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236章:新使命

大隋主沉浮 第236章:新使命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9 17:30:22 来源:笔趣阁

作为凉州统治中心,甘州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走向西域的战略重心,然而几百年的战乱,使之没落了下去,时至大隋建国之际,这个重城已经沦落为一个破旧的中县。卫昭王杨爽当凉州大总管之时,固然是对张掖城加以修缮,但他那个凉州大总管主要是针对强大的突厥汗国,所以对张掖的修缮显得比较“潦草”,重点修建是位于居延泽南部、弱水河边的大同城、金塔城等战军事要塞。再加上大隋和突厥关系紧张,甘州时刻遭到战争的威胁,故而百姓纷纷撤向更加安全的东方,使张掖城的没落局势继续持续下去。直到杨集打败步迦可汗、迫使西突厥俯首称臣之后,断了几百年的丝绸之路再无障碍。

朝廷根据现实需要,一年多以前就同意了凉州总管府重建张掖的申请:将破败的张掖旧城推倒,扩建成了与州治这个身份匹配的规模。

全新的张掖城,规模和人口等方面虽然都远远不如大兴城,但是比起号称北京的太原城,却是不遑多让。而且相对于只需防范北方之敌的太原城,张掖城既可西进西域,也可南下吐谷浑、北上草原,这现实的情况,也使它将要承担远比太原城重要的战略使命。

曾经的老城区被总管府规划成商业区,而且为了“减轻”官府的财政压力,把这片地皮统统卖给了卫王府,然后由王府的商业团队来开发,王府投钱在大街两旁修满了三层高的房子,然后再以高价卖给东西方商人、凉州富人,使王府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随着移民、商人的大量涌入,张掖城变得越来越繁华了,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再加上凉州有刘炫、刘焯这两大名儒坐镇,而他们在儒林间的强大号召力和威望,又使许许多多名士、寒士慕名而来,这些人的到来,也使张掖的学术氛围变得十分浓重。

时至今日,城内的商业区已经成为凉州大地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商铺、酒肆、客栈、青楼、邸店足有近千家,大街两旁旗幡飘飘,吆喝之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

不管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商人,还是求学的寒士,几乎都汇集在商业区。

其热闹的程度,仿佛让人到了大兴城东西二市一般。

从洮州回到张掖的杨集,看着又繁华不少的张掖城,心中着实高兴之极。遗憾的是,他来不及感受一下商业区的繁荣,就被官员们迎进了总管府官署。

“参见大总管。”正堂之内群英荟萃,除了远在边关的将官,以及韦云起没能到场之外,阴世师、杨善会、刘权、虞世南、萧瑀、王琮、刘炫、刘焯、李大辩、宋正本、何妥、阿赤、杨师道等人几乎尽数集中于此。

“诸位免礼!都入座吧。”杨集哈哈一笑,坦然的接受了大家一拜之后,这才伸手虚扶。

他这一次回京的目的是完婚,但是在回来的路上却遇到许多事情,别的倒在其次,关键是解决了党项这个大麻烦。

经此一事,杨集不但成功的破解了凉州内部之忧,而且还收获了大量人口,更借助与渭州之战,为日后与吐谷浑的决战,打下一个十分安稳的内部环境,让自己有时间发展民生的同时,朝廷的威名也因此深入到以前不予配合的各个羌人部落之中。促使那些实力有限但却十分顽固的部落态度大变,他们在形势的压力下,纷纷向地方官府交出权力、还政于官府,主动请求官府对他们执行打散分居政策。

这也使总管府能够轻松在各州县设立乡、里、保等行政单位。同时在设立乡里的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

各个部落原来都是国中之国,各部酋长原来是不用向朝廷和地方官府交税的,每年只要意思意思的纳贡即可,但他们在内部却残酷掠夺属民所得的财富尽收于己。打散分居的政策执行之后,变成大隋子民的少数民族百姓不再受到酋长盘剥,他们都将按照朝廷的征税方式交税,压力为之大减,而一些严重的部落百姓,甚至要少交九成以上的赋税,当这些赋税政策传达到位,没有酋长压制的各个部落纷纷响应,抱以欢迎、配合的态度。

现在固然还有一些不识时务的小部落在负隅顽抗,但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这些小部落已经不成气候了。

要是等到凉州各地把“归附”的各个部落整改完毕,而这些部落却仍然顽固不化的话,腾出手来的杨集理所当然的进行武力镇压了。

与部下寒暄完毕,便又说谈起了接下来的治理,以及凉州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东西也在商议中渐渐成形,比如说促进民生、建立学堂等等。但是凉州就算世家凋零、就算杨坚和杨广全力支持凉州改革,可是有一些东西却是急不来的。

就拿将在各乡、村、里建立的四门学来说,杨集固然是很想一步到位,但真要想推广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最大的阻力不是不存在的大世家、大门阀、地方豪强,而是书籍和老师。

纸书虽然已经打开了局面,但凉州造出来的纸张、印制出来的书籍,要为大隋王朝这盘大局服务,而不是偏向于凉州狭小一域,否则就是舍本求末了。

但是以现在的生产力而言,凉州产出的纸张和书籍完全是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整个大隋的需求,哪怕截留一些下来,但也是极少极少。

另外一个难题就是凉州缺少教书的老师;世家子弟当初为了抵制活字印刷术、书籍,抵制凉州重启学堂,连凉州的官都不当,所以休想指望他们来这里教书。

至于寒士,他们求学的最终目的是当官,如果实在当不了官,一般都是以所学知识造福乡梓、传授给渴求知识的故乡,而不是把美好时光浪费在陌生的穷乡僻岭之中。

不过比起教育的推广,更难的还是提升匠人地位;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贯穿了几千的历史,匠人的地位要是提升也可以,但是他们首先得拿出令世人认可的成绩,否则杨集单方面想要提升匠人的地位也没用,到时候别说读书人不买账,恐怕就连匠人本身都会抵触。

所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的话,这个薄弱的基础都会因此而败光,而败光的后果,是杨坚和杨广强压下去的声音集中喷发,使一切努力回到原点而超过原点。

杨集知道现阶段是做出成绩、默默地培养工匠,而不是傻乎乎的喊口号,所以他和众人商议的时候,只是说以高待遇来激发工匠的工作热情,而不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除此之外,则是商业的事情了,凉州治下的十二个州多数是贫瘠之地,但紧邻丝绸之路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是在西域建起完善的商业网络,就能迈开粟特人中间商,将原属于粟特人七八成利润收归大隋,有效的带动凉州治下经济。

这个时代对商人、商业十分蔑视;商人连普通老百姓都不算,他们的社会地位仅仅高于奴隶一点点,不但不能当官,连日常生活都受到种种严格的限制,所以薛举当初宁可散尽家财,也要把家人抬升为民籍,这不是说薛举一定要当官,而是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免遭整个社会的的冷眼、排斥。

但是杨集十分清楚商业和商人的价值。在他看来,一个健康强大的国家唯有百家并存,才能一直强盛下去。

至于善于敛财、善于诈骗的佛,那是外来的东西,不但没有资格算在百家之中,也不属于扶持的对象;它在杨集眼中,完全就是最成功、规模最大的传/销组织,理当取缔。

对于杨集说的以农济民、以医强民、以商富民、以阴阳识天时气象、以儒道立德、以法治国、以工强军、以军强国、以纵横弱敌等等理念。众人虽然并没有全部认同,不过却也没有人否认什么。

只因这些理念虽然是一个遥远的蓝图,但是单以教育来推广百家学术的畅想,就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可行性强;一代人或许不行,可要是把种子播洒下去,迟早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不知百家教育,大总管准备如何实施?”晋升为检校长史的杨善会犹豫了一下,出声问道。

杨集说道:“关键还是在四门学、县学,只要有这里打好基础,才能到凉州大学进行深造。”

其实四门学、县学、州学、太学就是这后世教育体系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只是在学龄方面有所差异而已,经过杨集完善,连学龄也毫无异处了,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各科教材、各科老师。

“大总管想法很不错、很美好,不过不切实际。”主管教育的刘炫摇了摇头,叹息道:“诸子百家之中,除了儒、道、法之外,其他学派的学子需要非常高的天赋才能入门,入门以后,还要耗尽几十年时间才能成才,最终成为大师者,几乎没有几个人。故而在百家争鸣的年代里,那些晦涩难学的家派子弟寥寥,根本就斗不过人才济济的儒、道、法,以及和这三家相近的墨家。这也是儒、法、兵三家得以兴盛,而其他各家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到了独尊儒家年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读书人,有九成以上都去学入门易、能当官的儒、法、兵了,所以精通工、医、算、阴阳、纵横等学术的人异常罕见。要是从四门学就开始分门别类,大总管哪来那么多授课先生?”

旁边的刘焯也补充道:“其实稍微有点见识普通人都知道工、医、农、算、阴阳等学术比儒学更实用,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识,便是十分偏执的儒生,也认同这些实学,然而这些实学太难学、太难成才了;即便圣人现在推崇和推广百家并存、百家争鸣,也改变不了多少。”

杨集闻言点头,别说是现在了,就算是到了没有文盲的年代,专精实学的人才也是少之又少;十几亿个读书人之中,能有几万个专业大师就顶天了。过了一会儿,杨集叹息道:“不过我们既然有这方面的意识,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不是杨集急躁,也不是他对大世家、大门阀有过分偏见,而是这些所谓的精英人士所图乃大,他们不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失败了也不会认命,所以“精英”阶层,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上最不稳定的因素,哪怕到了20世纪也不例外。

记得“新朝”建立之初,各种魑魅魍魉遍布天下,第一代大帝即便花了几十年时间来洗清,可是到了80、90年代之交,“精英”们依然掀起一场席卷全天下的大动荡,甚至连各个乡村都被波及了;若非有了之前的阵痛、若非是第二代大帝强硬有力,否则的话,情况将会更加严重无数倍。

在同时期轰然坍塌的北方邻居,以及赤色阵营的千姿百态,不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么?

而这巨大的对比、以及全新的天下格局,也使从战乱中走来、见证和参与了无数历史的王女士,在几十年以后叹服的说——“看现在的社会,‘大帝’当年是对的。”

今之大隋,同样是从几百年乱世走向统一的王朝,魑魅魍魉较之那年代更多无数倍,而且“精英”背后的众多“老鬼”,个个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这也导致“精英”阶层的实力更为强大。

杨集如今身负重任,要是没有对凉州严防死守,并且清洗出一方没有“精英”渗透的净土,日后的大隋定然会走得十分艰难。

“当然不能不做。我们先在凉州大学开设多个学科,专业培养各个学科的先生。”刘炫说道:“而且现在只有一所大学,我们需要的先生不多,待到时机成熟了,各科学子也能胜任先生之职了。”

“大总管!”杨善会拱手道:“正在读四门学的孩子,十年以后才需要更高层次的州学,所在各州州学现在没有达到同时开办的时机。刘先生这法子等于是把有限的先生集中在凉州大学之中,这样不仅解决了先生不足的情况,而且也符合凉州当前实情。”

“这我知道!”杨集苦笑道:“毕竟以凉州现在的条件,别说是十多个州学了,单独一个凉州大学,我们都凑不足各科先生。”

刘炫和刘焯相顾一笑,刘炫笑着拱手道:“大总管,我们‘二刘’名声虽臭,不过也有一些同样不容于士林的好友;若是大总管决定分科教学,我们可以写信给这些‘臭味相投’的好友,让他们过来当先生。”

杨集大喜道:“那就有劳二位刘先生了。”

“此乃分内之事。”二刘不以政务见长,但却十分喜爱现在的教书育人事业,他们眼见没有自己什么事了,便起身告辞,前往自己的官署给老友写信去了。

正当杨集想要问及薛世雄、麦铁杖、钱世雄等人近况,以及吐谷浑问题之时,一名文职军官大步入内,向杨集行礼道:“禀大总管,阳关发来加急军情。”

“真是巧了!”杨集示意军官将急报呈了上来,展开信笺细细观看一遍,脸色渐渐变得严肃了起来。

“大总管,出了何事?”主管凉州军事的阴世师见杨集脸色不对,心头为之一沉,起身询问。

“你自己看吧!”杨集将信笺递给了阴世师。此时距离薛世雄和麦铁杖大破慕容世杰、慕容达干,钱世雄兵出阳关城已经过了一个多月。

这份军情是钱世雄阐述鄯善当下形势:首先是慕容兆意图撤出三沙城,却被隋军、鄯善军联合围堵;其次是慕容铁刃举兵西进,设营于当金山口西谷,与三沙城、弩支军营互为犄角;第三是薛世雄之子薛万均发现古丝绸之路以后,动用俘虏、奴隶清理出了一条可供骑兵畅行的战略通道,一旦潜入“茫崖地带”,既能攻打吐谷浑腹地,也能抄了慕容铁刃和慕容兆的后路。

针对当前局势,三将又拟定三个作战计划:首先是围歼三沙城内慕容兆部;其次是薛世雄和麦铁杖派支奇兵,从背后袭击慕容利刃,迫使他与三沙城的慕容兆会师,之后薛世雄负责将他们一网打尽;第三是不管这两支大军,派支奇兵杀入腹地,重演大湖区旧事。

思索片刻,阴世师将信笺递给了杨善会,抬头看向杨集:“大总管,慕容兆主动撤离,显然是打算舍地保军,这对于吐谷浑当面的困局而言,无疑是最英明的决定。只是作战之事,还须好生考量一番。”

前面两个作战方案不仅阳关军要参战,而且各个对峙点也要帮助鄯善战场牵制吐谷浑其他地方的军队,这样一来,意味着大隋和吐谷浑从“暧昧不清”的对峙,正式走向全面战争,这与最初拟定的军备竞赛严重不符。

此时全面开战的话,受益的必然是实力尤在的是吐谷浑,而不是大隋;若是继续在对峙中消耗吐谷浑的国力、军队士兵,在对峙中丝毫未损的大隋王朝会赢得十分轻松。

至于第三个作战方案,既可以让吐谷浑伤筋动骨,也没有使双方走向全面战争,但是这支奇兵如果没有各地隋军的配合,使是一个深入敌方的孤军,搞不好会死得一个不剩,这又让凉州总管府上下如何面对将士们的父母妻儿?

“慕容伏允以天柱王慕容邕为使,企图与我大隋和谈。却被我军驱逐走了;只不过慕容邕并没有放弃,之后又三番五次来到边境。由此可见,慕容伏允并不希望与大隋作战。只是我们如果让慕容兆完整无缺的退入当金山口,日后将会多出几万强敌。”杨善会说到这里,拍板道:“愚以为必须歼灭此军。”

“怎么歼灭?”杨集问道。

杨善会笑着说道:“还是交给‘鄯善军’来打。”

阴世师摇头道:“从兵力、战力上说,鄯善军歼灭慕容兆并不难,难就难在当金山口的慕容铁刃,在阳关军不能出手的情况下,鄯善军极有可能陷入合围之中,钱世雄到时候肯定是会出兵的,这将演变成全面战争。”

“有些事情是可以谈的。”杨善会说道:“慕容兆进退两难,现在着急的是慕容伏允,希望言和的也是慕容伏允。我们在对峙和牵制慕容兆之余,同意慕容邕入境和谈。到时候不妨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

“什么条件?”

“鄯善、且末是‘鄯善军’的了,与吐谷浑已经毫无关系;,我们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大隋歼灭‘鄯善军’以后,这两地归大隋所有。第二个条件是给慕容兆让路可以,但是当金山口的慕容铁刃也得退回原处,这便给了‘鄯善军’歼灭慕容兆的机会。”说到这里,杨善会看了杨集一眼,又说道:“在和谈中,我们答应慕容邕,就说阳关军可以帮助他们牵制鄯善军,以放松慕容兆的警惕。等到鄯善军攻打慕容兆的时候,阳关军趁机浑水摸鱼。”

杨集听了这番话,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此事就这么办。”

杨善会这法子确实不错,就算是慕容伏允知道钱世雄出兵了,但是大隋不认账的话,他也没办法。

实在糊弄不了,就让麦铁杖出来背黑锅好了,从目前来看,他似乎更热衷当土匪,而不是瓜州总管,否则也不会亲自去鄯善打劫了;而凉州众多大将之中,也只有他喜欢当土匪,也只有他当贼的经验最足。一旦撤了他的瓜州总管之职,反而更方便他去吐谷浑腹地搞事。

求订阅、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