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摆皇 > 第十章 魏允贞

摆皇 第十章 魏允贞

作者:骡子不吃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20:47 来源:笔趣阁

宫内的太监还有宫女,几天就被打发走,朱翊钧对待他们这些人,还是很宽仁的,皇宫内就十个皇室人员,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伺候,宫女都发放路费,五两白银并不算少,加上她们在宫内积攒一些,下半辈子生活几乎没有问题。

出宫的太监们被安排在西山,内库已经出钱,给他们建造房子,让他们安度生活。

张鲸办事朱翊钧还是满意的,虽然在史书上他的名声不怎么样,不过他对朱翊钧很忠心。

有事大朝会,没事别烦我,这就是朱皇帝的作风,重要的事他就和内阁、六部、都察院商议。

文武百官俱到,内阁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

吏部尚书王国光、户部尚书张学颜、礼部尚书潘晟、兵部尚书方逢时、刑部尚书严清、工部尚书曾省吾,都察院左督御史徐炌。

英国公张溶、定国公徐文璧、成国公朱应桢、武清伯李伟、固安伯陈景行,还有朱翊钧的老丈人永年伯王伟。

“今天叫诸位臣工大起,可能有人听说了,有人没听说,昨夜朕一夜没睡,就在想山西灾情的事,天下百姓都是朕的子民,朕于心不忍。”

“上百万的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蒙元暴政,致使百姓活不下去,太祖幼年与此时的山西灾民一样,上百万人,没有住的,可以睡在道边,没有吃的,就会铤而走险,把整个大明掀翻。”

这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朱翊钧说的并没有错,大明就是被这些没有生路的百姓推翻,这也怨不得大明的百姓,没有吃的,他们就没有生路,只能铤而走险。

朝中的文武百官、勋贵面色都有些不好看,很多人低着头偷瞄张居正,众人都知道山西巡抚是他举荐的。

“朕已决定,从内库拨出五十万两白银,用于赈灾,向山西临近几个省买粮,赈济灾民。”

“山西灾情,这事责任在朕,怪朕用人不当,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刑部、都察院,你们说一说,应该怎么处置山西这些官员?”

刑部尚书严清出班:

“回今上,《大明律》:灾伤去处,有司不奏,许本处着宿连名申诉,有司极刑不饶,有司极刑不饶!”

朱翊钧并不想杀人,严清这老头也太小题大做。

极刑就是凌迟、斩首、剥皮、腰斩,这些官员虽然有罪,还是可以教育好的,正巧西山准备建民居,还可以建造监狱,这些太监没事干,让他们折腾犯罪的官员,挖煤、烧砖,罪不至死,罪不至死。

这次把他们全砍了,严清这老头痛快了,朱翊钧也感觉挺痛快,可是反噬会非常大,以后官员治理的地区,出现一点点灾情,就上报,或者夸大灾情,这又该怎么办?

朱翊钧开始讲一讲: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朕与诸位臣工,为君,为官者,不可不戒!”

“倘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朕的内侍,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都把权力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将国之不国。”

“严尚书,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

“臣不知。”

“朕与诸位臣工,都是权力的拥有者,我们当权者有了权力,不应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

“山西官员审还没有审,朝廷应该给他们申辩的机会,问清楚,讲明白,最后依照律法,解决这件事。”

朝中文武百官、勋贵,跪在地上三呼万岁,朱翊钧这一番话,体现出仁君的姿态,他虽然是皇帝,也不能嗜杀、滥杀,要约束自己。

山西这帮官员有罪,那么就审清楚,也给他们机会讲,最后的裁决还要刑部、都察院来裁定,如果朱翊钧不满意,可以再让他们审,作为大明的皇帝,他不能破坏程序正义。

“那么就这样定了,锦衣卫、都察院、刑部前往山西押送这些官员进京,约束好下属,毕竟是大明的官员,要给山西这帮官员体面。”

众臣也听出来,皇帝陛下并不想从重处罚,原来还有人还想通风报信,现在也不用了,山西出现这么严重的灾情,这些官员不上报,罢官去职,已经对他们足够好。

皇帝陛下确实体恤民情,能从内库拿出五十万两白银,已实属不易。

“户部,你们准备运送到山西多少粮食,现在灾民可等着米下锅呢?”

户部尚书张学颜出班奏到:“回禀今上,户部五十万石粮食即可就运往山西,已经派人在京城购粮,河南、直隶已经在筹措粮食,另外五十万石粮食,三日内起运,另外还有五十万两白银,随这次粮食一同运往山西。”

“好,户部筹措粮食很快,不过山西灾情也有瘟疫,需要大量药材,锦衣卫报:得瘟疫者脖子粗大,也叫大头瘟,这是当地郎中开的药方,颇见成效,即可筹措药材,运往山西。”

朱翊钧把药方递给张宏,让他拿给张学颜看。

治疗大头瘟的药方,他还真看过,无非就是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板蓝根、牛蒡子、黄芩、黄连、柴胡等等。

有粮食,有药材,山西灾情暂时能控制住,等新任山西巡抚上任,就可以复耕。

“山西干旱有灾,皆因人事不休,三日后,朕与诸位臣工在中极殿节食祈雨,所有人都不许告病。”

说完,朱翊钧就起身返回乾清宫,他就是要整治一下大明的奢华之风,让这些官员知道,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山西官员很多都被押解到京城,要新选能臣干吏前往山西,张居正还没有回复,朱翊钧已经等不了,他下午召集内阁、吏部尚书王国光、都察院左督御史徐炌,商议山西官员的事。

魏允贞这个人,朱翊钧不太熟悉,也没听过,不过他最近上疏,朱翊钧看了一下。

臣许州判官魏允贞,陈明有关时弊的四事:

“自居正名窃柄,吏兵二部迁除必先关白,故所用悉其私人,陛下主宜与辅臣精察二部之长,而以其职事归之,使辅臣不侵部臣之权以行其私,部臣亦不乘辅臣之间以自行其私,则官方自肃。自居正名三子连登制科文,流弊迄今未已,请自今辅臣子弟中式,俟致政之后始许廷对,庶幸门稍杜,自居正名恶闻谠言,每遇科道文员缺,率择才性便给、工谄媚、善逢迎者授之,致昌言不闻,佞臣得志。

自今考选仕时,陛下主宜严敕所司,毋循故辙,俺答自通市以来,边备懈弛,三军月饷,既克其半以充市赏,复克其半以奉要人,士无宿饱,何能御寇。

至辽左战功,尤可骇异,军声则日振于前,生齿则日减于旧,奏报失真,迁叙逾格,赏罚无章,何以能国哉!”

这个魏允贞是万历五年的进士,许州判官也是一个从六品的闲职,他说的很对,可是朱翊钧不能现在就处理张居正、张四维,科举还有边军,这些朱翊钧现在还不能碰,既然他对边军感兴趣,那么就去大同历练一番,他不是说自从与俺答互市以来,边备松弛吗?

那么就去大同历练一番,如果可堪大用,朱翊钧再升任他为辽东巡抚,这样也算对他有知遇之恩。

在内阁三位大臣未到之时,朱翊钧派遣陈矩把吏部尚书王国光叫来,他想把魏允贞派到大同任知府,不过他不好亲自开口,只能借王国光之口。

王国光此人管理户部是一把好手,《万历会计录》也是此人主持编写,不过他和张居正走的近一些。

“臣,王国光叩见今上。”

“张鲸,给王尚书赐坐。”

王国光六十多岁,长须,身材好大魁梧,他的籍贯也是山西,不知他为何与张四维交恶?

“吏部对山西官员的人员,有何准备?”

“山西巡抚臣等拟定由辛应干出任,布政使由侯于赵出任,大同知府…。”

“王尚书,大同知府朕这里有一个人选,你看如何?”

朱翊钧把魏允贞的奏疏拿给王国光看,他的意思很明显,这个魏允贞不是弹劾张居正、张四维、还有九边军务吗?那么就派他到大同,出任大同知府。

王国光看完奏疏,沉默不语,等着朱翊钧开口。

“这个魏允贞一个小小的通判,就敢妄议朝廷阁臣,他不是说边备松弛吗?那么就派他去大同,一边赈灾,一边整顿军务,如果干的不好,就派锦衣卫锁拿,明正典刑,如果干的不错,这也算大同百姓之福,王尚书意下如何?”

朱翊钧最后又补充一句:“官员任选这是吏部的事,朕也只是建议,具体如何选用官员,朕也不可以越过吏部,直接任命。”

王国光听到这话,心里很舒坦,他这个吏部尚书,平时就听张居正的话了,现在陛下居然尊重他们吏部,这可真是仁君。

“臣认为今上所言甚是。”

“那么好吧,等会内阁三位阁老到乾清宫,就由王尚书举荐魏允贞出任大同知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