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横明 > 437 平板玻璃的难处

横明 437 平板玻璃的难处

作者:临波倚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33:41 来源:笔趣阁

虽然说别人都很满意,但是方书安依旧觉得差了不少。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平板玻璃的生产工艺上。以现有的平板玻璃技术,想要生产出来全部是透明的玻璃,还是有些难题。

例如此次为了显示效果,方书安将一些人们视线难企及的地方换上了透光度差的玻璃。

真正能像后世一样,实现全部没有变形并且透光率很好的情况,还是很有难度。

究其原因,一个是生产技术,一个是工艺水平。

要知道,时间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生产平板玻璃的方法。

分别是: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中国浮法三种。

而他们三者都是用金属液,也就是锡液生产平板玻璃的典范。

简单说来,浮法玻璃生产的成型过程是在通入保护气体氮气的锡槽中完成的。熔融玻璃从池窑中连续流入并漂浮在相对密度大的锡液表面上,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玻璃液在锡液面上铺开、摊平、形成上下表面平整的玻璃,随后经过硬化、冷却后被引上过渡辊台。

辊台的辊子转动,把玻璃带拉出锡槽进入退火窑,经退火、切裁,就得到浮法玻璃产品。

浮法与其他成型方法比较,特点明显:生产高效、没有波筋、厚度均匀、上下面平整,产品能耗低、成品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连续作业周期长。

对于浮法玻璃来说,由于厚度的均匀性比较好,其产品的透明度也比较强,因为经过锡面的处理,比较光滑,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表面比较整齐、平面度比较好。

所以它透明性、明亮性、纯净性好,室内光线明亮。

按理说,这样工业上的突破,花钱买专利生产就是,可惜啊,总有些势力并不像这样看这着种花家崛起……

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向世界宣告平板玻璃的浮法成型工艺研制成功,这是对原来的有槽引上成型工艺的一次革命。

一时间,一股股浮法热流汇成“浮法狂飚”席卷世界。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惜巨资争购皮尔金顿专利,短短时间,就有众多国家上了20多套生产线。

当时可是赚了大钱。

买专利不仅仅是专利权,还有配套的设备,这些都有他们提供,设备本身价格不菲,何况还要有各种易损件和检修之类,需要一直投入,那可是能一直赚钱的路子。

专利是一锤子买卖,但是硬件可是需要不断维护以及更新。

就是这样赚钱的生意,主家也有往外推客人的时候。

当时的洛阳玻璃厂,对浮法也是念念不忘,便想着去买一套回来。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洛阳玻璃厂却用自己的热脸贴了冷屁股!

人家根本搭理都不搭理!

这怎么能行!

巴统的存在,皮尔金顿对中国搞起了技术封锁。

没得买的情况下,西浮法玻璃的研制、生产必须自己走路,最后争取走到让别人无路可走。

好在当时在东欧某些友好国家有皮尔金顿法的生产线,一些专家前去学习之后,心里有了大致印象,便决定展开自己的研发。

时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决定,浮法工业试验在洛玻进行,全国各地专家云集,洛玻千余名职工参战。

浮法玻璃的生产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新事业,一开始实验生产就遇到一波又一波难题。

没有设计师,专家科技人员等就在锅炉房里搞设计,画出草图就施工。没有大型车床设备,洛玻的钳工们就用小炉匠补锅的办法,现场加工25米的小锡槽。

当时在生产工艺上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高温玻璃水通过锡槽时容易凝结,造成玻璃厚薄不均。有时玻璃水在锡槽里乱溅,工人们身上到处是伤。

技术人员经过思考,在锡槽上部设计电加热设备,玻璃水通过锡槽容易凝结的问题解决。接着,他们自行研制拉边机,设计速度、角度、压入深度,并将成型部分工艺形状作了修改,玻璃越拉越宽、越拉越平,质量越来越高。

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配合下,成功地建起了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出种花家第一块浮法玻璃。

后来,先后三次在此线上实施技术改造,生产线熔化量,板宽,总成品率都有显著提高。

再后来,为此举行了“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国家级技术鉴定会,是继万吨轮、万吨水压机之后的第三次国家级技术鉴定会,会议将这种工艺正式命名为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授予创造发明金质奖。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也最终成为世界玻璃工业中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

如此先进的工艺,按照现在大明的技术来说,尚且无法完成。

别的不说,就是配套的还原性气体如氮气、氢气等就无法得到。

如果让锡液暴露在空气当中,很快就会被氧化。

无奈之下,方书安只有利用现有的工艺进行改良。

比如说浇筑法,那就相对简单了,将玻璃熔液倒进准备好的模范当中,类似于其他东西的浇筑。

浇筑法出来的玻璃,平整度不好,并且有气泡等东西产生,所以透光率和透明度赶不上浮法。

当然,还有更加容易就能搞过来的吹法制造玻璃。

比起浇筑法,吹法更加古老,难度系数相对更小。

在中世纪的欧洲,便是利用吹制法,先将玻璃吹吹成一个圆柱,再将其割断,压平,成为玻璃。

此工艺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差,并且规格小。

现在能看到的中世纪古堡上如此风格的玻璃,就是用人工吹制,因为人工能吹的大小有限,所以玻璃产量大大受限制。

它的透光率和透明度就更差劲了。

不过吹法也有改进,也就是现在方书安使用的技术之一,利用机械吹制,体积要比人工大很多,也能制造更为大的产品。

在配套工业设施有限的情况下,相对落后的铸造法和吹法,却成为最方便生产的方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