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要做太孙 > 第381章 从比试开始

我要做太孙 第381章 从比试开始

作者:我要做皇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25:23 来源:笔趣阁

富人纳捐就可以获得入学名额,这也是例监也叫纳监的由来。

类似于后世的择校生或借读费,也类似一些国家,只要你“捐赠”的够多,那么名校就任君选择!

而富户壕绅,既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又可以逃避丁役,简直一举两得!

不但能为家里省下服丁役的钱,如果运作好了,还有门路做官,所以他们对于出钱购买进入国子监的名额,非常热衷!

朱允熥有意无意的道:“这些例监学生,需要缴纳的钱财多吗?”

韩克忠会意,立即停下手中的笔说道:“殿下,以下官看来他们所纳捐的不多,可一旦他们进入国子监,非但不用缴纳任何钱财,朝廷还会供给他们衣物钱财……”

“不但供给监生廪膳,还按季节发给衣服、被褥、冠履;每逢节令,监生还有赏赐;监生省亲回籍时,还赐衣、赐金作为川资……”

“诸位,若是让朝廷频繁贴补,必然会造成朝廷重担,所以微臣觉得,应当提高入监的纳捐数目!”

那位老学究高先生迟疑说道:“这样一来的话,会不会让别人以为国子监有敛财之嫌?而且他们也有心求学……”

韩克忠急忙说道:“我以为大可不必担心,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要么是功臣之后,陛下所以恩赐,或是朝廷选取,

而他们入学只不过是纳捐而已,可即便再多的纳捐,又怎能与功臣的功劳,陛下恩赐相提并论?”

“而且国子监的名额若是让他们轻松获得,那么国之间在他们眼中反倒成了俗物,而不善加珍惜,就连对诸位先生,也不会有太多的敬意……”

众人点点头,也没有再反驳。

谁敢说那些富户捐的钱,就比得过皇帝的恩典?就赶得上朝廷的选取?

那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如墨朝廷和皇帝的脸面吗!

而且那些富户壕绅,多出一些钱财罢了,对于他们来说也没什么打紧。

高先生点点头,问道:“那么以司业之见,该当多少才算合适?”

韩克忠道:“我以为最好是现在的五倍,最少也不能低于三倍!”

“嘶……”

众人看着韩克忠,面露惊讶之色,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

因为他们觉得韩克忠说提高纳捐数目,应该是提高三五成,却没想到是三五倍!

朱元璋也是个精明人,即便是为了拉拢那些士绅阶层,对他们多有恩惠,

尽管早年间殿下的数目不多,可他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而韩克忠一句话就要提高三五倍,割韭菜也没有这么狠的呀!

一位博士问道:“这……这会不会太高了?”

韩克忠却说道:“若是不高,怎能体现朝廷对国子监的重视,只能提现我首先作为天下第一学堂的尊荣!怎能皇恩之浩荡尊贵!”

众人看着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就是越贵,越能体现过时间的重要呗。

朱允熥开口说道:“国子监和朝廷对于那些纳捐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所为的就是让这些士子珍惜学习机会,不可肆意胡闹……”

“既然韩克忠这么说了,那就算确定下吧。”

“是,微臣遵命!多谢殿下!”

韩克忠急忙起身行礼,把这一条也写在纸上,以作备份。

只是在他低头书写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也有些惊诧。

因为既然殿下顾及身份,没有直说提高几倍,那肯定就是按自己所提到的五倍了!

可要知道自己说五倍,那是给了殿下施恩的空间啊!

其实他真心想的是提高一两倍,然后殿下要施恩,肯定会往下降,那自己就“据理力争”,最后“逼迫”得殿下不得不调整到合适的数目。

这样一来殿下得了贤名,自己也跟着获得美名,岂不美哉?

这也是在遇到事关皇帝的事情时,一些官员喜欢搞大桉的原因!

事情搞得越大,牵连的人越多,定的罪名越高,留给皇帝操作的空间也就越大!

皇帝如果法外开恩,加以赦免,就会收获一大波的人心!

就算是秉公办理,出了这么大的事,别人也不会说皇帝刻薄,因为他是罪有应得呀!

在这点上,朱元璋就把谋反桉玩的如火纯青!

韩克忠怎么也没想到,殿下不按套路出牌啊!

因此只好低着头记录,其实心里却有些发苦,因为一旦传出去是自己“力谏”提高五倍纳捐,那士绅还不恨死自己呀?

得,看来想要做忠臣,就得背负骂名……

旁边的铁铉强忍住脸上的表情,争取让自己不笑出来,心道,殿下户部尚书的外号,果然不是白叫……

而作为当事人,朱允熥肯定不急!

就算五倍的价格太高,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也无妨,以后自己还可以施恩嘛,

如果现在就定的比较低,那些富户壕绅怎么会领自己的恩情?

再说了,既然薅羊毛,肯定要狠狠的薅啊!

朱允熥接着说道:“此外,对于扰乱学堂者,聚众赌博者,擅自离监者,流连烟花柳巷者,一律开革!”

“现在国子监有哪些学科?”

“回禀殿下,国子监以儒学为主,学习四书五经,还有算术、书法、律令、礼仪、习射、音律……”

朱允熥点点头说道:“所谓君子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乃养国子以道!”

“这是周礼所说的,因此我等不可不从,以后每逢考试,这些也要纳入其中,各位,还请共勉之!”

“是,臣等遵命!”

他们都明白殿下的意思是,算术、律法、习射都要学习,而且不能懈怠!

要知道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会着重在儒家学说上,慢慢的这些东西就会弃之不顾!

尽管有人觉得这些上不得台面,可殿下引用的是周礼呀,谁能反驳?

所以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称是,规规矩矩的听着。

朱允熥又问道:“对于学业不精的监生,也要做出处罚,不知道国子监现在是如何考试的?”

赵祭酒回答说道:“回禀殿下,考试分为大课、月课、堂课、小课和季考五种。”

“大课每月一次,每月望日,由监管监事大臣和祭酒、司业轮流出题,月课也是每月一次,由博士厅出题,每月初一考试。”

“堂课每月两次,初三由助教出题,十八由学正学录出题,小课每月三次,

季考每三月一次,由祭酒、业轮流出题,考试内容为撰写《四书》或《五经》文章一篇和诏、诰、表、策、论、判其中文章一篇。”

赵祭酒又说道:“殿下,不过真正算入学生积分的考试,一年有十二次,每次考试若是成绩较好者可得一分,若是一般就是半分,成绩差者不得分,十二次成绩累积起来,达到八分就可以升级。”

明代对监生的学业考核主要采取积分法,将历次考试成绩积累起来,积分达到八分,就可升级或毕业。

朱允熥思索再三,还是说道,“既然周礼讲君子六艺,圣人也如此教导我们,那国子监就不可不重视!否则岂不是罔顾圣人的话?”

“所以六艺都要考……只不过在分数上改划多少分,可以再议……”

朱允熥并不准备一下子就把儒家学说打落尘埃,其实真正的儒家学说还是不错的,在各方各面都要学习,

只不过后人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导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会算数,不会律法,不会习射,除了研究八股,一无是处!

而且你就算是废除了儒家学说,你拿拿什么填补读书人的学问?

是法家?还是道家?

可要知道一旦沾上科举,就会变成另外一群读死书的!

即便是朱允熥想要改革,也得慢慢来呀,这件事不是一道命令就行了!

想了一下,朱允熥吩咐道:“你们贴出告示,十日后在国子监举行算术比试,本王亲自参与,有人能胜本王者,赐万贯,官六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