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680章:道王找矿

大隋主沉浮 第680章:道王找矿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21:59:14 来源:笔趣阁

玄武殿书房内,杨昭举起茶盏,笑着向杨集说道:“恭喜王叔荣升尚书令,我以茶代酒,以示恭贺!”

“多了一个吃干饭的职务而已,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杨集笑着说了一句。

尚书令位极人臣,地位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首,但半点实权都没有,远不如手握实权的尚书省左右仆射。杨集本以为杨素之后,杨广便不会把尚书令册封出去,没想到这个尚书令竟然落到自己的头上了。

不过是否有实权,杨集并不怎么在意,只因他的实职只有一个凉州牧,而右卫上将军、检校兵部侍郎、亲王爵、文散官、武散官、勋官,都是吃干饭的职务,现在这个尚书令其实也是一样,所以他昨天惊讶、谢恩过后,就澹然了。

杨昭听得呆住了,杨家拼命作死也要争取的尚书令,到了杨集这儿,竟是一个吃干饭的职务?

“怎么了?”杨集喝了口茶,好奇的向脸上肥肉都扭曲了的杨昭问道。

杨昭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苦笑道:“尚书令和卫王这两个字号在我大隋,等于是汉朝冠军侯,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大隋军方的精神和灵魂。其无形的影响力如同是一面帅旗;帅旗所指,莫敢不从。而你现在既是卫王又尚书令,也就是说,军中的两面帅旗都集中在你身上了。”

思忖半晌,杨昭用一种看傻子的目光看着杨集,打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某位大将军率领一支大军和敌人作战之前,你跑去说一句反对的话,这些士兵一定弃大将军之令而不顾,转向听你的去了。”

“有这么夸张吗?”杨集常年呆在凉州,就算回到京城,也是当宅男,对其他地方的军队了解不多,而杨昭的说法,令他感到不可思议。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也许我说的有些夸张,但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杨昭摇了摇头,叹息道:“尚书令、卫王代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将士们肯定相信拥有这个字号的人了,认为有这字号的人,比其他大将军更可靠。而你却有两个,将士们不信你信谁?”

“你知道吗?你的各种传说早已在中原各地广为流传!说到你卫王之名,那是妇孺皆知,人们都说卫王杨集年轻有为、纵横天下、所向无敌、未尝一败。当然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你以前是个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纨绔之王,当你幡然醒悟以后,竟然成了一代军神、诗人,而这个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十分离谱的故事,但越离谱,人们越喜欢听越相信,说的人多了,流传的范围自然就更广了。人们现在不仅当你是军神,还当你是浪子回头的典范,很多人在教导自家子弟时,都以你为楷模。”

“嗯,这倒也有道理,这样有血有肉、幡然顿悟的英雄人物,更有故事性、争议性,也符合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如果人们都这么说,就算我自己出去否认,恐怕也没有人信!”杨集煞有介事的说完,忽然爆粗口:“但是对老子来说,这不是捧杀么?要是老子在战场失一点小利,这种舆论,就会逆转,让老子从云端跌入深渊之中。”

杨昭嘿嘿一笑,颇有点幸灾乐祸的道:“所以你以后小心一点,更不能失利!”

“我无所谓、我不怕失败!‘我’也不会失败。”杨集说着豪气干云、信心十足的话,心中却是暗自窃笑。

他现在就如同秦王时期的李世民一般,如果某一天,他真的吃个亏、失个利,大不了就说自己战前冒着雨雪天气去探望受伤士兵、替士兵包扎伤口好了,然后再说他在‘爱兵如子’过程中,累得活活生下了重病,实在无力指挥军队作战,所以一切都是‘刘文静’、‘殷开山’的错。

大家都是亲王、都被捧上了神坛、都有一帮‘刘文静’‘殷开山’效死力;真要是有那么一天,争着背这口黑锅的人,多的是!

不过李世民的甩锅计划很是苍白、僵硬,湖弄得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李渊,却湖弄不了别人,所以在他这个甩锅计划基础之上,杨集默默的补了个‘爱兵如子’流程。

这也是穿越者的优势之一,毕竟有了先驱为基,一旦不要脸起来,计划就会更胜先驱。不过此法,是绝对不能说出去的,否则就不灵了。

“王叔豪气!”杨昭哪里知晓杨集动了这么多龌龊念头?听着那番气魄十足的话,心中感佩交集。

说完此事,又语重心长的向杨集提醒:“王叔,我昨天见到府上有很多女卷;听婶娘说,是召集凉州官员家卷接待卢国公刘夫人。”

生恐杨集误会什么,忙解释道:“这样的聚会在西京多如年毛,天天都有人在举办、天天都有人宴请我家娘子,而且刘夫人不远万里的从交州来,如果不办得隆重一些,实在太过失礼、太丢我皇家身份,所以婶娘无论如何宴客都是正常之事,更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但是杨家人怎么从京城来了?”

“无非就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杨集也听到萧颖说了此事,下了一个定义过后,又向杨昭说道:“据阿颖说,朝廷命妇这段时间打着‘游玩’的旗号,络绎不绝的跑来张掖城,然后‘借宿’我家。沾亲带故的,来了也就罢了,一些从未交往过的人家,也跟着我家亲戚来了。其目的,不是求官和套交情,就是希望我带一带他们的子弟。你作为太子,你应该很懂!”

“我的确很懂,阿耶和其他王公大臣也懂;而王叔这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得更是非常贴切。”杨昭闻言失笑点头,停顿了一下,郑重的说道:“不过杨家人最好不要往来,能断则断。”

“杨家人怎么了?难道又犯傻了?”杨集连忙问道。

“自老楚国作古以后,杨家人就一直犯傻、一直令阿耶不满!这个不满倒不是旁的,而是他们屡错不改、屡错屡犯。就拿杨玄感来说吧,他当礼部尚书以来,就同一类事情之上,连错了四次错误,害得阿耶当朝丢了脸。更可怕的是他们不思己过,反而怨天尤人、怨气冲天。”杨昭叹息一声,接着说道:“从他们的表现来说,他们认为整个天下、整个朝堂都有问题,他们一个人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天下这个世道;错的是阿耶不念旧情,没有把尚书令传给杨玄感、没有把老楚公的相位传给杨约;错的是你不但没有帮衬他们,还拿走了他们认为是他们的尚书令之职;错的是老楚公提拔上来的人,没有与他们同气连枝……再这么搞下去,他们迟早会把阿耶耐心耗尽。”

“这不就是在走贺若弼的老路吗?”杨集愕然道:“老楚公生前特别不喜欢贺若弼、特别瞧不起贺若弼,认为这个人没办法交往,他的做法是取死之道。”

“老楚公是没错,但新楚公,却走上了老楚国所厌恶的路子。”杨昭苦笑道:“实际上,阿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阿耶为了矫正他们的态度,多次派人去楚国公府申饬,希望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忠言逆耳、良药苦品,导致阿耶此举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使他们更加反感、更加不满。”

说到这里,他无奈的看着杨集,十分坦诚的说道:“其实我也帮过他们,可他们认为我帮他们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之举,根本就没有感恩之心;光是此举,我心里就感到非常不舒服了,再加上他们又在不断的挑衅阿耶,所以我不想、也不敢再帮他们了,生恐自己被他们害死。”

“依我之见,这家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王叔最好是能断则断,省得被他们拖累。”

对于这样的家族,谁不怕啊?实际上杨集早就有了划清界线之心,闻言点头道:“我明白了!”

“王叔,我的车队已经准备好了,也该走了,我们到了西京再聚!”杨昭笑着起身,他不但是颁旨的人,而且还是大隋王朝的太子,该避讳的事情得避讳,自然不会和亲王一道回京,免得给两人都惹下不必要的麻烦。

“好走,不送!”杨集也打算明天带着老婆孩子先走,以示对圣人旨意的重视,后天,负责伴驾北巡的大军再出动。这样一前一后出发、一前一后抵达,更能展示他清高、他了不起。

然而遗憾的是,他和杨广从来都不在一个地方,否则的话,他一定像韦小宝那样把自己弄得披头散布、满身泥泞,然后去见杨广。

在大隋十四个监察州中,青州算是最小的一个,全州上下只有只有四郡三十六县,四郡分别是统十县的齐郡、是统十县的北海郡、统九县的东来郡、统七县的高密郡。

青州州治设在齐郡郡治历城县,由于这个监察州的“首脑”是亲王级别的道王杨静,故而青州长官和雍、凉、冀、扬相当,以“州牧”名之。

杨静和杨集、杨智积一样,从仁寿年间的大总管一直当到现在的州牧,始终没有挪过。

青州地盘虽然小,可是地盘小也有小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既没战事、也好管理,而且杨静又不像杨集和杨纶那么爱折腾,所以他倒是把这个小州州牧当得有声有色。

杨静是杨瓒的庶子,和杨纶是同父异母兄弟,但由于他是庶出,而杨坚的异母弟杨嵩早在北周时期就英年早逝了,于是杨坚就把杨静继给追封的道宣王杨嵩,让他为杨嵩这一脉开花散叶。而杨嵩和杨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俩的血脉比杨坚、杨瓒、杨整更近,当杨静成了杨嵩的儿子以后,就跟杨瓒这一脉没有关系了。现在他和杨集的“血缘”关系、比同父异母的杨纶更近一些。

对于这个理论上更亲一点的兄弟,杨集十分关照,当杨静成了青州大总管,杨集就让他在青州找金矿。

杨集读初中的时候,有门名叫《地理》的课程,上面对国内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都有详细记载,而初中文科考试的题目,靠的全部是死记硬背,而读初中那个年纪,记忆力特别好,记下的知识,远超高中、大学持久,所以杨集虽然把高中、大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了,但现在还记得初中学到的十大产粮基粮、十大风景区、三山夹两盆、攀枝花和江夏产铁、六盘水和山西产煤、山东产金等初中常识。

这些死记硬背、人尽皆知的常识,到了“地理知识荒漠”一般的隋朝,很多都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瑰宝。但金银铜铁不是长在地面之上,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找到、有没有恒心去找又是另外一回事。

然而杨静相信杨集,也不缺恒心,当他听杨集说青州有很多很多金矿,只要一一找出来,年产黄金万斤都不是问题,本来有些半信半疑的,可是上任以后,见青州官营金矿每天都产出大量黄金,便全信了,然后兴致冲冲的让人顺着杨集提供的线索去找金矿。

但是忙活了几年下来,愣是连毛根都没找着。

“不可能没有金矿、不应该没有金铲!”再一次无功而返的杨静回府上,便一头闷进了书房之中,细细的观看着各种图纸、资料。

杨静很相信杨集,他在杨集蛊惑之下,先是让熟知矿脉的工匠找,当这些人一律找不到,他根本没有考虑过杨集是不是对的,只是单纯怀疑这些人专业水平不行,不尽力、吃不了苦,于是自己学了起来,久而久之,倒是把他自己学成一个专业找矿的人了。

还真别说,他虽然找不到杨集说的“焦家金银矿”、“三山岛金矿”、“夏甸金矿”、“新城金矿”、“玲珑金矿”,可是他却凭着自己学到的纯熟的技术,另外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十多个小金矿,大有所获之后,又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学得不到位,所以找不到杨集说的五大金矿。

这一次,杨静是从东来郡掖县回来的,而杨集说的“焦家金银矿”就在掖县境内,通过他从当地的土质、石质来判断,应该有金银才是,然而还是一无所获。

道王妃是达奚长儒的孙女,名叫达奚贞,她见丈夫如此,也不以为异,而且她这个啥也不懂的女人在丈夫的带动下,竟然也学到一身颇为精湛的找矿知识。

她把茶壶到桌边,一一拿起丈夫带回家的石头仔细打量着,最后看了看一块石头光滑的横截面,很肯定的向杨静说出了自己的判断:“郎君,从这块石材上看,应当有些银子。”

“嗯!”杨静点点头:“银子是有一点,不过据我和几名老矿工推算,这个地方的含银量少得相当可怜;便是大力开采,最后得到的银子,便是连人力都支付不了,所以这种矿藏就算开出来,那也是入不敷出,毫无意义!”

“下面呢?你挖了没有?”达奚贞问道。

杨静说道:“正安排一些人在那里尝试着,也不知下面有没有,如果含量稍微高一些,倒是可以试着开采。”

“大王!”这时,一名管家在门外大声说道:“前方传来消息,说是罗山玲珑金矿找着了。”

“果真?”两口子大喜过望。

管家喜滋滋的说道:“不假!”

杨静霍然起身,向王妃说道:“娘子,我去罗山看看,你……”

“我也去。”达奚贞连忙说道。

【国内十大金矿,山/东独占五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