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391 这八年,蔡道都干了些什么2

奸臣世家 第391 这八年,蔡道都干了些什么2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蔡道才不会像传说中近似与妖人的诸葛亮那样,活生生把自己给累死。

这个时代不是三国时期,没有列表和数据似得人才让你挑选,也不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除了章楶、宗泽和张叔夜这三位文官出身的著名将领之外,蔡道是再也想不出任何同时代的名将了。

岳飞和韩世忠这两个大牛人,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生呢!

而这个时代的人才由于赵宋朝廷经年的长期洗脑,主动会投向蔡道麾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是宋徽宗那个家伙真得当上了皇帝,可能性也极低。

说到底,还是犬儒文化害了汉族。

良禽择木而居,良臣择主而事。名分和大义限制了这时代的人才。

不过,蔡道并不担心,人才其实也可以人为的制造出来。而且,随着宋仁宗对世家大族的放纵,大宋开科取士的时候,每三年能够中进士的人渐渐被这些文臣世家所占据。也极大的阻碍了那些贫寒之士发挥自己才干,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有时候,蔡道也会理解投靠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的张元和吴昊,怀才不遇、困顿于野的滋味的确非常的折磨人,那还是宋仁宗的治下,如果换成是宋徽宗的治下,方腊在南方起义的时候,那些投降反贼手下的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方腊选择起义的时间点太差,如果晚上个十几年,甚至是几年的时间,还有没有南宋,可就不好说了。

这八年中,在太行寨里,蔡道又一次聚集、花钱买下了近五千个五岁左右的男孩女孩,这些孩子中,其中大部分将来也许成为不了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他们学到的东西,却足以让他们在蔡道的手下安身立命。矮子里面拔将军,其中有几个孩子已经崭露头角,将来都会成为蔡道手下重要的助手。

这近五千的孩子,蔡道这一次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有目的的培养成为了医护人员,男孩子和女孩字都有机会成为郎中,而护理人员大部分只能是女孩子。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蔡道接下来打算就是要消灭大越国,不管是借助朝廷的势力,还是借助自己的势力,他打算替那些坚守邕州的近十万名官民报仇,去找回那些被大越国掳掠而走的广南西路几十万的汉族百姓。如果,有能力的话,蔡道不介意将大越国非汉人都诛尽灭绝。

那个屠城的罪魁祸首李常杰和大越国国主都是蔡道已经预定下要千刀万剐的好材料。

打仗自然是要死人的,不过,后世的战争经验告诉蔡道的一个道理,真正死于战争的人其实并不是太多,很多士兵要么是死于他们不适应的天气,要么就是死于在战争中受到的创伤。

比如,郭逵领三十万的禁军南征大越国,结果超过近半的士兵没有战死在沙场之上,却是因为大越国炎热的天气而病亡过半。

一旦缺少医护人员的救治,那些将要为蔡道的目标而拼命的士兵就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大规模的死亡。这些士兵不管现在有没有经验可言,他们经过灭越之战后,都会成为蔡道手下极为宝贵的财富,即便是伤了,还是残了,都会给他接下来的事业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的。

蔡道这样做的效果却比他在三条山脉之中大范围的种植果木见效还要快得多。

最大的功劳有两件,

第一件是治愈了各个山寨之中大部分生病的小喽啰,以往,这些小喽啰生病之后,由于缺少郎中,其中大部分人只能选择硬抗。也只有像太行寨这样的大寨子才会配备专门的郎中。

第二件,就是大大增加了山中婴儿的出生率和存活率。由于,蔡道趁着这八年中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在周边各路花钱买下了不少的适龄女子,替山寨中的喽啰们解决了他们的终身大事。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山寨之中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生儿出生。

不过,蔡道还是做出了一个规定,就是凡是女孩子,必须十六岁才能嫁人。这当然与华夏的传统习俗不相符,其实,蔡道本来考虑把这年龄延迟的到十八岁,最终还是妥协了。因为,这些女孩子们自己也都急着嫁人。蔡道最后也只能放宽了这个限制。

开始的时候,大家伙自然是非常不理解蔡道这小孩子所下的这个决定。

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让大家心服口服。严格限定了女孩子出嫁的年龄之后,这是因为,近几年,因为难产而死亡的孕妇已经在山寨之中绝迹了。

开始的那几年,死亡的孕妇大多数也都是山民当中,女孩子过早结婚酿成的恶果,毕竟古时候,只要女孩子出了天葵就可以嫁人,十四五岁实属平常,有些人家甚至是十二三岁就把女孩嫁了出去。结果,蔡道所做的这个规定也渐渐扩散到了山民之中。

难产这件事,千年之后都无法避免,可是,如果真得碰到了这种情况,在蔡道这里,起码可以通过手术,来挽救孕妇,甚至是其腹中胎儿的性命。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三条山脉之中,婴儿的出生率、孕妇和小孩子的存活率在元佑三年开始就已经大大的超过了汴梁城的水平。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缘山各路的凡是逃荒的百姓,居然开始逃到山中,而不是蜂拥向汴梁城而去。

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各地的官府自从有了元丰八年那次的教训之后,对于地区出现自然灾害的各州各县都极力的封堵这些灾民们的去路。

被逼无奈之下,这些百姓只好投奔上山,特别是河东路的百姓,逃到山中的人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了,而且,人数也是越来越多了。

不过,蔡道考虑过这个年代山中的负荷能力太弱,他还是将大多数逃难而来的民众迁移去了夷洲岛那里。

顺着从大辽国买下来的那条生命通道,这八年里,蔡道已经通过海路运出了几十万各路的百姓。其中,光是河东路一路,就运出了超过十万名百姓。

还有,大宋境内的河北诸路、山东诸路,甚至是辽国的幽州地区,都有大部分的百姓被运走。

蔡道在运送这些投奔自己灾民的时候,是采取小规模,多频次的方法,加大力度迁徙以上四地的百姓。

对于这一点来说,大宋境内的河北诸路、山东诸路,以及辽国的幽州地区的地方官感觉并不是太明显,毕竟汉人的习惯还是重土轻迁,但凡是能够活下去的人家,谁又愿意离开故土呢?

所以,三地流失的百姓并不是太多。

可是,整个河东路,甚至包括河中府,都感到了寒冬将至了。

原因很简单,随着底层百姓逐渐流逝,地主们渐渐发现,他们自己的土地倒是多了起来,可是,整个河东路能够雇佣到的佃户却是越来越少,而且,成本也是越来越高。

那些有官府背景的世家大族还好一些,毕竟,即便少了那些佃户,他们还可以买通当地方的官府,利用各地的厢军来替自己家种地,虽然成本的确是比往年贵了不少,不过,因为之前蔡道建议宋神宗推广的那个藏富于民计划,这些大地主各个家中都有了很多耕牛,所以,需要的人力也就相应的会少一些,且耕种土地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可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中小地主和商人们可就苦了。能够招募到的佃户是越来越少,成本却每年都在激增,那些佃户也都突然学得精明了,根本就不会和地主们签下死契,或者超过三年的租约,甚至到了后来,有得佃户甚至会和主家一年一签。

而那些签了死契的佃户,更是干脆,他们举家都逃到了山中,连自己种的庄稼都不要了。

所以,随之时间的推移,整个河东路因为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因此而破产的中小地主越来越多,没有足够的佃户,田地越多,亏的越多。而在破产的人家当中,那些没有官身的人家就占了绝大多数。这是因为他们也要缴税的。

恶性循环之下,整个河东路和河中府,在范祖禹和他的继任者上任之后,税收额锐减,也导致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在磨勘的时候,几乎都被评了下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