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935章:好“饭”不怕晚

大隋主沉浮 第935章:好“饭”不怕晚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9-15 10:11:56 来源:笔趣阁

耄耋之年的老人要是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多数变成老小孩,前来祝寿的这些老人家也不例外。在场众人之中,就数杨集“三口子”年纪最小,杨集与这些老人家进行交流之时,总是把他们说得眉开眼笑、喜上眉梢。

对于杨集所展现出来的交际水平、讲话艺术,休要说与杨集半生不熟的房恭懿了;即便是赤诚相见多年的慕容弦月和鲜于芳,也是听得叹为观止、佩服之极。

事实上,杨集特别善于和老人沟通,也知道如何才能让老人们高兴起来;只不过自从屡屡中招的杨坚和独孤皇后逝世之后,世上已经没有哪个老人值得他卖好了。既然他连施展的对象都没有,大家又怎么可能知道他还有这种本事?

谈到高兴处,李珩兴之所至,忽然笑着说道:“素闻大王乃是诗中之王,一手书法便是圣人与京中诸多名家也是赞誉有加。值此良辰佳日,不如为寿星公提字一幅?”

这倒不是在刁难杨集,如果李珩是要求杨集即兴赋诗,那才叫恶意刁难;而旁边的老人们闻言,顿时兴致勃勃的鼓噪起来:“是呀是呀,李公所言甚是,还请大王提字一幅。”

杨集是来“祝寿”的好人,又见大家并非是刁难自己,便笑着说道:“如此,晚辈就献丑了。”

听到杨集同意,众老更加兴奋了,嚷道:“来呀,笔墨纸砚伺候!”

舞文弄墨、即兴赋诗乃是这种场合的常态,若是有人乘兴写出一古不朽的千古杰作,参与的人也能沾光。而李家作为文武传家的五姓七宗之一,自然有所准备。

一听这帮德高望重的老人如是说,侍立在后的李家子弟立刻抬着一张宽大的书案上前,另有一些人端着文房四宝。

杨集起身走向书案的摆放位置,见到一人准备打开一个宽大的卷轴,便说道:“我要写一副七字楹联。”

楹联有五字、七字、九字、十一字联……甚至还有几十个字的;而字数不同,用到的纸张或卷轴自然也不相同;另外一名李氏子弟听到杨集这么说,连忙把一对窄了很多的卷轴铺在书案之上。

杨集道了声,提笔蘸墨、笔走龙蛇的写下“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这幅联子出自《诗经·小雅·天保》里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正式定型于《南史》。而《南史》与《北史》是姊妹篇,由初唐的历史学家李大师及其儿子李延寿编撰而成;此时当然还没有杨集所写的、在后世耳熟能详的联子。

而杨集的书法风格与当下流行的或温润秀劲,或瘦硬、或丰腴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的字刚劲有力、遒媚秀逸、笔法圆熟;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势凛然;笔圆架方、行云流水的笔意跃然纸上。

“好个‘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李珩说完,复又凝目看去,煞是动容的说道:“联好、字好。大王这一笔字,绝对是名家风范。”

围观的老人们或许写不出这样的联子、书法,可是他们的鉴赏能力不容置疑,他们仔细看了看,也都纷纷叫好。

“论起书法之美、笔力笔意之成熟,大王或许还不如钟繇和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名家,可是大王的字自成一派,完全当得起当代名家之誉,说是冠绝当代也不为过。”一名年约五旬、长相“特殊”的男子说道。

金城太守房恭懿笑着说道:“既然欧阳信本也这么说,自然是没有错。”

欧阳信本便是欧阳询,他出身簪缨贵胄之家,其父欧阳纥骁勇善战,后来子承父业,任廣州(南海郡)刺史,都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陈宣帝陈顼担心坐镇岭南几代的欧阳纥割据一方、自立为帝,便拜其为左卫将军,令他入朝为官。

欧阳纥的确是心怀异志,一听这个任命,又想着岭南有五岭之险,立刻据廣州起兵反叛。然而此人志大而才疏,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被冼夫人轻轻松松的灭了,偌大欧阳家仅仅只有十三岁的欧阳询因逃匿幸免于难,其余悉数被押回建康城诛杀。

此后过了两个月,陈顼因生母驾崩,于是大赦天下,身为“在逃人员”的欧阳询恢复了自由身,并被父亲生前好友、文学大师、书法圣手江总收养。

在江总的悉心教导下,极有天赋的欧阳询与大隋成了鼎鼎有名的书法名家、经学宗师、文学巨匠;可惜的是欧阳询长得奇丑无比,他那缩头夹肩、略带驼背的形象活像是一只猕猴,甚至有人在背后说他不是欧阳纥的儿子,而是其母与一只猕猴的产物。

杨广在大业元年听过欧阳询美名,便打算破格录用,时为内史侍郎的虞世基认识欧阳询,便向杨广说欧阳询长相有失雅观,不宜为官。

这倒不是虞世基妒忌贤能,更不是对丑人有偏见,而是官员仪表代表了朝廷的形象和颜面,所以历朝历代选官用人之时,不但要考校预备官员的才学、品德,还要看预备官员的长相仪表。但是杨广大言不惭的说他不是以貌取人的皇帝,于是不顾虞世基劝说,兴致匆匆的任命欧阳询为太常寺博士。

可是过不了多久,杨广就受不了欧阳询迥异于人类的相貌了,但是又不能无缘无故将他革职,于是将他外放为官。

欧阳询在指指点点里长大,早已养成一颗强大的心、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他非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珍惜机会、敢于任事、敢于担事,成为一名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恪尽职守的贤良干吏。然后再用实实在在的政绩、万众称赞的良好口碑,击破了一切与其长相有关的流言蜚语,从一个下县县令升为如今的金城郡主薄。

房恭懿爱惜其才,更欣赏其德、其不畏流言的顽强意志,一听他出言称赞杨集的书法,便借机向杨集提了提。

“欧阳信本?”杨集首次听闻此名,一点印象都没有。

房恭懿立刻介绍:“大王,此乃金城郡主薄欧阳询,信本是其字。”

这么一说,杨集心中立刻了然,他向这位长得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书法名家说道:“原来是卧碑三日的书痴、书法名家!”

“大王也知下官之名?”欧阳询对于书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次在路边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石碑,他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是刚走几步又忍不住返回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最后竟在石碑旁边坐卧、临摹三日才离开。这个事迹知道的人并不多,然而杨集听了自己之名,竟然一口就说“卧碑三日”,这令欧阳询十分震惊。

“自然知道!”杨集前世临摹过欧阳询的字帖,还专门搜索了他的信息,便将历代评价大致说了出来:“你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真行之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正楷堪称是“翰墨之冠。尤为难得的是你不挑纸笔,不管用什么纸笔,都能挥洒如意。不知我说得可对?”

“大王过誉了,下官只不过痴于书法而已,担不起大王的美誉。”听了这些不敢想象、无法想象的美好点评,欧阳询只感到忐忑不安、诚惶诚恐,根本就不敢承认。事实上,他此时的书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杨集所说的高度。

那种高度,是史上的欧阳询对仕途绝望以后、“大彻大悟”以后,专攻书法所致。至于现在,他还是怀有雄心壮志、努力攀升的“俗人”;书法于他而言,并非是重中之重,更不是生命的全部。

就在众人轮流观看、点评字幅之时,一名李家子弟慌慌张张的从外面疾步而入,向因为字幅而喜不自胜的李虚宗行了一礼,惶然道:“家主,侯莫陈家主侯莫陈yì、独孤家主嫡子独孤家怀恩带着大量士兵包围了府邸,他们自称奉圣命来颁旨……”

两千多人被这个消息给震住了,众人瞬间齐齐收声;宽敞幽深的正厅一片死寂、鸦雀无声,只有这名李家子弟的余音不断在回荡。

过了半晌,李义大步上前,厉声喝问:“即便是颁旨,那也用不着包围府邸吧?”

“侯莫陈yì和独孤怀恩诬告我们李家……”报信的李家子弟只是一名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既不知道李家高层的决定,也让外面凶悍的士兵吓破了胆,他语带哭腔的答道:“他们诬告我们收受突厥人贿赂,倒卖武器装备。还说宇文化及从京兆郡各个府邸、别苑、庄园、店铺、仓库查出了大量禁物和罪证,此外还有李平和李杰等人提供的详实口供。”

一时间,气氛诡异到了极点。

很多人看着杨集,目光十分古怪。然而杨集却是坦然自若。

这件事,他没有正式露过面;至少现在看来,他不是主要人员。与此同时,他却在潜移默化的把舞台交给廉政司和司隶台。至于众人信是不信,那就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了。

见到杨集镇定至斯、眉头深锁,一些人竟尔疑神疑鬼了起来:“难道当真与他无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