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095、096 用意

奸臣世家 第095、096 用意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剩下一条北洛河,蔡道就打算举荐自己的族兄蔡玄。

蔡道之所以选择蔡玄,是因为他对宋朝的历史知道的太少,那些宋末出名的文臣和武将,要么就是没有出生,要么就是如今比蔡道的年纪还小。

说实话,蔡道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这个族兄心内的想法和为人。可是,经过前几次的接触后,蔡道初步看出了蔡玄的几个特点。

一是脸皮厚,蔡道那么小,蔡玄居然都能张口闭口的贤弟叫着,脸皮能薄的了吗?蔡道认为,这个优点,是一位官员当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是蔡玄这个人虽然有些贪财,却从不以势压人,算是取之有道。

三就是出身好,他父亲蔡襄的名望太大,而且他本人也交游广阔,认识的人不少。

想必出山以后,身边出主意的人少不了。

所以,蔡道这次来,不管是为了神庙的事情,也是想试探一下蔡玄具体的想法。

如果他真得只是想当一个闲云野鹤,蔡道也不会非得逼迫这个待他不错的族兄出山。

更何况,蔡道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就在今年,为了报五路伐夏之仇,西夏国主一定会派军队大举进犯宋国西北诸路。而这是,也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蔡玄到时即便没有在前线任职,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关中对外界粮食的需求,那也是大功一件。

五路伐夏战争之后,种谔帅鄜延路士卒,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得到银、夏、宥三州。

可惜的是,到最后,高遵裕为了一己之私,贻误战机,导致种谔的军队粮运不济,半路上军队便溃散了。刚刚得到的三州,也得而复失。

蔡道进京后,宋神宗便听从他的意见,把种谔派到了熙和路任职。

而沈括,这位在后世大名鼎鼎的大宋百科全书《梦溪笔谈》的作者。此刻正在延州,也就是后世的延安任职,他早在元丰三年便被派到延州,被任命为延州知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元丰五年初,也就是今年二月,经过几年功劳的积累,沈括终于升为龙图阁学士。

如果,这位沈括沈大人就这么安安稳稳地在延州带下去,不要像种谔那样妄动刀兵的话,他这个龙图阁学士,用不了几年就能回汴梁,进入中枢成为枢密使或者枢密副使。

可是,这位出名的妻管严却把自己当成了诸葛亮第二了。

也不知道沈括的脑子是不是被他家的河东狮给打的,那根弦搭错了,明明安稳地日子不过,非得要整出了妖蛾子。

这不,蔡道遇刺没有多久,他就上奏宋神宗,提出自己的战略设想——在横山修筑城墙,俯瞰平夏,修筑永乐城。

大宋刚刚经历过五路伐夏的惨胜,朝中的大臣都是明白人,自然知道大宋如今的状况并不适合大动干戈。

特别是以司马光为首的那些保守派大臣自然是坚决反对沈括的意见,而正丞相王硅和次相蔡确此次居然同时保持了沉默。他们两个既不反对,也不赞成,让宋神宗和其他大臣猜疑不已。

那些变法派的大臣虽然分成了几个派系,可是,看到王硅和蔡确的态度,经过几番思量之后,也都纷纷保持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搞得宋神宗十分的尴尬。

于是,宋神宗不顾大臣反对,立即下诏派徐禧与内侍李舜举去西北,探察筑城这件事是否可行。

宋神宗本就是一个锐意进取君主,即便经历过去年的惨胜,他还是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灭掉西夏这个的疥癣之疾,不想遗祸子孙。

蔡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中大为不安。

他并不知道徐禧与李舜举是谁,自然也不知道他们的能力如何。可是,他知道沈括啊。

蔡道隐约还记得他看过的度娘里关于沈括的百科知识。沈括,最高也就是做到龙图阁学士,并未当个丞相和枢密使之类的职务。

那么,如果这次永乐城建造成功的话,沈括作为发起者,肯定是首功,当丞相也许不够资格,可当个枢密使则完全不在话下。那么,他在后世也就不仅仅只是个闻名遐迩的科学家了。

这中间一定是出了什么大的差池,而永乐城建城计划到最后也一定不会成功。这就是蔡道基于沈括的相关资料得出的判断。

由于系统的限制,蔡道无法获知关于在元丰五年,宋夏之间发生战争最终的结局。

可是,就是蔡道这个兵法外行都能看得明白,元丰五年,大宋的战略部署必须严防死守现有疆域,而不是去主动出击。

西夏国自李元昊立国之后,行军打仗一直在沿用李元昊的战法——集中优势兵力,攻打任何一路孤守的宋军。

仁宗朝,宋军几路人马每每遭遇到李元昊军队的时候,不能取得胜利,甚至于最后兵败身死。就是因为这位西夏国的皇帝身边总是聚集着二三十万军队,这样在兵力上西夏国就形成了局部的优势。

在加上,宋将昏庸骄狂,文臣又在后方瞎指挥,这就导致了仁宗朝与西夏国的三次战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皆以宋军惨败而告终。

自此以后,西夏国每每侵略宋国,其统兵的元帅都是如此。

搜罗全国几乎能动用的所有兵力,去集中攻击大宋西北的任意一路。

而大宋经过五路伐夏之后,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这三路,虽然已经把之前损失的士兵,都已经补充了充足的士兵。可这些都是新兵啊!士气和经验都不足,又如何抵挡全民皆兵的西夏兵。

这一次,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这三路光是独自防守都感到极为吃力,如果西夏国大举进犯的话,他们也只能协同防守,才能够应对这一次的军事报复行动。

就更别说,在这个时刻,沈括居然敢去主动招惹西夏国的重兵,究竟是谁给他的这个胆量。

在边境上建造一座大型城池,大宋国不但要派出重兵防范西夏国的偷袭,还得征集大规模的百姓去服徭役。

要知道,在北方,这个时候可是农忙时节,正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一下子要征集如此多的百姓去修建永乐城。

又会是谁得到永乐呢?

而且,城池建造的规模越大,耗时就会越长。到时候,这些百姓无法归乡,势必会耽误整个关中粮食的收割和秋季冬小麦的播种。

这样一来,今年和来年,关中地区百姓的负担就会变得越来越重。万一再遇到任何天灾**,那些百姓又该如何活下去呢?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蔡道也可以效法郑侠,画上几幅流民图,去讽刺一下英明神武的宋神宗去了。

更何况,这一次,宋神宗身边,可没有王安石这个完美的背锅侠存在,到时候官家又该如何应对呢?

横山,那可是西夏国的生命线,即便西夏国朝廷的人全都是酒囊饭袋,也知道它的重要性。难道,宋神宗和沈括都指望着,西夏人会什么都不做,眼睁睁地看着宋国把永乐城建起来吗?

沈括、宋神宗他们难道就没有认真想过,守护永乐城和建造城池百姓的重兵又从哪里来?

宋神宗真舍得把汴梁城里这些老爷兵都派到那里去送死!

而且,战略物资本就贫乏的关中,士兵要吃粮食吧!建造城池的百姓就算不给工钱,那也得吃粮食吧!

粮食又从哪里来呢?

关中不比汴梁以东地界,可没有运河可以运送粮食。不通水路的话,运送到关中的粮食,就算是这中间没有任何人贪污,也肯定会被运送粮食的骡马消耗不少的粮食。

他外公王安石好不容易替宋神宗攒下来的这点家底,眼看着就要被宋神宗这个时昏时明的君主败光了。

对了,还有之前有系统整出来的长虹贯日的警兆,难道宋神宗此刻都已经遗忘了吗?

沈括的这道明显不辩军机的奏折,在京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西夏的密探想必早就已经得知了。

看着花狻猊手下花了一百个大钱买来的消息,蔡道越看越是心惊不已,他知道大事不妙啊啦!

在得到消息的当天,蔡道就去拜访了孙觉老爷子。

孙觉现在还是秘书监,对于奏折的内容和宋神宗的态度,他自然比蔡道知道的还要详尽一些。

当时,他也是站在保守派一方,坚决反对宋神宗的这个决定。

可是,当蔡道将自己的顾虑源源本本的说了一遍之后,孙觉也坐不住了。

他当即拍案而起,大骂沈括误国。

当官这么多年,虽然一直在地方当官,孙觉可比蔡道更加了解朝中的这些大臣。

那个内官李舜举倒还罢了,在宫中当差几十年,一直风评不错。担当任何差事,也都是兢兢业业,而且,他还是内官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文人,他知识广博,博览群书,能文善词。

可是,徐禧不同。

这个人明显就是一个幸进的小人。

徐禧,字德占,洪州分宁人。自小就心怀大志,气度不凡。努力学习,却又不学习关于科举的任何知识。在家的时候,他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周游大宋各地。

他从书中,力求知晓古今历史事变;周游各地的时候,他询老问幼,力图知晓当地的风俗利病。

史书上说他是‘以学识超卓破格任用。’

其实,就是王安石变法之际,徐禧献策,吕惠卿看到后,便让他以布衣之身充检讨,后来,吕惠卿又把他所献的策书献给了宋神宗。于是,徐禧才被宋神宗破格提拔。

后来,吕惠卿和邓馆相争,也是徐禧暗中传消息给吕惠卿,让这位大奸臣逃过了一劫。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徐禧和吕惠卿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

如果不是因为蔡道,吕惠卿和邓馆同时被贬到岭南。徐禧此行也许就会得到朝中新党的大力支持。

他们两个的关系,别人不知道,蔡确却了解的一清二楚。也正是这个原因,蔡确这次才会在宋神宗需要大臣支持的时候,第一次违背了官家的想法,态度表现得如此暧昧,自始至终都不肯表态。

经过商议,孙觉本来是想自己独揽这件事,由他去召集志同道合的官员,一起弹劾沈括,规劝宋神宗熄了建造永乐城的打算。

这一次,蔡道却并没有听从孙觉的劝告,他先口头上答应了孙觉,稳住老爷子。

而后,他回到保育院之后,立即书写奏折。

其实,他从一开始便执意要给宋神宗上一道自己的奏折。

之所以去找孙觉,只是想问一问朝中所有大臣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他们动向,顺便再找一些帮手,和自己一起摇旗呐喊。

既然所有大臣,包括那个三旨宰相王硅都违拗了宋神宗的意思,蔡玄心里更是安定。

宋神宗这么做,无非是想先发制人,解除掉今年西夏人可能出兵的威胁。

那么,蔡道就替他出一个更好的主意便是。

有珠玉在前,想必沈括的那道狗尾巴草奏折,也就入不了宋神宗的法眼了。

经过几日的思量和斟酌,蔡道终于把一道万余字的奏折写完了。

三月十六日一大早,蔡道让胡公公把奏折带进宫,交给石得一。

这份奏折内容,蔡道当然又是假托莫须有的师傅托梦告诉给他的。

看到这份奏折之后,宋神宗自然并不会完全信任其中的内容。

在奏折之中,蔡道先是高度赞扬了一番沈括之前的功绩。

可后面来一个神转折。

他师傅说,沈括也就适合当一个地方的主官,写诗词著书才是他的专长,行军打仗却是他最大的弱点,顶多也就是一个三国时期的王经罢了。

而徐禧更是如此,他顶多也就是马谡而已。

如果,宋神宗一定要坚持用他的话,可以,先把他派到一个在前线不太重要的州县任主官。这样,既能观察一下他的能力,一旦出事之后,又不至于毁损官家的名声。

蔡道还是孩子,宋神宗有心不理会,可是,有高遵裕这个废物这个前车之鉴,他如今也对于自己看人的眼光产生了怀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