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365 抉择

奸臣世家 第365 抉择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3:08:02 来源:笔趣阁

可是宜阳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相对于风陵渡,这里隔着新安县,所以,他们被击溃的消息传递的应该并不快,他们这个时候去的话,完全就可以赶在坏消息传进县城之前就骗开城门。

其他人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打成了一致意见,全都赞成了那个小校的建议。如今,洛阳府内全部厢军都已经出了城,还不是被对方陡然出现的骑兵吓得不战自溃。

这些军官对于形势自然非常清楚。如今,即便他们努力收拢剩余的厢军,最终得到的人数也只有不到四千人。人数更少了,对方却还是那些骑兵,根本就没有战胜这些未知敌人的可能。

为今之计,这些军官和剩余的厢军只能全盘采取那个小校的建议,至于接下来遭劫的宜阳县,这个锅完全可以扔到那些饥民的身上。

到那个时候,那位宜阳县的知县不出面尚好,一旦他亲自出面,这些军官一点也不会介意就此杀掉那个县令。

这些原本洛阳城里的败军之将这一次做事倒是雷厉风行,他们商议之后,便理解收拢好已经跑散了的队伍,迅速整队向宜阳县进发。

可惜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等到他们赶到宜阳县县城之外的时候,时值正午,可是任凭他们喊破了喉咙,别说给他们开城门了,城投之上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

有个弟兄艺高人胆大,想要用挠勾勾住城墙爬上去,可是,他刚想要走近城墙边,城头之上就飞下来一只羽箭,把这个名兄弟射了个对穿,直接从哽嗓咽喉处扎了进去,连声惨叫都没有能够及时喊出声,便死在了众人的面前。可这些人居然连都没有看清楚,这支羽箭到底是从哪里射出来的。

见此情景,剩下的那些将领们一个个都傻了眼,不是说宜阳县不知道情况吗?怎么现在连问都不问一句,直接就开打了呢?

原来,这件事还是他们自己的人走漏了消息。

这些厢军溃散之后,有不少人不敢回洛阳城,又觉得新安县离着风陵渡太近,所以,不少人直接越过了新安县,直奔宜阳县而来。

最近,那些河东路过了黄河的饥民们虽然都是直奔汴梁城,可洛阳城附近的属县大小官员又都不是傻子,他们或多说少都知道一些消息,自然的就会吩咐手下的人严把城门,坚决不能让一个饥民进入自己的县城。

宜阳县的县令做得更是彻底,一方面他命令县尉亲自带领宜阳县的厢军把守北门,另外一方面,他向县下的各乡镇发了告示,招募猎人和射手进县城。

这位县令也是个有识之士,他已经从当朝的这些执政们一贯的作风看出,未来事态的发展。他已经预料到,那些当场的宰辅们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肯定不会像王安石那样傻乎乎的看着饥民们相伴进入汴梁城就食,所以,一定会派出禁军拦阻他们。

那些一路从河东路逃难而来的饥民们一旦被禁军拦阻住去路,当这些人前进无路、觉得生存都没有办法保障的时候,而朝廷派来的人处置不当的话,比如那个郑侠当初到河北处置蝗灾时的所作所为,这一次很有可能会爆发出比河北更大规模的骚乱,甚至是叛乱。

要知道,禁军们这一次所面对的百姓可不是以往那些被他们随意驱赶的绵羊,而是一个个愤怒的火yao桶,王安石的保甲法执行的效果非常差,却让这些穷途末路上的百姓们都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

保甲法推行的地方,可不光是河北诸路,西北诸路,以及河东路更是保甲法实施时的重中之重。

保甲,即为乡兵是也。

由于王安石在推行保甲法的时候,过于操切且又固执己见。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徒足以困百姓,而实无益于军实’,这是那个时代有识之士对于保甲法最实事求是的评价。

可是,有一点,实施新法的人和反对新法的人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西北、河东和河北这三个地区的保甲,虽然残害了无数的百姓,却也让这几个地区的老百姓掌握了一定自保的能力。特别是河北沧州等地区,明朝的时候,这里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究其原因,这里面也有王安石保甲法的一些功劳。

所以,一旦这些饥民们为了求得自己生存的机会,肯定会奋起反击的,那么,发生叛乱就成了他们最终也是必然的选择。而洛阳府周边这些属县以及汴梁西部的京畿属县,也就会成为这些将要叛乱饥民们的首选目标了。

可是,这位县令深知,这话说出去,谁又会信他们这个芝麻绿豆大小官的危言耸听呢?如果,他把自己的这些猜测上奏个朝廷的话,在事情真得如他预测的那样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之前,当朝的执政们肯定不会重视自己的奏报,而叛乱一旦发生了,那么,自己的奏报非但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反而会成为他的罪证。

田丰是怎么死得,凡是读过三国志的人都清楚。

外宽内忌这个缺点,可不是只有袁绍一个人有,真正能听取下属意见、或者在事后真心承认自己错误的君主或者官员,其实是少之又少。

忠言一向逆耳,良药也一向都是苦口的。

这个时候,这位知县能做的,也是他必须做得,就是完成好自己宜阳县知县的职责,能在这场浩劫之中,保护好一县的百姓,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于是,那些三三两两、仓惶逃到宜阳县的败军刚一进入宜阳县,就被一直守在宜阳县城门内,亲自帅厢军压阵的县尉给逮了起来。

那个时候,除了汴梁城里的禁军之外,其他的军队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服装,何况,这些厢军混得连奴仆都不如,可是,这位县尉还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看出了他们的身份。更何况,这些人虽然是来投奔亲戚的,毕竟是异乡人,那些把守城门的老油子,别的本事不强,可让他们分辨这些人是不是那些周边经常来县城来贩卖东西的农民,那还是一逮一个准的。

在得到洛阳城厢军溃败的消息之后,这位县令立刻就在全县的范围内发布了戒严令,所以,这些想要过来骗开城门的厢军才会遭遇到他们面前的这副场景。

宜阳县的知县已经下了死命令,这个时候,谁来也不能给他们开城门的。有人胆敢靠近城墙,只要有爬上城墙的企图或者工具的话,一律格杀勿论。

这些厢军在叫门的时候,县尉便压着被抓捕起来的厢军隐蔽在城头指认城门前的人,这当然是一认一个准了。一听说城下的这些人是洛阳城里那些被饥民们吓得溃散的厢军,撇开县尉和知县不谈,就是他们手下守城的这些招募来的弓手和猎人都知道,这些人比那些饥民更可怕。

一旦让他们进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这些人连招呼都不打,一箭就射死了那个手拿挠勾的厢军。

就在这些厢军将领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之前献计的那个小校又一次站了出来,他说道:“诸位,眼见得宜阳县如此作态,他们肯定是有了防备,据我猜想,这是之前的逃兵把咱们的身份暴露了。如此看来,想要拿下宜阳县,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

“是呀,没武器、没粮食,在这么下去的话,咱们这些人连手下的兄弟们都要留不住了。”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他们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厢军,一旦看到他们无计可施,过了今天,仅存的干粮就会吃完,一旦到了明日,人心也就散了。

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这些人肯定会再次逃散,真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中低级的将领也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骗不成的话,咱们只有来硬的了!”那个小校阴沉沉地说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有个别比较天真的武官问道。

“哼!什么意思,你还不明白吗?他就说咱们这些人如今只剩下攻城一条路了。”

“什么,先不说这么做根本就等于是造反,如今,宜阳县城都已经有了防备,咱们这些人手中又没有武器,就这么攻城根本就是去送死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