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857章:让天下寒士骂死他

大隋主沉浮 第857章:让天下寒士骂死他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紫微城同明殿,大隋君臣继续在高句丽当前战事、以及后续治理之事,兵部出身的宰相萧玚一一分析道:“圣人、诸公,与大湖区都护府、西海都护府不同;大湖区和西海没有几座像样的城池、地势和天气远不如安东都护府复杂多变、人口也不如安东都护府多。其中的大湖区慕容卑得以苟延残喘,更多是因为我大隋的支持,故而卫王大军一到,降者不计其数。西海百姓在持续多年的军备竞赛中,惨遭吐谷浑政权残酷盘剥,他们对吐谷浑非常敌视,再加上我朝在各个节点都部署了重兵,以至于卫王征伐之时,不担心敌军断后路,可以放心的向前进军。”

“与此两者相比,安东都护府截然不同:其一、安东都护府它是一个深入大海的半岛,除了北方漠州、玄菟、襄平三郡西部,余者皆是远离大隋核心之地,再加上地势险要、气候多变,使其与大隋的联系极为薄弱,这一现状,不但是轻易被高句丽将之夺走的重要原因,也为日后治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玄菟、襄平等六郡虽是我中原故土,但是由于高句丽占领太久,使百姓以高句丽人自居,视我大隋为入侵者;臣以为卫王便是出于这个考虑,这才让高元以叛臣的身份投降,而不是以国君投降的原因,之后,他为了减轻百姓的恨意、为了争取民心,更是把高句丽战死士兵称为受高元毒害的‘自己人’、努力让安东百姓将的仇恨转到野心勃勃的高元身上。”

“卫王目前所执行的种种举措,都是给日后治理减轻和扫平障碍,其目光之深远,远非一般将帅可比。”

揣摩帝心,向来是朝臣所要做的重中之重,要是一个人揣摩不了、分析不透,那便召集一个幕僚团来揣摩;而萧氏作为南方士族的代表,自然不缺出色的幕僚。

时至今日,萧氏已经把杨广和杨集的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了,他们认为两人之间的君臣之谊非常澹薄;杨广地位太高,皇帝的身份使他不敢轻易相信一个人,但皇帝也是人、也需要朋友兄弟,而杨集喜欢惹是生非、没有多少权力之心,似乎也不怎么看重杨广皇帝的身份,所以他深受杨广信重,这也两人友情和兄弟情远远超过君臣关系。

更奇葩的是,皇帝居然把杨集当成了自己的徒弟,无论杨集做出什么成绩,皇帝仿佛都在说“如果不是我教得好,金刚奴哪有这种成绩?再强,那也是我教出来的,也不如我这位师父。”

另外就是他俩的脾性相当,都不是安分的人,每当杨集做出皇帝不能做的事情时,皇帝有一种知己之感,久而久之,皇帝潜意识的把杨集当成了他的‘傀儡’、‘影子’、‘分身’。

至于杨昭和杨暕,他们为什么得不到杨集这种待遇呢?萧氏上下认为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辈分不同,晚辈面对长辈之时,既不能也不敢肆无忌惮,长辈与也不会晚辈好生交谈,总是抱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口吻;如此便使他们父子不能知心、交心。其次是杨氏兄弟能力不如杨集,做事也不如杨集这般深得帝心。第三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杨广是皇帝,而杨昭和杨暕是帝子,这一层关系使父子三人彼此之间存在一种若有若无的戒备和防范。

如此一来,杨集就成了皇帝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而称赞杨集、等于称赞皇帝,效果却比称赞皇帝还要好。

萧玚现在说这一大堆话,便是用西海和大湖区反证安东不好拿,继而又借助杨集夺取三大都护府之功,称赞皇帝;不过他的最终目的却是借机试探皇帝的态度:想看看经此一役过后,皇帝是否一如往常的信任杨集。

果然不出萧玚之所料,当杨广听了他最后这一番话,脸上不禁流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过他却用一种十分不屑的口吻说道:“马马虎虎,也就那样吧,而且那小子经不起夸,千万别把他夸得太高,否则他就更得意了。萧相还是说正事吧!”

“喏!”萧玚心知皇帝还是像以前信任杨集,心中也不禁暗自松了一口气,他已探出自己需要的答桉,自也不用再说废话了:“臣之所言,主要是想说安东都护府南方六郡与其他地方不一样,那边地势险要、民心多是向着高句丽,每座城池都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卫王每攻克一城,都要分兵留守。尤其是辽东和安市、盖牟、黎山、卑沙、娘娘、大行、国内这类处于战略要塞的城池,更是如此。这也说明东征军攻下的城池越多,卫王可用之军越少。”

“而且就是朝廷治理之初,官府和官员面对的群体同样是民心未附的百姓,要是反隋势力从中挑拨离间,叛乱极可能再次席卷安东南六郡,所以这些十分关键的城池同样需要军队镇守这些城池。”

停顿了一下,萧玚向杨广拱手一礼,沉声说道:“以上这两个原因,加上东征军战后需要还朝休整、新罗和百济甚至倭国也要防御,微臣认为朝廷应当给大王适当的增加兵力。战后,就让这些后续之军坐镇安东七郡,等到那边稳住下来以后,再换防、减少驻军。”

萧玚不像关陇籍将领之前那般为了争功,他所说这些内容十分现实,不但涉及到安东都护府战后的治理、稳定,还与南方的“新生的高丽”和新罗、百济、倭国相关,甚至连东北方的南北室韦、靺鞨诸部也要防御。所以容不得杨广不重视。

“若非萧相点到问题的关键之处,我都忽略了此事。”杨广沉吟片刻,说道:“我打算让突地稽的粟末靺鞨军、处和洛的奚族军、斛律晋的降军驻守安东都护府,你们认为如何?”

“圣人,老臣认为不妥!”高颎说道:“奚族和粟末靺鞨栖息之地离安东都护府很近,而斛律晋所率之降兵更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让这支军队驻守安东七郡确实非常好。只是三者忠心无法保障,若是他们借机做大,安东七郡又将成为尾大不掉之地。而且奚族人和靺鞨人野性十足,不像我隋人遵守法度,若是他们驻守期间闹事、洗劫百姓,卫王现在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就算两者都不发生,但是他们自己都需要朝廷一一去同化、感化,焉能同化得了安东百姓?有鉴于此,老臣认为驻军士兵当以我隋人为主,三者只能为辅。”

“士兵驻守安东七郡期间,驻军将领可用严格的军纪约束异族士兵,而将士们在日常交流之时,隋人士兵可以通过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的同化他们。”

“高公言之极是!”杨广默然点头,他也知道治理和同化一个新到手的地方、异族,远比打一场大战困难复杂,所耗时日也将漫长无比,少说也要二十年之功。

比之早已归心、主动内附的粟末靺鞨,奚族和高句丽出降兵归顺的时间毕竟不久,忠心方面还有待考验。不过正如高颎所说这般:驻军若是以隋军为主、异族为辅,确实能够有效消除异族不忠的隐患,同时也能在日常共处和日常训练过程中,影响异族士兵,并使其更快的认同大隋、更快的融入大隋。

潜移默化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不但远比强制教育好,而且还不让人反感。

想到这里,杨广向段文振说道:“段卿,你以兵部的名义行文:令十二军各挑三支千人队前往辽东城听命,另派四千骁果出发。”

大隋十二军原十四营承自北周王朝,士兵多数是雍州籍人士,其军号采用了关中的地名,由于北周和大隋立国之初,天下尚未统一,以地名为军号自然是无妨的,可是天下统一以后,若是继续以关中地名命名之,那便十分充满地域色彩了。而其他地方的军民也纷纷认为朝廷有地域偏见,始终以关中人为重,将他们当做了外人、二等人。

所以军改之时,杨集不但把关中十四营并为大隋十二军,还把万年军改为参旗军、长安军改为鼓旗军、富平军改为玄戈军、醴泉军改为井钺军、同州军改为羽林军、宁州军改为折威军、华州军改为骑官军、岐州军改为严道军、豳州军改为招摇军、西麟州军改为苑游军、泾州军改为天纪军、宜州军改为天节军。

“喏!”段文振应了一声。

“四万名士兵加上奚族、靺鞨、降兵,完全能够让安东都护府度过最为关键的时期,等它安定下来,再酌情减少驻军。”杨广安排好军队,颇为轻松的笑着说道:“守军有了、治理人才也有合适人选,安东七郡应该不会出问题了。驻军和官员所需物资和粮食更加不用愁。”

杨达笑容可掬的说道:“高元能省、善于积攒家业这方面,却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他自大业元年开始就做了十足的战争准备,储存如是之多的钱粮物资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他想不到卫王用兵如神、作战凶悍,使得这些物资都便宜了我军。”

众人不禁笑了起来,这由不得大家不笑:因为杨集打得太快,完整的拿下了高句丽囤积在辽东平原各城的粮草物资。他不但解决了东征军用度问题,还能用来赈济百姓、执行以工代赈之策,甚至以后的驻军和官员都吃上三四年时间。

既然安东一切都有,那么朝廷自然不用万里运粮了,而朝廷这里省下来的钱财粮食,可以做很多事儿。

“此言确是说得不错!”张衡忍俊不禁的说道:“高元把几十万装备精良的精兵调来辽东作战,同样错误却是一犯再犯,最终导致这些精兵被卫王一一歼灭,此外还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物资。这也难怪卫王说他是此战最大功臣、这也难怪卫王说他是古往今来最出色最成功的谍者。”

隋人十分排外,异族在大家眼中非友即敌、非臣属即敌,而敌酋更是罪该万死的东西。

在场的大隋君臣一开始也觉得高元该死,理当抓来杀;可是大家顺着杨集的歪理、授勋等事去考虑之时,果然发现不断送人头的高元还真是大隋王朝的功臣、间谍,要不是他一直在“帮”杨集,哪会赢得这轻松?

如此这般一想,大家对高元的恨意,居然神奇的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

便是曾因东征失利的高颎,也不例外,他笑着向杨广说道:“圣人向来赏罚分明,既然高元成功将数十万敌军引来送死,而且还囤积如此之多的物资,理当重重有赏。”

“哈哈,自然、自然!”杨广哈哈大笑:“等他到了洛阳,便授予高元平壤县公之爵、护军之勋……武散官嘛,则是征东将军。”

说着,杨广又想到了一事,补充着说道:“册封之时,务必将他所立之‘功’一一说明,以免大隋军民误会朝廷。”

众人闻言,皆是哈哈大笑,开心之极。

唯独苏威脸色苍白、魂不守舍,既不说话也不笑,也不知刚刚受封为太子少保的他为什么这般不开心。

商议至此,这场早朝之后所举行的‘小朝会’终于结束了;众臣见皇帝没有别的事情吩咐,纷纷告辞离开。

大殿之内,只剩下杨广和杨秀了。

杨秀是宗正寺卿,他的使命是帮助杨广管理皇亲国戚、皇家产业,而道教和佛教、皇家供奉的道观和寺庙也归他管,只不过主要之职司还是皇亲国戚这个板块。看似比较清闲,可是宗族产业庞大,每天所产生的琐碎之事极多。

见他没有走,杨广便大致猜出他是因为什么留下来,举起茶杯呷了一口,然后向杨秀说道:“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喏!”杨秀应了一声,说道:“我想说的事情与苏威有关。”

“苏威是个聪明圆滑的人,兄长否定了他二榜合一的建议之后,立刻任命与他有不不共戴天之仇的何妥为国子监祭酒。此之两事,足以让他明白兄长对他有了不满之意。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事后定然递上辞呈,以平息兄长之怒。”

看了杨广一眼,杨秀续道:“兄长到时候顺势罢免他即可,这样既能将他免职,又保全了兄长之美名。我不理解的是,兄长为何选择了这种法子!”

“苏威聪明圆滑不假,但他十分贪恋权力;他多次提议让金刚奴镇边的真实目的非是为国着想,而是担心金刚奴进入朝堂,使他失去左仆射的实权。另外就是他的名望太高、关中士族又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接他相位,所以借机发难,拿下左仆射这个职务、将他化实为虚就够了。要是将他彻底辞退,关中士族和苏派定然到处说我刻薄寡恩、亏待元勋。”杨广放下茶杯,又说道:“也许他会如你所说主动递交辞呈,然而这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一定留下后手,让我不得不否决他的辞呈;如是一番下来,非但辞退不了他、拿不下左仆射,反而还要加封他、全他美名。”

“原来如此!”杨秀顿时恍然大悟,想了一会儿,又问道:“现在不怕他说亏待?”

“他不敢!他是因为犯下大错才被拿下了左仆射之职,但是我又封了他同一品级的太子少保,这便是我对老臣的敬重。”杨广冷冷的说道:“也许他现在还不明白过来,但只要冷静一想,就会明白过来。届时,不但不敢说我亏待于他,反而还要帮我宣扬。”

“如果他想不明白、让人说我亏待他。你就派些人把他合二榜为一、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真实用意说出去,让天下寒士骂死他。”

杨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