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205章:杨坚避暑仁寿宫

大隋主沉浮 第205章:杨坚避暑仁寿宫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裴府贵客室“后堂”不是杨集意想中的房子,而是一个别有洞天的精致的院子,亭台楼宇、假山荷池、曲桥回廓应有尽有。火红、金黄、翠绿的花木如飞溅的流光随风飘洒,飘于阁上、洒于栏上、浮于水上,美不胜收。

掩映于树影丛中的一个楼阁,前有镂花汉白玉石栏、石栏下方是碧水清清的小湖,湖中又有小桥连接孤岛小屋,极是幽静雅致。

阁中石桌上放着一壶散发着氤氲水汽的热茶,淡淡的茶香嗅入鼻中,沁人心脾。

桌案旁边,杨集和裴矩、裴世清手拈着一个茶杯,细品香茗。

沉默良久,裴矩放下手中茶杯,笑着向杨集问道:“卫王,我裴家不知能否在甘州购买店铺、裴家商队能否畅行于丝绸之路之间?”

狡兔须有三窟,尤其是天下太平之时,裴家要有多处财富来源,方能防止家族因为收入降低而衰败的威胁,如今的裴氏有一支庞大的商队,而且在并州占有广袤的土地,在大兴、洛阳和扬州等地也有几百间店铺。

但是从去年以开始,朝廷加大了整顿官场的力度,使没有灰色收入的官员缩紧开支,而有消费能力的官员,也不敢再像以往大手大脚的花钱,免得御史台从此查到自家身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商业出现了大萎靡,这种情况对于面向普通百姓的小商人没有丝毫影响,可是对于从事奢侈品行业的世家门阀却是致命的打击。

与其他家族相比,裴氏有三成店铺是经营笔墨纸砚,加上裴氏基础雄厚,雕版工匠众多而且手艺好,兼之裴氏造纸坊密布并州南部,使裴氏书籍价格相对关中书商低廉得多,故此,裴家的笔墨纸砚供不应求,并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随着活字印刷术、油墨的推广,连竹纸草纸也能印制书籍,这些廉价书籍的出现,给裴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裴家决定在关中置办产业,但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地盘,所有赚钱行当几乎都被关陇贵族垄断,裴家想在这里立足,谈何容易?无奈之下,裴家又将目光瞄准了外贸这块肥肉。

大隋的外贸主要有两大方向,首先是面向奚族、契丹、高句丽、新罗、百济的东北方向,可是这一块向来是河北士族的天下,再加上幽州几任总管都是关陇贵族的人,所以裴氏几乎无法立足。

其次是正北方的突厥,然而大隋朝廷对突厥采取了严格的物资禁止,便是绫罗、绸缎、绢、丝、布匹、铁器、书籍等物都不能向突厥出售;钱帛固然动人心,但家族命运无疑更重要一些,所以即便是家大业大的世家门阀,也不敢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的与突厥交易。

至于第三个方向的外贸,自然就是丝绸之路了,这条黄金通道重新打通,让每个世家门阀都蠢蠢欲动、都想从此分到一块肥肉,裴氏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这条商道处于杨集的统治之下,要是没有得到他的同意,没有哪家商队出得了国门。

裴矩现在向杨集提了出来,有两个意思,“蝇头小利”只是次要原因;关键是向杨集提出试探,如果杨集同意,则表示他有合作意向、默认了裴氏向他靠拢的事实,若是不同意,那么也就没有深谈下去的必要了。

杨集自然知道购买店铺和商队畅行丝路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购买店铺是裴氏势力将进入凉州大地,而商队畅行丝路只是为了获利。虽然他不太明白裴矩的意思,可是如果比照关中的话,那就裴矩的态度就比较明朗了。

关中是关陇贵族的的势力范围,向来不允许山东士族、南方士族势力进入,他们对进入关中的外来势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入侵,另一种是投靠。而裴家,本来是可以光明正大在甘州购买店铺的,但裴矩却当自己的面提此要求,这就足以说明裴氏用意是跟后一种有关,就算他们不是投靠,但也表明了和自己交好的态度。

这也是因为老娘和公孙桓教过官场上的弯弯道道,说过势力范围的划分方式方法,否则的话,杨集还真看不透裴矩的深层用意。

裴矩未来的地位、影响力,杨集比他本人还要清楚,若是日后朝中有这么一个强大盟友,对他的好处不容置疑。

对面送上门来的盟友,杨集岂有拒之门外的道理?他放下手中茶杯,向裴矩说道:“自我上任以后,便对张掖城进行全面改造,城中心是凉州最繁华、最大的商业集市,城西则是以库房为主,而伊州、庭州、西州州治也是这样的格局,若是裴家感兴趣,裴公不妨派人前去购置。另外,我正准备建立一个商家联盟,将我大隋商品、大隋文明输向西域、输向波斯,若是这个商业网络布局成功,那就不需要粟特人了,一旦少了这些奸诈粟特商人,我大隋获得的更出无数倍。”

说到这里,杨集向裴矩发出了邀请:“这个商业联盟光靠王府之力是不够的,所以我打算找些志同道合的一人合作,将零零散散的力量凝为一个强大的整体,裴公要是感兴趣,不妨投上一笔钱,到时候咱们一起分润。”

裴矩听了这番话,顿时大喜过望,拱手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多谢卫王美意了。但不知我裴氏可投几成?”

杨集笑了笑:“这个商业体系目前除了我之外,晋王、蔡王、滕王、道王各占百分之五;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世家’也投了点钱,比重是百分之十。余者都在我的手中,我可以匀出百分之五给裴氏,裴公以为如何?”

“多谢卫王。”裴矩和裴世清听了这些话,暗自心惊不已,其实他们对于比重并不是很在意,因为百分之五虽然很少,但却和亲王们相等,这样的比重,足以见得杨集对裴氏的重视了。而令裴氏兄弟感到震惊的是杨集透露出来的“晋王杨昭”,这很耐人寻味。

因为杨广只有杨昭和杨暕这两个嫡子,一旦杨广登基之后,豫章王杨暕也会晋升为亲王,到时候的太子也只能在杨昭和杨暕之间选择,所以现在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站队了,有的人支持嫡长子杨昭、有的人支持嫡次子杨暕,虽然大家没有明确表态,可也都派遣子弟进入二王麾下,以此向他们释放善意。

杨昭是嫡长子,占有先天优势,可是选官尚要看仪表,何况是选一国之君?如是一来,太过肥胖的杨昭失了几分优势。而豫章王杨暕仪表堂堂,酷似其父杨广不说,单纯从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这一点来看,偏向于杨暕的人不比杨昭差多少,再加上杨暕深得太子夫妇欢心,这又一些人更加看中杨暕,如此对照下来,杨昭和杨暕是五五开。裴氏的心思也着重放在了杨暕身上,他的心腹谋士裴该便是裴氏安排过去的嫡子之一。

但是杨集不仅仅只是亲王,而且是杨广最重视的人,所以他在未来储君的选择问题上,天然就比大家猜测的精准得多。如今他组建“商业联盟”之中,却没有杨暕的存在。这就说明杨集、杨智积、杨纶、杨静等人都在支持杨昭,而不是杨暕。

面对这样的重要信息,裴矩有些坐不住了,忍不住低声问杨集问道。“我听说圣人和太子都决定立晋王为未来储君,卫王知道吗?”

他这一问,不仅仅只是试探这个“立储消息”的真假,还视探杨集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立场,同时也在看杨集是否信任裴家。若是杨集遮遮掩掩、不能开诚布公的谈话,那么商业联盟上的合作,也只是利益之交,而不是政治上的结盟。

当然了,大家有了利益关系以后,也能慢慢晋升为政治同盟,但是这个漫长的过程,终究不如干脆利落的回答圆满。

身在官场,如果不果断,怎么能行?

杨集自也听出裴矩的试探之意,他笑着说道:“我虽然是亲王,可是一直把自己定位成地方官员,朝廷中枢大事以及太子家事,我都不怎么关注。不过我觉得立嫡长子为太子是正确的选择。”

“我也认为晋王谦和谨重、温文尔雅,有君人之雅量。”裴矩心中十分满意、十分欣喜,杨集这个回答,足以说明杨集已经开始信任他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良好开端。

他笑呵呵的将话锋一转,说道:“卫王这个朋友,我裴家交定了。有些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裴公但说无妨。”杨集笑着说道。

“世家门阀和寒门因为**令闹得十分僵硬,而卫王的坚持也是不可逆的大势,我也十分认同那番‘生于忧虑死于安乐’的见解。”裴矩客气和表态完毕,笑吟吟的向杨集说道:“卫王只抛出博陵崔氏、关陇张氏的犯官名单,确实相当高明,如今许多士族都想踩着博陵崔氏的臭名成为天下第一士族,而张氏在关陇贵族里的处境也是如此。接下来的时间内,山东士族、关陇贵族处于蚕食崔氏、郑氏的内战之中,卫王也因此轻松了许多。我主要想说的还是凉州……”

“凉州官场先是被卫王清洗了一番,之后世家门阀子弟又以辞职的方式抗议书籍、抗议凉州三学,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空缺。这些空缺是肥美的肉食,人人都垂涎三尺,分给谁都不好。如果容易做,圣人也不会将推荐权交给卫王,并如愿的任命了。卫王虽忠于朝廷、敢于任事,可是终究是太过激烈了一些,这难免又得罪了一大批人。”

杨集问道:“得罪了谁?世家门阀么?”

“不止。”裴矩摇头道:“世家子也罢,寒士也罢,大家都是打熬半生才有一个备选官员的身份,若是没有空缺,根本没有上任的机会。至于勋戚功臣、朝中权贵、五品官员以后的直系后人,倒是可以借助门荫上位。可是你也知道门荫上来的人,九成以上是只领一份俸禄了事的闲官、散官!所以备选官官和闲散官员,做梦都想获得一份实权在握的职务,哪怕是县令、县佐这些小官,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职务,只要当了,就能通过才华、政绩来证明自己,然后再通过家族、师生、故旧、派系关系来提升。”

“凉州好不容易出现这么多空缺和机会,这些人都在求亲靠友,力争一个实职实权的前程。勋戚功臣、朱紫权贵也是竭尽所能地为族中子弟争一个位子。众多世家门阀更是气势汹汹的盯着这些肥肉。就算是寒士也会因为能否上任、职务高低等等问题盯着你。若能满足他们胃口还好,若是不能,这些人都要迁怒于你!仇敌满天下,毫不为过。”

裴矩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到那时,就算你有通天的本事,也以难以应付得了多方面的轧压、打击。”

“裴公所言极是,我也知道得罪这么多势力,以后很难在朝堂之上立足。可是空缺就那么多,每个势力都想多争一席、每个人都想得到更高的职务,所以不管我如何安排、如何推荐,都注定得罪一大批人。”杨集苦笑道:“既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我也只有大公无私、秉公而断,将所有职位按照资历、名望、地位、才干来推荐,根本不管他们属于哪个派系、哪个阵营。”

“你现在的作为的确不会有人做文章,可是从此以后,你将寸步难行!只要大家逮着把柄和机会,明枪暗箭便会蜂拥而至。”裴矩摇了摇头,沉声道:“你是大隋罕有的亲王,若是你把一切事情办得妥妥当当,那你就不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了,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

裴矩说得有些含蓄,却已经把潜在的“狡兔死走狗烹”说得淋漓尽致,如果杨集连这么明显的暗示都听不懂,这个官还当个屁啊!

杨集沉吟片刻,拱手而问:“那依裴公之意,我现在该怎么办?”

裴矩很高兴杨集能够问他,这说明杨集已经信任自己了,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裴矩目光长远、深有远见,他知道大隋王朝是皇族和关陇贵族的天下,余者都是不入流的“小角色”。关陇贵族是辅佐北周灭齐、铺佐大隋建国的主力,在周灭齐、隋代周、隋灭陈等等大事件前后,都取得了极为丰厚的战争红利,时至今日,关陇贵族的势力已经遍布天下,并且深入到方方面面。正因如此,杨坚才对关陇贵族十分忌惮,但是他的一系列改革也给大隋王朝留下巨大的隐患,搞不好的话,天下再次分裂都有可能。

眼看着重新洗牌的势头、大战极有可能上演,裴矩怎能不为自己和家族担忧?

而裴家最大的问题是文有余而武不足,未免裴家在极有可能发生的大战中损失惨重,裴家必须选择一名威震天下的大将为靠山和盟友,这名大将既不能是关陇贵族,也不能是胡人和山东士族,否则便会引起皇帝的警惕,从而令裴氏失去平衡东西的优势。

于是裴矩便将目光锁定了孤身奋战的杨集,一方面是借杨集这把针对世家门阀的利刃向皇帝表明态度;另一方面是借杨集在军事上的“势”来震慑政敌、震慑极有可能存在的反贼。

杨集今天的表现和态度,让裴矩暗自庆幸自己走眼,但是杨集刚刚说的那句“‘地方世家’也投了点钱,比重是百分之十”,又让裴矩有一种浓烈的危机感,他认为所谓的“地方世家”九成是兰陵萧氏和杨集的两个舅舅;若真是如此,裴家在杨集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可有可无的外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杨集抛弃。

最好的办法是联姻,将关系提升到亲戚层面,但是裴矩感到沮丧的是,当初他听说什么“八字不合”之后,便再也没有把独孤敏提亲之事放在心上了,导致卫王妃的位子白白便宜了萧氏。让他比较欣慰的是女儿似乎与杨集有缘,不过虽然有了这个明悟,但是他并不想鲁莽行事。

“实力!”裴矩此时见杨集向自己虚心求教,便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如果这件事是圣人自己来办,固然也让大家不满,也会给圣人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圣人掌握着世上最强大的力量,所以那些让你寸步难行的力量,在圣人眼中顶多是小麻烦而已。而你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势力来壮大自己。另一方面,你要学苏威。”

杨集皱眉问道:“学苏威?”

“正是。”裴矩点了点头,十分佩服的说道:“苏威最厉害的不是他的治国能力,而是他的官场权术,此老长青不倒也和他左右逢源、见风使舵有关,他从来没有激烈反对圣人之意,也没有和杨素等人发生巨大冲突。当然了,他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也会不平而鸣,但他从来都不会固执己见的坚持到底,一旦圣人不满就会怯懦退让。此外,他每当位极人臣之时,就把刀柄给递圣人,让圣人把他打压下去之余,还能弄死大堆不法之徒。但是他有高明的治国方略,在朝堂上有崇高威望、在地方又有代表实力的无数桃李,所以‘沉寂’不久之后,又被他的‘桃李’推荐上来,苏威‘无权无势’,带着无数人的毁谤‘从零开始’,圣人自然对他信任有加。卫王,你认为这其中的诀窍是什么?”

杨集说道:“我认为是依托能力、实力,适时的投圣人之所好。”

“不错!”裴矩捋须笑道:“苏威比高颎聪明的地方,就是不做清官谏官、不做圣贤、不要脸,他总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糟蹋自己名声,让圣人有把柄可抓,但是他又能够把每个时机、每个度把握得无比精准,每次犯事都不足以令他送命、不足以令他永远沉寂下去,所以他虽然起起落落,却一直圣眷不衰。”

杨集赶紧起身,深施一礼,郑重的说道:“裴公今日之教诲,晚辈谨记在心。”

裴矩所说内容,都是官场生存之道,每一个要点都让杨集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悟。而且裴矩日后之所为,活脱脱就是第二个苏威。

大隋王朝的文武百官自污者不少,可是都没有控制好力度,不是用力过猛,就是显得刻意虚假,而像苏威、裴矩做得这么行云流水、自然而然的人,却是异常罕见。

“卫王多礼了。”裴矩欣然一笑,连忙起身还礼。

这时,裴矩之子裴宣机从月洞门快步而来,先向杨集行了一礼,然后对裴矩拱手请示:“阿耶,午时已到,可否开席?”

“可!”裴矩点了点头,笑着向杨集拱手道:“卫王请!”

“请!”

大兴宫!

杨坚走进千秋殿,见到杨广正在闷头批阅奏疏,当杨广埋头写字的时候,如山一般的奏疏几乎都把他淹没了,他在卷耳高脚案几后面的锦墩上坐下,大袖一拂,幸灾乐祸的笑着问道:“阿?,你这里有什么要紧奏疏需要处理么?若是没有什么要事,我想早点歇歇。”

杨广这一上午都在批阅奏疏,案头上的奏疏流水一般撤换下去,又流水一般的送了上来,这一个上午忙得连水都顾不得喝上几口,午膳都是在批奏疏的时候吃的,忙到现在,处理奏疏的速度明显开始慢了起来。

其实以前也没有这么多奏疏,主要是杨坚前不久命令各州总管整顿军队、积极练兵,之后的奏疏一下子就暴涨无数倍。雍州大总管杨雄、并州大总管杨谅、扬州大总管杨智积、兖州大总管杨纶、豫州大总管杨昭、益州总管独孤楷、幽州总管窦抗、交州总管刘方等人奏疏如流水一般往大兴城送来。

军队之中存在的问题以贪赃枉法、以上欺下、贪墨军饷、倒卖物资等问题为主。

证据确凿的倒是可以直接判刑,令人恼火的是那些证据不足的嫌疑犯,以及犯法军官、嫌疑犯背后的政治势力;要是他们出自某个政治势力、世家门阀,杨广不但要从政治、军事、影响等方面斟酌、量刑,还要思索每起案件背后的深层意义,批阅起来既耗时、又耗精力。

杨坚这么一问,杨广脸上微微一热,便起身行礼道:“重要的奏疏并不多,孩儿这里只有三份奏疏需要阿耶定夺。”

“哦?”杨坚浓眉一轩,絮絮叨叨的说道:“唉,我今日处理了昨天的两份奏疏,身子实在有些乏了,不过国事为重,既然你这里还有三份,那我也只好先把它看完。没办法,谁让我是皇帝呢?”

“……”杨广听了这番话,顿时额头见汗,他老子现在大有返老还童之兆,变得越来越跳脱了,总是说出、做出令人哭笑不得的幼稚之举。

案上奏疏分成三大块,左边是杨广是尚未拆阅的奏疏,中间是杨广可以代为处理的,而右边那三份,则是需要杨坚亲自批示。杨广替他处理奏疏己非一日,杨坚自然知道杨广的摆放习惯,只是他的位置离那三份比较远,也懒得伸手过去拿,随手就拿起左边尚未好理好的第一份观看。

杨坚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视力远不如年轻人,他眯着双眼,字斟句酌地看到一半,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杨广刚捧起一碗米粥准备吃,见父亲一副乐不可支的情状,讶然的抬头询问:“阿耶因何发笑?”

杨坚大笑道:“你自己拿去看吧,哈哈哈,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杨广往下碗,接过那份奏疏一看,却是洮州刺史房恭懿所进的一份弹劾奏章,这位房刺史嫌弃杨集在凉州执行的“四等人”政策过于仁义,他觉得这种手段对于高度自治的二等党项羌来说,见效实力太慢了,必须辅以暴力手段才行,之后提出一个十分凶残的办法,说是党项羌族群若不愿意配合打散定居的政策,则把他们男人全部阉割掉,一方面是威胁他们,另一方面是确保这种不听话的种族没有后代,三代人下来,就不存在什么国中之国了。

杨广看到这里,也不禁笑了起来,这位房刺史还真是个比武将还要凶残的文官,竟然连这样的建议也提得出来。然而这种办法,就不怕党项羌直接造反么?

杨广扬了扬那份奏章,向杨坚问道:“阿耶,这份奏疏该如何回复?”

杨坚大笑道:“理他做什么?你把这份奏疏丢给金刚奴好了,我倒要看看这个凉州刺史、大总管怎么答复,”

“喏!”杨广点了点头,他也想看看杨集怎么说,看他能否从中汲取到炮制党项羌的歪点子。

杨坚来到桌案右边,拿起要他批复的第一份奏疏,刚刚翻开,又想起了什么似的,对杨广说道:“对了!大兴城近来热得让人受不了,滚滚热浪让我气得喘不过来;而岐州仁寿宫山清水秀、十分凉爽,最适合避暑了。我准备去那里小住些时日。避暑期间,你在大兴处理一应事务,若是遇到难以决断的奏疏,你派人送去仁寿宫给我批复即可,反正两边距离也不远!”

“孩儿遵命。”杨广向杨坚建议道:“金刚奴请了婚假,他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他负责阿耶的防卫问题?”

“没有这个必要。”杨坚摇了摇头,说道:“金刚奴从担任凉州刺史至今,就一直在忙碌之中度过。他用不了多久又要忙碌了,就让他好生休息几天。而且岐州就在京城旁边,能有什么事?”

杨广本想说让东宫八率的军队去当护卫之军,但是一想到皇帝和太子的微妙关系,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

昨晚本想在椅子上仰躺一会儿,谁知睡着了,到了6:27分被抽筋痛醒,所以“凌晨更新之诺”没有如期实现。

小弟辜负了大家的等候、月票、推荐票,实在抱歉万分!

同时,也有一个不情之请——如果兄弟们可以的话,请回订一下限免那两天上传的章节,那几章的订阅量实在太难看了,拜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