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42章:最近风声紧,务必小心

大隋主沉浮 第742章:最近风声紧,务必小心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9 17:30:22 来源:笔趣阁

派系与派系在商议合作之时,一般都会秉承讳莫如深的理念来交谈,无论说什么都是含糊其辞、意犹未尽,尤其在商议重大事务时,更是小心翼翼的点到即止。

这倒不是人们特别喜欢故作玄虚、卖弄关子,而是我们这个种族远比尚未开化的野蛮人有智慧、重视未来,同时也知道合作方和自己交好之余,与自己的敌对势力也有利益往来。要是把什么话都说透,而对方又因为种种原因和顾虑不得不拒绝,那么双方难免出现芥蒂、裂痕,搞不好还会导致‘合作方’支持敌对势力。

要是仅仅只是点到即止的话,那么自己的心思已经摆在明处,而该看破的人,一听就知道自己的弦外之音。不过因为没有把什么话都说透,所以“合作方”既可选择合作、也能故作不知的拒绝,而双方关系也不会因为这次合作不成而产生裂痕。

不过凡事都没有绝对,如果你给予对方的利益足够多,而“合作项目”的风险又由自己一力承担,那你就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之下,大可无须讳言。而对付元氏渔阳系这个“项目”,便是处于这一点,所以杨集向裴矩说得十分坦然,甚至连裴氏能够从中得到什么,也毫无掩饰。

杨集向裴矩陈述完毕,端起温润如玉的茶杯,看了看晶莹翠绿的茶汤,轻轻抿了一口,一股清新茶香顿时在唇齿之间萦绕。

裴矩没有立刻作答,而是捋着胡须、凝视面前茶杯,陷入了沉思。

杨集与元氏有仇,无论他怎么算计元氏都说得通,而且他避开正面、改从渔阳系下手的办法,也是一种“剪其枝叶,伤敌元气”的聪明之策。不过裴矩心中跟明镜似的,明白所谓的“私人恩怨”一个托词,背后实则是皇帝在主导;其目的,无非就是削弱关陇贵族,而杨集不过又是皇帝推到前方的利刃、坚盾罢了。

只是裴矩总是觉得其中有自己推敲不通的关节,和摸不透的深意。他盘算良久,还是推敲不透杨广和杨集的全盘计划,不过却知道此事对裴氏确实有益无害。想到这里,裴矩眸中一片清明,旗帜鲜明的向杨集说道:“元氏固然令人惊惧,然则作为大隋宰相、黄门侍郎,我也不能坐视他们为非作歹、败坏法度,假如彼等果真做了不法之事,于情于理都要与他们斗上一场。”

“好,我就知道岳父心怀天下,一定会答允。有了岳父的协助,定然事半功倍。”听了这番话,杨集大喜过望、喜形于色,他仅仅只是希望裴矩提供黑料、帮助说项而已,万万没有想到裴矩竟然也要参与其中,这当真是意外之惊喜。

也许裴矩还要别的用意,但不管其用意何在,于他而言都是好事。只因提供黑料和帮助说项与直接参与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前两者只是悄眯眯的帮一把,态度和力度显得比较微小;而后者,意味着裴矩将会代表河士族与他并肩作战,竭尽全力的助他拿下元氏渔阳系。

裴矩微微一笑:“但不知文会打算怎么做?”

实际上,裴矩能够做出这种决定,主要还是基于‘地缘政治’和实利:裴矩根据皇帝的需要,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和稀泥的角色,虽然说中立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平稳的为官之道,但是过度的中立、过度的明哲保身,却容易让他获得平庸无能、圆滑奸诈的奸佞之名,长此以往,最后休要说其他人了,便是皇帝也会自然而然的把他忽略,转而欣赏和重用敢作敢当的人。所以裴矩认为在“明哲保身”的同时,必须还要有所作为,否则的话,迟早遭人遗忘和遗弃、被迫退出权力的中心。

裴矩此时答应提供元氏黑料、答应帮助杨集说服卢氏,马上就还了杨集的人情、弥补两人之间出现的裂痕,两家两派的关系也将再上一个台阶。

在这前提之下,再以大隋宰相、黄门侍郎的名义协助杨集反腐,既给皇帝留下一个有魄力有能力、一心为大隋分忧解难的好印象,也能在朝野之间获得公事公办、惩奸除恶的好名声,让他在议事堂中更具优势、更有话语权,同时也能夯实他河东士族领袖的地位,那些门阀以后想要掣肘,也要掂量掂量“大隋首相”的威力。

至于关陇贵族这边,他们三派本来就存在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旦元氏渔阳系的罪证大白于天下,不但是独孤派和窦氏无话可说,便是元派也怪不到他头上。

既然无论怎么算,都稳赚不亏,还能获得许许多多潜在的好处,那他和杨集联手干这一场又何妨?

“军队在后面做掩饰,岳父和我先行一步,您觉得如何?”杨集询问道。

“此法可行!”裴矩点了点头,略作沉思,又向杨集问道:“那我们何时出发?”

“本来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的,然而圣人改变计划,让我们去辽东大打一场,我要好生部署一番才行。三天以后,我们再走吧!”如今的大隋王朝和天下让杨集搞得面目全非,变得连他本人也无迹可寻,所以远征高句丽提前发生,也没什么。

但是大隋对于大决战的准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所以大决战能拖一天、大隋就能多一天时间来准备,这也是杨集和杨广把此战定为游击战、消耗战的原因所在。然而杨广太不靠谱了,他今天竟然改了作战计划,导致两人制度好的战术变成了堂堂正正的大决战。

诚然,杨集已经定下作战方向、作战思路,不过足有数十万兵力的高句丽军,仍旧让他心中有几分凝重,巨大的压力更是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

“这一战的压力非常大、也不容有失!但若打赢了,那便是名留青史的盖世奇功。”裴矩面容清矍、气质儒雅,看着就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儒士,然而说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人神采奕奕、神采飞扬,使他那儒雅斯文的气质之中多了浓重的煞气,可见他对此战也充满了期待。

也是在这一瞬间,他进入了行军长史的角色,目光锐利的说道:“敌人虽然兵多将广,占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我军将士皆为身经百战、能征善战之士,再加上战场又是在高句丽国土,所以我们大可无所顾虑、放开手脚的打。如此一来,我军人少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作战之时也比对方灵活。对方在我们无处不在的打击之下,却要处处防守;而处处防守,也意味对方处处有破绽。”

“这种战法,是你最为擅长的战法,再加上此战又是以凉州军为主力,打起来更是如臂使指,轻松之极。”

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将兵力的差距排除之后,那么我军最大的劣势,无非就是武器装备、粮草物资不如人罢了;而辽东多变的天气、由天气造成的各种疫病,也是我军将要面临的难题,所以除了武器装备、粮草物资之外,还要提前筹备征衣、帐篷、药物,最好多带一些医者,以免旧事重演。”

“要是我们在未战之前就筹划周密、准备充分;照样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便是孙子兵法说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杨集闻言点头,说道:“岳父之策与我不谋而合,但不知岳父还有什么良方、或是补充之处?”

“这得从高元这个人来说了!”裴矩沉默了一下,缓缓的说道:“高元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做梦都想侵占我大隋疆土、做梦都想入主中原,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能力的有为之君。然而他毕竟是‘小国’之君,缺乏做大事的魄力,行事畏畏缩缩、小里小气的。我军在开皇十九年北伐之时,他要是胆子大一点,趁机挥师西进、全力进攻幽州,幽州必失。而我大隋也不像现在的大隋的了。”

看了杨集一眼,裴矩接着说道:“高元当年都没有西征大隋的胆量,现在那就更别说了。所以你别看高句丽现在气势汹汹的,但是只要我大隋摆出一副大决战之势,高元一定又变成个灰孙子。”

“岳父是准备利用他的性格缺陷来部署?”杨集颇为庆幸的笑了起来,心中十分赞同裴矩之说:大隋当年远征高句丽之时,尚未开战就损失了将近三十万精锐之师,接着又全力北伐强大的突厥汗国,导致幽州处于“有关无防”的危险处境。而丝毫未损的高句丽大军当时就在辽东平原部署着,要是高元趁隋朝和突厥汗国交战之时进军,幽州必失。而契丹、奚族、靺鞨等东北异族眼见进展胜利,肯定又加入战斗之中。

大隋遭到高句丽联军入侵、北伐又未建功,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兵。最后的结果定然是北有突厥大军压境、东有高句丽联军入境。

如果三方这么对峙下去,大隋打谁都难、打谁都有顾虑。然而一切都“坏”在有贼心却没贼胆的高元身上,而现实没有如果和后悔可言,

“正是如此!”裴矩亦是笑了:“我军北上的消息,肯定瞒不过高句丽部署在幽州的耳目,既然如此,那你就不用做丝毫掩饰,直接利用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的身份,向冀州牧杨纶、幽州刺史李子雄下令,让他们一边筹备物资、一边集结士兵,这样既能让物资光明正大的迅速北运,也能令高元诚惶诚恐、坐卧不安。”

“高元惊惶失措,定然做出很多影响军心、影响士气的蠢事,这也不我们破敌创造了基础。等我军主力到了,再摆出一副可以和谈的面孔,一旦高元信以为真,我们狠狠来一刀,打他个猝不及防。”裴矩脸上露出一抹狠厉之色,恶狠狠的说道:“接下来,一路杀,杀到他们不敢抵御为止。这个,你是行家。”

杨集思索了一会儿功夫,也明白这种战术比硬撼更好打,两相叠加起来,则将爆发出巨大能量,他激动的为裴矩添满一杯茶,捧起自己的茶杯,慨然道:“岳父,咱们就这么办,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我是个二愣子,以后专门负责打仗。你这么阴险,以后专门负责出阴谋诡计;咱们分工明确,就这么说定了。干!”

裴矩本来已经举起了茶杯,一听到最后这话,黑着脸放了下来,怒道:“不喝了,走了。”

说着,便站起身来。怒气冲冲的头也不回的走掉了。

他是不能也不敢收拾杨集,但是裴仁基那个混蛋,却是可以奉圣人之命去拼命的收拾一番。

杨集举起茶杯,一脸的愕然、

过了半晌,他放下手中茶杯,走到外面,向一名候命的侍卫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侍卫拱手道:“启禀大王,已是午时末,即将进入末时。”

杨集稍微思忖了一下,估算了一下时间,感觉今天还能一些事,于是向他吩咐道:“让大总管以我的名义,给独孤侍郎……不,是,是给老家主传一份拜贴,就说我申时末准时登门造访。”

虽然都是独孤顺,但拜访侍郎和老家主的性质,截然不同。

“遵命!”侍卫应声而去。

杨集又向另外一人吩咐道:“派人去把杨义臣、于仲文、李景、崔弘昇给我请来,就说我有军务安排,让他们放下手中一切事务,第一时间前来汇合。”

“遵命!”

元寿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就仿佛老了很多年,上午,他还精神焕发去参加朝会,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元家子弟竟敢背着他们铸私钱、传播私钱,他们犯此大罪,死不足惜,但是他们的做法却让举步维艰的元家雪上加霜。要是张衡再查下去,亦或是把脏水往元家身上泼,圣人必将借机发难。

然而回到府不久,他还来不及与家主元胄商议对策,他们安插在兵部的内应又传来一份武将的名单,上面都是杨集在兵部筛选、和打算选用的随行武将。

这本来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杨集这份名单除一成多皇族子弟、外戚之外,余者皆是他有深仇大恨的关陇贵族的子弟。而上面的重要职位又以独孤派和窦派的人居多。

元派子弟虽然也占一成左右,每个人也被他设定某个职务之上,可是杨集选用之人,面对另外两名备用人选之时,毫无优势、毫无竞争力,一旦兵部和议事堂以功绩、资历来评选,元派子弟一定被淘汰干净。

由此可见,杨集选用元派子弟的举动,仅仅只是混淆视听,其真正的目的实际是录用独孤派和窦派子弟。

对面这份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名单,元寿感觉到了浓重的阴谋,但是阴谋到底是什么,他死活都理解不透。

元敏忧心忡忡地陪在父亲身旁,小心翼翼的说道:“阿耶,我们关陇贵族是名将辈出的军武世家,杨集从中选人,其实无可厚非。如果他想用这种手段来离间三派,又何须如此小心?而三大派里的各位家主,也不是傻子,焉能上他的当?您在这件事,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事情要是这么简单那就好了。可问题是,它不简单呐!”元寿瞪了儿子一眼,冷笑道:“你以为独孤顺是怎么当上刑部侍郎的?”

元敏骇然道:“阿耶的意思是……?”

“不错!”元寿冷哼一声,恨恨说道:“独孤顺老贼就是靠对付和算计我们元家、无派上位的。他们定然已经和杨集、皇帝达成了某种共识。你立刻派人去监督独孤府、窦府。我倒要看看,他们接下来又要如何。”

“喏!”元敏向元寿行了一礼,神情肃然的说道:“孩儿这就前去安排。”

元寿看了他一眼,叮嘱道:“最近风声紧,对我们元氏也很不利,你务必小心一点。选派之人,必须可靠可信。”

“喏!”元敏应声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