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382 李廌弃考

奸臣世家 第382 李廌弃考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事情的结局也正如蔡道所料的那样,当主考官们将他们选中的考卷汇集在一起,打开糊名的时候,范祖禹这才陡然发现,自己居然被秦观调戏了。

秦观突然改变了自己行文的风格,凭他的才能,做得文章四平八稳,虽然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但中个进士却是绰绰有余的。

这个时候,范祖禹再想反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秦观做得这个考卷,恰恰就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

最后,秦观考中了这一科的进士,不过,他跟自己师叔一样的悲催,甚至是更加悲催。

苏辙当年应考的时候,破罐子破摔,乱写了一通,不但写了仁宗朝的得失,还事设宫禁,这让当时的主考官都议论纷纷,甚至为此还发生了争执。最终,还是仁宗大度,没有黜退苏辙。不过,他这次的科举名次就不高,被列为了下等。

而秦观之所以说他是最悲催,因为他直接被列到了最后一名。

这就可以说是名到孙山了。

对了,元丰八年乙丑科,还有两位牛人和一个蔡道的长辈登科了,他们就是宗泽、张叔夜和蔡玄。之前,这三个人都是白身或是荫补当得这官。

考虑宋神宗驾崩,政局变化,蔡道便向孙觉建议,让这三位手下参加这一科的科举考试。宗泽和张叔夜这两个历史上的牛人,他们的学问自不用说,蔡道的堂兄蔡玄,那可是蔡襄的长子啊,家学渊源,自小被蔡襄教诲,再加上他本人又不笨,考个进士也不是什么难事?

历史上,宗泽是在元佑六年那一科的考试中考中的进士,之所以,那么晚,是因为他一直在边境上游历,这才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而张叔夜和蔡玄都是官员之后,荫补才当得官,他们二人去应这一次的科举,可以说是陪太子读书,完全是陪着宗泽一起去的。

没想到,他们三个同时都考中了。

这也是意外之喜,而张家和蔡家也可以将这个本属于他们的荫补名额留给家中的弟弟们。

到了如今,苏门四学士当中,也就只剩下一个李廌仍是白身了。

这倒不是李廌没有这个才能,而是因为,在元佑年间,他根本就没有参加之后两次的科举考试。

元丰八年,李廌在和秦观,以及苏轼一家人分别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小师弟苏遁,前往雪花山白云观,寻访蔡道。

却不想,李廌晚到了好几天,蔡道早就已经到了太行寨。

不过,李廌为了苏遁这条小命,也是拼了。他孤身一人,带着一个病重的孩子,辗转来到了太行寨,进入了这个贼窝。

到了这里,蔡道见到这个曾经见过一面的大才子,自然是非常吃惊的。听到他的请求之后,蔡道自然没有理由拒绝,不过,蔡道也事先言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郎中,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小苏遁。

后来,也就是元佑三年,为了劝说李廌参加科举考试,蔡道这才终于将自己的底细告诉了李廌一个人。

于是,两人之间立刻便陷入了冷战之中。

先开始的时候,李廌对于蔡道做下得事情,并不是很理解,甚至是非常厌恶。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孩子,居然结交匪类,这让一向学习孔孟之道的李廌完全无法理解。

可是,为了小苏遁的一条命,李廌也只好忍耐了下来。

好在,小苏遁的病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不过是先天不足,后天有诸多劳碌,跟着苏轼在路途当中颠沛流离。这孩子同蔡板一样,生下来就底子不足,生病之后一直没有调养好,这才落下了病根。

元丰八年之后,小苏遁在蔡道的喜新调养下,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元祐三年之后,李廌一直在一旁冷眼观察蔡道在太行寨里的所作所为,经过这几年的接触,在和郑侠那个反骨仔在河东路一番作为对比之后,他反倒是越来越困惑了。

在他接触的人当中,无论是只会著书的司马光,执拗不听不同意见,一直坚持变法的王安石,亦或是大嘴巴的师傅苏轼,单就治理地方的能力,这些人牛人加在一起都赶不上自己眼前的这个孩子。

蔡道在太行寨中,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到白云观的初衷,就是要改善河东路地区百姓的生活,让天下人都看一看自己的能力。

不过,这一切虽然被郑侠搅和了,蔡道只好放弃将中条山作为发展基地的打算,而是利用自己在太行山脉中的影响力,开始一步步的改造这块土地资源贫瘠的大地。

人类充饥的不仅仅只有草本粮食,诸如五谷,以及还在南美洲没有大放光彩于全世界的玉米、马铃薯和红薯。

百姓们一定拿摄入足量的各类肉食,不但能够改善其体质,还能让他们大幅度减少粮食的摄入量。

而且,故晋地区山多地少,种植木本粮食植物更加有利可图。

大枣、板栗和柿子,这些木本粮食不仅能够补充草本粮食作物的不足,也能长期贮存,还有一个草本植物无法匹敌的优势——不用重复播种,果木长成之后,每年都能收获。

不管是大枣、板栗和柿子,想要让它们从一粒种子长成能够结出果实的树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蔡道从太行寨离开的时候,这些果木能够收上两三年已经是不错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办法,可是找寻同属的树木,利用插扦的方法,将其他地区已经长成的果木枝干嫁接到这些树木上,就能够在短时期之内,吃到木本粮食。

而且,在山中置办养殖场,养殖猪和鸡,见效更快。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做成之后,大大改变了李廌的人生观。

要知道,这些事,可是蔡道领着一群小孩子一起办成的。山寨里的大人们不是忙着应付郑侠派来清剿他们的厢军,就是在练兵。

这其间,蔡道劝过李廌,可是,这位大才子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倔强。

当看着朝中保守派这些个大臣,正事没有办成几件,内部人自己却先斗起来了。而于此同时,中原各地的百姓们的生活却并没有因为新法被废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

相反,一个土匪窝在蔡道这个孩子的调教下,却显得生机勃勃,这让他如何能够昧着良心去考试呢?

也难怪,李廌这种性格,原本的历史中,他是苏门四学士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考中进士的人。

后来,中年落榜之后,李廌便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一直至去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