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221章 土人不好惹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221章 土人不好惹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19:42 来源:笔趣阁

“其一,云南太僻,位于大明中枢之外,汉人人口太少,整个承宣布政使加起来,和燕王北平一个府差不多。”

“其二,耕地太少,良田不多,虽然我大明这几年不断的迁移百姓,调进屯兵,开发了上百万亩良田,但产量有限,所以战争潜力不高,最多也就能动员和养五六万兵马左右。”

“其三,缺少战马,需要有养马场,我观汉王极善用骑兵,应该知道骑兵的益处。”

“如果我军全是骑兵,就算一两次的战败,也能全身而退,不会伤筋动骨。”

“靖难中,燕军多次吃败仗,也能保全实力,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骑兵不够,一旦战败,可能再无翻身的机会。”

看的出来平安很用心,也很认真的帮朱高煦找问题。

他本身就喜欢用骑兵,更加明白靖难之战的痛苦。

整个靖难期间,平安统领的骑兵最多一次也就两三万骑。

南军受限于骑兵太少,每次大败,都要损失十几万余人。

可南军有整个大明帝国做后盾,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而朱高煦仅凭云南一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多补充,一旦步兵惨败,可能就没有翻身之日了。

所以平安希望朱高煦这边,骑兵要多多益善。

盛庸听完,马上道:“汉王这边,应该有一两万骑了。”

朱高煦的三护卫过来时,人人皆有马,加上运输的马匹等物,一万多骑兵是有的。

“不够,最少得有五万骑。”平安道:“汉王是要有五万骑兵,十万步营,必能席卷天下,打败燕王。”

盛庸点点头,也估计最少要有这个数。

两人也算是极为大胆,这会朱棣那边能动员全国兵马,他两人有信心,十五万兵马就能横扫天下。

当然,打仗也不是谁人多谁就厉害,朱棣也不可能集中一百万大军一起来打。

只要打胜几次,就能和朱棣一样,把自己的兵马越滚越多。

朱高煦笑道:“这边汉人是不多,但是本地土人可不少,土人不好惹,这些人如果用的好,都是是强援,甚至可以说,不在明军之下。”

历史上终明一朝,没有完全征服云南境内土司,永乐前洪武时代打麓川是以和谈结束,永乐后,明朝又三征麓川无功,最后还是以盟约谈和找了个台阶下。

所以说,除了麓川山河险要,这边的土司兵马也很强悍。

平安和盛庸没参与洪武期打麓川,闻言有点不信,他们这几天看到的当地土人黑黑瘦瘦,个子小小的,哪能打仗。

朱高煦又道:“现在不是两国交战,要不了这么多兵马,只要能打胜仗,兵马就能越滚越多,朱棣不就是这样起家的。”

大伙都是明军,帮谁打仗不是打?燕王起兵的套路朱高煦全程看在眼里,学都学会了。

“只要有五万精兵,我就敢起兵,然后必然越打越多,打到京师,老子也能有二十万兵马。”朱高煦自信的道。

众人一听,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休息两天,我带你们去另一个地方。”朱高煦最后神神秘秘的道。

盛庸和平安也是一脸希望,和朱高煦呆的时间越长,越觉的朱高煦比燕王还厉害,他似乎早有谋划,看起来也比燕王更有信心。

永乐二年一月中旬。

朱高煦、盛庸、平安来到新平县。

朱高煦在广南府、新平县、云州三地屯田种粮搞甘蔗,广南府是洪铮负责。

新平县这里是指挥佥事杨平赞负责。

杨平赞是韩王寨出生,在韩王寨时还负责寨子里的种田,所以对种田很有经验。

这边也是好地方,都是朱高煦在咨询了杨武之后精挑细选的。

杨武是杨平赞的儿子,杨立山和杨平赞又是兄弟,所以杨武和杨河是堂兄弟,杨武娶了朱高煦部下大将盛坚的女儿,常年跟着杨立山在南边做生意。

朱高煦把部下联姻这招,用的炉火纯青,比朱棣还厉害,现在仔细算算,几乎他部下所有大将们,都沾亲带故,所以一旦朱高煦倒霉,部下们一个都逃不掉。

杨武十六岁跟杨立山到南方,走遍了云南,最后为朱高煦选了这三个地方。

新平县西边是礼社江,东面是平甸河,南边是元江,可谓山水宝地。

但明军没有好好经营,主要是这里距离土司地盘极近,元江以南,现在皆是土司地盘,属于羁縻地区,明朝廷也管不了这里。

去年杨平赞带了三千余户佃户到这里,随行的同样有一千户汉王三护卫的精锐,然后和广南府一样,每百户建一堡,沿河沿江开始屯田。

平安和盛庸一到这边,就发现这里地形很好,还有成片的牧场能看到。

“这里能养马?”平安震惊道。

“哈哈哈,不然选这里干嘛。”朱高煦得意道:“不过这边养马有限,最多一两千匹,咱们的目标是元江以南,那片的牧场才是大。”

众将不置可否,因为都知道对面是土司地盘。

“来人。”朱高煦这时大手一挥,进来一个青年,看起来也就二十岁左右,正是杨平赞的儿子杨武。

“拜见诸位将军。”杨武一一拜见诸人。

众将面不改色,应该知道朱高煦有话要说。

果然,朱高煦让杨武先给大家科普下这边的情况。

杨武在靖难初就跟随伯父杨立山往这边跑,并且常年在这边,已经对这里了如指掌。

过了元江,就进入巅峰期麓川的地盘(现在已经不是了),明朝初和中期,数次对麓川用兵,损耗不计其数,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统治。

盛庸和平安果然很有兴趣的模样,如果是何福,对这里用过兵,可能会了解一点,但他两真是一无所知,所以很感兴趣。

杨武道:“麓川国起源于麓川路,当时隶属于元朝金齿都元帅府。至大三年(1310年),麓川土司自立为王,更名“思翰法”,意为“至高无上的虎天王”,中国史书则称其为思可法(或死可伐)。思可法称王之后,与元军多次交锋,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年,谁也奈何不了对方。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双方最终息兵,思可法接受元朝册封,称平缅宣慰司世袭宣慰使。”

杨武的第一段话就让两人动容。

麓川一地,当年就和元朝打了四十多年难分胜负,要知道麓川全盛时期的地盘,也就大概半个云南这么大。

这么想想,汉王说这边的土人不好惹,还真是的。

明军收复云南之时,思可法早已去世,此时的宣慰使是其次子思伦发(也有人认为思伦发乃思可法之侄)。思伦发慑于明军的战斗力,于洪武十七年八月遣使入朝,上故元所授宣慰司印。于是朱元璋下令改平缅宣慰使司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仍以思伦发为宣慰使。

当时的情况,其实是大伙都是不服对方,但又忌惮对方。

明军知道麓川很强,但他们刚刚得到天下,得缓缓积累力量,了解麓川后,才决定动兵。

麓川也知道明军早晚会来攻,所以也拖延下时间。

此时的麓川正处于巅盛之时,势力范围除了今陇川(云南省德宏州)、猛卯(今云南省瑞丽市勐卯三角地)、遮放(位于今云南省芒市西南部,与缅甸接壤)三地外,在怒江以西有干崖、盏达、南甸、腾冲、潞江、芒市、户撒、腊撒,潞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有孟定、耿马、孟琏、大候、湾甸、镇康,澜沧江以东有威远、镇沅、者乐,甚至木邦(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孟养(今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总面积占据大半个云南。

明朝廷当然不愿意让麓川就这么独立下去,老朱很快用起手段,先把远干、威远二府划给楚雄,又把麓川境内的镇康单独建府,镇康这位置,等于把麓川的地盘一分为二,分隔成南北两片,这让思伦法如何受的了。

于是洪武十八年,思伦法愤而起兵十万,拉开了明军征伐麓川的序幕。

当时明军从胡广调来五万多兵马,陕西和山西调来五万多,加上云南本地来自四川和陕西的屯兵五六万,又征调了心向明廷的五万土司兵马,共计二十余万,与思伦法十万土兵开始大战。

杨武这时道:“当时的通政使司经历杨大用作为皇帝特使前往云南,在各地土司之间来回斡旋,为朝廷筹集了五万人的土兵助阵,战争中,这些土兵作用也挺大的。”

盛庸和平安听到,俱是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据说最后思伦法得到明军大举征兵的消息时,也随后动员了几乎所有能战的兵马,达到三十万之众。

杨武道:“麓川土司几乎人人皆能成兵,所以动员潜力巨大。”

“这是前任思汉法打下的基础,当年在元朝时,思汉法一面向元王朝进贡,求得“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总管”之职,为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面积极筹划统一大业,利用“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总管”的身份,以缔结联盟的“非武力征服”策略,兼并了附近各路,很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