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71章:钱我不想付,货我又想要

大隋主沉浮 第771章:钱我不想付,货我又想要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9 17:30:22 来源:笔趣阁

晋阳宫位于太原城以北,权臣高欢在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之时,将大丞相府建在晋阳;建城的同时又修晋阳宫作为避暑山庄。北齐立国后,将太原做为北齐陪都,而晋阳宫也成了北齐王朝重要行宫;此后出于政治、军事、文化传统、经济交通的战略需要,又对太原城城墙和皇宫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建。迪

开皇九年,大隋王朝和突厥汗国处于相持的阶段,当时的杨坚眼见突厥汗国异常强大,担心太原失守之后,中原地区失去最为重要屏障,于是令时为晋王、并州大总管的杨广扩建晋阳宫,并在晋阳宫外筑周七里、高四丈的宫墙,使之成为一道重要的防御线,以防御北方之敌;初名“宫城”,杨坚更名为“新城”,以区别于原先的大明城。

到了开皇十六年,大隋王朝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再面对突厥汗国之时,已经处于强势的进攻地位。杨坚出于进攻突厥汗国的后勤需要,便让人在晋阳宫以西建筑晋阳仓城,此城周长八里、墙高四丈,其东城墙与“新城”西城墙连城一片,储存了大量许多武器铠甲。而发生在开皇十九年的决定性的战役,大隋的主力大军便是从并州北上这一支,所有军需物资就是由晋阳仓城所提供。

今年由于北方普遍出现大旱灾,哪怕各地官仓开仓售粮,粮食也是供不应求,粮价更是居高不下,杨广命令并州刺史独孤楷扩建晋阳仓。一旦修建完毕,晋阳仓就是北方最大的粮仓,能够储存更多粮食。如此一来,既能备战粮荒,也可以在战争突然暴发之时,军队拥有足够的军需物资。

与仓城区域相比,晋阳宫本身并不大,占地只有数百亩,随着大量伴驾北巡的官员的涌来,办公区就不够用了,杨广为了让大家有官署办公,将“宫城”前半部也划了出去,而他公办的御书房也只有“小小”一间。

就在杨广和杨秀交谈之时,一名内侍将高颎和张衡引了进来,两人向杨广躬身长施一礼:“老臣参见圣人。”

杨广有些意外的意外了看了两人一眼,说道:“高公、张公免礼,请入座!”

“谢圣人。”高颎和张衡行了礼,又向杨秀拱了拱手,这才入座。迪

他们见到杨广和杨秀的脸色都有些难看,心知杨秀已将议事堂会议上发生的事告诉杨广了。高颎沉吟片刻,叹息一声道:“一项利国利民的建议,却引来中枢官员群相辞职,不仅让人措手不及,同也更令人叹息。”

此时的杨广已经气过了、怒过了,显得比较平静,听了高颎这话,他淡淡的说道:“蜀王已经向我说了,不过我认为这不仅仅只是一件事,而是两件、甚至是三四件。”

“确实是三件事!而且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高颎坦然的说道:“一是对卫王擅杀官员而愤怒;二是卫王的作为虽然收获好名声,却也反衬出中枢的无能、不作为,所以大家对于卫王的越庖代俎很不高兴;三是他们担心圣人因为幽州大案的缘故,彻查天下所有义仓,如果朝廷查,肯定也是从幽州以南的冀州开始,毕竟卫王在幽州的作为,此时怕是早已传遍冀州了,然既得利益者,生恐自己的子弟被朝廷拿下,故而以辞职方式来抗议。”

看了杨广一眼,高颎接着说道:“一是维护律法尊严,维护规矩,此为公,让人敬佩。后两者却是私人之欲,令人齿冷。”

“高公所言极是!”杨广点了点头,他对李子权用辞职来要挟自己想法虽然极为不满,但是也知道还须借山东士族之力抗衡越来越不安分的关陇贵族,所以他不能为了出一时之气而罢了李子权。

他沉吟一会儿,说道:“冀州名门失去中枢的决定大权,本来就朝廷不太满意,杨谅叛乱被平定后,他们又是最大的受损者,其不满之心更胜以往。此时,天下局势异常微妙,我认为朝廷还不能对冀州进行大规模清洗,但如果听之任之、如果没有顺应民意去彻查义仓,又会失去民心。不知高公、张公有没有既不用伤筋动骨,又能梳理冀州官场之策!”

闻言,高颎和张衡有些汗颜。迪

杨广现在是什么心态?

简而言之,杨广的意思就是“钱我不想付,货我又想要,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办呢?”

不过高颎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所遇到两难选择多不胜数,杨广这个问题还难不了他,他仅仅只是思忖片刻,便有了主意。

他向杨广拱手一礼,说道:“圣人,其实此事也不难,圣人不妨分两步来走。”

“哦?”杨广顿时精神一振,忙问道:“高公说说看,是哪两步?”

“第一步是圣人下道命令,说是朝廷将在一个月内彻查天下义仓;有了这道命令,既能给百姓一个交待,又能给各地官员一个缓冲的时间。”高颎说完第一步,又详加解释道:“此举这看似是向贪官污吏妥协,实则并不然,因为幽州义仓的问题在天下各地都普遍存在,朝廷的命令一旦下达,那些盗取粮食的官员必然都想尽一切办法买来粮食、填补亏空;人皆如此,市面上哪有这么多粮食填补?他们没办法,只能纷纷抬高价钱,拼命从民间抢购,最终,朝廷的粮食回来了,百姓也赚了钱,而在限期之内补不上的,朝廷大可将之拿下。”

“此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各个派系、各个世家门阀都有亲疏之别;他们率先填补的义仓,一定是嫡系子弟、重要人物所掌控的义仓,此后才是旁系、亲戚、外围势力。如此一来,就能从内部分化他们的关系。”迪

“若是朝廷能够利用那些被抛弃的官员,并制造一些舆情,天下人就能看清各个派系、各个世家门阀的真面目,也许不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能消减加入其中的人数。”

“果真是高明之极,那么第二步呢?又怎么走?”高颎话音刚落,杨广便忍不住拍案称赞。

高颎此法直指人心,他要是依法而为、定了期限,那些倒卖义仓粮食的官员定然人心惶惶,定然当派系首脑当成救命稻草,可派系首脑有轻重缓急之分,一旦他们先顾自己的亲信,那么其他人肯定失望、绝望之极,就算最后自己设想补齐了,但也对派系首脑心生芥蒂,再也不像之前那般相信、忠诚了。再加运作的话,就能分化他们的关系。

高颎说道:“圣人,先帝在世之时,吸取了前朝官员与家族狼狈为奸、为祸乡里的教训,定下了官员规避本郡制和轮换制。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导致此法在很多地方无法执行。尤其是冀州,至今还有很多官员在本郡为官,而且一任就是十多年时间,这就能让他们与家族、与当地豪门勾结一起,形成利益一体的同盟!山东士族之所以能够控制冀州官场、冀州官场之所以固若金汤、李相之所以不怕圣辞退,也是这个原因。”

说完因由,高颎这才讲起了自己的第二步战略:“粮食又多又重,各地官员在采购粮食填补亏空之时,即便他们隐瞒得再严实,也被人知道,巡查御史见粮食齐了,或许无法治他们的罪,但是朝廷却能根据他们购粮的举动,将他们警告一番,并调离他乡,然后以防止类似案件为由,正式将替避本郡制和轮换制推向冀州。百姓担心类似案件发生,一定拥护朝廷的政策。”

“而冀州境内的山东士族即便再反对,也无济于事,因为一来有错有先,怕朝廷待查到底;二来得不到百姓拥护,所以他们也只能默然以对。”

“此后,圣人再把忠诚于朝廷、忠诚于圣人官员安排进去,就能稀释山东士族的影响力,也能打破他们对冀州地方官场的控制。”迪

说到这里,高颎又建议道:“当然了,其他州也要如此。这样全面推广,既能打破规避制和轮换制难以推行的壁垒,也不显得朝廷刻意在针对某个派系、某个势力。”

高颎连在一起的两步战略,给了杨广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知道各大政治派系、各大世家门阀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以传统势力范围为中心,逐步吸纳四周的官员为己用,当这些人进入中枢、或者调去他方,其势力就会更加强大、能够带动更多人。

杨坚创立规避制和轮换制的原因,就是想打破为个规则。只要成功把世家子弟调去远方,就能利用通信不便的限制,削弱各大世家对于当地的控制;紧接而来的轮换制,既能剪除各大世家门阀的外围势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收买“来历不明、立场不明”的新官。

与此同时,再辅以明经科、秀才科,以及普及天下的教育,就能在源头上,打破世家门阀官员对官员、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如此坚持十多二十年,世家门阀就会慢慢走下坡路。

只不过杨坚的想法虽然好,可是开皇年间,他一切都以打败突厥汗国为重,而仁寿年间又以平稳过度为重,所以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这也是高颎之前所说的“种种历史原因、现实原因”,

和杨坚相比,杨广现在既没有强大的外敌,而且还很年轻,再加上他对天下的掌控力极强,完全可以借着杨集创造出来的大势将规避制和轮换制执行下去。

“此法极好,就这么办!”杨广心中已经有了决定,想着自己是皇帝,不宜亲自下场,于是说道:“此事就由高公、张公负责,蜀王从旁协助。”迪

“臣遵命!”三人起身应命。

杨秀与杨广利益一体,荣辱与共;高颎自绝天下世家门阀,已成杨广的人了;而张衡在发迹之前,就是杨广的心腹亲信了。所以三人都没有丝毫退路可言,只能与杨广共进退。

议定这件大事,杨广又想到了违法违规、倍受攻讦的杨集。

他沉吟半晌,心中立刻有了主意,抬眸向张衡说道:“张公,在此事之前,你先要做两件事。”

张衡闻言,立刻抱拳一礼,神情肃然的说道:“请圣人示下!”

“卫王现在是河北行台尚书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虽然有先斩后奏之权,可他所杀的幽州官员实在是太多了,在法理上,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杨广很是严肃的说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御史三台的御史言官,给我拼命弹劾他。”

“啊?”张衡一下子愣住了,在杀官这件事上,杨集虽然杀红了眼,可他这一杀,既是解决了后患、安定了民心,而幽州百姓对朝廷和皇族的信任感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上一层楼。此外,他还包括高建武在内的高句丽细作一网打尽、一祸端走。迪

从内部纷争上说,杨集消灭了杨广视为心腹之忧的元家渔阳系、元家幽州势力,令元家和元派进入了非常危险的困境。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杨集都是有大功而无过。

然而杨广没有奖赏也就罢了,反而还要让自己发动御史三台弹劾杨集。

这怎么可能?

“张公,依法而为即可。”高颎却是明白了杨广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对杨广的远见深感佩服。

这是因为杨集不管对错与否、用意何在,他那违法违规行为都是不可抹除的。如果作为皇帝的杨广不闻不问,置律法何在?日后又如何治国?

更何况在接下来的彻查义仓、推行规避制和轮换制等等大动作之中,朝廷必将拿下很多不法官员、必将造成天下一片哗然;很多势力很多世家门阀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护派系官员,必然拿杨集来说事。

如果杨集没有被罚过,那么杨广无法向天下人交待、无法秉公执法,他为了重新塑造一个公正的形象,只能将处于风口浪尖杨集从重处罚,但是这时候不管罚得有多重,都没有说服力,都给人一种掩耳盗铃、欲盖弥彰之感。但是杨广要在此之前、在第一时间就惩罚了杨集,别人日后无论怎么说,都没用。迪

之所以让张衡发动御史三台一起弹劾,就是营造出一种声势,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杨广是个“铁面无私”的皇帝、让天下人都知道御史台的确是个不畏强权的机构。

最张,皇帝和御史台的权威立了起来,而杨集也只是受到轻飘飘的责罚,而那些受损严重的政治势力和世家门阀也无错可抓。

可谓是一举多得。

“臣照办!明天就弹劾卫王。请圣人吩咐下一件。”张衡才智虽然不如高颎高,但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一经高颎这么微微提醒,立刻明白了杨广的深意。

“第二件,与高句丽有关。”杨广停顿了一下,说道:“高建武乃是高元的弟弟,现在被关押在涿郡大牢之中,此外还有两千多户人家是高句丽慢慢向我大隋渗透的细作。”

“考虑此案重大,涉及人员众多,我决定让御史台、大理寺、刑部联合会审,然后将一切的一切真相,都公示天下,也让天下人知晓高句丽的野心、卖国贼的真面目。”

一时间,便是高颎也是大吃一惊,暗道一声“元家完了”!迪

翌日早朝,张衡发动御史三台御史官员,对杨集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弹劾:弹劾杨集滥用权力、擅自杀官、诛人满门;此外还弹劾杨集动用军队缉捕幽州七郡诸县官员,大有以军事干政之嫌……若不严惩,国将不国。

御史台这场声势浩大的弹劾,震惊太原上下,无数人为张衡‘不畏强权’的行为叫好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冷汗。

杨集不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做法在情理上也没错,此外还是东路军的主帅,皇帝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不可能惩罚杨集,搞不好还因为战争的原因,以惩罚张衡方式来安抚。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杨秀和萧玚等人虽然在朝堂之上为杨集奋力争辩,到最后,便是杨广也亲自下场了,但张衡就是不听,就是一力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明底细的薛道衡更是引经据典、振振有辞。

高颎也劝杨广也大局为重、以律法为重。

无奈,杨广只好含着泪,忍痛免去杨集检校兵部尚书侍郎、检校左翊卫上将军之职,其武散官从从二品镇军大将军降为正三品的冠军大将军升、文散官从从二品右光禄大夫降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此外,罚俸五年。迪

这个惩罚不谓不重。

张衡和薛道衡、高颎等等诤臣这才心满意足的罢休了。

然而这份重罚对于杨集的实权来说,有影响吗?半点都没有!

顶多就是少了一些俸禄。不过杨集穷得只剩下钱了,又怎么可能在意这些?

尽管如此,可是担心杨集有所误会的杨广还是专门写了一封密信,说明了自己重罚他的用意,然后让杨集派遣过来的信使带回去给杨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