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日出海东 > 十二章 法家名士

日出海东 十二章 法家名士

作者:蓝色慕明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6:39:33 来源:笔趣阁

晏州雁荡山脉,凌波湖南岸,正对黑矶山,一处湖边草堂,覃阳子住所。

“先生新徙之地实在难找,”沈铭独一人前来拜访,屋内木桌之上,一本《盐铁论》安静地置于其上,“先生在研究汉代历史?”

“我这正在思索,未尝见沈主事前来。”屋内主人看见有人走进屋内,赶忙起身相迎。

“近日来晏州公干,即将回景阳,特来拜访先生。”沈铭一向习惯直入主题,不喜客套,即使在林从观或是江孜面前也是如此,唯在覃阳子这里,他从不敢有半点不敬之意。

覃阳子,乃晏州涿安人,与林从观、郭啸师出同门,其是三师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三十几岁,也就刚刚比沈铭大一点。林从观开始做官与郭啸前往凉州开宗办学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年纪最小的覃阳子在离开师门后则一直在范阳,过着市井生活,后又来凌波湖隐居,与农人一同劳作,与世无争。沈铭从林从观那得知此人,自此拜访过数次,虽自己本也是一方才子,但相比自己的小才,在沈铭看来,此人之才方为大才,内心对此人深为敬佩。

“隐居之人,闲来无事,多读一读古人之言,不上朝堂,倒也无所虑嘛。”覃阳子微笑着说。

“先生有出世之心?”沈铭听了覃阳子的话,却又很忧虑,“这桑弘羊可早有历史定论,其人为奸,其行也龌龊。”

“一本书而已,”覃阳子连忙摆手,“沈主事不必也和桓次公一样,对桑大夫如此偏见。”

“我听闻渤海国主派人邀先生东去,被先生婉拒。先生内心,还是希望得到景阳的召唤吧。”沈铭说道。

“算是吧,”覃阳子并不否认,“我只是觉得渤海太小而已,终究成不了霸王之业。我还在等待我师兄在帝都干出一番大事业,这大业当有我一份功劳。”

沈铭想起林从观曾嘱咐自己,一定要盯住自己的师弟,万不能为外邦所用。如今听其一言,有入朝为官之心,倒是一件好事,足以说明其并无意前往他国。

“沈主事前来是为大军东征之事?”覃阳子问道。

“是的。”沈铭回答。

“那既然要回,说明帝都内的事已经见分晓了吧,”覃阳子合起书,望着他的额头,“看样子,李敬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知史书上该如何书写他的故事,只是,我师兄的威胁可不止一个李敬忠。”

“是的,李敬忠为贼人所杀,”沈铭回答,“我即日将与龙武将军一道回帝都奔丧。”

“沈主事对我还不放心,”覃阳子笑起来,“哪有贼人杀得了陛下的尚父啊,骗骗百姓们倒还可以,倒是这龙武将军,也不是个聪明人。”

“先生心里知道便可。”沈铭默许了覃阳子的推断。

“没那么简单,帝都的乱局才刚刚开始,”覃阳子接着说到,“李敬忠终究不足以影响朝局,随着先帝已去,李敬忠早就是弃子了,主导帝都大局的还是我师兄与匡浔。”

“传言林相欲主导一场改制运动,不知先生如何看待林相之策,”沈铭终于问出了他内心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靠严苛酷法足以扭转时局吗?”

“我所闻也不过一言半语,但既然问于我,我也胡乱评几句,不足为信,”覃阳子突然端坐起来,拿出十分严肃的样子,“《墨子》曾曰,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所以我赞同师兄在农桑领域的改革,但我不认为仅靠革新税法就可以改变现在的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朝廷征税的目的,我想有三,其一是维护统治的存在,君主的治理策略及国家意志需要官员去推动,因而需要维持士人阶层的政治与经济待遇,方能保证令出四方,其二,是为备战,守成之国更需强弓硬弩,方才保证生产有序,而备战非一民一地所能完成,唯国家统一组织才能保证足够效率,其三,为备荒,我们都知道,社会气象与粮食之丰裕紧密联系,年岁好则民亦善,年岁差则民亦恶,然而,虽上世之圣王,亦不能使五谷长收,使旱水不至,因而税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积存余粮、调节供应,以有余补不足。师兄欲通过简化税制,甚至承认藩镇收税的合法性,进而保证中央财政富裕,然而却没有认识到用好财政的重要性。当今社会风气,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上至帝王下至黎明百姓皆如此,然而朝廷储量之仓却疏于维护,每年耗损粮食之多不敢想象,因而,若开支只为满足少数人需要,则必有损于社稷。”

“我一直听闻先生欲以秦时法家去革新今日之事,”沈铭很是疑惑,“可方才所言与绝非法家之言。”

“非也,即使在秦朝,法也非一支独大,法可解决君主与臣民、与百姓的关系,是帝王之术,但术可有效于一时,却无法根植于人心,法可让君主驾驭群臣,但无法驾驭人心,所以有汉以来,半儒半法早已是常态。我之所以以法家自居,是讨厌了某些儒士们的虚假一面,一心想着去编织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却无意于解决现实问题。如今国势危矣,整日还把心思置于‘仁义’、‘修善’、‘孝悌’上,若不继续改变,那确实无异于‘亡国之教’了,”覃阳子解释,“商君当年的所有政策,实际上都围绕着‘耕战’展开,即农业生产与对外战争,而实事上,没有严苛律法作为保证,此目标根本实现不了,应该说是商君之策顺应了现实需要而已,而苛法只不过是为了推动这些政策,所以,治理国家应当是现实的。听闻沈主事自小便熟读四经五书,既然敢与我谈论天下事,想必也必然是有一些不同往日的新想法了?”

“确实如此,”面对覃阳子的反问,沈铭很是无奈,“读了很多年书,反倒逐渐不知道孰是孰非,夫子之言自然无可辩驳,老庄之述也不无道理,可国家却日益衰微,让我很是疑惑,所以我想听先生心中的法家之术?”

“那我可就得给沈主事好好上一课了,主事若有不同异议,也尽可与我探讨,”覃阳子半切着身,“先秦百家,唯法家见用,不想居然能以之取天下,这绝非偶然,依我之见,一来,春秋之时列国间互相侵夺,内则暴政,外则杀戮,的确需要一个霸或王出来救世,法家初始也并未意在一统天下,亦不过成就一个霸或王而已。而要成就霸业,就必须富国强兵,而为了富国强兵,就必须练其民,使其为国效力,法家正是所需,二来,一国如一身,若脖颈粗重必然导致腰腹受伤,一国之中若有一部分特别发达则必然伤害君王以至整个国家,这一部分掌握特权,要不与民争利,要不与国争利,法家也就是想了几个办法对付他们而已。”

“法家主要的办法就是所谓的‘法’,”覃阳子接着说,“一方面要依民于农战,商贾与民争利,游士争赏于兵士,所以要抑商贾,退游士。法家另一个核心是‘术’,重在臣主异利,臣即为朋党,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时期,总有一部分人可以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不恤自己牺牲,整个国家走向上下取决于这部分人能否掌权周否,而法术之士就是这样一个团体。依照上面宗旨,实行起来,首先是官僚的任用,打倒了秦国的旧贵族,荀老夫子有言,‘入秦,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

“所以,这都是选用新进士人的结果,秦国政治之所以整饬,得力于此,”沈铭接过话来,“所以,任用贤士很重要,但绝非那么简单。”

“其次是练兵之策,练兵须有财政支持,齐国练兵在多,而魏国在精,唯秦国的法,刑赏并用,使其民非战无以利,才可练就百万精兵,而这也源于商君变法之术。以上便是‘法术’之学应用到实际的效果。说到此,结合我之前所言,沈主事应该可以悟出法家之真谛了吧。”

“我想应该回到先生之前的那句话吧,治国乃是一种现实的选择,理想并不能供给食用。”沈铭回答。

“是的,农事矿藏也是如此。儒家主张恢复井田,而法家主张开阡陌,儒家对商业兴起还说‘市厘而不税、关讥而不征’,而法家则主张将山川湖泽、盐铁矿产收归国营,轻重敛散和借贷也由国家操控,以免有少部分人夺其利。”

“这些政策我们也有过,可最终却无法得到实施啊。”沈铭哀叹。

“所以重在实施,而法家行其道则尽于‘法自然’,其意有二,一是冷酷,法家最忌事法而认情,二是必然,信赏必罚。”覃阳子挪了挪身子。

“可利总有定数,国得之民必损之,民穷则国必乱,暴秦不也亡于苛法吗?”沈铭追问。

“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问沈主事一个问题。沈主事如何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

“人自然是要有等级的,这种差异乃是社会秩序的核心,正因为差异存在才有了社会角色的不同,维护好等级体系,才能维持社会正常运作,即所谓的‘礼’,”沈铭回答,“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等级虽为差异,但人格是平等的,每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

“主事是读经书长大的,所以有此说法不足为奇,所以儒生的立场决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国取之再用之于平民,得君王一人之权势利万千子民,而非由豪强大族攫其利,”覃阳子接过话,“国家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国家是手段,而非目的,先秦法家正是搞错了这一点,方才犯下大错。若国家得其利不用之于民,国与民利益自然产生冲突,法家之术是实现国与民共同利益的有效手段,一旦失衡,则必会无功而有过。秦始皇得天下却依然不改其策,而这并非其之过,而是法家之学自身的问题。所以,治国之策,半儒半法半道,亦儒亦法亦道,方为最高境界。”

“先生所言我已悟到三分,其实并不必去探求是法是儒还是道,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沈铭若有所悟。

“谈到现实,我就不能不嘱托沈主事,万不要搅合景阳之事,”覃阳子话锋一转,“他既然亲自参与了对李敬忠的行动,必然已把自己置于漩涡之中,帝国之首辅没有那么好当。师兄于低谷中隐忍待发、胆大心细,现在就不一定了。”

“先生为何不与我一同前往景阳协助林相?”沈铭问他。

“不,他还没有看见现实的残酷。帝都内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就想解决帝都外的事,步子迈得太大,过犹不及,”覃阳子说到,“其实比起去景阳纵横捭阖,我只愿做个幕后谋士,挽狂澜于既倒。况且,师兄明确反对保举官员,我即使想助他一臂之力,也不好受人举荐。”

沈铭自覃阳子那离开之后,一直在想,这个人传闻是法家名士,却又实实在在有着墨家思想,而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并未比自己差很多。这个人主张现实,不喜理想主义,可他自己脱离不了理想,与其说他现实,不如说他是那种为了理想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者。

与程思楚一同从晏州返回景阳的路上,沈铭依然反复回忆与覃阳子的对话,他折服于覃阳子的气魄,但又觉得这个人有些自以为是,至少覃阳子的确低估了他的师兄林从观。沈铭知道,无论是对李敬忠的行动还是兵出营州,背后都离不开林从观的策划,而由他主导的这场改制运动也即将拉开大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