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日出海东 > 六十章 天君山寻道

日出海东 六十章 天君山寻道

作者:蓝色慕明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8:50 来源:笔趣阁

出万江西北一百里便是天君山,天下第一道教天师道所在地,四海之内的道家门徒皆可寻祖于此山。于是民间有言,“天君山下的农人也是得道之人。”

在臣服之后,虽然朱奎并不真得信任他,自然也不重用他,但张钧飞还是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在被囚禁期间,张钧飞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决定寻机会去天君山寻长老道同真人以解内心之惑。

山脚下的小河边,一块农田掩映在树荫下,张钧飞正好遇见一耕地的农人,正在不紧不慢地给庄稼锄草。

“老伯,都说天君山的农人都是得道高人,”张钧飞走上前去,“可否为晚辈解答一下疑惑?”

“老夫也就一农夫,种了一辈子庄稼了,只懂四时五谷,不知后生有何疑问?”老翁停下手头的活。

“我想请教有关大道的问题。怎样思考才能知晓大道,怎样行事才能获得大道?”张钧飞问道。

“这我哪里知道。”农夫摇摇头,俯下身子继续忙起来,他确实不知道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张钧飞见农夫不再搭理自己,只好沿着石阶继续朝山上走去,在到达山顶的路上又遇见一扫地老道士,看起来也年逾花甲。那道士一心一意清扫着铺满灰尘的青色台阶,完全不顾及来人,哪怕是一个外人就站在面前。

“道长一看就道行不浅,是否可知何为大道?又怎样才能通晓大道?”张钧飞直入主题,哪怕老道士根本没有抬头看他。

“老翁年岁高矣,记性不好,以前还能说几句,现在想告诉你,可惜话到嘴边,却又都忘记了。”老道士摇了摇头,又继续扫起地来。

一阵风吹过,竹叶洒满地面,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光芒四射,泛着迷离的晕彩。

老道士停下来擦擦汗,望着逐渐消失在山顶的年轻人背影,不觉摇了摇头。

“晚辈内心实在难以安静,苦苦寻觅却依然难寻心中之道,因而上山求仙人指点,以解内心之忧,”张钧飞报上名,等了半晌午方才见到道同真人,“来时,见过山下的农人和半山腰的扫地师父,可惜都不曾开口,农人说自己并不知道何为大道,老师父说自己年轻时候尚且可以说出几句,只不过年纪大了已经忘了。因而,只能亲自叨扰真人了,感激真人能抽空面见晚辈。”

“张生不要如此客气,我道中人虽避居山野,但对朝中事也多有耳闻。张生年纪轻轻,但早已名声在外,何况你先祖也有功于社稷。”道同真人把张钧飞带进天君山玉皇阁,让众人退下,只身一人与张钧飞促膝而谈。

“真人说笑了,吾辈之人,谈起名声,怕也是声名狼藉了,”张钧飞一脸苦笑,“老天爷也是捉弄人吧,一通把自己身心搞得憔悴不已,许多时候感觉自己的精神已经要崩溃了,前路漫漫,不知何处去,倒是听说这世间多有隐居、炼丹、得道之人,所以,越来越迷惑,究竟何为知道之思?何为合道之行?这世间人苦苦追寻的得道之法是否真得存在呢?”

“不要刻意思考才能知晓大道,不要刻意行事才能顺应大道,不刻意寻求方法方能获得大道。”道同真人三句话就概括了问题答案。

“唉,真人果然是高人,这么容易就给出了答案,我还寄希望于山脚种田的农人和山腰扫地的老师父能给我答案,真是蠢啊。”张钧飞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满意神情。

“非也,非也。我能在众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掌门,就是因为我谈起道来头头是道,甚至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啥都明白,直到我师弟死在我的面前,见悟生死之后我才觉得我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得道过,”道同真人打开封闭的窗户,让光线透进来,然后在高大的殿门前反复徘徊了几个来回,继续说,“其实你本不必来见我,山脚下的农人才是真正得道的人,扫地的老道长是我的师叔,他也差不太多,而你我虽然现在已经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却是距离得道最远的。有真知的人不会轻易说出来,能用言语表达的自然也不是真知,故而圣人之教本无言。大道是无法通过我的几句话获取的,德自然也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仁如果可以人为,那义自然就可以亏损,礼也就可以作假。失去了大道,也就只能讲究德,失去了德也就只能讲究仁,失去了仁也就只能讲究义了,若最后仁义道德都求之不得,就只能去讲究礼了。故而礼是大道的伪饰,混乱的开始,所以,所谓修道,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大道的东西给去除掉,反复去除,达到不刻意而为的境界,如果可以不刻意而为,自然也就无所不为了。”

“也就是说,礼是刻意而为的,是大道不行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那圣人不施礼该如何?”张钧飞若有所悟。

“如今人们心中有了物的界限,距离本真也就越来越远了,熟不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所以谁能真得说明白生死之道呢?人的生命,是天地万物元气聚合而成,元气聚合则为生,元气分散则为死,若生死本就为一体,又何必担忧生死呢?所以万物本无差别,只不过人们出于自己主观偏见产生了好恶,以自己所好为正确,以自己所恶为错误,所以对错并非永恒,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亦不过同一种气在天地之间运转而已。因而,圣人应以万物为同一。”道同真人回答。

“我问农人和老道长,他们都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而真人说得这么好,怎么能说不如他们呢?真人怎么就距离得道差得远呢?”张钧飞很不解。

“农人说自己不知道,这才是真知,老师叔曾经知道,如今却忘记了,他距离真知也很近,而你我正是因为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始终无法真正接近真知,”道己真人坐下来,“你是有目的寻求大道的世俗之人,自然距离真知最远,而我算是世俗之中的高人,道理都懂,只不过有心而为,依然处于是非对错阶段,并非真正得道,老师叔内心已经逐渐超脱世俗,距离大道已经很近了,而那位农人,自然而然地耕地,并无丝毫刻意,不去想什么是大道,如何去追求大道,毫无功利,可以说已经真正得道了。”

“我似乎有所悟,真正的道本就自然存在于世间,而并不需要刻意去求取,是这样吧?”张钧飞探了探身子,继续问道,“我一直苦苦追求公正良知,想以自己所学换一个太平盛世,却愈加迷惘。”

“很多年轻人如你一样,读了一些书,便自以为已得圣人之学,不知不觉却被礼教所束缚,实在浅陋不已,”道同真人并不顾及张钧飞的脸面,“所以与这些人谈大道犹如与井底之蛙论银河、与盛暑之蝉谈论冰雪。”

“真人教导得是。”张钧飞顿感脸上阵阵火热。

“后生能意识到这里,那我们就可以继续探讨一下大道了,”道同真人继续说,“澜江虽宽,于东海而言却不知要小多少,然而东海虽大,于天地而言,亦不过我天君山上的一枚石子,四海于天地之间犹如蚁穴于大泽之中,一个国家,无论在中原还是在塞外,于天下而言亦不过沧海之一粟。世间物种千千万万,人也不过其中一种,人生活在四海之内,或种植米粟,或四处行商,宫宇灯火通明,舟车四通八达,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头百姓,个人或一群人亦不过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和万物相比,不就犹如马匹上的一根毫毛吗?帝王将相所运筹帷幄的、仁人志士所忧心忡忡的、能臣良将所日夜操劳的,其实不过如此。仲尼谈论修齐平治、墨翟号召仁义兼爱,远的如秦皇汉武,近的如林从观沈铭,其实也都如你一样深陷于其中。”

“难道追求众生的大仁与天地的公德是不对的吗?”张钧飞似乎并不赞同,“人之一生应担大义,当如泰山般伟大,怎能如毫毛一般渺小呢?”

“何为大?何为小?世间万物,从空间上看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上看是永恒变换的,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大与小,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对于遥远的过去和将来不会感到苦闷,对于切身体会的当下也不会刻意强求,不喜于得,不忧于失,不乐于生,也不怯于死。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远远没有不知道的东西多,一个人活着的时间也远远没有不存在的时间多,所以怎能认定泰山就为大、毫毛就为小呢?”道同真人非常有耐心,“世人都说人有差别、物有贵贱,以金榜题名为贵、以世俗匹夫为贱,所以无所功名成就便不算成功,殊不知贵贱从来都是相对的。从万物自身而言,都以自己为贵他物为贱,从世俗角度来讲,贵贱不在自己而在他人眼中,顺着万物功用的角度去看则万物都是有用的,顺着无用的角度去看则都是无用的。所以怎能就断定怎样的人算伟大、怎样的人算渺小呢?”

“可世人皆尊崇富有、尊贵、长寿、美名,皆嫌恶贫贱、卑微、短命、恶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安逸、食物可口、衣服华美、妻子美丽,并以此为快乐,若世间本就无大小之别与贵贱之分,那岂不也本没有苦乐之分?”张钧飞顺着思路继续思考。

“所以嘛,有些富人,积攒了许多钱财,却整日为是非对错、容貌体态所烦恼,实在可悲,”道同真人解释,“世俗的快乐,皆出自于形体上的贪欲,但这些**无法满足之时便会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世俗的快乐都是相对的,都源于外物,而非单纯的快乐,而只有抛却世俗之乐才能获得最极致的快乐,才能消除世俗的愁苦,从而达到完全清静无为、无所依靠的逍遥境界,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活着,而不是去做**的傀儡。”

“晚辈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理是这个理,可若没有这世俗的乐,那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人活着总要为点什么,要不为人要不为己,若每个人都达到这无为的状态,与天地万物并无不同,那路边的石头却又实在没有我这般烦恼,这是为何?”张钧飞追问。

“万物皆出于造化,又入于造化,那些所为的烦恼亦不过远离大道之人自己被世俗蒙蔽而生出来的,都是虚幻和空洞的。”道同真人回答。

在下山的路上,张钧飞反复思索道同真人的话,感觉明白又不明白,知道却又无法得道大概就是如此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