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820章:杨集战前分功

大隋主沉浮 第820章:杨集战前分功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夜幕降临,天上皎洁的明月将银辉洒满了汤河,河面上波光粼粼,视野开阔。河边的隋军大营燃起了一堆堆篝火燃起,一大块一大块牛肉、马肉被扔起了大锅里烹煮,一小块一小块牛肉、马肉在篝火之上烤肉焦黄,脂香四溢。火光映红了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士兵脸庞,一袋袋酒浆打开,谈笑痛饮,胜利喜悦洋溢在整个隋军大营内。

牛马肉中的一部分来自王行本今天早上火牛火马阵,这些“烈士”和南北岸战场上的死马、以及被杀死的重伤战马在战后都被搬上了船只,然后顺着大梁水送了下来,累计起来足有六七千头/匹。

另一部分战马是死在白岩城内外战斗之中;战后,给了留守白岩城的杨善会犒劳三军一半,剩下一半,也被送来汤河大营。

正值炎炎盛夏,肉食容易变质,根本就不经放,将士们将这些死去的牛马、高句丽军用来拉车的死驴和骡开膛破肚后,一律拿来煮了。

吃肯定是吃不完的,但只要煮熟烘干,便是顶级的干粮。

至于酒,实际也是行军作战的必需品,因为每逢征战,将士们容易面临粮草不足、伤病无药医的窘境。等到冬天,还要直面寒冷与饥饿的双重困境;如此境况之下,酒浆就能发挥出十分有效的作用,它既能用来御寒保暖,又能充饥,而且在无药可用之时,还能作为应急药物给将士消毒治伤,因而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酒浆就成了行军必不可少之物;再加上这个时候的酒度数低、不醉人,所以朝廷并没有专门下禁酒令。

禁酒令一般都是在朝廷、国家发生粮食危机的时候出现,并不是时时刻刻都禁酒。

当然了,战争没有彻底结束的时候,一般都是限量供应,并不会让将士们敞开着喝。

而杨集打仗,向来是快、准、狠,他当然不会携带大量的累赘一般的酒浆,可问题是他没有,敌人有啊!

只要把敌人打败、打死,一切都会有。

这一次也不例外。

隋军没有酒,但是东岸不远处的白岩城有。

官当到杨集这种地步,且由于他在军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威望,自然用不着一桌桌的勉励;若他当真是去了,普通将官、士兵反而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吃啥啥都不香。于是便在中军大帐内吃喝。

本来,杨集仅仅只是想和杨义臣等主将、行军参军边吃边聊军务,然而凉州很多中高级将领都知道他的小老婆和女兵特别会做菜。这些母老虎每次随军出征,都会携带很多佐料;而且她们多数时间都没事做,每当杨集和将军们商量军情、打仗的时候,她们专门跑去山上祸害猛兽、祸害时令植物。待到军队停下来,她们就开始做好吃的了。

除此以外,他们还知道厨艺更厉害的人,其实是杨集的亲卫统领朱粲,而花样最多的,竟然是杨集这个亲王。

他连牛瘪、羊瘪都吃,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之事。然而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这所谓的“百草汤”相当不错,健胃、祛热的是不是真的有,不好说。可它的的确确利消化、解腻。

这道火锅菜的主味除了汤汁的味道,另外就是麻、辣;麻是不问题,只因花椒本来就是本土产物;至于辣,大隋虽然没有辣椒,但是却能用茱萸粉和辣蓼草汁沉淀粉沫代替,尤其是旱蓼的叶子、茎干比辣椒更够劲。

所以最后做出来的各种带辣味的菜肴,仍旧是有麻辣味的。而隋朝及其之前的王朝因为有这两种辣料,其实也不缺辣菜。只不过饮食习惯的问题,辣菜没有那么广泛而已。

与之相比,纯粹的炖肉、烤肉根本让人吃不了多少,不久后又饿了。当凉州军将官们“无意”看到朱雀卫在河边过滤牛胃里的草汁、清洗牛肚和肠子,便知道杨集这里又有好吃的了。于是最后,中军大帐前的空地上满满当当的,前来蹭饭的将官足有两百多人。

杨集也被蹭饭习惯了,像这种场合,一般都会让朱雀卫多准备很多。不过中军大帐之内终究不了这么多人,便将前来蹭饭的将官安排在外面。

里头,还是他想要宴请的人。

可是突地稽、度稽边、贺比柯木托尔等异族大将吃不了麻辣,仅仅只是几口下去,就晕晕乎乎的,像醉了酒一样,他们征得杨集同意后,都跑掉了。

大帐里这一桌最后只剩下杨义臣和阴世师、凉州军几名大将。

但是这也符合了杨集的心思;因为他有件要事要宣布,若是有了那些异族将领在,却不好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集向杨义臣说道:“接下来的战斗由你来打。”

闻言,众人纷纷放下手中酒碗,将目光看向了杨集。

“为国杀敌,乃是义不容辞之事。”杨义臣以为杨集说的是高句丽长弓岭防线体系,立刻抱拳道:“大营有大王坐镇,自是无忧。末将明日便率军前去长弓道,会一会杨万春。”

杨集明白他误会了,微笑着补充道:“我说的不仅只是长弓岭,还包括辽东城。”

杨集的行军副总管是杨纶和宇文述、于仲文、李子雄、李景、崔弘升、杨义臣。

杨纶不但是亲王等级的滕王,而且还是冀州州牧;他拿下盖牟城和安市城和辽东半岛部分地区,已经立下了决定性的战功,日后论功行赏之时,文散官、武散官、勋官肯定都会升上一级。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杨纶只要跟着主力大军当战将就行了,不宜再单独立下耀眼军功。

宇文述打完这一仗,回京任职是肯定的了。于仲文也单独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他只要和宇文述把大后方荡平、守好,那就是大功一件。

李子雄到现在虽然说是寸功未立,但是他在这之前,却是成功将高句丽主力之师牵制在辽水东岸,为杨集在北方的战斗创造了制胜之基。而杨纶为首的水师又是幽州军,他完全能够从这里匀到很多军功。到了关键时刻,李子雄又能顾全大局,及时派李景率军驰援自己、派手上最后的五千名幽州水师将士去支援杨纶。所以在杨集看来,李子雄现阶段的功劳,仅仅次于自己这个主帅。

剩下的三名副总管里,李景和崔弘升是真的寸功未立,但他们明、后天到来以后,就能参与辽东城之役和以后的战争,届时只要多给他们一点机会,回去也是军功满满。

最后的杨义臣其实是七名行军副总管里,表现得最为耀眼的一个。西丰三营里的南营和第二道防线的长春屯、南苏、木底、苍岩是他一手攻克;之后,他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隋兵锋推到第三道防线以北的杉松、李家堡、甘勿。

杨义臣的一连串行动,不但彻底动摇了高句丽在辽东平原的统治,造成辽东城一片混乱,还促使高元和渊子游多次做出错误的决断。

但是一一对比起来,杨义臣的杀敌数着实是有限之极,其功劳和整个战局的作用,最多只能和默默无闻的李子雄相提并论。要是他不能立下一场超过李子雄的更为耀眼的功劳,别说是郡王了,便是国公都难升。

而辽东城是高句丽三都之一,城中又有高元、渊子游等等一干重臣,象征意义极为重大。如果杨义臣能够将辽东城攻克,即便搞不死高元、渊子游,却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大功。

至于卫王系里的杨善会和韦云起、薛世雄、薛举、尉迟恭、阴世师、王行本等将虽然能力出众,可他们要么根基不牢、基础薄弱,要么出身低微、资历不足。

他们在名将辈出的大隋王朝之中,现在还承受不起灭敌国祚、夺敌都城的旷世奇功,需要继续蓄势、积累。

过早上位,绝非好事。

关于“自己根基不足、需要积蓄”这一点,卫王系上下都是心知肚明;而郝瑗和凌敬、宋正本等智囊也曾代表杨集与他们谈过,现在根本就不用杨集一一点拨。

杨义臣自也明白辽东城的意义所在,听杨集说让他来打辽东城,整个人都呆住了。

稍微想了一会儿功夫,杨义臣心中已经有所感悟,又见四周皆是杨集的心腹,便压低声音问道:“大王莫非是担心、担心功高震主、封无可封?所以将这旷世之功让给我了?”

早在吐谷浑之战时,杨义臣便察觉杨集有意无意的降低存在,每当遇到可以轻易立功的战机,杨集就会让给其他人来打;只有遇到没有多大把握之战,他才会亲自指挥、亲自上阵。

这一次,杨集也是如此。

他除了打开局势那一场大战以外,其他战役都让了出来,本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

杨集说道:“担心功高震主、封无可封,确实是有一点,不过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只要随随便便就能找个法子,就能不着痕迹将自己的官职降下来。”

众人忍不住笑了出来。以杨集爱折腾、会折腾的本事来说,他的确可以把功绩搞得一干二净;而皇帝似乎也特别喜欢折腾,当他们凑到一起,恰好形成一对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黄金组合”;若是杨集不折腾了,那才是真的大事不妙。

“那问题的关键呢?”杨义臣又问道。

“问题的关键是圣人打算升你你郡王。但是你的功绩又不够,所以他让我给你立功之机。”杨集微笑道:“我现在又不要军功,得了那也是累赘,与其事后要想办法折腾掉,到现在就不要。”

“大王,圣人当真要升我为郡王?”杨义臣难以置信的看着杨集,内心的感激使他眼睛都红了,声音也带上了丝丝颤抖之意。

“不错!”杨集点了点头,说道:“你是皇族一员、自成一脉,然而你这一脉却没有一个王爵,这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更何况你在先朝、本朝都立下了赫赫功勋,所以圣人早就打算把你升为郡王了。只不过现在的爵位晋升方式十分严格,而圣人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者。他觉得你杨义臣不但忠诚,而且有能力、有功绩,既然你可以用真本事博取郡王之爵,那你就用军功来升好了。”

这件事、这些用意,杨广其实是不让杨集说的。他认为水到渠成就行了,用不着刻意说、刻意提。但杨集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杨广既然这么为杨义臣着想,要是不说出来,杨义臣哪能知道你杨广的苦心?

事后,杨义臣要是真的当上了郡王,搞不好还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所以事先必须得说清楚,否则人家哪能明白?哪能了解感激?

既然杨广矫情不说,就由他杨集来说好了,反正他向来干脆不要脸。

看到杨义臣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杨集便知道自己说对了。他看了泪光闪闪的杨义臣一眼,接着又说道:“你要是用军功当上郡王,于你个人而言,其意义之深远,远比皇族这个身份强了无数倍,而你这个郡王的重量也沉甸甸的,远比因为皇族身份而获得王爵的人强。于皇族而言,你则是成了典范,日后将会促使其他支系的子弟奋发图强、力争上游。”

其实还有一点,杨集没有说。那就是大隋皇族人丁不兴,亲王只有十一个,分别是蔡王杨智积、滕王杨纶、卫王杨集、道王杨静、蜀王杨秀、秦王杨浩、齐王杨暕、赵王杨杲、燕王杨倓、越王杨侗、陈王杨侑。而郡王更少,如今只有安德王杨雄、河间王杨庆、遂安王杨昊。

以上这些王爵除去杨坚那一脉以后,杨家旁支只有四个亲王、三个郡王,而杨集和儿子就占了两个。

而杨集的次子杨明、三子杨昌是庶子,他们爵位的起步点都是开国县公;当杨集灭了吐谷浑,那两个奶娃娃坐享其成、分了他的功劳,然后就成了正二品的开国郡公。

杨集这一次要是灭了高句丽回去,杨广肯定又把他的功劳分封到老二杨明、老三杨昌头上。轻则是赐予文武散官、重则是升为国公;意外级别则是杨广高兴之下,越级晋升老二为郡王。

如果仅仅只是授予文武散官,倒是无所谓;但如果是意外级别的封赏,那么对于本来就光芒万丈的卫王房来说,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真要如此,会亮得没朋友、没兄弟的!

要是杨义臣因军功光芒万丈的升为郡王,他儿子哪怕成了郡王,也不显眼。而且日后,也多一个战斗力强悍的郡王来分走他们四大亲王的无形的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