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兴汉从一杯毒酒开始 > 第一百七十二章 王允的道

兴汉从一杯毒酒开始 第一百七十二章 王允的道

作者:纳兰幽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5:10 来源:笔趣阁

未央宫正殿宣室。

“今日见兄长无恙,寡人心安矣。”刘协今日一到殿上,便见到刘辩在,似乎身体无恙,心中喜悦。

“谢陛下关心,臣无碍,只是过于疲乏,期间又无人告知,故而一觉睡了两日,未能前来,望陛下恕罪。”刘辩躬身见礼,言自己并无大碍,目光亦时不时地看着王允。

刘协正仔细琢磨刘辩的话,觉得有些不对,王允却突然起身,打断了他的思路,言道:“陛下,此次诛灭贼人,弘农王保卫皇宫,功不可没,如何有罪,老臣为弘农王请赏。”

此前几位功臣都已经进行了赏赐,杨瓒为卫尉,负责宫中以及宫门的守卫,为九卿之一。刘诞为汉中太守,乃是一方要员。吕布为奋武将军,领京兆尹,假节,仪同三司,进封温侯,他亲自杀了董卓,封赏不小。董承为北军中侯,监管北军五校,其女儿亦被送入宫中。另外,连曾经将刀放在刘协脖颈上的李肃也终于成了左中郎将,不是杂牌无前缀的中郎将。其他众人亦有封赏。

倒是王允不禁辞谢了所有封赏,还将董卓活着时为他请的温侯让给了吕布,但刘协仍让他录尚书事,总朝政。

另外还有一人,便是在此次战事中一直有些犹豫的段煨,他虽然在董卓死后救投降了朝廷,但是由于其并未像董承一般护卫宫城,只被授予蓝田令一职。

朝堂之上,刘协听王允提起封赏一事,立即来了性质,只是刘辩已是弘农王,不知道还能加封一些什么。

于是,刘协问道:“不知王公有何见解?”

王允想了片刻,言道:“弘农王劳苦功高,可为大将军。”

刘辩闻言,辞道:“陛下,臣已有封地,享陛下恩泽,大将军一职,臣受之有愧。现今董卓已死,天下无大战事,为大将军,有些不妥。”

鉴于王允提出的封赏,刘辩本着有坑的原则,表示了拒绝,他可担心一旦成了大将军之后,被派去各地平叛,他可不想还没到二十岁就战死沙场,尤其在这个形势下。

其实,王允还真就这么想的,不管是西凉的马腾、韩遂,还是董卓余党,至少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这些曾经在各地劫掠的西凉军将士,他可不想放过这些人。

正好可以借刘辩之手消灭董卓余党,还能削弱刘辩的实力。

于是,他继续言道;“弘农王何言无战事?董卓余党盘踞于京兆、河内两地,尚需将领前往剿灭。”

果然,老狐狸还是露出了马脚。

刘辩并未理会王允,他不想与王允纠缠下去,对刘协言道;“陛下,臣以为董卓余党,并非皆是大奸大恶之徒,其中有些人亦是受董卓蛊惑、威慑,如段忠明在华阴时,发展农商,与百姓秋毫无范。臣以为,陛下可施恩威招降其间尚人心未泯之人,其若杀不愿降者,亦算有功。若陛下仍不信任其,将其安排到距凉州偏远之地为一县令,其远离声望之地,又能有何作为?

如此,可免刀戈。”

王允却对这种做法不是很认同,言道;“陛下,李傕、郭汜等人虽奉董卓之命行事,然其亦犯下滔天之罪,不可不惩,况昨日已退回牛辅请降之信,郿县董卓族人亦被杀害,其怎可诚心投降,王命不可反复,望陛下不要招揽董卓余党。”

靠。

原来都已经把请的信退回去了。

那还谁说什么呀。

刘辩稍微有些无奈,揉了揉脸,让自己清醒一些,他本来想只是惩罚李傕、郭汜两人,现在他也无可奈何了。

刘协听完刘辩的话,本来有些动摇,然后王允的那一句“王命不可反复”让他还是打定了主意,继续按照王允的想法进行。

其实这件事百官中不乏有和刘辩意见一致之人,但王允此时已经不是特别在乎其他人的观点,颇有一些倨傲,言语也不似之前那般柔和。

于是,这件事便这样定了下来。

刘辩突然发现今日的朝会被他带偏了。

原本是讨论给他封赏之事,结果却成了议事。

刘协担心王允与刘辩伤了和气,言道:“今日商议为兄长赏赐之事,如何又讨论到旧事之上?兄长,不论想要何赏赐,寡人一定满足。”

刘协如此,到也是十分爽快。

刘辩一时也没有想好要些什么赏赐,他突然想起了今日入宫的目的,言道:“王上,某愿不要赏赐,望陛下开恩,放了蔡大人。”

“可是蔡中郎将?”刘协问道。

“正是,蔡大人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亦是忠孝之人,且李利、张恭行刺臣时,蔡大人率府中护卫相救,其护卫皆殒命于臣府上。如此之人,定不是奸恶之人。臣以为蔡大人罪不至死,愿以功换蔡大人一命。

望陛下准许。”刘辩将早已想好的话说出来,十分真挚。

这时,马日磾也起身言道:“陛下,伯喈旷世奇才,又对本朝故事知之甚详,可留其著史。”

“寡人准……”

刘协正准备同意,王允却道:“陛下不可,董卓乃为祸社稷之国贼,蔡伯喈不声讨国贼,却因一丝提携之恩惠,为之痛惜。难道董卓不该死乎?如此行为,不可令他人效仿,当严惩不贷。

先武帝不杀司马迁,其谤言传至后世,现国势不稳,切不可留蔡伯喈书谤陛下之言,连我等亦一起为后世所恶。”

王允言辞恳切,让人动容,他一切皆是为了社稷,只是已经有些失了仁慈。

“司徒大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国势不稳,我等便齐心协力让其稳。我等身为臣子,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而不是未尽其力却思身后事,况陛下仁德,汉室可兴。

蔡大人乃人才,且未变节,感怀提携之恩,人之常情。应留其有用之身。

至于身后事,则由后人评说。

司徒大人?”刘辩对于王允之言,自然不敢苟同。

他突然发现自己今天似乎一直都在与王允作对,心中亦是非常无奈,他亦不希望王允晚节不保。

然而,王允却仍是倔强地言道:“陛下,臣仍然认为,蔡伯喈当严惩,以儆效尤。”

王允,亦有他自己的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