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开始于南海 > 第386章 新通讯的价值(又快到月底了,你懂得哈)

挨炸的吐蕃在二月初四就传来了松赞干布的道歉信,他在信中言称吐蕃正使就是个临时工,他会马上派出新的正式使者前来长安接洽加入大自贸区的事宜,并送上牦牛三百头表示歉意,态度极其有诚意。

李二没有多苛责吐蕃什么,他相信自己的新年礼物会让吐蕃人清醒过来的,给民部打过招呼后,他整日里不是抱着大孙子乐呵就是去大明宫陪太上皇解闷,大部分的事情还是交个李承乾和几个重臣处理,日子过得稍显潇洒。

按照前几年的交通状况,吐蕃的道歉信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长安,托大唐邮驿的福,吐蕃的各种通讯信件只需要送到设在松州城的邮局变能在一周内到达长安。

快速的空中交通虽然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但是和穿越五人组的要求还差的远,他们对通信的要求是在大唐境内信息的传达时间不能超过四十八小时,尤其是边疆和重要城市的各种信息,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汇集到专业的情报分析机构。

这个名叫“通信室”的机构成立于西征之后,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情报收集机构,主要负责为朝廷提供信息参考,由于云家在通讯室中推行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算法运作,通讯室在给朝廷和云家提供情报的同时还会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而这些分析结果往往可以准确的预测到很多重要的事情,对朝廷的一些决策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渐渐地开始充当朝廷智库的角色。

因此通讯室对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可是空中通信有着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诸如天气和起降场地的限制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对云家来说依旧是难以接受的。

云家在北方铁路的电报系统正式运行后便计划在全国铺开有线电报,电学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后条件已经成熟,而且铁路的电报系统运行了两年的时间,也证明了有线电报的可靠性,正好到了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时候。

云浩再一次把合作伙伴们召集起来,准备筹建大唐电讯集团。

电讯行业不可能完全交到朝廷或是私人手里,最好的方式是公家占大头,起监督的作用,私人参与运行,不至于让电讯系统出现不思进取的情况。

当然,参与到其中的私人也不是正正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以商行为主体的股东行使,决策权在朝廷,具体的执行则是由下面的股东来接手。

有线电报不是简单地拉几条电线建一些收发站,而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包括设备的维护,电报的收发、投递,电报线路的安全保护等等,涉及到的东西和人员有很多,目前能打通整条产业链条的只有云氏集团,所以云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发起者和领头羊。

云家在商业上的号召力依旧强悍,云浩的一个通知,四十多个受邀者悉数到场,无人缺席会议。

云浩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情况,招股书一发,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了一百七十万贯的资金。这还是云浩一再强调电报通讯前期的回本周期非常长的情况下,要是云浩敢把发电报的费用提高一倍,这些家伙估计会更加积极。

大唐的顶级商行都与云家有合作关系,目前为止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有良好的盈利能力,没有人担心跟着云家会挣不到钱,这不还有朝廷兜底呢吗?双保险呀!不投就是傻子。

云浩觉得有些好笑。

试问电讯行业赚钱吗?答案不言自明,后世哪个搞通讯的不是富得流油。

但是云浩真的没有打算把通讯变成一个暴力行业,他只是想要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而已,赚钱并不是主要目的,只要能维持开销,之后略有盈利即可。

他这么做有几个原因。

一是市场的容量问题,大部分地区的人口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动,远距离的通讯需求主体是商人、军方和朝廷,其他人对快速的通讯并没有迫切的需求,这意味着整个电报系统的建设成本都要平摊到每封电文上,价格肯定是不低的,虽然对商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钱,但是为了推广,前期的补贴是少不了的,想要收割还要先让人对电报产生依赖。

二是国防需要,大唐不可能单独为军方建立一套电报系统,军事又是对情报需求最多的,在没有搞出稳定的短波电台之前,军民混用的有线电报线路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是对地方权力渗透的需要,理论上最佳的渗透方式是铁路,但是受限于技术和成本,想要大规模修建铁路还是没影的事,而电报相对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替代品,信息能传播到的地方权力就有触及地方的空间。大唐的宗族力量强大到了无法靠武力解决的程度,想要在基层有所建树,只能靠潜移默化的改变和渗透,只是依靠交通却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便捷的通讯效果也是有限,还要朝廷的行政跟得上才行。

总之电报线路的建立对大唐百利而无一害。

云家的大本营在崖州,位置有些尴尬,云浩一完成电讯集团的组建立刻就回了崖州,去死磕海底电报线的难题。

李二已经对亲征失去了兴趣,代替他去前线的是李承乾和李恪,他则留在长安坐镇,避免中枢出现权力真空。

云浩回到崖州时,刘建国和云海已经做出了大致的海底电缆铺设计划,只等材料到位变能开始试验。

他们所等的材料还是橡胶,南海和南洋的胶园还要等几年才能割胶,建立电报线路所使用的橡胶依然要靠美洲的供应,这也是电报网建设成本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龙凤胎曾提出使用橡胶草提炼出的低品质橡胶来做电报线的绝缘层,但是试验后发现在南方潮湿的天气里这种绝缘层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在北方干燥的冬天坚持的时间更短,所以北方铁路的电报系统使用的是精炼的硫化橡胶作为绝缘层,成本绝对是高的一批。

不过为了应付海水和盐雾的腐蚀,单单是硫化橡胶还不行,五人组需要一种耐腐蚀的复合绝缘材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