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280章:一场游戏一场梦

大隋主沉浮 第280章:一场游戏一场梦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这一场火烧连营,决定了整个战局的成败,不但摧毁了叛军的军心、士气,同时也加剧了杨谅的败亡。然而立下大功的屈突通却饱受非议。

弹劾屈突通的奏疏如雪花一般送到了杨广的案头,弹劾他的文武尽有,他们的理由无非就是这是内战,交战双方都是同族,而屈突通却烧死十多万同族,着实是残暴残忍之极,不仅杀戮过重,还有伤天和,最好是一律要求杨广处死屈突通,以儆效尤。

杨素和前方各将听了这个消息,尽皆大怒,联名上疏,力保屈突通,说屈突通放的这场大火加快了杨谅的灭亡,减轻了己方将士的伤亡,其功理应重赏;至于死去的十多万人,全都是反朝廷的叛军士兵,哪怕死光,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何必怜惜?再说了,屈突通只负责放火,哪会想到死这么多人?若是现在处罚有功之将,不但是赏罚不明,而且令将士心寒,轻则动摇军心、助长叛军气焰,重则会影响整个战局。所以弹劾屈突通之人,要么是妒忌其功,要么是别有用心。

杨广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哪会因为十几万叛军而处罚自己的功臣?若是今天处罚屈突通,日后谁还愿意为他卖命?如今有了前方将帅这份联名奏疏,第二天早朝便拿来与朝臣据理力争,本以为这些叫嚣处死屈突通就此罢休,不料只是短暂的安静之后,这些臣子连杨素也弹劾了,指责杨素收买军心将心、图谋不轨。

就在杨广焦头烂额之际,杨集的奏疏及时送达,他的奏疏别开生面,名叫“告满朝公卿书”,内容也不是为屈突通求情,而是密密麻麻的罗列叛军将臣的出身和姓名:关陇赵氏赵子开和赵十住;关陇贺兰氏贺兰宜和贺兰友、关陇梁氏梁菩萨和梁修罗、关陇豆卢氏豆卢毓和豆卢懿、关陇张氏张伯英、关陇侯莫陈氏侯莫陈毅、关陇乔氏乔钟葵、关陇韦氏韦道正、太原王氏王世宗和王聃、河东薛氏薛纯和薛粹;刘嵩、刘建原姓独孤……最后说,死在大火中的十多万叛军,七成以上不是大隋子民,而是来自并州各大庄园的奴隶、庄丁、护院。

杨广看完这份“告满朝公卿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屈突通烧掉的“人”,除了少数是某些人的子弟门生以外,多数是某些人冷冰冰的钜万财富。

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而屈突通这一把大火,都不知杀了多少人的“父母”了,难怪这些人对屈突通恨之入骨、喊打喊杀,难怪杨素说弹劾屈突通的人“别有用心”,难怪杨素不但镇不住这些人,反而遭到这些人反告一状。

眼见满朝公卿尤在喋喋不休的告屈突通、告杨素,杨广也懒得废话了,直接让长秋监杨安把“告满朝公卿书”当众念出。

满朝公卿听了这份匕首一般的“告满朝公卿书”,一下子全部熄火了,纷纷对那些令祖宗蒙羞的家族败类口诛笔伐,并且大义凛然斥责一通,然后当朝宣布:自今天起,便将不孝子弟、家族败类逐出门户,号召天下共诛之。

杨广高高在上,他也不说话,只是冷冷的看着这些“忠臣”丑态百出的表演,恶心得他差点把隔月饭都吐了出来,当这些忠臣表演完毕,再冷笑的问着如何屈突通。

这些“忠臣”立马翻案,对着屈突通就是一通夸,纷纷表示理应重赏,仿佛杨广不重赏,他们就要长跪不起的死谏一般。

杨广屈从大势,“只好顺应人心”,“勉为其难”的册封屈突通为左武候将军、授予正四品勋官上轻车都尉,赏缣二千匹、金银各千两。

散朝过后,杨广飞快的给杨集写了一封回信:若是逮到杨谅,便代表他和杨谅私下相会:只要杨谅愿意把一切信函交出来、愿意把支持他造反的臣子供出来,他仍然当杨谅是弟弟,让他富贵终老。

杨广现在非常需要这些通敌者的书信、杨谅的口供,他需要用这些东西来逼关陇贵族就范,实现迁都的洛阳的目的。事实上,这也是杨坚给杨广留下一笔政治财产。

杨坚早就知道自己一旦宾天,杨谅必反无疑,可是他非但没有去约束,反而还把诸如赵子开、梁氏兄弟、豆卢氏兄弟等将派去并州,壮大杨谅造反的实力。

杨坚目的何在?便是“养虎为患”,他一方面是以这种方式来助长杨谅造反的底气,促使本就打算造反杨谅自我膨胀之后,早一天造反,从而使大隋王朝早一天结束兄弟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便是希望杨广通过这场难以避免战争竖君威、军威。

最重要的是,那些被杨坚调去并州的关陇贵族将领,实际也不是“人”,而是他留给杨广用来迁都的政治筹码。因为杨坚知道一旦迁都,便会触及关陇贵族最敏感的神经,他们一定会强烈反对,一定会用各种手段来迫使杨广放弃迁都,但是,只要这些筹码跟着杨谅造反,那么他们便犯下诛九族的谋反罪。到时候,大义尽在杨广之手,他想怎么杀就怎么杀,哪怕这些人狗急跳墙的造反,也没有令百姓跟随他们造反的大义,而没有百姓支持的造反,注定是走不远的,他相信那些精明的关陇家主明白这个道理。而杨广手握诸多门阀的诛九族罪证来迁都,这些关陇贵族也不敢反对,如果他们反对的话,杨广完全可以用关陇贵族子弟的谋反罪来搞死他们全族。

发生在京城里的闹剧,根本影响不到经历无数大风大浪的杨素,他只知道绝对不能让惊惶失措、如丧家之犬的杨谅和他的军队回过神来,若不然,朝廷将要在狭窄险峻、易守难攻的雀鼠谷留下数万条人命。所以当他听说杨谅仓惶北逃的消息以后,便拖着老迈的疲倦的身体,率领全军将士咬着杨谅军的尾巴,沿着雀鼠谷一路追击。

全军上下受到高壁岭一役的鼓舞,又见年迈的主帅在前方带兵追击,顿时如有神助、勇力倍增,一个个都发扬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八万叛军兵败如山倒,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一个二个都只顾着往前逃命,又哪有人敢回头作战?而他们的溃败,如同瘟疫一般感染前方各个险关的守军,守军听说前方惨败,也纷纷弃关溃败。导致杨素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狭长险峻的雀鼠谷。设在雀鼠谷内的灵石县、阴地关、冷泉关、汾水关、贾胡堡、介休县六大险关要地,根本就没有发挥出阻敌的效果。

杨素带着朝廷军一口气追到雀鼠谷北大门介休县,这才放心的在介休县休整两天时间,然后又继续北进,直到太原城三十里以外的清源县,才遇到杨谅和萧摩诃等将率领的十万人马,杨素毫无花哨,先令史万岁率领两万精兵强攻杨谅亲率的精锐中军,又令吐万绪、屈突通各率一万精兵猛攻左右两翼,杂兵为主的左翼萧摩诃部一触即溃,吐万绪在乱军丛中生擒活捉了萧摩诃。

左翼叛军的大溃败,使吐万绪部腾出手来,在杨素的指挥下,从侧翼袭击了杨谅的中军,中军叛军本就被史万岁杀得岌岌可危,左翼的溃败、吐万绪部从侧面的袭杀,使他们也跟着惨败,最后导致全线溃败,退向太原城。

杨谅临行前,将留守重任交给了大舅子豆卢毓和王府属朱涛,不料大舅子见他大势已去,于是企图策反朱涛,以太原城、杨谅的人头将功赎罪,可是朱涛对杨谅忠心耿耿,明确拒绝了豆卢毓。这计不成,豆卢毓索性一刀杀死了朱涛。在杨谅大败而归之时,豆卢毓为了守到杨素大军到来,于是指着杨谅的大旗对守城士兵说是朝廷军所扮。南城守卫在他的唆使之下,射杀了几千名毫无戒备的人马。

侥幸逃过一劫的杨谅怒不可遏,眼见大舅子反了,于是令梁修罗在此对峙,自己率领骑兵转向了西城,幸好西城守将认得杨谅,打开城门让杨谅率军入城。

杨谅进城以后,怒火冲天的带兵奔向南城,他毕竟在太原经营了近十年时间,其威信实非豆卢毓能敌,在他一声令下,将士们将企图狡辩的豆卢毓乱刀砍死,杨谅尤不解气,又令亲兵屠了豆卢毓和小舅子豆卢懿满门。

同一天,占领了岚州、并州汾阳县、并州盂县的幽朔代联军骑兵在杨集的率领下,从背后袭击了并州石艾县的井陉关,将李子雄部迎入并州。

等杨素、长孙晟和张须陀、杨纶和史祥一到,二十多万大军在主帅杨素的命令下,将四门紧闭的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

太原城总管府愁云惨淡,杨谅把自己关在书房内,谁也不见,他一杯接着一杯地喝闷酒,已经喝得半醉半醒。

门开了,一名容颜憔悴、双眼红肿的美少妇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她是杨谅的王妃豆卢氏,其父是已故的夏州总管豆卢勣。她和杨谅生有一子,名叫杨颢。

杨谅虽然志大才疏,但是他和杨广一样,也是以父母为榜样,夫妻感情甚好,他对声色犬马的日子也是不屑一顾,因此虽然步入而立之年,但却只有一个儿子。

他听到开门关门的声音,醉眼惺忪向前看去,见是自己的妻子,便将手从桌上宝剑移开,又为自己倒了一杯酒,一口就闷了下去。

“夫郎,我有正事和你说,先喝碗醒酒汤吧。”汉王妃跨步上前,将托盘放在桌子上,她用手背碰了一下托盘内瓷盅壁,又说道:“有点温了,快喝吧!”

杨谅乜着眼盯着汉王妃,大着舌头道:“死婆娘,你是不是学秦王嫂,准备把我毒死?”

汉王妃是鲜卑女子,美如天仙、能文允武,脾气嘛,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此时听到丈夫这么一说,顿时气得柳眉倒竖,她冷着脸道:“你这酒就是我准备的,如果我想毒死你,你有百条命都不够我毒。”

“原来是你准备的酒,难怪怎么喝都不醉人。”杨谅将酒杯往桌子上一放,问道:“不怪我杀你兄长了?”

汉王妃叹了一口气,苦涩的说道:“你和我兄长的关系不可谓不厚,往日动不动就封赏,什么过分的要求,你都满足他们。若是你成功登基,定然不会薄待他们。然而‘恩情’二字,在我兄长们心里根本就没有,他们竟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背叛了你,还要杀你,这样的亲友要来何用?只是,他们毕竟是我的兄长,你杀了他们满门,我心里也很难受。”

杨谅半晌不语,端起瓷盅喝下醒酒汤,岔开话题道:“你要和我说什么正事?”

汉王妃低声道:“你现在只有一座城了,而城内军民人心惶惶,若是长此下去,迟早有人割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人头,向朝廷军邀功请赏,依我之见,既然打不赢就早点投降好了。以夫郎的亲王身份,只要投降了,就算失去了一切权力,但是后半生的荣华富贵肯定少不了。”

“我也想啊!”杨谅愁容满面的唉声叹气:“可是我都造反了,你觉得他会放过我们么?”

汉王妃说道:“夫郎不是造反,是清君侧啊!”

杨谅苦笑道:“尽说傻话,你这又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啊!”汉王妃说道:“前者是想取而代之,后者是大义凛然的为国着想。再说了,二兄要的并州已经到手,而你已经输得一无所有了,杀你又有什么用?留着你,就跟养头猪、养条狗没什么两样,但是他却获得兄友弟恭、大仁大义的美名,赚大了他。”

杨谅瞪着自己的妻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但是,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妻子这番话虽然不中听、不顺耳,可是不得不说,好像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你自己看吧,这是金刚奴托人送给你的,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我就拆了。”汉王妃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了杨谅。

杨谅也不介意,他接过书信,疑惑的说:“不应该啊!我都关死了城门,而且还是戒备森严,金刚奴怎能把信送进城来?”

汉王妃白了丈夫一眼:“说明朝廷军已经进入太原城了、说明城内守军已经叛变了。所以啊!再不投降,就没机会了。”

杨谅没有理她,而是抽出了信件,却发现里面还有一封拆开了的书信。他先看了外面的信,上面只是写着令他啼笑皆非的话:“益钱兄,我是金刚奴,大家都是同个祖父的兄弟,整天打打杀杀有什么意思?小弟我不想玩了,早点投降吧,咱们还是兄弟。”

杨集语气虽然大大咧咧的,但是却让陷入绝境的杨谅心头一暖、鼻子一酸,眼泪都几乎流了下来,低声骂了句“臭小子”,又取出了信中信来看,一眼看去,却是杨广写给杨集的信,大致意思是说:先帝早知汉王杨谅有反意,一旦自己宾天,汉王必反,只是杨谅这个人比较笨,所以先帝早就料到他必败,故而将赵子开等将派给了杨谅,一来是促使他野心膨胀、早点造反,这样就能早日结束兄弟对峙的局面,二来是借助赵子开等人的谋反,使杨广有迫使关陇贵族答应迁都的筹码……后面说,只要杨谅把臣子们私通他的书信上交,杨谅就是杨家的功臣、大家以后还是兄弟,最后还千叮万嘱,让杨集不要虐待杨谅。

“呜呜呜呜……”杨谅看完书信,忽然委屈的放声大哭,眼泪哗啦啦的往下流。

“他们都当我是傻子,连金刚奴也是……我、我不玩了!”杨谅是杨坚和独孤皇后最宠爱的小儿子,因为他天生有听力障碍,父母从小就异常疼爱他,使他从未没遇到大挫折,可是当第一次大挫折来临时,却是生与死的考验。死也就罢了,但是让他接受不了的是,父兄竟然都把当作是一个大傻子。

汉王妃见丈夫竟然哭了,顿时感到好气又好笑,杨广写给杨集的信,由于杨集折过了,所以她好奇之下,也看了,里面的内容的确是蛮伤人的。她忍着笑意,安慰道:“不管怎么说,我们一家三口至少可以活下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傻人有傻福,夫郎就偷着乐吧!”

“……”

“参见大总管!”城外的中军大帐,将星闪烁,数十名大将尽皆喜气洋洋参拜主帅杨素。

主帅杨素乐呵呵的抬手虚扶:“诸位将军免礼!都入座吧!”

“谢大总管!”坐将拱手一礼,纷纷落座。

杨素高坐主位,他看了下首左边第一席的杨集一眼,目光之中难掩欣赏之色,杨集这次立下的战功倒在其次,关键是他能够以雷霆之势扑灭了反对的声音,将幽州军牢牢的掌握在手,为下一步胜利夯实了必要的根基,其手段、方式、魄力、果断与自己如出一辙。更难得的是他年纪轻轻,却能够为了大局放弃首功、主动去配合杨义臣。

这说明杨集已经走向了成熟,具备了独当一面的统帅特征,不再是一个猛打猛杀的愣头青。

遗憾的是杨集是大隋亲王,而不是他杨素的子孙,哪怕杨集是一名出身不高的普普通通的将领,他也一定要收入门下,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如此良材美质,却不能成为自己的传人,实在太可惜了!

怎么聪明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呢?

李靖是这样、杨集也是这样。

再回过头来想想家里那几头愣头青,杨素的心情,瞬间就不美好了。

他见杨集气度沉稳,越看越喜欢,忍不住笑着说道:“卫王,你写的《从军行》、《出塞》正是吾辈军人的气魄,老夫异常喜欢,今日将星荟萃,且又大胜在即,能否赋诗一首以记之?”

“大总管此议甚好!金刚奴,你就赋诗一首呗!”杨纶唯恐天下不乱,立即鼓掌响应。

杨义臣微笑道:“复议!”

李景捊须而笑:“我也复议!”

“我也复议!”

“我也复议!”

史万岁、长孙晟、李子雄、史祥、吐万绪、屈突通、张须陀、杨善会、冯孝慈、侯莫陈乂等人纷纷叫嚷。

这些人个个文武双全,或许不能像杨素这个诗坛一霸写出什么精彩诗篇,但是每个人都有深厚的鉴赏功底。他们都读过《从军行》、《出塞》、《三字经》,心知杨集文化造诣极高,要是他今天写了十分应景的不朽杰作,大家也跟着沾光不是么?

“写诗啊?”杨集闻言苦笑,他真不想当什么文坛大盗,而且以他今天的地位和名声,也没必要以诗来炒作名声。虽然有几首是完整出现的诗文,可都是被逼出来的,至于被亲友奉为经典的诗句、名句、警句,其实是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并不是刻意装逼。

众人不约而同的起哄:“对!”

史万岁更是说道:“要不要来壶酒?”

“主帅在这儿呢!”杨集无语道。

“不要紧!”杨素却眯眯的说道:“卫王这么能打,若是能够把你灌醉,我们还能多捞一份功劳!”

杨素是政客不假,可他同时也是一名最出色的军人,骨子里有着军人的豪迈气质,每当他和这些没有多少心眼的将领相处,心里的戒备一下子就消失了,不仅说话自在,整个人也变得十分很轻松、说话也自在,不像和京官那样,需要字斟句酌去揣摩什么深层用意。

“那行,就来一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杨集也不好推辞。

众人一下子就闭上了嘴巴,而杨素更是执起毛笔,蘸上墨水准备着。

杨集眼睛都不眨一下,更别说是七步了,直接就念道:“龙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无声了许久。

众人也明白了杨集的用心,这一首诗可谓是惊世佳作,尤其是这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与他们当前的处境十分吻合。

应该趁现在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将汉王彻底击倒。千万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好诗!”杨素放下手中笔,深有感触的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更适合当你们年轻人的警句。而我这个老头子,更喜欢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让我想到先帝创大隋、富国民、强全军的艰难,同时也想到了我这辈子走过的路。”

众人默然点头。

杨素爽朗一笑,对众人说道:“既然卫王说‘宜将剩勇追穷寇’,那么咱们当然‘不可沽名学霸王’了。现在就说一说攻城方案吧!”

“大总管,汉王开城投降了。”便在这时,一名斥候校尉惊喜的步入大帐,兴奋的大喊。

杨素双眼蓦然一亮,欣喜的说道:“传令全军将士,立即列队受降!”

李子雄提醒道:“大总管,当心汉王诈降。”

杨素笑着问杨集:“卫王,你认为呢?”

“叛军已经将无斗志、兵无战心,汉王已经没有诈降的实力、底气、胆气了,况且他只有一座城,就算诈降又能改变得了什么?”杨集是让前来汇合的柳如眉她们将信鹰放进城内的王府商铺的,然后由商铺的管事设法送入总管府,距离现在还不足一个时辰的时间,可见杨广信里面写的生路,彻底的摧毁了杨谅负隅顽抗之志。

杨素点了点头:“英雄所见略同!”

待全军列阵完毕,杨素便率领众将出营。

杨集远远就能看到城门大开,而走在叛军将臣之前的便是汉王杨谅,他此时赤着上身,赤着的上身还背负一堆荆棘,双手也被麻绳反绑在后,脖子下还挂着印玺盒子,这模样说有多狼狈就有多狼狈了!

杨素准备好受降仪式,便代表皇帝、代表朝廷,接受了杨谅的投降。

这一场时间短暂却打得十分惨烈的内战,以杨谅失败投降正式告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