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70章: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隋主沉浮 第770章: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萧瑀带着任命书离开之后,时间已近正午,晋阳宫偏殿之内只剩下杨广和杨恭仁。

杨广与杨雄是一辈,他比杨恭仁高一辈,可是实际年纪却比杨恭仁小,杨广知道杨恭仁为人正直宽厚、能力卓着且爱民如子,于是将他从宗正卿调为民部侍郎,给予他更高更好的平台,但是杨恭仁所兼任的廉政司副郎中责任重大、事务繁多,因而迟迟无法行使民部侍郎之职。

“恭仁,宇文化及能否承担廉政司重任?”看到杨恭仁,杨广不由想起了从民部尚书降为检校民部尚书的杨文思;以杨文思的能力及近期的表现来看,当民部四司任何一司的主事都有问题,更别说是当尚书了,这也让杨广准备把杨恭仁放下廉政司、回归主职,只要杨恭仁做得适应了、熟悉了,便接下尚书之职。

杨恭仁摇了摇头,说道:“圣人,宇文化及贪图享乐、贪图钱财的性子一点没变,若不是我和时文兄盯得紧,他早就堕落了。他当副官尤可,若他当上正职,廉政司势必乱成一锅粥!”

杨广也知道宇文化及为人凶残狠毒,以前就依仗宇文述的权势胡作非为、不遵法度,并且养成了贪婪与骄横的本性;这正是他将对方调入廉政司的用意所在,因为廉政司需要这样的狠人。此时一听杨恭仁这么说,便打消了让宇文化及上位的念头。

沉吟半晌,杨广便换了一个话题:“幽州发生的事,你也知道了;我大隋官场贪腐严重,那些心存侥幸的不法官员屡禁不止、屡杀屡犯,这一次若非卫王严惩不法,只怕幽州七郡诸县都将爆发民变,因此光靠杀,是不够的。”

幽州官场的**,虽然是杨广默默放纵、不闻不问所致,可贪腐情况之严重却是超乎想象;更让他感到后怕的是高建武说高句丽细作早已散布在幽州各郡县,要是两国发生战事,而大隋王朝却又没有发现义仓存在的问题,他们便会将此消息公诸于众,让神情激愤的百姓们起来反抗;而他们,则在此时蛊惑人心、挑起民变。

对于高建武这项口供、以及高句丽渗透入境的两千多户细作,既是让杨广感到毛骨悚然、后怕和庆幸,也让他进一步了解了高句丽的野心。而杨广歼灭高句丽之心,也因为这些事件,变得更为坚定。

不过杨广觉得当前之要,还是内部,只有先把内部问题解决清楚,大隋王朝方可轻装上阵的开启大征服之路。

“圣人,臣以为不管是幽州吏治也好,整个天下整治也罢,诛杀只能纾济一时之困,最好的办法还是完善律法、加强监督力度!”杨恭仁说道。

“我和先帝、卫王也有如此考虑,都认为大隋积数百年乱世之弊为一体,非变法不可图强、非变法不可长存。变法走到今天这一步,大隋和皇族已经无路可退,只能负重前行,而不能中断或后退。不过卫王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制度制订者已经倾尽心思,很难往前大步行进了;若想改变、完善,旁观者比制订者更合适。”杨广沉吟片刻,又向杨恭仁问道:“记得你也陈述过变法革新之要,你对于当前,可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杨恭仁拱手道:“圣人,变法乃是开创万世之基,但是切不可操之过急。而且从军改、科举、武举、御史三台等事来看,均是取得圆满成功的变法;复国学、改州为郡等事虽然也没有变法之名,可实际上也是在往好的一面改变的变法。”

“至于吏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最大的顽疾之一,实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但是我大隋在这方面,实际上也在大刀阔斧的革新;比如说御史三台职司的确立、巡视御史团队的相互监督,就是个中典型。”

见杨广认真聆听,没有不悦,杨恭仁接着说道:“臣以为当前之要,是巩固既得成果,而不是盲目求大。若是空泛的制定一揽子庞大计划、庞大变法,姑且不说既得利益者反对反抗、从中作梗,单是变革人才的缺失,就无法让涉及方方面面的大计划施行下去。”

杨广点了点头,说道:“诚如恭仁所言,内部毕竟与外战不同,朝廷要想有所作为、长治久安,雷霆万钧固然不可少,可精凋细琢更为重要!”

“圣人英明!”听到这话,杨恭仁彻底放下了心来。

这一番对话下来,杨广更是觉得杨恭仁呆在廉政司是大才小用,想着一时半会没有好的人接手人选,便索性道:“我创立廉政司的初衷是拿下人数众多勋官、文武散官等虚职;自创立至今,你们拿下一两万名问题冗官冗员,不过廉政司虽然取得辉煌战果,却也被那些利益受损的群体渲染成地狱的代词。百姓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那些流言蜚语信以为真,认为廉政司是滥杀无辜的衙门。

“从使命上说,廉政司已经大功告成,想要再取得重大战果,却是很难很难,我决定将之关闭,好让你回归主职,你认为如何?”

听了此话,杨恭仁不由得愣住了,刚才还让他接替萧瑀的职务,怎么一转眼之间,就关闭了呢?不过当他转念一想,也觉得廉政司很难获得大战果,再加上御史三台的逐步完善、监督力度的加强,也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拱手道:“圣人,臣以为廉政司封存,但不能关闭!”

“哦?却是为何?”杨广目光望着杨恭仁,有些不解的问道。

“民间对于廉政司有着诸多误会,要是圣人就此关闭,那些利益受损的人群肯定又说圣人是在他们强烈反对之下,才关闭了人间地狱般的廉政司,他们倒是捞取到了好名声、获得了百姓的好感。但是却坐实廉政司是人间地狱的恶名、坐实了圣人成立人间地犯的恶名。”杨恭仁说出了了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后,拱手道:“有鉴于此,臣认为慢慢澹化廉政司的存在即可,用不着关闭。而且它的存在,还能凭借之前的威名凶名,威慑中枢和地方官。”

此番话让杨广浑身一震,他因为事情太多,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想得不够周详,此刻一经杨恭仁点醒,立刻知道百分之百会发生,他缓缓地颔首道:“若非恭仁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差点就犯了错了。那就这么来办好了。”

停顿了一下,杨广忽然又兴致冲冲的说道:“廉政司官吏在和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的过程当中,不但面临着贪官污吏的利诱,而且还受到生命威胁,可是他们尽皆无动于衷;说是立场坚定、刚正不阿、智勇双全亦不为过。如今幽州出现大量空缺,他们不就是最好的官员吗?你认为呢?”

“圣人英明!”杨恭仁默然片刻,拱手建议道:“圣人,他们都是学法出身的人,比起处理政务、治理地方,更加适合继续从事律法、治吏。而各级官府缺少的,其实也是这类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人才,而不是治理地方、博而不专的人才。”

“说得也对!”杨广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大隋王朝现在的预备官员、读书人,虽然也有人涉猎律法之道,可绝大多数人都偏重于治理地方这一类;再加上从事律法的职务又得罪人,搞不好的话,还会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故而精擅律学、专注律学的人才极少。

国子监虽然一直就有律学,但之前的学子多数是世家门阀的子弟,亦或是世家门阀推荐上来的“寒门子弟”,他们每个人都没有自主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从家族和家主之命,所以想让这些人公正执法、秉公执法,简直比登天还难。

至于凉州大学相比于复学后举办起来的县学、郡学、各州大学早了几年,生源也是在凉州就地取材的寒门子弟,但是专注于律学的人才还是非常少。现在连凉州自己都不够用,哪里支援得了其他州郡?

不过比较可喜的是寒门学子仿佛意识到大隋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近年来选择律学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在他们成才之前,杨广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却是远远不足。而廉政司这些官员都是精擅律学、专注律学的人才,无疑是杨广当前最为急须的人才;如果让他们去管理地方、治理地方,那就是对“专业”人才的浪费、那就是他用人失当了!

念及于此,杨广又向杨恭仁吩咐道:“你下去之后,立刻把廉政司那些出色的人员都罗列出来,直接交给我。”

“臣遵命!”杨恭仁见杨广没有什么事情要吩咐了,便告辞而去。

杨恭仁离开后,杨广在窗前负手而立,看着外面湛蓝的天空,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时间似乎过得有些快了,眨眼之间,就已经到了大业三年夏天;在他登基至今的时间之内,他似乎做了很多事、解决了很多顽疾,可是之后的事情和顽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

好在,他今年只有三十九岁,还有大把时间来治理天下。

就在杨广打算赋诗一首,感叹韶华易逝、当珍惜之时,一名内侍进入殿中,向杨广一礼及地道:“启禀圣人,蜀王求见!”

杨广回头一看,却看到杨秀已经脸色铁青的走了进来,他挥手让内侍退下,向神色异常难看的杨秀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还不是议事堂会议?”杨秀之前以容貌雄伟、胆气豪壮、多武艺之名称雄,并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当初他被杨坚派人抓回京城之时,杨坚令杨素、苏威、牛弘、赵绰等人审问,当众人审问他他奢侈浮华、追求享乐、违犯制度、超越规格等罪时,他二话不说就认了,然后还说他打算造反、打算割据益州自立,你们有本事就杀我好了。

此举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当他再一次面对杨坚之时,还是这么说,气得杨坚当时就下令将杨秀和他的儿子推到街市斩首示众,但是他愣是无所谓的大放厥词,继续激怒杨坚。要不是时为太子的杨广和诸王都在替他求情,杨秀一家子早就被被砍了。【史实】

“坐下来说!”杨广也了解弟弟是什么脾气,心知他现在虽然收敛了不少,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暴脾气照样发。

“遵命!”杨秀坐了下来。

“究竟出了什么事?”杨广亲自给杨集斟了一杯凉茶,微笑着问道:“难道议事堂在幽州官员的问题达不成共识?”

“这个问题倒是好说,牛尚书已经下去草拟名单了,只要名单出来,议事堂即可决定。”杨秀将茶水一饮而尽,放下茶杯道:“高相认为幽州义仓的问题是中枢监管不力所致,认为天下义仓都有这种问题,当他提议御史台和廉政司联手彻查天下义仓之时,苏威、李子权、长孙炽、杨玄感、李圆通、宇文恺、杨文思,竟然以辞职来威胁。”

“你说什么?”杨广一下子愣住了,笑容也僵在了脸上,一双目光更是难以置信的看着杨秀。

“高宰相仅仅只是提出‘彻查天下义仓’的议题,就有三个宰相、三个尚书要辞职。”杨秀复述了一遍,接着怒气冲天的说道:“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有问题、经不起查,于是便以这种方式来抗议。”

“依你之见,谁是主要反对者?”杨广心中也涌起一种难以言述怒火,如果换在先帝时期,他们敢这样嚣张,早就完蛋了。难道说自己的宽容竟然换来了他们的不敬、换来他们的蔑视?

过了良久,杨广终于克制心中怒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也知道这其中有主次之别,其中一些派系的官员虽然也有问题,可并不多,当他们看到主要那些开了头,于是出于维护自身派系,也就跟着推波助澜了。要是合力形成一种令皇帝也不得不妥协的大势,就能实现所有人的目的了。

“李子权开的头!”杨秀报出名字之后,说道:“我听得出来,义仓粮食主要是集中在冀州,而冀州很多官员都是山东士族子弟、门生,李子权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他害怕金刚奴在幽州采用的严惩方式波及冀州、危及他们山东士族系官员,所以他率先以辞职的方式表示抗议。”

“接着便是李圆通了,他是陇西李氏子弟,与山东士族同一个鼻孔出气,而且他们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益州和梁州北部,其中的汉中又是为粮重,我坐镇益、梁二州之时,他们好像就把义仓粮食倒卖给吐谷浑,只是我远在成都,抓不到证据。”

听到这里,杨广也感到事情有些棘手了。

冀州和幽州是山东士族的集中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山东士族的势力范围,之前就是因为没有彻底控制住河北大地、加上山东士族不甘沦为朝堂“配角”,所以杨谅造反之时,山东士族所掌控各郡县顺势而起。

后来杨广让杨纶和刘权等人在冀州推广凉州新政,可他们迟迟没办法破局,其原因也是山东士族从中作梗。而这一次辞职事件,其实是李子权代表山东士族威胁自己、不准自己清洗冀州官场。

虽然他能罢了李子权,也能清洗冀州官场,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杨集幽州杀了大量官员之后,不仅搅乱了河北二州官场浑水,也引起其他派系的警惕,于是整个天下局势都乱了起来。若他强行而为,又会影响到引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河东士族制约关陇贵族的大战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