞尔一笑,端起酒杯附和着:“对,秉正哥,我们一家敬你一个。”

“这酒的口感,与你原来的酒相比,又好很多,入口香味更醇,下喉感觉更柔,看来兄弟的技艺又有精进啊!”一杯酒下肚,陈于朝总结得非常到位。旋即,他感叹一声:“这才是我喝过的最好的酒啊!”

听到陈于朝的夸赞,王秉正虽不露于形色,心里却很是满足。他拎壶给每个人的酒杯斟满,谦虚道:“哪是啥手艺精进,关键是得益于酒粮和时间。这酒,是我用绵州、潼川和保宁府一带特有的糯红高粱为主料,按汾酒和柳林酒综合的家传之法酿制的。只摘了偏前的中段酒,又在恒温恒湿的洞窟之中储存陈化了两年多时间,算熟化到了佳点,所以酒的口感才达到了五味调和的状态。要再静止储藏,这酒还会更香浓,更醇厚。”态度云淡风轻。

陈于朝主导头三杯酒后,王秉正依礼回敬三杯,接下来是大家轮流敬酒。

“你秉正哥远道而来,就不陪他好好喝上一杯?”陈于朝率先把妹妹推到了前面。

命运多舛,少年守寡,这么多年流离颠沛,妹妹的经历一直让这个兄长揪心。自妹妹投奔自己而来,他慢慢已全然知晓王秉正在她心中的分量。经过了几次的接触了解,他对王秉正的评价也在逐渐上升。他越来越觉得,妹妹没有看错人,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

妹妹也该安个家了!陈于朝想。

陈于珍本就不是扭捏的小女子,没有哥哥的点拨,她也会来找王秉正喝这杯酒。现在,既然兄长已然发话,她应声起身,端酒起身,向王秉正走去。

本想说上几句久别重逢的祝福,可当她近距离看到王秉正的额角又多了几丝皱纹,嘴里迸出来却只是一句:“咋才一年多,你又老了许多?”

四目相对,王秉正看到陈于珍眼角的泪光闪烁。他不知如何回答,只喃喃地说:“年过半百了,咋会不老。”酒杯一碰,他仰头一饮而尽。

看他饮尽,在微微的战栗中,陈于珍慢慢把酒送入口中。泪和酒一同洒出,她左手举袖遮面,趁机拭去了一抹泪痕。

陈于朝夫妇都看在了眼里。他不想让今天这场欢聚的酒席披上辛酸的色彩,心疼地埋怨说:“久别重逢,只该高兴才是,咋还抹起了眼泪?”

“哪个在抹眼泪?蠓虫逐这酒香,飞我眼里了!”陈于珍才不承认。

“你看我这妹子,就是这般莫大莫小。”陈于朝冲王秉正一笑,言语间满是宠溺。

“于珍性直,心里是有数的。”王秉正笑答。

“放着这么好的美酒你们不喝,拿我来说事干嘛!”陈于珍平复了心境,端起酒杯招呼:“来,大家一起干一个。”

“好,好,喝酒,喝酒。”陈于朝夫妇一同端杯招呼。

推杯换盏之间,酒美情浓,大家难免说些体己话。

陈于珍打听了义父左钧和王法天的情况。听说王法天已近成人,烧坊事业后继有人之时,王秉正很是感慨:“烧坊开起来了,法天也快长大成人,我的心愿已近实现。等法天可以独立支撑烧坊时,我就可以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照顾我该照顾的人了。”他望着陈于珍的眼睛,眼光中,竟有几许风霜。

月上三竿,直至陈于朝有点不胜酒力了,当夜的酒席才散。

王秉正被安排在府衙后院的客房住了。

山里的七月之夜,无一点山外的闷热。明月之下,清风徐徐,夜凉如水。有酒助眠,王秉正睡得无比香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