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288 缘由

奸臣世家 第288 缘由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智慧,小人物却有小人物的狡黠,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人。

听了对方的建议,李廌和秦观眼前一亮,事实上,这个小人物的话最适合苏轼如今的情况。

苏轼自己轻装简行的离开,一个人呆在城外,等他的家人收拾停当,在离开京畿之地也不迟。

“多谢,李廌,你去给吩咐官家,给这些禁军的兄弟们准备一些吃喝的东西。”苏轼真得是十分感激这位一点都不起眼的禁军小头目。

“不敢,不敢,小人这只是见得多而已。嘿嘿,其实,一些被贬离京的官员,又有哪个不是想方设法的拖延时间呢?”得了鼎鼎大名的苏轼的谢,这个小头领傻笑着说了些客套话,把底子兜了出来。

“原来如此!”这是苏轼和秦观师徒俩在心中的话。

李廌去吩咐官家,苏轼和秦观则走进了内宅。

秦观本想说一说苏轼参与太学学子闹事这件事,可是,他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师傅,我刚刚和李廌师弟一起见过了师娘和两位师弟,看他们的样子,就是跟您立即一起赴任,倒也无妨。可是,小师弟却并不合适跟着你在继续颠簸了。您打算怎么办呢?”

苏轼想了想,叹了口气说道:“唉!的确是如此啊!本来,此次进京,为师是打算去求一求那个小道长,让他给遁儿梳理一下身子,好好地调养一下。可是,我二人始终无缘啊!他先一步就离了京,我也要去杭州赴任了。唉!看来只能将他们母子托付给二弟了。他不日也要进京,这座府邸也付过定钱,刚好就留给他吧!唉!”

说完,苏轼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是为这个刚刚满了周岁的小儿子操碎了心。

“师傅,遁师弟他娘如此说,怎么您也如此说呢?据我所知,那位小道长本就不会医术,而且,即便他想出方法抵御住了那种病,可是,小师弟的身体连御医都治不好,和当初的情况也完全不同啊!”秦观之前只是以为王朝云爱子心切,误信了民间的传言,才会那么说,没想到苏轼这位大文豪也是这种说法。

“呵呵,观儿,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位小道长的确不会医术,而那种病的事我们暂且不论。你可知道他身边两个仆人的故事吗?”苏轼笑了笑,问道。

秦观闻言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师傅突然提起这两个孩子干什么,便回答道:“是不是,那叫蔡桶和蔡板的两兄弟。这徒儿当然知道啦!”

“你不知道?”突然有人插话进来,两人一抬头,居然是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师娘!”秦观赶忙上前行礼道。

“都收拾好了?辛苦你了!”苏轼赶忙问道。

“不辛苦!本来啊!那么多的东西肯定是收拾不完的!不过,刚才廌儿将那个校尉的主意一说,我就让人给你一个人收拾好了行装,待会儿,你在家里吃完饭,在和他们一起先离开汴梁城吧!”王闰之没有在意,也没有责怪苏轼这个惹祸精。

其实,她心中还巴不得苏轼早点离开京城呢!

如今,汴梁城里的形势,就连市井里的妇孺都知道,先皇驾崩,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的大臣们要翻身了。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

苏轼这个大嘴巴,甚至被李定罗织了罪名,深陷乌台诗案。可是,那个时候,让人讽刺的是,替苏轼说话的,除了后宫里的曹太后、高太后,剩下的就是王安石、章敦等一些和他关系不错的变法派大臣,可是,那些平时和他相交甚密的保守派大臣们,一个个都是明哲保身。司马光吓得缩回到洛阳的地洞里修书去了。

最后,还是一个刚满六岁的小孩子说动了宋神宗。就是因为他的一句话,不但解了苏轼身上背负乌台诗案的束缚,后来更是,推荐了苏轼到西北,缓解了他们一家人的困厄之苦,而且,还免除了王巩一家人在岭南的流离之苦。

当然,在这些北方大臣的眼中,蔡道的家乡仙游县那里也属于南蛮之地。王巩一家虽然离开岭南,却并没有得到苏轼那样到西北立功的机会。其实,在王闰之的心中,她宁肯苏轼在仙游县安安稳稳当着那个七品的知县,也不愿意他的相公去西北前线拼命,更不愿意他当什么上朝官。

皇宫里坐着的还是那位宽宏大量的仁宗皇帝吗?

不是,既然如此,大嘴巴的相公还是到地方为官,造福一方的好啊!

“师娘,您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秦观的话让王闰之从神游的状态清醒了过来。

她回答道:“你也听传闻中说了,那两个孩子,一个高大,却有些憨傻,一个弱小,却非常聪明。大体不错,不过,还是有些出入的,那个叫蔡桶的孩子,天生高大,却不是向曹虎那样的天生神力,却是后天练成的,而且,他并不是傻,而是比其他孩子反应慢而已。这话你能够理解吗?”

秦观点点头,这样的孩子他见过,的确是有些孩子天生就反应慢,这并不稀奇。

“那个蔡板就不一样了。这孩子的出身比很多孩子可要惨多了。她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早产加难产,虽然勉强把他生下来了,可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他的父亲不是靠谱的人,抛下刚刚失去母亲的两个孩子,一个人跟着一个寡妇跑了。不过,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那位小道长。”

“你可能不知道,当时,蔡板刚出生的时候,仙游县的一位名医已经预言,这个孩子活不过满岁。可是,如今呢?一个早产没有母亲的孩子,还不是健健康康地活到了今天。救活他的,就是那位小道长,而且,那一年,他才刚刚两岁而已。这话,是当初蔡板拜曾公为师的时候,亲自说得。这件事本是人家的家事,曾公也不方面外传,不过,他听说遁儿的事情,之后,便写信告诉你师傅。”王闰之,这才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事有不同,人有不同。即便是那位小道长救活了自己的仆从,那也可能只是一个特例而已。不过,考虑到他当时不到三岁的年纪,而如今无论是经验还是眼界都要比那个时候高得多。所以,如今也只能想办法把你的小师弟托付给他了。为师已经找过了相熟的御医,可是,他对于遁儿的病情也束手无策了。如今,也只能等到二弟入京之后,让他托人想办法了。”说到这里,苏轼也很无奈。

闻言,秦观建议道:“那师傅,您不如就照那位校尉所言,在沿途拖时间,亲自带着小师弟到河东去见他。”

“不妥!”苏轼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此事不妥。为师不是建言的御史,所以,其他人如何做,为师也是无能为力。可是,既然朝廷把杭州交付给我,我就一定要为杭州的百姓负责。”

“师傅,您就把小师弟的事交给我吧!洵公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够进京呢!小师弟的病却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这时,李廌突然进来,插言道。

苏轼一听这话,立即呵斥道:“胡闹,你难道忘了,你此次进京是来干什么的吗?还有几个月,恩科就要开考了,这个时候,你不专心应考,对得起你父母,对得起为师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