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427 皇朝更迭的原因

奸臣世家 第427 皇朝更迭的原因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蔡道接着说道:“陛下,当时的情况,全天下的富豪都是争相隐匿自己家的财产,宁愿自家的粮食烂在仓库里,却也不愿意帮助朝廷共度难关。这和当今天下的形势何其的相似啊!”

“陛下,这还不仅仅是地方上的富商和豪绅,还有,您那些股肱大臣们。文彦博,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仁宗皇帝半夜饿了,想吃点东西,都怕浪费而作罢。可这位丞相,一直告诫宋仁宗要例行节约,可他自己在家中食梁肉,纳美妾,观歌舞。

还有,范仲淹清廉了大半生,可他在临终前的几年之内,却在家乡置办了数千亩的土地,美其名曰范氏义庄。先不问这位清廉自守的范大人从那里弄来的购买这数千亩土地银钱,陛下,贫道只问您一句话,这个范氏义庄,自它建立之后,向大宋朝廷缴纳过一文钱或者一粒粮食吗?

这位范大人原来就是这么的高风亮节啊!他就是这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陛下,如果您的大臣个个都跟他一样,致仕的时候都置办了上千亩土地。陛下,恐怕用不了多少年,这赵宋的天下能够用来收取赋税的田地还能给您和您的子孙剩下多少呢?”

“诸葛亮临终前,也只是给家中留下了数百亩橘园,那都是山林之地,并不占据耕地。可范仲淹却公然为其整个家族牟取福利,逃避赋税。这牵扯的不是范公的几个儿子,而是整个范氏家族。所以说,负天下之誉,可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了。我大宋文官之中真正的典范是包拯,而不是这位范公。即便做不到清廉自守,只要向寇准和吕夷简那样也行,可文彦博、范仲淹、富弼和吕公著之流与这两位相公可是差之千里啊!”

听了这么多,范仲淹这个官中的典范已经在赵煦的心中崩坍了,不过,那些人除了文彦博以外都已经是死人了,所以,赵煦不想再多说他们,便问道:“好了,不说他们了。你说说你的第一个方法吧!蔡道,朕的疆域里有卜式这样的人吗?”

“陛下,您且放心,这样的人自然是有的。您要是有这个胆魄的话,不妨发明诏,也就是求取卜式这样的贤才。贫道相信,不出三日,就会有人自投罗网的。”蔡道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蔡道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可他却发现赵煦似乎还是不很满意,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却又说不出口的样子。转念一想,他就立刻明白了。赵煦倒是有这个胆量,可问题是,一旦诏书一下,前来捐钱求官的人肯定会不少,可这些人捐的又不多。

真要是出了这种情况,赵煦可就尴尬了。

不过,蔡道并没有戳破赵煦的忧虑,却说了另外一番话:“陛下,您不要忘了,当年卜式主动向朝廷捐家财的时候,汉武帝可是拒绝了。后来,是地方上有困难,卜式将钱捐给了河南府,汉武帝在捐款人的名单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这才加封他为郎中的。你也可以完全照此办理。如果有人想要混水摸鱼,直接打发走便是了。”

原来如此,赵煦还是听出了蔡道的言外之意,也知道对方已经看破了他的那点小心思,便不再纠结。如今,粮食的事情大过天,就是章惇这个刚上任的三司使这些天也正在为了筹集足够的粮食而头疼呢?

所以,赵煦一点也不敢耽误时间,唤来梁师成,将写好的圣旨交给他,让他立即交与韩缜颁行天下。

心中的一件大事已了,赵煦又问道:“蔡道,你为什么自作主张,非得让朕要整个吕家迁居到惠州去,朕可不一定会这么做啊。”

蔡道并没有直接回答赵煦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太相关的问题:“陛下,贫道考校您一下。这天下大事,基本上每过上两三百年,都要经历一次大的朝代更迭。除了秦朝、西晋和隋朝以外,其他的皇朝覆灭,具体的原因都有那些呢?”

赵煦想了想,正色地回答道:“君昏臣贪,自然灾害不断,农民起义,太监、外戚和权臣。汉唐这几个皇朝,基本上都是这些原因混合在一起,所引发的朝代更迭。”

“不错,您总结的非常好。陛下,在您想来,我大宋,现在虽然也面对一些困境,但那只是暂时的。一旦度过了今年的这场危机,我大宋肯定会蒸蒸日上的。您肯定不是昏君,而这些年各地虽有小规模的农民占山为王,可真正举旗造反的却并不多见。文官秉政,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太监、外戚和权臣颠覆皇朝的可能性。

可是,陛下,您真得就因为只是这样,您的江山就万事无忧了吗?”说道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蔡道陡然提高了说话的声音。

赵煦闻言面色一黑,他就知道这个罗锅子肯定不会有好话,便问道:“蔡道,朕说得这些,有遗漏的地方吗?”

“自然是有得,而且不知一个。贫道就先说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蔡道一边说着,一边竖起了右手的食指,道:“土地!朝代的更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土地。一个新的皇朝建立之后,因为经过了一些列的统一战争,天下的百姓十去六七、甚至是七八都已经死在了战乱之中。

那么,新皇帝夺取天下之后,为了稳住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从龙之臣们,势必就要大肆地分封土地和爵位给他们。由于皇朝初立,地广人稀,而地方上的豪绅并不是太多,所以,这个时候,土地的矛盾并没有被激化。

可是,到了一个皇朝的中后期,土地的兼并日益严重,疆域之内可供种植的土地都已经被文武官员、勋贵世家,以及地方豪族所占据。贫苦的百姓越来越多,却没有半点立足之地和抵抗天灾的能力。一旦遇到大的灾荒,农民造反就势在必行了。

因为,这些贫苦的百姓,不造反是死,造反还是死,可是,他们造反之后,起码还能够吃上顿饱饭啊。这些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老百姓,在临死之前,起码不会在做一个饿死鬼了。陛下,您真正体会过饥饿的感觉吗?”

说到这里,蔡道停了下来,认真的看着赵煦。

“没有!”赵煦仔细回想了一番,回答道。

“陛下,贫道籍此总结了一句话,皇朝更迭,无非就是将天下的耕地重新换了一个主人罢了。皇帝就是大地主,而他的那些从龙之臣就是中等地主,而他们手下的士兵就是小地主。经过时代的变迁,土地会渐渐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到最后,无非就是两个结果,一是皇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二是权臣或者地方豪族利用手中的钱财市恩,籍此来推翻皇朝。赵国时期的田氏代齐就是最好的例证。

还有陛下,您真得就以为后汉的桓灵二帝是昏君吗?其实,不然。汉桓帝之所以宠信太监,那是因为助他夺取政权的,不是那些文人儒生,而是他手下那些无根的太监。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专横跋扈,几度废立汉家的天子,更是毒死了汉质帝。

那个时候,又有几个大臣站出来替刘氏夺回皇权呢?如果不是汉桓帝的话,谁又能够知道梁氏就不会出现又一个王莽吗?

汉灵帝所面对的局面也是一样的。窦武和窦太后相表里,世人都说窦武是贤臣。可王莽没有篡位之前,也是誉满天下的大贤臣啊!何况,窦武还姓窦,如果他叫马武,而当朝的太后姓马的话,也许汉灵帝就不会诛杀窦武了。

至于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事情。陛下,其根源其实还在汉光武帝的身上。他大肆分封功成,造成了天下各郡县处处都有世家豪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后汉当中的顶级世家的。那个时候,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这些豪强的手中,各地的赋税收不上来,朝廷的财政情况入不敷出,日渐恶化。他们如果不卖官鬻爵的话,拿什么去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呢。

那些太监极其亲属虽然贪鄙,可他们起码还会将贪污的财物送一些给皇帝。可那些世家豪强们却在乡间大肆建立磐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