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日出海东 > 十五章 绣房佳人

日出海东 十五章 绣房佳人

作者:蓝色慕明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6:39:33 来源:笔趣阁

徽州江宁郡,地处澜江南岸,是澜江下游水运的重要枢纽,又连接河州、海州的运河,往来商贸十分繁荣。江宁是帝国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盛产红锦、青瓷、水稻,“徽稻海盐”指的就是徽州的粮食、海州的盐,这二者几乎占据了帝国税收的半壁江山。衣食无忧造就了爱美爱音律的社会氛围,所以江宁多戏院戏场,江南戏曲的中心就在这里,素有“北汴南宁”之誉。这里文化也很兴盛,澜江岸边坐落着负责科举的江南贡院,每年科举之时,江南的才子都要会聚于此,而经学博士匡浔年轻时候也曾在江宁讲学,并亲手创建江宁书院,从而才有今天天下士子半数出徽州的盛况。

“临风,听闻钟楼坊新来一女子,年方十八,正值妙龄,”四月中旬,杏花盛时,暮雨正潇,躲在家中实在无趣的徐治灏喊上表兄沈临风,准备赶着小雨去澜江畔的钟楼坊解解闷,“我可听说,这女子自河州而来,戏音动人,曲调难忘,何不趁今日小雨前去一拜。”

“钟楼坊的绣楼里这样的姑娘不有的是嘛,”沈临风正在收拾行囊,“出了名就该上哪家盐商的船了。”

“休要胡说,这个女子不一般,听闻想见此女必先在扇上题诗一首,经侍女献上,得主人赏识方得一见,而至能上楼者也屈指可数,”徐治灏凑过来,“以你我诗赋之才学,该去一试。”

“行吧,过几日我就要南下越州探望娘亲,你也要去海州上任,去解解闷也挺好的。”沈临风终于答应下来。

徐治灏是徽州富商徐衍的养子,而沈临风是徐衍妹妹徐佳与当年军闻司主事沈铭之子,因而二人相当于表兄弟。当年皇帝大位初等,提拔在徽州寿春郡任知县的徐望,也就是徐佳、徐衍的大哥,担任江宁织造的掌事,期间与新任江宁郡守高升熟识,后高升转任海州维扬郡守,徐望也随之一起到海州出任盐铁司专办,负责协调盐铁司与地方关系,受盐铁司与海州双重领导。因此,在徐治灏成年后,徐望举荐其入高升府作为其幕僚。徐望有一儿子,名为徐治瑜,但徐治灏与徐治瑜交集并不多,反倒与沈临风亲如兄弟,大概是因为他也是徐佳拉扯大的。徐佳本就是才女,二人诗书词赋也都是徐佳所授,倒是待二人成年后,徐佳便南下越州安国寺,入禅宗慧能大师门下一心修佛。

烟雨空濛,杏花落满雨巷,二人走在石板路上,墙外斜风浅说,墙内人声笑语。二人转过几道街,来到江边,在堤边的三分春色里堵到一艘木客船。

“船家,去钟楼坊。”小船停在柳树下,二人跳到船上。

“好咧。”船家投来欢愉的目光,似乎早已见惯这烟波中的一段段风月佳话。

船沿着江边逆流而上,远方的钟楼逐渐映入视线之中,楼上灯火萤萤,它高高矗立在江边,上面是水师的瞭望哨,每到一个时辰便会准时敲响钟声,守望着整个江宁。

二人在钟楼坊下船,此时虽已入夜,可坊内反倒正是热闹。街上尽是江南江北的名小吃,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子穿街而过,寻着自己今夜的知音。二楼上,一群群殊色秀容的女子,浓妆艳抹,彩衣华服,琴声穿过澜江上的薄雾,吴越小调隔岸依稀可辨。

反复打听下,二人终于来到一座香浓衣翠的绣楼前,楼高两层,门前已聚了一堆人。

“幸亏白日有雨,要不怕是都挤不进来。”徐治灏拂了拂裤角的灰尘,今日他故意穿了一件白色长袍,一副翩翩少年模样。

“各位公子,请拿出扇子,在扇外题上各位准备的诗词并署上名氏,然后交与我,得我家小姐心意者可上楼一叙。”一个戴着面纱女子立于门前,左手持剑,右手扶着石桌,虽娇小却不柔弱。

女子说完,徐治灏拿出提前准备的扇子,上面已题好一首《苏幕遮》。

“杏花雨,钟楼夜。柳点烟波,波去流莺睡。雨去风来弦歌起,琵琶声瘦,隔江吴越曲。

卧香阁,临迤窗。风月渐浓,好梦佳人戏。天长地久离合意,白衣着地,春风浅作序。”

遮面女子已经开始收集扇子,看着沈临风有些犹豫,徐治灏好奇他扇上题诗,便抢过他的扇子。

“锦衣玉食不足贵,本性真心最难有。

人间多有荆棘处,心若永恒身不动。

勿求赏尽天下美,空即人间好颜色。

山高本有水来流,性不随念意自坚。”

没想到沈临风居然写了几句佛语。

“你居然写这个,哪有姑娘喜欢这个?”徐治灏数落他。

“近日学佛,初有一点感悟,就随手写下来。”沈临风拿回扇子。

面纱姑娘把扇子拿上楼去,过了一会,只拿两把下来。

“沈临风,徐治灏,两位公子,我家小姐有请,”姑娘走到二人面前,打趣道,“都说江左多才子,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在众人失望的唉叹声中,二人跟随姑娘走上楼去。姑娘一席青衣,蓝色的绣花布鞋踏在暗红色的楼梯木上,显得轻盈而小心。徐治灏感觉到一丝紧张,他听到自己鲜活的呼吸声,局促不安,行走的脚步声在狭窄的楼梯间反复回荡,清晰地传到楼上人的耳中。

掀开暗色的帷帘,一个妙龄女子正端坐在绣帘托起的花格窗前,透过枝头凌乱的杏花,遥望着江上的点点渔火,看得似乎出神,也许她心中也在期待着一段梦幻般的爱情,等待着属于她的姻缘出现。

听到众人的脚步声,她转过身来,同样的锦绣青衣,同样的轻纱掩面,只是头上多了一些装束,红色花簪多点缀了几丝华贵。她起身迎客,温柔纤小,身姿曼妙。

“小女见过二位公子。”女子微微倾身,开口宛转娇羞。

“在下沈临风。”沈临风弯腰行礼。

“在下徐治灏,”徐治灏介绍完自己不忘问一声,“二位姑娘如何称呼?”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窗前的姑娘回答道,“名字只不过一个代号,生来便不唯一,既然我们已然相见,何必再乎那个代号。”

“那可打听姑娘自何方来?”徐治灏不甘心。

“日月星辰,何其相似,天漄海角,一屋即可,此刻在江宁,便是江宁人。”姑娘仍丝毫不肯透露任何信息。

“可否请姑娘弹奏一曲?”沈临风终于开口,“我们兄弟二人来坊里总不能毫无收获吧。”

“那是必然,为客人弹唱曲子是绣楼女子本份,”持剑女子接过话来,“只是我家小姐近日与梨园汤先生练习戏腔,嗓子比较劳累,若二位公子不嫌弃,由小女代劳?”

“姑娘也会弹唱?”沈临风眉头一皱,有些疑惑。

“试试又何妨,”说着,姑娘放下剑来,走到琵琶边,“不过我有一要求,方才看过徐公子的《苏幕遮》,颇为上乘,只是沈公子以一首打油诗就糊弄了我们姐妹,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是啊,名声在外的人,何必掩饰呢?”窗边姑娘附和,“不如沈公子现吟一首,我们现吟现唱如何?”

“如来说诗词,即非诗词,故名诗词,”沈临风被人点破了心思,因而脸上露出一丝歉意,却也不好推辞,“一切皆缘,那我也作一首《苏幕遮》吧。”

“紫烟照,寻常调。青鱼伴桨,江风惹人恼。昨日吟风今吟雨,夜半绣坊,红楼江宁女。

日如戏,人如曲。梨园梦早,闲话少年老。扇里题诗扇外笑,红杏伴窗,弦落江南好。”

姑娘坐在二人对面,微微低头,收起的发髻不经意垂下,遮挡了视线,于是忙用手扶起,伴着悠长的江水,她的瘦指拨弄着丝弦,清脆而悠扬的乐声慢慢飘出,游戈在江宁四月的夜里。紧接着,她眉头轻锁,薄纱遮蔽之下,依稀见得红唇下小口微开,嗓音瞬变,复古而空灵,伴随着曲调,吟唱着沈临风的一词一句,婉转起合,每当停顿便抬头看众人,侧身斜目,颦蹙之间,美羡不已。

“明日雨过天晴,定风和日丽,可否邀二位姑娘同去南湖游船?”临别时,徐治灏仍依依不舍。

“明日我们即将启程北归,时有不便。待再来江宁,定与二位公子相约南湖泛舟。”说罢,姑娘放下琵琶,拿起剑来,起身送别二人。

“看你痴迷的表情,是不是未能见真容,也未能得真名,很是遗憾?”从绣楼里出来,走在雾气氤氲的夜里,沈临风对低落的徐治灏说。

“我有点动心了,这世上怎有如此神秘又美丽的女子?”徐治灏自言自语。

“你说哪一个?小姐还是丫鬟?”沈临风故作认真。

“说来奇怪,这丫鬟的嗓音已经深入我心了。”徐治灏依然沉浸其中。

“哈哈,要记住我娘临行对你我的嘱托,别为女子失了神,越是美丽的女子越看不透内心,比如方才那两位。”沈临风笑起来。

“啥意思?”徐治灏很迷糊。

“那个持剑女子的手本就是弹琵琶的,她根本就不会舞剑,她们二人互换了身份,戏弄我们。”沈临风问答。

“为何要互换身份呢?”徐治灏又问。

“这就只能问她们自己了。”沈临风加快了步伐。

沈临风与徐治灏想不到,这是二人最后一次一同走在江宁街头。第二天,沈临风坐上了前往越州的马车,在越州,他入了佛门,送走了母亲,再归来已是很多年后,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而不久之后,徐治灏也乘船来到了海州,开始了自己的为官生涯,逐渐看尽人间的真相后,虽然他想消积避世,虽然他想唯歌唯酒,可那个安逸的时代早已无法重来,他终究被时代所裹挟。于是二人还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告慰这片土地,是情非得已的选择,更是早已注定的宿命。

但愿戏中人都还记得,那个南湖泛舟的约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