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鸿图 > 第一百七十四章:江阴典吏

大明鸿图 第一百七十四章:江阴典吏

作者:解剑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20:15 来源:笔趣阁

当崇祯看到阎应元的名字之时,不禁回想起,在后世所看到过的关于阎应元的记载: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隶通州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最终英勇就义。

记得在后世,当看到这些记载之时,就曾被阎应元那不屈的精神与气节所深深感动。为此,后来还专门上网,寻找过有关阎应元更多的记载。

而当将那些能找到的资料看完之后,赫然发现阎应元除了令人敬佩的精神之外,竟然还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帅才。

从历史记载之中可以看出,阎应元不仅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有着超凡的组织动员能力。在他的领导之下,短短数日之间便能将江阴城化作一座堡垒,让城中十万各种阶层的人民凝聚成一个整体。

不仅如此,在与满清激战的过程当中还能看出,阎应元此人不仅坚贞忠义而且还机谋百出,在坚守江阴的那数十天中,各种守城杀敌的手段层出不穷,既秒且狠。

在后世之时,崇祯就不由得感叹,如此的英雄如果能早被发现早被重用,必定能在历史上留下更加辉煌的印记。所以崇祯穿越后,在决定将后世记忆中的重要的人物事件都罗列下来之时,阎应元的名字便排在这个名单的第一位。

此时,看着名单中阎应元的名字,各种念头不停的在崇祯脑海中翻滚着。忽然,他眉头轻轻一挑。记得阎应元在死之前,也不过只是一名未入流的典吏。由此可以看出,阎应元这个人在朝中应该没有一点根基,不属于朝中任何的一个政治体系。

想到这里,崇祯嘴角带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他将那份名单轻轻的放在书案之上,提起一旁的笔,在朱砂砚中沾了沾。而后用力的将阎应元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

崇祯将奏折拿起来吹了吹,合起后将他交给高时明说道:“告诉内阁,就按这个名单发吧。那个被朕划掉的名额,由落选之人递补。去吧。”

“是,奴婢遵旨。”高时明躬着身双手接过那份折子,小心的退了出去。

崇祯坐在椅子上稍稍想了想,点手叫过一旁的一名小太监,“你去,把都知监王体乾叫来。”

“是。”那个小太监跪在地上应了一声。

不久之后,当王体乾接到皇帝的旨意,急匆匆的来到乾清宫时。就见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太监徐应元正垂头丧气的跪在宫门之外。

王体乾不易察觉的挑了挑眉毛,叫住身前领路的那个小太监轻声问道:“徐公公这是怎么了?”

小太监眨了眨眼睛向四处看了看,这才在王体乾耳边轻声的将不久之前发生的那些事说了一遍。

听完小太监的话,王体乾皱着眉头想了想。随即微微一笑,从袖子中摸出一小枚金叶子,塞进那个小太监的手中。而后微微低垂着头,走进了乾清宫的殿门。

“老奴,王体乾参见皇爷。”进入暖阁后的王体乾跪伏在地恭声说道。

崇祯看着越发显得干枯瘦小的王体乾,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嗯,起来吧。”

“是。”王体乾缩着身子从地上慢慢的爬了起来。

“王体乾,皇城局的事情做的还算不错。不过,递上来的报告还是太过琐碎了。”崇祯说着手指轻点在面前的桌案。

王体乾尽量将自己的身子向下躬了躬,战战兢兢的说道:“是,老奴请皇爷恕罪。”

看着面前这个老奸巨猾的太监,崇祯有些无奈的摇摇头说道:“行了,别装那个怂样子了。你为什这么做,你清楚,朕也清楚。朕要是不相信你也不会将皇城局交给你。好了,从今天开始,在都知监增设皇城局档案处,以后所有皇城局得来的消息都在档案处留档备查。安排几个人专门做消息分析。以后除了朕交办的事情外,其他常规消息在分析筛选好之后,按不同重要程度上报。不要再事无巨细的都报上来,朕没那功夫看那些东西。明白吗?”

“是,老奴明白。”王体乾弓着身子笑眯眯的应道。

“你呀你。行了,这叫你进来是有件事情让你去办。”

“是。请皇爷吩咐。”

“有一个参加这次明法考试的北直隶举子叫阎应元,安排你的人给朕盯紧了他。”

“是。”

“记住,就是盯着,没有朕的话,不许动他,明白吗?”

“老奴明白。”

“行了,去吧。”

“是。”王体乾躬身应着,不过,却没有移动脚步。

“怎么?还有事?”

“回皇爷,今儿上午,从辽东传过来一个消息。”

听到是辽东的消息,崇祯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心中暗想:“辽东的消息?难道满清入侵了?不对啊!记忆中这段时间,满清那群人正忙收拾草原上的蒙古人,对大明没有大的动作啊?”

崇祯太起头看着王体乾沉声问道:“什么消息?”

“回皇爷,数日之前有几只蒙古部落大约数万人内附。孙承宗将他们暂时安排在锦州附近。”

“哦?是蒙古部落内附?”崇祯紧皱着眉头,用力思索着。忽然,“关宁铁骑”四个字猛地出现在脑海之中。

没错,在自己后世记忆之中,明末那只有名的骑兵部队就是源自这次蒙古部落的内附。

根据明清史料的记载,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蒙古牧民归顺明廷,后被安置在锦州附近。当时,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为锦州总兵祖大寿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他直属指挥的一支精锐军队也就是后世闻名的那只关宁铁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