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 第二百七十八章 首功制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第二百七十八章 首功制

作者:火星与水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12:52 来源:笔趣阁

五天之后的一处峡谷之中,穿戴着全套甲胄的张维贤在亲兵们的簇拥下从容不迫驱马走出军阵,他笑吟吟地冲远处负隅顽抗的白五扬了扬下巴。

“不逃了?”

“你他吗是真的能追啊。”

白五则报之以森然的冷笑,相比于张维贤的志得意满、他现在的形象则颇为狼狈。

他的双眼中布满了通红的血丝,全身的甲胄早就在不知哪次逃亡中脱下来随手丢到路边,暴露在外的皮肤上满是狰狞可怖、被血痂覆盖的伤痕,部分伤口里缓缓渗出发黄的脓水。

义军最后的一千余名溃兵瑟缩着聚集在他身后,大部分人的意志和体力早已在漫长的逃亡中被消磨殆尽。

除了少数两眼通红、颇有狗急跳墙之势的亡命徒,绝大部分人都做好了“只要明军冲锋就立马投降”的心理准备,他们已经顾不上投降后会有什么下场了。

而张维贤则在亲兵们的层层保护之下微微一笑,像准备好收割丰收稻田的老农一般慈祥地打量着眼前这帮溃兵。

十天之内结束战斗;几乎是一比八的战损;平息叛乱后没有给溃兵袭扰地方的机会,免去了朝廷事后动员营兵和卫所军清剿、驻守当地的麻烦。

作为张维贤来到南直隶以来第一次万人级别的战役,虽然之前出了树林伏击的小插曲,但他的表现已经足够惊艳,完全对得起皇上拉下脸来力挺他的恩情。

白五麾下这股叛军是张维贤在南直隶见过势力最大、也最难缠的一股,有了这上万贼寇十天内被镇压的优秀例子,相信其他蠢蠢欲动的家伙也能老实不少。

与此同时,白五隐蔽地扫了一眼峡谷两侧的山崖,那里仍旧是空空如也。

话说这就是约定好的伏击地点没错吧?这人呢?祝广昌那个混蛋不会打算一箭双雕,直接把明军连着自己一起给铲除了吧?

白五越是这么想心里越慌,他之前种种对不起朱翊钧的事迹一齐涌上心头,冷汗逐渐布满了白五的额头。

“多说无益,结束这场战斗吧。”

见白五直到现在都没有露出绝望和哀求的神情,没有欣赏到期待场景的张维贤略感无趣,随意朝身边的副官挥了挥手,示意他发出“总攻”的旗语。

他知道对面那些义军已经被逼到了极限,只要自己当众做出投降不杀的允诺,那就大概率可以兵不血刃地结束这场战斗。

但那又怎么样呢?最后这场战斗就是拿来让底下人刷人头数的,明军无论如何都不会要一个俘虏,不然用来计功的首级从哪来?

明军素来以首级作为计算军功的指标,朝廷对张维贤的要求是迅速让南直隶平静下来,他的首要任务是维稳,只要地方太平、就算没有斩获也是莫大的功劳,张维贤对斩获没有太大的需求。…

但他手底下的大小官兵们可都指望着叛军的人头来升官发财呢!击溃不行、俘虏也不行,必须是实打实地把这些叛贼按在地上割脑袋!

大明自开国以来就历行“首功制”,一颗北虏首级官升一级;两颗女真首级官升一级;三颗番苗蛮贼官升一级;六颗内地叛贼首级官升一级,每颗首级赏赐二十两纹银!

除此以外,军官的奖赏与部下斩首数量挂钩。把总、指挥等军官,若领军五百,部下每斩首五颗可升一级,若领兵千人,部下每斩首十颗可升一级。

而且朝廷对于首级的判定十分严格,身份、年龄、首级的破损程度都会被列入考核的标准,朝中那些文官向来对这种需要花钱的事情极为较真。

往往九边的军队劳师动众地出塞一趟,来回折腾好几个月、死上几百人都只能有四五百个首级的斩获。

正是因为首级的重要和珍惜性,九边地区甚至衍生出了用于交易首级的地下黑市。

九边有许多渴求建功立业的将门子弟、权贵公子和商人之子,他们手里有的是白银,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上阵杀敌的本事和胆量。

而总有一些幸运地获得了首级,却因为家人或自己重病等突发情况急需大笔银两的士兵。、

这时候,一些消息灵通人士就会为他们牵线搭桥、让双方各取所需,黑市里最值钱的北虏人头长年维持在百两以上的高价。

已知大明南军每年能领到的饷银为五两到八两、北军约为十二两,人上人辽东军有二十两,而地下黑市的北虏首级可以卖到上百两纹银。

也就是说,一颗北虏的首级大约相当于南军的二十到十二年、北军的八年、辽东军整整五年的纯收入,而且这还是最低最低的普通青壮价格,北虏军官和贵人的首级还能再翻好几倍。

因此如果你偶然穿越到大明成了军户,又没有张居正那种级别的头脑,穿越前也不是什么在市场上搅动风云的商业大佬,却有把子力气和胆量。

那么别犹豫了,跑到九边砍蒙古人就是你最好的出路,收益丰厚、前途远大,万一失败了投胎也十分地方便。

在首功制的作用下,虽然大明的士绅优待和土地兼并问题极为严重,但大明的

^0^阶级流动性居然意外地很不错。

本朝文官里首辅张居正是普通军户出身,武将里宣府总兵马太师干脆是俺答汗的马奴出身,大明所有的内阁大臣里超过半数都是寒门、甚至干脆贫民出身。

当然首功制也有一点小小的副作用,由于普通士兵和军官只有砍人头这一条升官发财的渠道,因此几乎所有明军下手都极为狠辣。

光把反抗的敌人杀干净了还不够,俘虏、平民、部落幼童都不愿意放过,偶尔还会把沿途的汉人村落也一并祸祸了,试图拿老百姓的人头去冒领军功。

朝中文臣对马芳、李成梁等边将的弹劾就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据兵部尚书方逢时的题本所说,九边明军经常枉顾朝廷对蒙古部落的招揽、分化和互市政策,边将为了军功而擅自挑衅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常态。

最让朝廷不满的一点是:这群明军出塞之后见人就杀,就连那些已经依附大明的部落和出塞耕种和放牧的汉人都不放过,所到之处堪称寸草不生,被大明百姓和蒙古部落亲切地称呼为:贼配军。

亲,本章已完,祝您阅读愉快!^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