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203 三年1

奸臣世家 第203 三年1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曹虎在这里呆的这么有趣,根本就不想回家。就是知道了这次的行动,也根本不会参与其中的。

对于这次的行动,蔡道早有耳闻,可他应对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凡是参与闹事的孩子,全都撵出了保育院,即便没有赵泌在这里,他也会将参与暴动的孩子全都赶出去。

这一次,凡是被赶出去的孩子,谁来求情也不管用,而且,蔡道这次的处理结果也极为公正,他连自己的堂弟蔡翛赶出去了,其他人又能如何。

蔡道对听闻消息之后探访他的曹国舅和赵宗正明言,人可以继续往这里送,他是来着不拒,可是,凡是从这里被赶出去的孩子,保育院一概不再予以接收。

有人就是不信邪,将孩子改变了装束,想要蒙混过关。可惜,他连大门口的进不去,就被蔡道手下那个对人面孔过目不忘的孩子认了出来。最后,这大人被一群侍卫乱棍打了出去。

试验田的工作非常紧急,因为蔡道此次回来的时候有些晚了,几乎耽误了种植冬小麦的时间,所以,他这次才会赶得这么紧。

不过,在经过一段磨合和熟练之后,大家伙干活的时候,动作越来越纯熟,分工协作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强。

终于赶在冬耕期结束之前,蔡道带领着一帮孩子和小太监完成了这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

冬去春来,夏末秋尽。

时间来到宋神宗元丰八年,这一年也是宋神宗,这位改革意志并不坚定皇帝史实中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年头。

几乎是这段历史文盲的蔡道并不知道这一点,不过,宋神宗原本还算健康的身体渐渐不支,宫内外甚至有传言,官家眼看着就要命不久矣了。

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不是秘密的秘密。

当然,这个传言在第一时间就被开封府衙役、禁军和皇城司三方面压制了下来。

这三年之中,无论是朝堂内外,远在八闽大地的家乡,还是倭国九州岛的那三个小国的土地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整个大宋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元丰六年,司马光修完了《资治通鉴》,上呈给朝廷。

第二、还是元丰六年,本来因为元丰五年的大胜,宋神宗重新生出了在自己的任内覆灭西夏的想法,因为一个书生误国,导致战事大败。这也是宋神宗病情加重的根本原因。

第三、就是蔡道的冬小麦种植法在整个中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经过事实的证明,在充足的肥料和水分的支持下,那些凡是密植冬小麦的土地,都获得了超乎想像的丰收,最高一亩地居然收获了近五石粮食。

这和蔡道种植水稻的时候,当然没有办法相比较。可是,这次的试验对于整个北方的农业发展意义非常大。如果北方的农民都严格按照蔡道的方法种植冬小麦的话,肯定会大大地解决一直都困扰着大宋朝的一个难题——北方粮食供应不足。

整整三年的时间,中原虽然偶有旱涝灾害,却无法抹杀这种种植方法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与此同时,蔡道的‘藏富于民’计划也得以顺利的实施,来自大辽国的耕牛如今已经几乎充斥了整个中原。

相反,如今的国库之中并没有留下多少粮食。多出来的粮食都被蔡道收购下来,酿酒换了辽国的特产了。

而有关蔡道也发生了三件事情。

首先,在蔡道的怂恿之下,保育院最终在第二年秋收之后就搬出了内城。

艮岳这块‘大肥肉’终于还是被建成了皇家园林。这也是蔡道‘藏富于民’计划中的另外一条计策。

经过变法派的努力,宋神宗自登基之后,从国库和内库的空空如野,如今那些空着的仓库早已经被填满了。

可是,蔡道还是知道之后的事态具体的发展。为了在宋神宗过世之后,不给保守派留下太多的积蓄,让他们一直骂着变法派的人,却用着变法派积攒下来的东西,勉强维持大宋国。

这个‘藏富于民’计划,就是势在必行。

一方面,蔡道在明面上进谏宋神宗,用国库中多余的物资和辽国交易,只交易一种货物——耕牛。接下来,由蔡道派人借用他的名义,出面将所有的耕牛全都买下来,再以较低的价格卖或者租给中原那些愿意相信他这个‘运财童子’的老百姓。

另外一方面,蔡道在暗中怂恿宋神宗,让他把内库中的钱财也都花出去,作为一个在文治和武功上都有建树的皇帝,没有一个游玩的皇家园林,实在是不合时宜。

于是,蔡道才会把艮岳和保育院那块地都让给了宋神宗。由皇家的内库自己出钱,蔡道在汴梁城的外城东北角,圈占了一大片的土地。在第二年秋收之前,早就破土动工。

最终留在保育院的世家子和宗室子总共也没有超过五十人,这其中就包括曹虎、蔡攸,狄明和狄亮,这四个孩子经过近一年的磨练,身体变得更加壮实了。

其余并没有出现什么惊才艳艳的孩子,不过,能够坚持下来的多是一些性格坚韧之人

而蔡攸更是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没进过蔡京的允许,在曹国舅的主持下,和赵泌一起出家入道,成为了蔡道的师弟。

第二年,秋收的时候,试验田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这也引起了很多有志之士和那些注重家族利益的世家的极大的关注。

首批被吸引来或者说是被强迫来学习经验的人,就是蔡道向宋神宗举荐的苏大胡子的弟子——苏门六学士。

苏门六学士,其中有三个是进士出身,且官职在身,陡然俱被招入京师。

这件事本身在朝野之中就掀起了巨大的轰动。只要是在文坛混得不错的,就没有不知道这六个俊彦都和苏轼有关联,其中五个人都是苏轼的弟子。

可是,让人猜疑不定的是,自从他们入京之后,宋神宗却一直没有给他们立刻的官职,他只是跟每个人都深谈了一次,便把人扔进了保育院之中。

对于这几个俊彦的感官,宋神宗觉得这六个人的文学才能的确是很强。特别是黄庭坚,这个人虽说是苏轼的弟子,可他的字、他的诗词、他的文章一点都不比苏大胡子逊色,唯一欠缺的就是他的词作之中并没有多少十分出彩的作品。当然,这是相较于苏轼和秦观的作品而言的。

而谈论到做官的本事和见解,张耒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即便他如今的官职还是比不上黄庭坚和晁补之的大,可要论起执政的经验,他们两个人是拍马也赶不上张耒的。

而且,经过石得一手下的皇城司的一番查探。

蔡道对他的评价完全属实,甚至是略有不足。

张耒的确是受到了当朝执政们的打压,这才一直在县尉和县丞的位置上兜兜转转呆了整整九年的时间。并且,他也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官员。当官九年,却仍然一贫如洗,却又甘之如饴。当时,张耒进京觐见皇帝的时候,身上穿得是家里那件‘最新’的官服,也是补丁摞着补丁。

同样是为赵家打工,宋神宗看到这样的官员,对于他的遭遇,如何能够释怀呢?

看看满朝吃的脑满肠肥的宰辅们,再看看又黑又瘦的张耒,宋神宗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其他三个人相较于黄庭坚和张耒来说,实在还是稚嫩了一些。

所以,宋神宗并没有急于授予他们官职,在休息了几天之后,反而把他们先后都派到了保育院。

就是想让他们几个先和蔡道接触一下,观察一下这五个人的执政理念。

如果他们几个能够和孙觉一样,接受蔡道那一套种田的理论,并且准备在自己任职的地方加以实践的话,宋神宗并不会吝惜官职,甚至还会给予他们更大的担子。

可是,他们几个如果也和保守派一样,对于一切和变法的事物都持反对的意见,更加不会接受蔡道这个小孩子的意见的话。

宋神宗顶多也就是给黄庭坚和张耒略微提升一下官职,晁补之调回京畿附近的属县在感触啊一番。

而那两位没有进士出身的——陈师道和秦观。就得等到明年了,制科开始的时候,这二人必须拿出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和天下的才子们争取这次蔡道替所有人争取来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