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日出海东 > 二十七章 李思恭识人

日出海东 二十七章 李思恭识人

作者:蓝色慕明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8:50 来源:笔趣阁

也差不多也就在这几天,起义军攻入景阳,先是一番劫掠,然后开始大肆封赏,一个旧王朝的没落,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如此风光。

不过,新王朝的百官们还未享受几天好日子,周围大军便纷至沓来。

这一年刚刚入冬,入住中原的农民起义军还没凑好过冬的衣物,四面之敌便已渐渐逼近。梁国公朱魁率三万雁翎军自河州汴郡西出万江,河东节度使李淄坐屯兵潞阳整装待发,河州牧守、河中节度使王崇光退至同光收拾残兵,与李淄坐互为犄角,前兵部尚书李思恭率藩兵数万自清州而来,此外,程思楚收拾玄武军残军、王懋征率凤翔军也已在路上。

然而,这帮官军口中土匪却并如想象中那般不堪一击,他们可以在存亡攸关之际出其不意横渡澜江南下,从而冲出层层重围,一路发展部众近二十万人,可见其并非等闲之辈。在这两年的战争中,他们锻炼出数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孟拓便是其中佼佼者。

孟拓实则是一个孤儿,其生来便从未见过自己亲生父母,被营州一个商旅世家收养,从养父母那得知自己生父应姓郭,之后全家搬至闵州,以贩盐为生,也由此与盐帮的郑浩、崔鉴等人熟识。养父母去世之后,他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无功而返,直至郑浩率盐帮于海州、闵州同时起事,他不甘此生庸碌无为,便加入这只队伍,并依靠超出常人的智慧与才干迅速成为起义军最为依仗的人物。

实际上,起义军之所以能突破涌关,也是他的杰作。当起义军主力尚在关外无力展开之时,他亲自率领几百军士在当地老农带领下,自百米之高的悬崖而上,穿越土塬上茂密的树林,突然出现在关内禁沟守军的背后,他身先士卒,率部连克十二座城堡,引关外军走古汉道,从而绕过精兵把守的涌关正面。

郑浩入景阳之后自立为大齐皇帝、天下兵马都统,周围兄弟也一并封官加爵,和这些人不同,孟拓此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限制士兵们劫掠,更不准杀人放火或者奸淫妇女。孟拓没有住进城内,而是选择将部队驻扎于城外。他面对起义军高层贪图享乐之风很是焦急,已数次谏言,当务之急是在各路官军合并之前,逐个扫除景阳各处的威胁。

李思恭率军虽已在滋桥边驻扎多时,但他一直没有行动,因为相对农民军,他的兵力并不足以一战,他在等其他几路大军的到来。然而,他只等到了凤翔王懋征的增援。李思恭是党项人,祖上原本来自高原,因不断受到吐蕃人的攻击,才迁徙到中原来,后得皇室封赏在清州一带立足,因而党项人对皇帝非常效忠,其挽救王朝的决心与意志是各路人马中最强烈的,嘉中之乱时党项族人也是竭尽全力。李思恭年轻时征战西北,后担任兵部尚书,虽然已赋闲清州,早已两鬓斑白,但他的部队竟然是各路勤王大军中最先到的。

此刻,朱魁已率兵进入建章郡境内,起义军被赶到了涌关,朱奎轻松就进入了帝国陪都万江。实际上,起义军一触即溃并非他们弱,而是高级将领们都跑到了景阳接受封赏,河州守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朱魁在进入万江城之后并未急于进军,而是停留下来,以观其他官军的行动。

让朱魁停下脚步的除了天险涌关,还有一个人就是李淄坐,作为各路勤王部队最为精锐的河东部队,拥有两万沙陀骑兵和近五万步兵的李淄坐部在潞阳徘徊不前,以至王崇光、朱魁、程思楚、李思恭、王懋征等人皆不敢单独行动,一来仅靠自己的部队确实实力不济,二来他们对这个经营安州多年的沙陀人并不信任。

然而就是这徘徊与犹豫,让孟拓抓住了机会。

滋水对岸,即是景阳,虽望不见那高耸的亭台楼阁,但是马蹄声震荡着大地,这种惊悚之感还是让人心生胆怯。孟拓派出几万大军在滋水畔与李思恭形成对峙,这只人马并无渡河进攻之意,却日夜嘶喊、杀声震天,一连几日让李思恭的部队疲惫不已,既不敢好好休息,又不敢与之一战。王懋征察觉出了问题,他认为贼军如此,必然是故意使我军疲惫,待兵士们疲劳之时再偷袭过来,于是他和李思恭商议,先行撤退,休整之后再会同其他部队攻击敌军。

然而,王懋征和李思恭只猜对了一半。正当他们向雍州方向退兵之时,在茫茫的荒野之中突然杀出一只骑兵,他们径直冲杀而来,如同闪电一般,李思恭等人没有准备只好仓促应战,而就在此时,滋水对岸的数万步兵在孟拓指挥下突然渡河而来,前后夹击,李思恭的部队迅速溃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李思恭和王懋征在几百亲兵奋死掩护之下,仓皇逃窜,一直逃回凤翔,狼狈不堪。这一战,孟拓派骑兵做了一个百里的迂回偷袭,完全让李思恭等人猝不及防,李思恭连连感叹自己真得是老了。

李思恭和王懋征虽然惨败,但已经入湘的皇帝并没有责怪他们,反倒下诏嘉奖,让他们收拾残兵,伺机再战。于是二人决定,以凤翔为基地,收招逃难的兵士百姓以及各族流民,重修组建一只可战的部队,同时广招贤才,补充折损的将领和谋臣。

“将军,帐外有人求见,自称景阳来的名臣之后。”一日,李思恭正在营中给李淄坐写信,催促他早日出兵,这时亲兵李凌浩进来报告,说有人求见。

李凌浩是李思恭的族内晚辈,此次追随李思恭自清州前来。

“引见。”几日以来,李思恭已经见过十几位这样号称来自景阳的大小人物,但都是庸碌之辈,这一次他也没抱多大期望。

“西州张氏之晚辈张钧飞拜见将军,”张钧飞行跪拜之礼,“吾辈先祖之议潮曾率归义军收复塞外多郡。”

李思恭虽从未见过张议潮,但对归义军的故事还是非常敬仰的。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李思恭起坐,扶张钧飞起身,“英雄之后,果然气宇不凡。”

李思恭是党项人,人高马大,虽然张钧飞在汉人当中已属于健勇,但坐在李思恭面前,还是显得矮半个头。

“将军,今日来奔,是看国破家亡,社稷危已,七尺男儿,自当投身戎马,以安天下,”张钧飞没有停顿,“虽听闻将军新败,但过不在己,将军赋闲,远离关州,既不知贼人情况,更不熟悉这关中地形,空凭一番报国热情,自然敌不过这贼军。我长于景阳,知道这雍州凤翔郡是为帝都西部之门户,自凤翔至景阳,沿滋水而下,一马平川,故各代君王皆以凤翔为要地,既可绝塞外之敌,亦可越绝岭,进而控南下之道。凤翔南接湘州,东接滋水,西北可达凉州,远接清州,兵员粮草皆无虑。因而,凤翔是整个战事的关键。”

李思恭听得入迷,频频点头,虽然这些他也懂,但还是钦佩眼前这个少年。看张钧飞停下来,便递过来一杯茶说道:“喝口茶,接着说下去。”

“贼军之所以难以被剿灭,主要是因为其行动无目的,他们到一处抢一处,却又不停留,官军抓不住其行动方向,只能跟着屁股跑。加之这些年,关东各州天灾不断,流民不断加入贼军,即使已经行将覆灭依然可以死灰复燃,”张钧飞话锋一转,“不过今日之势,则对贼军极为不利。贼军一入关州,必然骄纵,而关东诸军必夺陪都万江,与其对峙于涌关,其退路已死,北有河东李淄坐、河中王崇光,陈兵近十万,贼军北上更无异于自寻死路,将军与王懋征将军合力守住凤翔,堵住敌军入湘之路,将军自清州来时所率党项精骑已控制了西北门户飞堑关,只要加强防务,防止敌军窜向西北,则敌军只可于关内运动,主动权尽在我军。”

张钧飞一语点醒梦中人,与农民军战斗大不同于边境作战,李思恭意识到自己急于立功、孤军奋进是何等愚蠢的行为。做了那么多年的兵部尚书,居然把兵带成这个样子,自己真得老了?他暗自惊奇这面前少年,竟可以如此洞察形势,此等高见,即使如赵括一般只会纸上谈兵,也足以在军中拜个郎将一用。

“君之所见,醍醐灌顶。恳请留下以辅佐吾,你我二人,加上懋征,我们齐心协力,贼军定可灭。”李思恭拉着张钧飞的手,言辞恳切。

“愿追随将军。”张钧飞再拜以礼。

夜半十分,张钧飞独卧榻前,想到自己终于得人赏识,既感欣喜又感心酸。他想起了自己从未谋面的父母,他对他们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旁人的描绘。

他的父亲曾是帝都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在自己还未出生时便离开了人间,说是外出执行任务时意外身亡,官家只送回一具尸体。但坊间传闻却说实事并非如此,传言他的死乃是因为卷入一场政治大案,无人知道他是为谁死的,更不知道谁是仇人、谁是朋友,只知道死去的不仅有诸如父亲这样的无名小吏,更有一代权臣、各部要员。此后数年,那场事变的参与者纷纷离去,或死或逃,直至今日,那些人早已被遗忘。而自己的母亲,挺着肚子就成了寡妇,生下自己没多久就同祖父母一起遭人杀害,凶手至今未伏法,自己就成了昌明坊内有名的孤儿,吃着外公外婆家的豆腐长大。所以,他少年时代就立志要做大事,他不仅乐于一个人秉烛夜读,还经常去景山偷听郭啸讲学,每逢春闱揭榜之日,就去西坉门听天下才子的阔论,才有幸结识李继存、风海先生等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