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473 军器监的成果

奸臣世家 第473 军器监的成果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3:08:02 来源:笔趣阁

所以,那些抹黑蔡道的话流言,不但没有市场,那些故意在汴梁城里散播流言的人反而会被听到的百姓们抓起来先是痛打一番,然后扭送到开封府去。

‘废母案’的影响,反而没有朝着保守派所想要的方向发展,向某某也并没有赢得京畿地区大多数老百姓们的同情,甚至私下里谈论此事的也只是保守派底下来煽风点火的人,或者那些不怕死迂腐的保守派拥趸。

对于这些人,赵煦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第一种人,既然那么的忠心耿耿,只要是能够辨明其主子身份的,那就陪着他们的主子一家人都去西北和那些人做伴,替官家和合西夏国。如果找不出其主人的,文彦博就是如今整个保守派的党魁。

而第二种人,凡是被抓到的,或是被人举报之后查实的,赵煦既没有关押他们,也没有杀他们,更没有将他们发配到西北,而是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是迁居到两淮去,那里有朔党的成员在当转运使,二是迁居到京西南路,那里有范纯礼作为转运使。

家财可以倒走,在京的宅子和田地就必须置换到上述几个地方。赵煦可不会给他们补差价。即便汴梁城里的物价更高一些。

在接任军器监三个月之后,蔡道也终于要离开汴梁城了。

在军器监,除了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给出一些建议之外,蔡道没有给这里提供更多的新技术,只是颁布了几条奖惩办法,却将军器监以及其下属的那些兵器制造工坊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不止。

主要是三方面的影响,在造就了如今的成果。

第一个方面,是得益于大量的学徒出师,即便仍然还等着学徒的资质,可他们大多数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一个单独的零件或者几个单独的零件生产,而自从进行严格规范以后,工匠们已经开始适应使用工具进行精确制作了。像是神臂弓这种零件繁多的器械,效率提高得就更多了。

第二个方面,是得益于工匠们自身待遇和生活的改善。蔡道对待他们,自然不像其他文官一样,如同对待畜生般使唤,蔡道一上任,便把那些自身不通技术的文官们全部开革出去,爱上那去哪,他一律不管。

开始的时候,有些工匠还是比较同情其中一些待他们还不错的文官,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蔡道的管理之下,没用三天的时间,就彻底将他们置诸脑后了。

这是因为给蔡道干活太幸福了。

首先,就是就是他们的伙食得到了非常大改善,甚至于比那些新招募来的皂隶们的或是还要好。

开始阶段,不敢说顿顿有肉,起码每个人都能够吃到八成饱。

这个时代,每个人肚子里都没有多少油水,所以,蔡道也不敢保证让每个人都吃到饱,何况,一个人要是吃得太饱的话,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工作,他哪有时间让这些工匠们消食啊?

西北诸路还等着换装呢,而在南方招募的部队,由于没有武器用来操练,只能聚集在雷州那个地方进行屯田。

只等着蔡道管理的军器监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新的兵器,西北和京中的禁军们换装完毕。蔡道他们才能从陛下手中购买这些‘二手货’兵器。当然,蔡道他们在收到武器的时候,还是要验货的,因为,元佑年间生产的兵器基本上都是垃圾。

有不少武器只能重新回炉。

这个地方,每隔两天,就会在免费提供的伙食当中能够看到荤腥,其味道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军器监以往的时候,只提供一餐的饭食,做出来的味道,蔡道尝过那么一丢丢,便立即让那个做出这些连猪都厌弃的食物的‘厨师’亲自尝尝,结果这厮自己都吃吐了。

看来,后世那种走后门承揽政府生意的人,其实是承袭于古代先辈啊。

所以,蔡道请来了重新招募了几个大师傅,不过,这些人做几个人的才还行,可要是做几百上千人的饭食,其口味自然还是达不到他的标准。

最后,他灵机一动,那几个应募的厨师中手艺不错,年纪也小的留下,蔡道将自己在蔡氏学堂中手艺不错的学生招过来,当老师,经过半个月的培训,这些老手在小孩子的指导下,终于厨师了。

而蔡道的这几个学生更是名声大噪,工部的沈括听闻此事之后,理解将蔡道的这几位学生延请到工部,当起了不入流的皂隶。

虽然地位不高,可待遇不错,蔡道自然也是乐见其成。毕竟,这几个学生也是那些家中贫苦,学习文化方面的天资又不高,也就是在做饭上的天份不错。之前,就已经能够靠着自己的手艺,养活一大家子人了。如今,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他们自己和蔡道也觉得满足了。

其实,蔡氏学堂教出来的那八千名学生,除了跟着曾巩还乡的以外,其他人在京师之中还是很有市场的,男孩子,除了那些在道观和寺庙出家的之外,厨子、木工、等等工匠自己都已经能够独立作业了,要不是他们的年纪实在是太小,雇佣他们的人就更多了。

相对于男孩们,那4000名的女孩子,就更受到追捧了,已经有超过000名的女孩子早早就定下了婆家。这个时代,女孩子出嫁都比较早,十二三岁成亲嫁人的都屡见不鲜。不过,他们的父母在听了蔡道的嘱咐之后,即便是定了亲事,也和婆家做了约定,十六岁的时候才能嫁到婆家去。

蔡道这个奇怪的规定,有个别家长没有在意,结果,即便她们在蔡氏学堂里锻炼下了好身体,其中有几个却也没有逃过生孩子这个鬼门关,早早地就逝去了。

而那些听了蔡道的话的人家,即便是在生产的时候,遇到了难产的情况,也都逢凶化吉,最终母子母女都存活了下来。

这半年的时间,文彦博和吕公著一直在打压蔡道在汴梁城中的信誉,可他说过的话,还是渐渐地在汴梁城中流传了开来,并且已经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

比如,那些家中并不是实在太缺钱的人家,即便定下人家之后,一般也都会把女儿养到十六岁,这才将女儿家人,而婆家也不再急着催促亲家让小儿女们尽早完婚了。

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张商英。

他是依照蔡道的方法和嘱托,带着自己的弟子和学生们在汴梁城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忠实地记录了很多有关于婴儿出生率、存活率以及与女子生育年龄之间关系的统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