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275 收徒弟

奸臣世家 第275 收徒弟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3:08:02 来源:笔趣阁

当时,那位道长也在旁边,他说了一句话:‘曾师啊!您只需要给他小苏先生的荐书就行了,反正苏大先生在汴梁城又待不了多长时间,省得耽误了这个孩子’!

“哈……哈……哈!”张书生话音刚落,那边的秦观却突然大笑起来。

“贤兄,你这是怎么了?”李廌不解地问道。

秦观笑着回答道:“没想到,最懂苏师的竟然是个孩子。”

“贤兄,这是为何?老师他老人家如今在汴梁城呆的好好地,为什么那位小道长会这么说呢?”

“这件事由我说出来,就没有韵味了。”秦观摇了摇头回应道,说完,他站起身,冲着张书生拱了拱手,说道:“张兄弟,小道长这番话,曾公肯定会问原因的吧。你不妨原汁原味地给大家学一学,你可不要像刚才那样改了他的话,别忘了,小道长如何称呼苏师,可是天下皆知啊!”

“不错,秦兄这句话说得好,老张你就不要随意篡改原话了,让我们大家也听一听小道长的妙语。”刘公子也跟着一起凑热闹。

“那好吧!那日,曾公的确是问了,小道长回答说:‘曾师啊!苏大胡子那人是个直肠子,如今司马相公当政胡来,他肯定会看不过眼,一看不过眼,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之前,就因为政见不同得罪的拗相公。这一回,肯定还是会因为政见不同,得罪这位胡来的相公。您想想看,他能在汴梁城里呆长啦?’”

众人皆是大笑不已,虽然有些不敬,但那确实是苏轼的个性,只要他认为不对的地方,就一定会当面指出来。这也是他三番四次被贬出京的根本原因。

“唉!早知道如此,苏师还不如呆在西北不回来呢?”李廌不无感叹道。

秦观算是看清了司马光的为人,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贤弟,你的假设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司马相公当政,为了彻底将那些人赶出朝堂,势必要召回恩师兄弟两个回京,为其站脚助威。何况,恩师呆在西北还有立功的机会,他又怎么能够坐看恩师立功呢?”

“不错,兴许这位相公为了那个所谓的和平,就是要把一些在西北立过功的大臣,全都调离那里,换上一批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主官,肯定都不敢轻举妄动。说起来,这也是好事,国丧期间,还是不要主动挑起边衅为上。”刘公子居然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让其他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贤兄,这么说来,孙大人他们也不能幸免喽!”李廌有些担心地问道。

“不错,蔡卞大人不是已经被免了官吗?西北如今已经换了两位主官了。再换几个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也许,不只是西北,还有河东路。刚才这位刘兄台说得其实并没有错,如今边境还就是应该以静为主。不过,怕就怕这位相公的眼光太差,再选个徐嘻那样的主官,那西北的形势可就大大不妙了。”秦观想都不想地回答道。

可是,秦观说到最后一句话,就连自己都有些忧心起来。

“唉!”众人听了这几个人的话,都只能是一声叹息。

“秦兄不必太过忧心,我大宋江山人才辈出。朝堂上的那些相公们年纪可都不小了,我们这些人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或是考上进士,或是多交出来一些好的学生,也就算是为我大宋出一份力了。”刘公子看到众人有些意气消沉,便出言劝慰道。

“刘兄真是高见啊,是我等二人着相了。请受我等一拜。”秦观和李廌闻言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连忙起身诚恳地向刘公子深施了一礼。

“岂敢,岂敢!”刘公子连忙起身还礼道。

“在下决定了,回去之后,就立即向东主请辞,回家帮着我家那小子一起教书,多收一些无钱读书的孩子,多为我大宋教出一些人才。那位小道长几个孩子加上曾公就能教8000个孩子。我这么大个人,难道还教不出一百个学生吗?”听了他们的话,张书生猛然间勃发豪气,当众说出了自己之后的打算。

可刘公子却连忙阻止道:“老张,万万不可。那位小道长是什么人,运财童子转世,自然不愁吃穿用度。可是,你要养一大家子,如果辞了差事,你却如何度日啊!”

“老刘,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其实,之前收的那十几个孩子,其父母给得束修已经够我们一家子度日了。昔日颜子在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虽然德行和学问都比不上他,可如果能够把街坊四邻的孩子都教成才,余愿足矣!”张书生说到这里,心神好像突然得到了升华。

其他人都能看出他这个突然的变化,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所有人都发现面前的这个五大三粗的教书先生,整个人突然高大了起来,好像还变得非常精神了。

如果有禅宗的和尚在,就会告诉所有人,这就叫做顿悟。

秦观当然对此道有些涉猎,便拱手向张书生说道:“恭喜张兄!”

“哈哈哈!同喜,同喜!”哈哈了半天,他自己也不知道秦观突然恭喜自己什么,不过,他猛然间想起了一件事便说道:“秦公子,我那小子不能拜您为师,是有些遗憾。不过,那间学堂里不止有我儿子一个优秀的学生啊!您如果真得想收徒的话,那就要快一点啦。”

“对呀!多谢张兄,张兄提点的是,不过,为何要快一点呢?”秦观先谢了张书生,接着问道。

张书生一说到那间学堂,就有些兴奋了,搓了搓手,说道:“嘿嘿!原因很简单,那间学堂考核之后,凡是通过考核的孩子,跟着曾公继续进学的就不说了。而那些留下的,可就非常的抢手了。”

“那都有那些大儒去收学生呢?”李廌问道。

“那到没有?”听了李廌的问题,张书生摇了摇头,说道:“可能是那些大儒看不起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孩子们吧!去抢学生的人,大致分成了三个势力:

第一、就是那些商人,那间学堂里的算学非常出名,因为有不少商贾的子女进去就学,所以,那些商人都知道这些孩子在算账方面非常的精通。就这样,结业的时候,不少商人就把和自己儿子要好,而且算学成绩突出的孩子全都打包带走了。听说,还有几个表现好的,直接被没儿子的商人订了娃娃亲。等长大后就入赘到这些商人的家中。”

关于这点,大家都知道一点,而且还听说其中有不少孩子居然还能够心算,比别人用算盘算得还快。所以,也就没有人出言打断他的话。

“第二、你们可能想不到,是道观,而且是汴梁城里所有的道观在抢人。”

李廌毕竟年轻,本身又对蔡道非常好奇,便首先就忍不住问道:“这还是为何呢?”

“那间学堂初始的教材里就有道德经。又一次,其中一个学员回家省亲,他家就在万寿观附近,而且,他的家人也刚好信道。那天,家人带他上香的时候,有一位与他家交好的道长心血来潮,突然问了他一些关于道德经的问题。你们可不知道,当时,那个差点没有把那个道长吓死。

好家伙,这个孩子不但精通道德经,会背诵庄子、列子、淮南子、易经和黄帝内经,还能将其中的几本道家经典讲得头头是道,把那个道长辩得哑口无言,这件事还让那个观主知道了。所以,这孩子一结业,就被招进了道观。当道士还是可以娶亲的,所以,他的家人也就没有阻拦。

事情还不仅于此,这件事很可能被其他的香客看见了,就这么传遍了整个汴梁城。先开始,其他道观的观主都不相信这样的传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要背下来那么多书有可能,可还要能够讲得头头是道,除非是老君转世,不然,那就是那是无稽之谈!

有和万寿观的观主相熟的一位观主去询问一下,万寿观的观主如果当时如实回答的话,那位观主也许可能还不会信。

可他一见老朋友过来询问这件事,便立刻矢口否认,顾左右而言他。

于是,这位观主便召集汴梁城其他道观的观主们,和众人之力找寻他们道观附近信徒有在那间学堂读书的子女,一了解。他们这才知道,不但确有其事,而且,当初的那个孩子还不是学道最深的,他在里面只能排在第三,有两个孩子第二年就已经能够解读抱朴子内外篇了。”

众人听完后,全都被震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