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879章:高句丽倒,大隋吃饱

大隋主沉浮 第879章:高句丽倒,大隋吃饱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zw443sx

平壤城内的数十万兵军看不到丝毫打赢大隋的希望,又被泡在水中十多天时间,对主战一派更是怨声载道;当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战心、斗志,及至檀允等投降派屠了渊氏一族、宣布举城降隋之时,全城军民欢声雷动,纷纷出声支持。

守军士兵从里面打破了因为积水而开不了的城门、吊桥,檀允等人这才乘坐木筏出城乞降。而后,隋军依约拔开一段堤坝,使普通江之水流入浿水。

当城内城外积水退走的第一时间,高句丽守军在高岳的带领下,尽皆出城投降、上缴兵器和盔甲,被隋军带去战俘营集中关押,在关押期间,降于辽东的降兵负责安抚和洗脑,用扶余语向他们灌输大隋王朝的安民政策、均分田地的政策。

在檀允等人出城投降的同时,安东都护府大都护杨义臣走马上任,和和杨纶、李子雄率军接管平壤城防务,掌控了王宫、城中所有仓库,接着又让一队队辽东降兵宣传大隋王朝政策。

等到隋军完全接管平壤城,再让降兵们入城,他们面对各级将领的命令执行得一丝不苟,纷纷遵照命令修葺破损坊墙倒塌房舍、疏通排水道、清洗街道、赈济孤寡、维系治安……协助隋军士兵安抚稳定百姓。

军民、两军如此一起努力了三天时间,不但让高句丽对隋军、隋朝有了全部的认知、军民悬着的心安定下来,而且还让臭气熏天的平壤城恢复了正常。

到了第五天早上,久未露面的太阳终于破云而出,露出了红彤彤的脸蛋儿,绚丽的霞光洒落平壤城,驱散了城中一些湿意。

“皇城”一座大堂之内,杨集和杨纶、杨静、裴矩、杨义臣、于仲文、李子雄、李景、崔弘升等人以主人的身份坐在主位之上。

不久,高丽王高建武和檀允、高天成、高岳、权明等人入内,一起向杨集行礼道:“参见大王!”

杨集示意道:“诸位请坐!”

“谢大王!”高建武等人道谢入座。

他们稍后就会离开平壤城、前去汉城筹备建国事宜,于是特意前来与杨集等人告别。不过比较悲剧的是平壤虽然拥有数十万军民,但是普通百姓和普通士兵对新生的高丽国十分悲观,而且普遍都有故土情节,再加上他们这几天与隋军的相处和降兵的大力宣传,最后自愿跟高建武去高丽国的百姓只有一万多户、六万多人。

愿意跟高建武南下的群体,主要是被剥夺一切田地和房业的高句丽贵族,不过他们走可以,但是只能带走一成钱财,而他们奴隶也可自主选择。

各个贵族的奴隶如果愿走,隋朝不会拦;如果留下来,则会成为大隋百姓,官府接下来会给他们分田地。

最终统计下来,愿走的人口只有十五万左右。

高建武等人之所以这么急着走,抓紧时间筹备建国事宜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害怕百姓、奴隶反悔。二是城中仓库有一百二十多万石白花花的粮食、二十多万套武器装备、无数金银铜铁珠宝,但是杨集只允许他们带走十万石带壳的粟谷、三万套用过的武器装备,余者皆归大隋所有,而且看他这个样子,也有反悔的征兆。

所以大家一商议,还是走为上策,以免一无所有。

高建武那张憔悴的面容露出一丝复杂之色,他看了杨集一眼,毕恭毕敬的问道:“大王,卑职等人已经准备就绪,即将回国,但不知大王可有吩咐之处?”

杨集微笑道:“你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努力自救、努力为大隋建功,远比野心勃勃、志大才疏的高元聪明,这也是你能够出任高丽王的根本原因!希望你能继续聪明下去,不要学高元!”

高建武心下一凛,杨集这番话看似平澹、好友,但却充满杀意,若他自作聪明的学高元,高丽必亡。心念之间,欠身行礼道:“卑职能有今天,能当上高丽王,皆是圣人与大王之恩,大王教诲,卑职时刻记在心上!”

“你明白此理那是再好不过了!”杨集看了高岳等人一眼,又意味深长的向高建武说道:“四国已经达成盟约,国土也不存在多少纷争,只要你尽到属国的义务、每年缴足岁钱,作为宗主国的大隋也会坚决捍卫你高丽王的权力、高丽国的主权。”

高建武是高元异母弟弟,但是史上的高元暴毙之后,王位却是由高建武继承,而不是高元之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建武自己的势力并不大;要不然,高句丽五大部哪会拥立他为高句丽王?渊盖苏文又岂能轻易杀了他?

此时的高建武也担心自己坐不稳高丽王之位,一听杨集当着高丽重臣们这么说,便知自己稳住了,当即十分激动的站起身来,深施一礼道:“多谢大王。”

“你们即将远行,我也不耽搁你们宝贵的时间了!”杨集向杨静、杨义臣道:“道王、杨都护,你二人代我送高丽王出城。”

高建武虽是高丽王,但是在大隋,他仅仅只是郡王级别,还没有资格让他和杨纶、裴矩相送,令道王杨静送客,已是给他足够多的面子了。

“喏!”杨静、杨义臣起身应命。

高建武等人纷纷起身,一起行礼道:“卑职告辞!”

旧高句丽、新高丽势力的退去极具历史意义,这不仅代表敌对势力正式退出中原王朝的故土,而且也让这片丢失了近千年的故土再一次回归中原王朝怀抱之中。

作为历史大事件的参与者、胜利者,隋军将士这些天都有一种莫名的激荡却难以言喻的情绪;这种情绪,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是什么、又该如何宣泄!

一个多时辰后,直到高丽最后一人踏过浿水浮桥,消失将士们的视线之中,这种莫名情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蓦然,以老成着称的杨义臣突然神情激荡,他情难自禁的对着浿水振臂高呼:“大隋万岁、圣人万岁、卫王万岁!”

“圣人万岁、大隋万岁、卫王万岁!”

“圣人万岁、大隋万岁、卫王万岁!”

“圣人万岁、大隋万岁、卫王万岁!”

“万岁……”

刹那之间,岸边数万将士组成的钢铁森林发出如同山崩海啸的呼喝声。

巨大的咆孝声的声震浿水两岸,山河变色。

每名士兵都不自由主的的挺直腰杆,身姿挺直如长枪大戟、巍峨如一道坚不可摧却又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

这就是大隋铁血雄师的本来面目,一支无敌于天下的百战雄师。只要君王和主帅一声令下,无论前方有什么凶悍的拦路虎,都将在他们面前轰然坍塌、化作齑粉!

过了一会儿,平壤城隋军也纷纷应和。

“圣人万岁、大隋万岁、卫王万岁!”

“万岁……”

城里议事大堂众人的谈话声,早也被突如其来的山呼海啸、康慨激昂的的声浪淹没,众人索性也不说话了,乐呵呵的出门观看。

杨集作为军人、作为主帅,自是能够感受到将士们的喜悦,也理解将士缘何如此激动,而他本人有着“先见之明”,他心中的喜悦较之其他人,更胜几分。

自今天起,大隋王朝这驾高速行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马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句丽都亡了,日后自然也不存在什么“三征高句丽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在庆幸——

庆幸自己生在、长在十分开明的大隋王朝,否则的话,光是这句“卫王万岁”就能让他吃不完得兜着走。

等到将士们欢呼完毕,一行人复又回座议事。

杨集喝了一口水,向还在兼任辽东道行军长史的韦津问道:“韦长史,我们在城里究竟缴获了多少?都清点好了吗?”

这几天时间,韦津与随军文官日以继夜的统计战利品,已然弄得脸颊凹陷、双眼布满了血丝,整个人似乎苍老了十多岁。而被抓了壮丁的房彦藻和房玄龄也好不了多少,只是这对叔侄的目光却是坚定了几分。

“禀大王!物资实在太多了,卑职等人根本忙不过来。”韦津起身一礼,带着几分幸福的烦恼说道:“不过如今已将官仓大致估算过,粮食和武装装备的出入应该不大,然而来自各个贵族的物资,却是过于散乱,至今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目。”

杨集也去巡视过,各个仓城的物资的确非常多,要么是堆积如山的粮食,要么是成捆成捆的兵甲、帐篷、马鞍和战鼓等等,至于来自各个贵族的物资也是很多很多。

韦津接着又有些风趣的说道:“卑职以前是韦家大总管,也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但是王宫仓城的珍宝还是仅卑职大开眼界,看得目不暇接。”

“王宫仓城物品的数目虽不如官仓多,但是收藏之物尽是奇珍,那一箱箱珍珠、玛瑙、宝石、白玉、翡翠、珊瑚、祖母绿、猫儿眼、青铜器、金器,那一箱箱金砖、银砖;那一堆堆铜锭、铁锭,着实是把卑职的眼睛都照花了。”

说到这里,韦津脸色忽然变得异常严肃起来:“不过与这些物资相比,更为珍贵的却是古籍、字画。王宫之中有个仓库专门用来囤积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名字孤本,甚至连商周鼎、春秋战国竹卷都有,而我大隋,却很难看到了。”

杨集沉吟半晌,说道:“海东半岛背山靠海,矿藏丰富,盛产珍珠,而高句丽立国这么久,又不断掠夺中原、新罗、百济、契丹的财富;不断的骗取中原各个政权的封赏,再加上他们又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大动荡,所以有这家底并不意外。而我中原从汉末至大隋建立初期,几乎都是在战乱之中度过,这便导致许多珍贵的古物、名家孤本毁于战火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说,高句丽在保存古物、孤本、文化传承方面确实做了杰出贡献。”

“大王所言极是!”裴矩也是爱书的人,十分认可杨集的点评,他捊须而笑道:“也幸好是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战争,若是水淹强攻,这些稀世珍宝多半被污水浸泡、多半被冲走。大王,务必将之保护好;若不然,我等连高句丽人都不如,甚至成为罪人。”

“自然!”裴矩这话说到了杨集心坎之上,他向韦津叮嘱道:“韦长史,所有物资都一一登记造册,而这些古籍更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务必小心装箱,务必将它们完整的运回洛阳。等到秘书省整理完毕,再酌情拓印、印刷出来,只有大量印刷、大量颁行天下,这些文化瑰宝才能得以传承。”

“卑职遵命!”韦津抱拳应命,而后又请示道:“大王,物资实在是太多了,光靠卑职等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如今战事已毕、全城安定,且又好不容易遇到晴天,还望大王多派一些手脚干净、忠诚可靠的军队协助整理、搬运,唯有如此,卑职等人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将之清点、装箱。”

“可以的!”杨集身边最忠诚可靠的军队首推亲兵和凉州军了,但是他如果全部让自己的人去干这种事,哪怕最后分文不取也会惹来流言蜚语、授人话柄;他稍微考虑了一下,向阴世师和杨善会吩咐道:“阴将军、杨司马,你二人立刻抽调三千骁果军、三千凉州军协助韦长史,谁敢贪墨不法,杀!”

“末将遵命!”阴世师和杨善会起身应命,与韦津等人匆匆忙忙离开。

这时,杨纶向杨集说道:“带方郡少说也有六七十万人,而且他们是世世代代生活‘浿水—平壤’一带的高句丽人。他们现在自愿留下,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厌战和畏战情绪十分严重,又见新罗和百济的攻伐不休,再加上他们又对高建武没有多少信心,故而留下来。一旦高建武在汉城立国、新罗和百济退兵,极有可能出现大规模南迁。依我之见,最好是将一半以上的人口迁往土地肥沃的襄平郡和玄菟郡,以免便宜了高丽。”

“现在还不是时候!”杨集摇了摇头,说道:“东征战役刚刚结束,安东都护府诸郡人心未定,百姓对我大隋普通抱以观望的态度,若是我们现在强行把百姓北迁,恐生波折,等到彻底安定下来,再利用‘土地肥沃’、‘田地多’、‘北方无战事’等口号诱使百姓自愿北上。更重要的是南北不合已久,擅自把南方人北迁,极可能造成辽东平原大乱。你忘记当年六镇人口进入中原的后果了?”

“还是你想得周到,却是我急功近利了!”杨纶听到最后这一问,心中暗自惭愧:当初六镇起事被镇压下来以后,北魏朝廷将六镇数十万人强行押入中原安置,而这些桀骜不驯胡人的大举南下,不但造成了汉胡的大纷争,而且最终还形成了北周和北齐两个政权。

就算到了现在,士族集中的幽州和冀州还很排斥六镇后裔,双方的矛盾还在不断发生,所以贸然强迁带方郡的人口,实非好事。

旁边的裴矩想了想,问道:“诸事尽皆安排妥当,朝廷安排的驻军也在路上了,大王打算何时班师回朝?”

“我打算分兵两路,坐不了船的骁果军和凉州、奚族、粟末军由陆路北上,余者横渡乌海湖。”说了自己的计划,杨集又说道:“陆路漫长,耗费时日也多,三天后即可北上。而水路最多仅只要一天时间,等驻军来了,再走也不晚。裴相以为如何?”

裴矩默然点头:“大王此法既不耽误行程,又不影响这里治安,我看可行。”

“那就这么定了!”杨集向周法尚说道:“周总管,这几天天气晴朗,浿水的水位以肉眼可见速度下降,再这么下去,我担心大船开不动,你先把让裴将军将五牙战舰开去牛山港待命。”

“喏!”周法尚抱拳应命。

【感谢“此用户已被注销”天天打赏!由于不在同一个平台,存在数据延缓、不出现等等问题,实在是抱歉之极!】

zw443sx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