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686章:手上没粮,你装什么大耶?

大隋主沉浮 第686章:手上没粮,你装什么大耶?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9 17:30:22 来源:笔趣阁

“圣人,北方歉收、北方官仓暂时缺粮是不假,可是北方地广人稀、人口不多。”苏威拱手道:“而冀州和幽州南部百姓富足、家家皆有余粮,可令冀州官府一边以官粮通过飞狐陉、井陉应援并州北部,一边在民间收购。”

黎阳仓位于黄河北岸的冀州汲郡,但遗憾的是永济渠还没有修好,所以黎阳仓的粮食远水解不了近火,如果通航了,这个官仓的粮食倒是可以经永济渠,进滹沱水,直抵幽州恒山郡,再从井陉进入太原,路线虽然比较长,但是一装上船只,即可昼夜不停行驶,所以时间并不用消耗太久。可是最为关键永济渠还没有修完,苏威也只有采用这种笨办法了。

想着常平仓位于‘中流砥柱’以西,不须经过急流暗礁遍布的‘三门峡’,苏威又说道:“当下下正值水势涛涛的雨季,汾水水量极大,大型粮船可以畅行到太原,而中型粮船可抵楼烦郡和马邑郡之交。臣建议用大船把常平仓之粮运到太原,再以中小船只把粮食送到楼烦关一带。”

“此法可行,就这么来办!”杨广沉吟半晌,又吩咐道:“北方十年九旱,此法只能应急一时,实非长久之计。未免日后又匆匆忙忙、慌里慌张,立刻着令工部于晋阳宫吩咐选址,修一座大官仓。”

“喏!”苏威是尚书右仆射,负责管理尚书省兵部、刑部、工部;搞建设这种事,都要由他来统筹;每当工部递交建设方案,一般由他和工部尚书拿去尚书省“答辩”,之后形成正式的方案,交给内史省过一遍,觉得好则下令执行,但是负责复审的门下省要是认为还是不当不妥,可驳回,让尚书省重新修正。

尚书省重新修正以后,则是不走以前那个程序了,而是直接拿到议事堂答辩,看看是真的不合适呢!还是内史省、门下省恶意刁难。

“并州北部是解决了!那么雍州北部,又如何解决?”杨广冷冷的问道。

这下子,把大家难住了。

三门峡的中流砥柱在雨季可以通粮船,但壶口瀑布却不行,而关中官仓空了,百姓又受购粮风潮影响,只买不售,所以苏威的方法在雍州这里是行不通的。

杨集起身道:“凉州位于黄河上游,船只能够直接开到壶口瀑布,应援河套地区更是不成问题,如果朝廷实在没有办法解决雍北缺粮之事,那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凉州好了。”

雍州北部的河套平原是肥沃之地,那里河渠众多、水源充沛,早在西汉时期,朝廷便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一带了。可是从东汉末年到启民可汗被轰走的漫长时间之内,那里皆是胡人的天下,而胡人以游牧为主,导致汉朝建立起来的农田水利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在那里生活的人,胡化十分严重,要是官府不去引导他们,他们肯定会继续游牧下去。当地官府现在也不是没有努力去改变、去引导,但是农田水利不是那么好建的,所以守着河套平原的百姓在灾情面前,根本就无力自给自足。

杨集也知道河套平原的情况,见到大家一时间拿不出什么及时又有效的办法,而他好歹也是大隋亲王、尚书令,他自然不能继续置若罔闻、装聋作哑了。

然而当他此言一出,满殿皆呆,包括杨广在内,都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杨集,仿佛都在说:你们凉州这些个穷鬼,天天跑来哭穷、一个比一个会哭,你们都快揭不开锅了,能有几斤粮食啊?

手上没粮,你在这里装什么大爷啊你?

沉默了半晌,裴矩这个老岳父终是还是比较疼女婿的,他怕杨集不明就里、湖里湖涂的领下这个重任,于是站了出来,向杨集说道:“大王有所不知,旱情影响了雍州五原、榆林、灵武、朔方、盐川五郡,便是凋阴郡和延安郡也受到一定影响。”

杨集这下更加好奇了,向杨广拱手一礼,问道:“圣人,虽然灾情严重,但灾情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朝廷和地方官之前为何不做准备呢?”

刹那之间,因为杨集承诺而窃窃私语的大殿又安静了下来,气氛也变得相当诡异起来。

“这也是朕好奇的地方。”上首的杨广因为杨集那一问,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然的笑意,可以说,杨集把他的问题以及恼怒所在,全部问出来了。

他身子微微前倾,目视下首诸臣,语若寒冰的问道:“诸公,如果朕记得不错,年初大朝会的时候,朕就定下北巡大计、地方官也纷纷说了北方灾情。对于这些,为何没人在意、为何没人提前准备?都跟朕说说,究竟是谁的错?”

一下子,绝了一些人即将到嘴的话,民部尚书杨文思无奈,只好出列告罪道:“圣人,是微臣严重失职了,恳请圣人赐予微臣戴罪立功的机会。”

“那你立刻前去太原,按照苏相之言,解决并州缺粮的问题。”见“责任人”磨磨蹭蹭半天,终于出来认罪了,杨广神色稍稍缓和了一些,冷冷的说道:“鉴于你严重失职,降为检校民部尚书,行尚书权。”

杨文思松了一口气,拱手道:“谢圣人!”

见他那轻松的模样,站在中间的的苏威、裴矩相顾一眼,心下尽皆暗自一叹:圣人现在的安排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否则的话,圣人应该让杨文思坐镇大兴、指挥四方,而不是让他堂堂一个尚书去太原跑腿;然而杨文思想必还不知道、他已令圣人失望透顶了。

杨广心中确实对这一脉失望透顶了;于他而言,杨集等皇族子弟是他不可或缺的核心势力,而弘农杨氏是整个皇族不可或缺的核心势力,所以杨家哪怕一而再再而三的激怒他,他都没有放弃杨钧一脉(杨素的太祖父),甚至还把异常关键的民部尚书给了杨文思、礼部尚书给了杨玄感,然而这两位实在差强人意。

堂堂一个民部尚书,竟然在三四个月的时间之内,连这种大事都没有重视、没有办好,这要是放到战争期间,那还得了?若非即将北巡、不能“临阵换帅”,他真想把杨文思一撸到底。

“卫王,不知凉州可调多少石粮食应急?”看向穷虽穷、但关键时刻却能跳出来扛的穷鬼兄弟,杨广眼中多了一丝暖意。

杨集说道:“六七十万石凑得出来!如果给我时间,再加百万石,应当也不是问题。”

这下子,所有人又呆住了。

相对于几大粮仓的总储量,其实一百六七十万石粮食就是一个零头,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些年以来,朝廷在粮食方面,被杨集索要得麻木了。现在在大家印象中,凉州就是一个商业高度发达、很有钱却十分缺粮的“穷光蛋”;而州牧府更是穷光蛋的“集中营”,他们在粮食方面的开销,都记载得十分详细。

详细到一石、一斗,这得多穷的人,才干得出来啊?然而作为穷光蛋们的首脑,杨集此刻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说出这么一个数字,着实令人接受不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知道凉州并不是那个样子,但其中一部分人和杨集关系比较铁,不会在这个事情上拆杨集的台;一部分人则是不敢拆杨集的台,毕竟那又不是他们财产,而杨集又没有中饱私囊、确实用到实处了,他们无缘无故得罪这种大人物做什么?至于最后一部分人心理比较黑暗,他们巴不得杨集多“骗”朝廷、巴不得杨集把朝廷支援物资据为己有,这样就有了弄死杨集的罪证了。

“卫王,你真的可以拿出这么多?”苏威这个仆射也湖涂了,他只记得朝廷给凉州数目最多的时候是仁寿三年的四百万石、最少的时候是不久前杜如晦搬走的一千斗,中间总共有多少次、数目各是多少,苏威完全不知道。

但是苏威和朝堂上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共识:觉得杜如晦好歹也是一个大州的商曹,可是那家伙竟然连一千斗都拿、而中枢一千斗都能让他心满意足,足以见得凉州缺粮缺到天怒人怨的地步。

杨雄也不相信杨集拿得出来,他正色道:“卫王,凉州好不容易才有现在这个局面,你可别为了支援雍州,把凉州大好局面给毁掉了!”

“凉州现在真的有粮食啊!”杨集也意识他们那个团伙成了《狼来了》中的那个小男孩,谎话说多了,现在讲真话已经没人相信了;如果是平时,他一定乐呵呵的退下,但雍州北部又急着要粮食救命,他怎么可能继续装穷呢?

“算了算了!”杨广挥了挥手,杨集要是说三四十万石,他信,毕竟打仗之前,杨昭给凉州送去了很多粮食,而杨集又打得这么快,所以剩下三四十万石比较正常、比较合理。但问题是已经送到西海郡了。

与其从西海郡运回来,日后又要补上去,倒不如用船只把常平仓的粮食运到壶口瀑布前,再卸船走一段陆路,然后再装上北边的船只。这样岂不更省事省时省力?

当杨广将这个想法说出来,杨集立刻不说话了,既然大家都认为凉州没有粮食、又有了解决的办法,都就继续装穷好了。

【昨天写得非常乱,就不发了;连晚改了下。这章补昨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