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184 收粮后的处理结果

奸臣世家 第184 收粮后的处理结果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3:08:02 来源:笔趣阁

可是,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新一轮政治争斗这才刚刚开始。

变法派大臣举荐的人选,其中大部分的监察御史还算是忠于职守。

他们都严格按照蔡道制定的规则,利用常平仓这个平台,用每斗十文钱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是一方面大大缓解了百姓们因为粮价大跌而引起的市场混乱,另一方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当地官员和豪绅、世家联合起来,利用常平仓上下齐手的行动。

当然,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即便蔡确、章敦和蔡京亲自选取的人选,最终还是有人出了纰漏。有的人刚一下去,就立刻被当地的豪绅利用美人计或者金钱要挟或者收买了,还有的人根本是个书呆子,对方只是派出手下那些狡猾的胥吏,就把他们耍得团团转,别说常平仓了,就连到底应该如何收购粮食这件事都知之不详。

书呆子自不必说,这些人本身就不通实务,眼高手低。他们自己如果不做出改变的话,以后根本就难堪大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得就是这样的书呆子,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变法派大员的举荐,还不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当初的官声尚可,且本身在文人当中名气也不小。

当然,成功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人非常多,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严格自守,循规蹈矩,虽然也避免不了有聪明人利用蔡道制定的规则其中的漏洞投机取巧。可是,这些规则也是蔡道刚刚编出来的,能在短时间内相出对策的人不简单,却只是少数人而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点,通过这次的事情,宋神宗第一次真正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相较于变法派举荐的人,保守派大臣们举荐的那些临时的监察御史,可真就出了大问题了。

他们到了地方上以后,不管是当地的官员或者当地的豪绅,其中极大多数人都和当地人勾结在一起。表面掩饰的功夫做得的确是不错,大把的铜钱花出去了,常平仓也都被今年的新粮食塞得满满当当。本来这次的任务是要收购老百姓手中的粮食,可是,事实的结果是,原本应该得到实惠的人却一点也没有从中得益。

有蔡道这个异类参与到其中,根本就不需要他特意做任何针对的事情,便立刻让他们原形毕露。

蔡道在收购老百姓手中粮食的时候,不但详细地登记了粮食的数量,还登记了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籍贯。大宋朝由于户籍制度并不是太严格,所以,其中前来卖粮食的人当中还是有一些人属于流民的范畴。

回到汴梁城之后,蔡道把这个记录交给宋神宗,什么也不必说,这位官家一看就气得火冒三丈。蔡道只是负责收购运河沿岸的粮食,结果,很多家离着运河几百里远的百姓也跑到水泊梁山来卖粮食。

要知道,蔡道最后出得价格虽然比官府常平仓的价格高了五文钱,可是如果算上这一路上的消耗的话,这五文钱的差价根本就不能弥补这其中的损失。

可是,到底是什么才导致这些老百姓跋山涉水、宁可自己承担路上的损失,也要把粮食卖给蔡道,反而不是官府的常平仓的。

结果,宋神宗拿着记录上那些原地方老百姓的住址,和那些被派下去的监察御史监督常平仓的详细州县一对比,就发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这些老百姓,其中大部分都是保守派大臣举荐的人所在的州县,而那些变法派举荐的人,人数很少,且绝大多数已经被自己的举荐人给举报了。

看到了这个结果之后,宋神宗这才相信蔡道当初的判断。保守派已经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党派,这些通过姻亲关系联系起来的北方世家大族,一直都在欺瞒自己这个君主。

他也第一次真正反思整件事情,以往,拗相公王安石的变法也许有错,可那也是稳固他赵宋的江山,可是,这些保守的大臣之所以联合后宫、潘家、曹家、高家、以及那些各个时期的高级武将世家,反对变法,并不是因为变法真得就有那么大的危害,仅仅就是因为变法触动了他们自己家族的利益。

至于他赵宋的江山,在那些大臣看来,根本就是排在他们自己的利益之后。

想当初,仁宗、英宗过世之后,府库、内库空空如野的景象,宋神宗是再也不敢回想了。如果,那个时候,西夏、大越和辽国一起联合在一起进犯大宋国的话,没有充足的粮草和金钱,他一个皇帝应该拿什么去抵御这些敌人的呢?

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就是宋神宗贵为皇帝,也没有办法更改这些保守派举荐的监察御史坐下的丑事。法不责众,用在这里充满了非常讽刺的意味。

既然结果无法更改,可是,宋神宗还是可以把这些人全都撵出朝堂。即便是那些新科的进士,也在这次的风波中受到了牵连。几乎所有保守派举荐的人,不是被驱赶出了朝堂,就是被冷挂起来,既得不到生前,还有官无职。只能无助的呆在京城里,等候着那遥遥无期的空缺。

宋大诚离开的时候,蔡道又给了他一个选项,那就是可以用这一次得到的铜钱,换取老百姓种田急需的耕牛。

蔡道搜集这么多的粮食,不是准备库存,而是用来多蒸一些烈酒,用来和辽国的商人换取大量的耕牛。对大宋国,辽国一直都在限制马匹的买卖,即便是匹公马,只要是卖给大宋国的,肯定在出国界之前就会被阉割了。而耕牛却一直没有做任何的限制。

之所以,辽宋没有进行大规模耕牛的交易,根本原因是宋国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商品和辽国进行交易。辽国上层贵族所需要的奢侈品,只需要用宋国贡献的岁币购买就行了。

在北宋年间,市面上一头耕牛的价格大致在万钱左右。大约是宋徽宗时,许景衡有《墨牛图》诗云:“一牛动是万钱值,墨指一作何纷纶。安得田家真有此,坐令四海无饥民。”

万钱在这里是个虚数,一头牛的市场价格并不是一定就非得要万钱,但也并不是有人说得平均最高价格是十贯。在宋朝,一贯铜钱是770文,而不是1000文。

所以,在大宋朝的最鼎盛时期,一头耕牛的市场价格大致也就是十贯钱到十五贯钱不等。具体的市场价格就要看交易时的详细状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