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577章:大王出征,Cun草不生

大隋主沉浮 第577章:大王出征,Cun草不生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21:59:14 来源:笔趣阁

大雪、冰冷的雨夹雪又下陆陆续续的下了几天,直到军事会议后的第七天,也就是大业三年二月十七;张掖终于放晴,气温也比前天、昨天高了许多;不断吹拂的风,也带着丝丝暖意。

面对这样好天气,人们知道大雪将要融化,凉州的春天也终于到了,人们纷纷走向家门,涌向城中心的中市,打算备办一些农具、布料、春装。

张掖城共有东、西、中三个大集市,而位于城中心的中市是整个凉州地区最大的市场,规模和大兴城的东西市差不多大,与大兴东西二市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大大的“八卦阵”。

“八卦阵”外围店邸售卖家家户户都要的、需求量大的生活必须品,里面才是奢侈品,越到里面,物品价钱越贵,商旅行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市署则是位于四通八达的“八卦阵”中心。

市内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既有牲畜骡马、也有柴米油盐;既有贵重的珍珠、玛瑙、水晶等制品,也有廉价的针线……高中低端的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在这里从业的人员,就有两到三万人。同时,中市也是凉州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凉州十四郡和胡人商贩几乎都是从这里进货。

己午之交,乔装打扮的杨集带着柳如眉刚进入集市。

自军事会议结束以后,各地将官尽皆冒雪回归驻地,一些军队也陆陆续续开拨,纷纷向既定的战场集结。

由于吐谷浑气候异常、实力尤存,凉州上下没有小看这个半死不活的敌国。按照计划,这场灭国之战将要耗费半年时间。而战争打的是敌我双方兵力、武器、钱粮物资等等综合国力,州牧府上下为了打好这一仗,都在努力将各种物资一一落实清楚。

然而就在各级将官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杨集这个凉州牧反而成了最清闲的人。倒不是他不想管,而是州牧府分工明确、条理分明;每个机构都有自己责任,并且早已形成一个配合默契、高效有力的团队,若他贸然插手,反而是在帮倒忙。

卫二代也被杨集打发了很多,有父亲和长辈的,都回到父亲、长辈身边去了;父亲和长辈不在凉州、亦或是没有参与这场战役的,则是一分为二,一部分跟张须陀和李靖等人,一部分继续跟在杨集身边学习;而皇族子弟,全部甩给了杨义臣。毕竟卫二代、“皇”二代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如果全部留在身边,杨集根本就兼顾不了这么多人,现在打散开来、各跟各的,他们反而学到更多知识。

之所以出来逛街,主要还是因为柳如眉不能参战,心情特别不好。以前杨集所打的每一场战斗,她都在。可是这一回,她要留在张掖带孩子,所以情绪特别失落。与她相比,萧颖和裴淑英虽然很担心杨集,可她们从来没有跟着去打仗,反而看得比较开。

杨集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带着柳如眉出来散心了;不过他们虽然乔装而来,可是百多名的朱雀玄武卫队却在前后左右默默的跟随着,由于他们没有军人特有的彪悍气势,所以杂在人群之中,和普通的商人、行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甫一进入集市,喧嚣热闹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市内人来人往,临街店铺的伙计站在门口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柳如眉不知道杨集成天在州牧府喝茶混日子,始终以为他日里万机;一见他这么“忙碌”,还体贴的抽空陪自己散心,积压了好几天的郁闷早已烟消云散,一颗芳心也化作温柔情意。

受中市的繁华热闹影响,心情更是一片大好,但却也因此,更加舍不得和丈夫分开了,她凑到杨集身边,撒娇道:“公子,我舍不得与你分开,我也跟你—起去吧!”

杨集闻言失笑:“儿子那么小,你要是跟我去了,儿子怎么办?”

柳如眉看了杨集一眼,振振有辞的说道:“儿子可以给rǔ母带,而且阿娘、大娘、三娘也可以帮忙照看。”

“此法倒是可以!”杨集煞有介事的点了点头,笑着问道:“可是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你放心得了吗?你不担心、不想念?”

“那还是算了吧!”柳如眉一下子就泄气了。

他们的儿子还不到半岁,那小小一团又特别粘她,她怎么可能放心得下?只怕还没有走出张掖郡,她就要打道回府了。

既如此,又何必跑这一趟?

杨集安慰道:“等儿子长大了,我以后每一次都要带你,你不答应都不行。”

他这个老婆以前特别自卑,让他特别心疼怜惜,也许是因为生了一个儿子的缘故,现在开朗了很多、多了以前所没有的天真活泼的“少女”心性。

“也只能如此了!”柳如眉叹息道。

杨集未免她又患得患失,便换了一个话题:“这些天军队调动频繁,城内百姓想必也感受到大战来临的气息了。我们去了解了解一下粮价。”

民以食为天,百姓要是没饭吃,他们只能当流民、只能造反,因此历朝历代都把粮价看得比天还重。而大隋的粮价正如后世的猪肉卖价一般,是衡量所物商品物价最为重要的指标;而京城的粮价,往往又是天下粮价的“晴雨表”。如果京城百姓听说哪怕发生战争,便会本着有备无患、小心无大错心思去囤粮,一旦粮食紧张,粮价又会‘蹭蹭蹭’的上涨。

杨集不是皇帝、张掖城也不是京城,可是对于凉州十四郡来说,这里就是京城。杨集作为凉州牧,也十分关心特殊时期的粮价。

“好!”柳如眉有着武人的干脆果断,绝了随夫作战的念头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一听丈夫说去问粮价,便不再“纠缠”于私事了。

张掖三市十分人性化,一切遵照“便民”的理念来分布。由于“食物”是家家户户都要的必需品,而数量庞大的老百姓既没有闲人富人那么闲、也没有闲钱购买奢侈品,他们买完粮食,就会匆匆忙忙回家、抓紧时间去做活计;所以针对需求量极大、物品沉重、购买人群多的特点,官府将与“吃”有关的米行、面行、肉行、鱼行、屠行、果蔬行设在“八卦阵”最外围。即使老板们把店铺开成与吃有关的“杂货店”,官府也不会多加干涉!

按照这个规则,杨集和柳如眉很快就找到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杂货店”,杨集在门口的大瓮内抓了一把成色极好的稻米,细看之下,颗颗饱满、连一片糠皮都没有,便知道是上等稻米。抬头向旁边的店伙计问道:“博士,稻米多少钱一斗?”

伙计向杨集拱了拱手,笑呵呵的介绍道:“客人,这是兰州、这是金城去年秋天的上好稻米,卖价是五钱一斗,如果一次买一石,四十五钱即可。”

“那麦子呢?”杨集又指旁边的小麦问道。

伙计眼神非常好,他见杨集和柳如眉虽然没有穿金戴银,衣服只是普普通通的布料,可是两人气度不凡,便知道他们不是真心想买米的人,不过他还是非常有耐心说道:“麦子便宜一些,一斗三钱,如果买一石,送一斗,也就是说,花一石的钱,可以买到十一斗。”

“我们夫妇是关中人,在大兴做丝绸生意,听说丝绸在西域能够卖个好价钱,便在张掖开一家店邸。”杨集看了伙计一眼,‘忧心忡忡’的说道:“听说这里马上就要打仗了,这里的人会不会抢购?你们的粮价会不会上涨?”

“确实是要我打仗了,不过不会有人抢购粮食的。”伙计摇了摇头。

“却是为何?”伙计的果断,倒是让杨集惊讶了。

“我们凉州有句话叫做‘大王出征,草不生’。”伙计笑着说道:“意思是说:只要大王出征、只要大王训练出来的军队出征,就没有不胜的道理,既然人人都这么想,当然没有人抢购粮食了、粮价当然不会上涨了。”

这番话,足足让杨集愣了好半晌,这才一本正经的说道:“‘大王出征,寸草不生’之说,我还是第一次听过,不过卫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话,倒是蛮贴切的。”

柳如眉差点笑出声来:“……”

但是话说回来了,的确是蛮贴切的。

忽然,一名落魄武士腰挎战刀、背着一个小包裹从前方拦街而过,斜着向对面的前方急匆匆走去。

不知为何,那名武士的竟给杨集一种眼熟的感觉,他定睛向那名武士的背影看去,对方却彷若未觉,就这么在杨集的注视下,汇入人的洪流之中。

柳如眉见杨集久久凝视前方,她也不由顺着杨集的视线看去,但是她看到的,全部是衣色各异的背影,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没有发现,不得由问道:“公子,怎么了?”

杨集说道:“我看到一名武士横街而过,好像是一个熟人,但具体是谁,我死活都想不起来。”

柳如眉连杨集说的是哪个人的背影都不知道,自然没有办法帮杨集辨认,她想了一会儿功夫,又见那名伙计非常识趣的退到远处,便低声说道:“城内到处都是公子带过的兵将,公子看到的,或许是某一个比较出色兵将吧。”

“说得也是。”杨集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心中也认同了柳如眉的说法。毕竟每一场战斗、每一次对抗演习,总有一些中低层将领、普通士兵脱颖而出。当时他或许印象深刻、甚至亲自嘉奖过,可是时间过得久了、嘉奖的人多了,他这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甭说是背影了,便是面对面,恐怕也叫不出对方的正确的名字。

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告别伙计,两人继续往里走,时而停下来询问物价、时而有说有笑向前行。杨集忽然见到一个路口的牌坊上刻着“珠宝行”三个大字,便走了进去。

在他的四个老婆之中,萧颖和裴淑英都有丰厚的嫁妆,张出尘母女不算富有,可她继父公孙桓为了给她撑场面,差点把屋子里的箱子都清扫了一遍。与那三个相比,可怜的柳如眉什么都没有,就连入门仪式都十分草率。

说来也是惭愧,杨集认识柳如眉的时间,已经跨过六年了,然而他除了几柄刀、几柄剑,连一块布都没有给她买过。虽然家里什么都不缺,她现在也非常富有,可家里有的和丈夫买来送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

“八卦阵”被道路切割成一个个等腰梯形,中间又有几条街道断开,所以每个板块越到里面越小,而他们所在的这个板块的珠宝行非常靠近市署,里面只有二十几家大小不一、专门售卖珠宝首饰的店铺。

杨集带着柳如眉来到一家最大的店铺,见没有自己家的暗号和标记,这才踱步进去,后面的慕容弦月见状,也连忙跟上。

里面布局华丽,打扫得一尘不染,但由于珠宝行当是个“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行业,里面并没有什么客人。

东主是个来自史国的粟特人,汉名叫史宁,他主要是做东西方的生意,在张掖收了东方的奢侈品,再让他的商队运去粟特石国,然后再从史国把西方的商品拿来卖。

史宁以前是往返于史国和大兴城之间,现在年纪大了,受不了奔波之苦,便把行商交给了两个儿子做,自己在张掖买了一个店面、一栋房子,店面当做零售店、房子用来住人和当库房。

见客人上门,石宁连忙上来躬身施礼:“尊贵的客人,想要点什么?”

“要买几件上好的首饰。”杨集拱了拱手,又这个粟特老头问道:“你这里收银票吗?”

银票是杨集弄出来的支票变化出来的,支票以前是杨集少时弄出来的东西,之前只流通在卫王府的商业体业之中,到了张掖之后,他的幕僚和各郡官员也觉得这东西非常方便,也想用支票来支付。

但是各用各的,实在是太乱了,也容易让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于是王府麾下的钱行应运而生,在每个郡郡治都设立一个分行、张掖三市各有一个,大兴二市和洛阳三市也各有一个。

谁存钱进去,谁就领到面额大小不等的同等银票,如果有人想兑换成现钱,也是可以的。开始的业务对象非常窄小,只是面对卫王系和王府成员;后来凉州商人见这个不错、非常方便,而钱行信用又非常好,于是也陆陆续续的存钱了,业务自然也是越来越大了。

不过存钱的人,却没有利息可言,但是他们一是没有吃利的开概念,二是享受到银票的便利。商人们要是用现钱去做大宗生意的话,得拉几车几车的钱,不仅不方便,而且很不安全。

现在,只需带上纸张一般的银票就解决了。

至于用利息吸取民间存款、以及放/贷什么的,现在还不考虑,毕竟钱行是个非常新的新生事物,需要一步步磨合、汲取经验才行,若是一步到位,容易出错。

一旦出错,就会败掉人品和信用,以后再想恢复,那就难如登天了。

而存进去的钱,大多数被独孤敏集中拿去修房子了,而杨集和杨雄在运河边合伙打造的“吃、穿、住、玩”小城镇,也是从钱行这里拿去现钱的,不过却不是贷/款,而是同等数额的金银兑换。

“收的!”听了杨集之言,史宁连连点头,他在钱行之内也存了不少钱。

“那你把最好的首饰拿来看看。”杨集豪气的说道。

“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