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174章:天工署

大隋主沉浮 第174章:天工署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返回甘州途中,一场暴风雪袭击了河西走廊,暴风雪狂暴地肆虐,沉重的大概纷纷倾斜、折断,一切都弯曲、蜷缩、颤抖、凄厉地呼啸着。

巡视归来的杨集一行人因为暴风雪耽误了两天时间,在清晨阳光重新普照人间,他们终于回到变成冰雪之城的张掖城,士兵都回城外的军营休息。

由于张掖城在杨集担任凉州刺史之前,又破又旧,被他纳入了重新规划之中,此时全城面貌焕然一新,杨集带着亲兵从西门进入了张掖城后,能够感到洋溢着一股以往所没有的勃勃生机,一队队士兵在清扫道路上的积雪,帮助被大雪覆盖的人家清理屋顶积雪,一群群孩子快乐的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追逐嬉戏,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回荡在城内。

到了城中心,越显繁华。

离开前正在拆除的低矮泥坯房尽数被一排排崭新的新楼替代,虽然天气异常寒冷,可是主街上的喧哗声、叫卖声不断,显得热闹异常;到处可以三五成群的中原商人、突厥人、铁勒人、西域胡人、粟特人。

这是因为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往北可沿居延泽商道进入突厥草原、往西可达瓜州,但由于战乱不断的缘故,使这条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中断了数百年。随着伊州、庭州、西州的入手,以及西突厥的臣服,使丝绸之路重启再无障碍,于是这些善于捕捉商机的商人涌向张掖这个交通枢纽,商谈店铺买卖、仓库租赁事宜。

大街之上,也出现一些金碧辉煌、颇具异域风情的建筑,这是丝绸之路的重新开启,使许多塞外商人前来寻找商机,他们买下店铺,使按照自己的风俗文化加以装饰。

对于这些,杨集倒是没有什么排斥之心,无论是本土各家学说也好,还是外来文化也罢,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实现升华,儒学虽然地位尊崇,却因为北方经历几百年的战乱,文明传承差点断层,使得北方人注重实用之学,凡是有用的东西大家就认同、凡是不实用的就抛弃,思想十分开明,隋朝统一天下以后,从南方引回来的儒学也比较接近正统,不像后世那么故步自封。

杨集作为华夏子孙,对本族文明有着特殊的感情,但他并不希望回到儒家独大的局面,否则的话,走向腐朽是必然的结果。

况且孟子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杨集也觉得任何一门学术、一个行业、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危机感,就会走向落后,唯有危机感和竞争,才能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且儒学为首的华夏文明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北冥神功》一样,有强大的兼容性、包容性,能够吸纳异域学说中的优点为己用,并反作用于异域学说,“小众”的异域文明不被同化得尸骨无存就不错了,怎么同化得了人口基数庞大、充满人性的华夏文明?

随着杨集回归的消息传开,笼罩在张掖上空的躁动不安气息,逐渐归于平静。

以前杨集在张掖的时候,通常不怎么管事,大多数事务都是由总管府六曹、十一署协同管理,而杨集的作用是以强大的威慑力,令各州各县按照总管府的规划做事,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大家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他出面扛、出面解决;但是当杨集不在张掖,大家心中仿佛少了主心骨一般,做事也没有以往的底气,许多刚刚形成的政令在执行力上,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窘境。

尤其是凉州兵力源源不断的调往边境,致使狭长的北方出现兵力空虚之时,这些政策虽然继续执行下去,但却因为大量军队离开,大家又没有杨集的震慑力,还没有得到规划的羌人开始有些不受控制了,那些俘虏也出现了不安之兆。

如今杨集回来了,桀骜不驯的羌人部落一瞬间变得比兔子都乖,各地秩序也重新恢复稳定,俘虏们也乖乖的在大冬天修起了直道,这让阴世师、杨善会、韦云起等人齐齐的松了一口气。

回到张掖,杨集每天都忙到深夜。

战后这几个月,凉州治下不仅有移民、匠户、军户、清理土地兼并、治吏、筑城等民生之事要安排,又有学堂、作坊、直道、矿场要修,还有另开工场铸钱、冶炼,此外还要调动军队、钱粮物资去边境与吐谷浑对峙,……千头万绪的事情一起涌来,整个凉州上下的官员都忙得脚不沾地。

隋朝地方政务本来比较简单,官员关注的方向无非就是春耕秋收冬寒等琐碎小事,几十年都没有变过,新官老吏几乎习惯了慢悠悠的生活节奏,但凉州被杨集争取成大隋官制、军制、学制的“试验田”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大变化,不仅仅朝廷安排事情要做,还有许多新举措是总管府遵照杨集之令弄出来的,几乎每件事都要在年前做完,由此带来的又是许多问题要解决。

万千琐事几乎将凉州官员的腰板压断,但好在经过近一年的锤炼,官员们已经渐渐适应了杨集和总管府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

这几天,总管府上下都在忙碌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又有三千匠户到来。

隋朝匠人分官匠和私匠两种,朝廷从民间匠人挑选技艺高超的工匠,成立军户一般的特殊户籍,所以官匠水平普遍高于民间私匠,工部、将作监、少府监、军器监、都水监名下的能工巧匠就有十几万人,由此而来的就是十多万户匠户。

奉命入京哭穷的虞世南连镰刀、柴刀、锄头等农具也要,朝廷给不了他,只要以钱代替,这家伙从民部领到钱以后,一律在京城花光了,把西市的农具扫荡一空,由此带来的轰动问题是全城就在说凉州落后得连农具都没有,监国太子杨广、尚书省感到大没面子,于是又从“四监”特批三千优秀官匠过来,意思是说“你们弄得朝廷都跟着没面子,朝廷现在给你们顶级工匠,你们自己造去吧,别在京城丢人现眼了。”

这些顶级工匠堪称是隋朝的技术工程师,加上杨坚之前批准过来的五千匠户,凉州现在计有匠户八千户,有这些人在,也意味凉州制作能力大为提高,很多东西不再依赖朝廷供应,官方的军械帐篷可以自己造、庭州的城池可以自己设计、直道可以自己规划、矿山可以自己找来开……丝绸、布匹、瓷器、酒、农具等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品,也不再依赖于往返于关中和凉州的商人,百姓以后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就能从各州县的集市上买到本土产品。总管府官员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十分重视这些匠户。

为了解决工匠们的后顾之忧,不仅把收缴回来的上等田分给了他们,还在杨集的要求下,专门把张掖城一片新区划给工匠居住,使他们家家户户住进了美轮美奂的小院落。

至于工匠们作业的作坊区,则是集中在弱水北岸、甘峻山南麓。当初决定把作坊迁过去,一来是各种作坊如果设在城内,近万名工匠和众多学徒叮叮当当的敲打之声十分扰民,二来建在城内,隐秘性也存在巨大的隐患,三来集中建立弱水边,原料都可以通过水运运过去,取水也十分方便。

如今已经建造出了规模堪比下县的作坊城,每个区域都划分得条理分明,虽然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是空的,但工匠们的好待遇,迟早会吸引更多民间工匠投奔。

官署之内,杨集正对着一张纸发愣,上面线条纤细、有规有矩、层次分明的勾勒出一个立体图形,旁边又勾勒出曲折迂回的内部,旁边还标注出了炕面、烟道、烟囱等名称。

“张重,你画的是坑吧?”杨集目光看向站在自己向前的年轻工匠:“这是你的手笔?”

炕这种东西早在商朝末年的东北出现,最早的炕是地炕,后来游牧民族加入了床,于是东北人便把地炕改成高炕,关中就有很多炕,不过此时的火炕与后世的火炕相差极大,通风状况不是太好,一个不慎搞得满屋子烟,而且柴火燃烧率也不行,光冒烟不热炕,于是人们晚上在房间里用火盆取暖,而皇宫和富贵人家则使用同样发明于商朝的可以导烟、炭毒的壁炉。

“回大总管!”名叫张重的青年工匠拱手道:“草民看到作坊中省柴灶,便想到家里的炕,之后与数名前辈一起造出了这种炕,不敢独领此功。”

站在一旁的工曹王琮却摇头道:“大总管,张重提供了想法,另外那几人只是根据他的想法打造出来而已,若是没有他,其他人也没办法弄出这种灶台一般的炕。”

“试了吗?效果如何?”

“试了,而且用的燃料还是有毒的石炭,效果相当好。”王琮激动的说道:“大总管,每年这个时候,北方都会冰天地雪,每年总会有不少老弱病残冻死,如果将这种可以燃烧石炭的新炕推广到整个北方,以后的情况,必将大大改观。”

“王工曹所言极是。”杨集点了点头,向张重说道:“我大隋王朝素来是有功必赏,不知你可愿出仕?”

“出仕?”张重和王琮同时大吃一惊,不可思议的看向杨集,大隋王朝虽然重视工匠,并且设立了专管锻造、营造的工部、太府寺和四监,但官员都是选拔上来的文人,而不是工匠,杨集这么说,岂不是代表工匠也可以当官了?

“别太激动了,虽然说是出仕,但权利可没多少。”杨集笑着说道:“我准备在作坊城设立一个天工署,专门研发军备和利民技术,凡是研究出利于军事民生的物品、凡是改进现有技术的人,都会获得相应奖励,但是这个天工署接隶属于总管府,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张重头脑灵活、认识文字,还会画图纸,暂任署正一职,俸禄比照上县县令,一年两百石。”

尽管没有什么实际权利,两百石的俸禄在朝廷大员面前也不算什么,可杨集对工匠认可的态度,却令张重激动不已,躬身行礼道:“多谢大总管,草民一定努力研究更多物品出来。”

“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哪怕穷尽一生也未必造出一件像样的好物品。你的使命主要是凝聚大家之智慧,若是遇到有想法的工匠,都可以招募进天工署,并鼓励大家改进现有技术,令各项技术变得更好、更精湛、更省时、更省力。”杨集想了想,又吩咐道:“至于开天署,就在作坊城之内设立。”

“草民明白了。”虽然天工署署正不是朝廷的官,甚至有些私兵的性质,但就算这样,也足以让张重激动不已,死心塌地的为杨集卖命了。

“好好干!”杨集拍了拍张重的肩膀,向王琮说道:“既然你说这新炕效果好,先组织一批匠人帮助需要御寒的百姓修建起来。”

王琮微笑道:“不瞒大总管,卑职已经这么做了,至今已经修了三百多床新炕,颇受好评。”

“那就好!”杨集点了点头,沉吟了半晌,又说道:“光靠官方力量还是太慢了;下去以后,立即募集民间匠人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帮忙期间,学习新炕技术,只要懂新炕技术的匠人多了,才能普及得更快,今年多造一床,就能令一户人家免受寒冷之苦。”

“遵命!”两人一脸严肃的向杨集一拱手,便告辞而去。

“大总管打算启用墨家?”已经归来的虞世南默不作声的坐在下首,当两人离开,才出声询问。

“只要有人就有各种各样的纷争,而墨家讲究兼爱非攻、无君犯禁等主张,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这世道缺乏他们的生存土壤。”

墨家的主张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提倡真善美,与儒家的主旨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人性自私,岂能个个都成为道德圣人?所以墨家、儒家推崇的德治虽好,但还是需要律法还约束人们的行径。

虽然当初“墨工”名扬天下,但要是把所有工匠都划入墨家就扯淡了,毕竟这时代的工艺大多是源于生活,是匠人们以口手相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的东西,他们连大字认不了几个,还能指望他们传承墨家学说?

“况且现在哪有什么真正的儒家、墨家、法家、兵家?”杨集笑了笑,向宋正本说道:“就拿我来说吧,我不仅识字知法,还懂些兵法武艺、纵横之道,工艺、音乐也会一点点,你说我是什么家?还有你自己,你说你是什么家?”

“细细一想,确实难分区分。”虞世南莞尔一笑。

“对了,伯施!”杨集又对虞世南说道:“吐谷浑很快就会意识到长期对峙的危害,肯定不会按照咱们的套路来走,说不定还有大战发生,在对峙的战略要地多备些物资,以备不时之须。”

高颎老儿挂着长史之职,但他主要职务是西域使,根本没有做凉州长史应该做的事,于是六曹之首的虞世南理所当然的肩负长史之责,凡是与政务、军事后勤有关的事情,他都得管,至于司马阴世师,只管带兵、练兵、打仗等事。不过杨集这话一说,却把虞世南给惹毛了。

“大总管,你这是在开玩笑。我们凉州上半年打仗,下半年安置移民,朝廷援助的粮食和帐篷都拉去庭州、伊州、河湟等地的移民安置点了,没有一两年时间,根本收不上来;还有近十万名俘虏,每天也消耗无数,我现在没有一颗米是多余的。哪有粮食物资可用?”

“又没粮了?”杨集有些恼火的挠头,貌似自己接掌凉州刺史、大总管以来,粮草就一直不够用,问道:“朝廷援助的粮食物资还没有用完吧?”

“现在是没用完,但我们必须预留下来,若是把这批物资挪用在军事之上,几十万移民、近十万俘虏就没饭吃了,没饭吃就会暴动。”虞世南一脸悲壮的看着杨集,想他虞世南,素来就有君子之名,因为奉命去哭穷一次,如今在京城成了大名鼎鼎、人见人厌的“乞索儿”,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杨集毁灭了,现在再要物资,那他只有卖身了。

杨集说道:“朝廷援助的两百万石,只是今年的应急之物,等开春了,咱们再去广通仓、太仓搬。”

对于虞世南的难处,杨集也能理解,朝廷援助的两百万石粮食看似很多,可是按照二十多万户、百万移民来算,也就是人均一石而已;一石是隋朝的一百二十斤、是后世的一百六十斤,如果再一一细算到日消耗量,那么凉州民生方面的压力,可谓是重如泰山。这也是杨坚答应“不够再搬”的原因所在。

凉州大小官员令各个安置之地不出大乱子,已经是让朝廷上下为之惊叹的了不起的政绩了,杨集岂能要求更多?奢望更多?

但杨坚移民四五十户的设想,要是全部在近年完成,恐怕凉州还得当几年的穷鬼。

“所以呢?”虞世南心中松了一口气。

“再穷也不能穷军队,再饿也不能令军队饿,你先拿出一些粮食给边境的军队当储备粮。”杨集说到这里,不怀好意的向虞世南说道:“年后你再带队去京城哭穷,然后再从关中搬粮。”

虞世南脸黑如墨,没好气的拱手道:“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