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337章:切入瓜州

大隋主沉浮 第337章:切入瓜州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亲自去敦煌审理张定煌一案的萧瑀开门已有三天了,他并没有在县衙之内办公,而是在县衙门前搭建起了一个大大的棚子,以示与县衙不同。

门楣上那写得大大的“为民申冤”四个字极为醒目,只是在这三天之内,整个刑曹驻地始终门可罗雀,始终无人问津。但是萧瑀不介意、不着急。

因为张定煌已是砧板上的鱼肉,要想拿下他简单得很,可难就难在把所有罪犯一网打尽、难就难在官府建立公信力。

对于杨集的想法和打算,萧瑀心中一清二楚,无非就是以张定煌为契机,对瓜州八大姓、敦煌六大家族下手,而方式方法就是先分化百姓和这些地方豪强的关系,使地方豪强变成无源之水,在挑起和激发两者矛盾的同时,建立杨集和官府在敦煌的信誉。

套用杨集的话来说,那就是建立官府公信力,使百姓相信官府,在遇到麻烦和困难之时,率先想到的就是到官府鸣冤,而不是忍气吞声、而不是找地方‘士绅’帮忙。

对此,萧瑀是高举双手赞成的。

以往,官员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当官,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会见当地豪强,率先与各个豪强打好关系,他们觉得只有得到地方豪强的支持,才能坐到这个位子、才能做出一番政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官府和地方豪强共治地方的规则。

在这种规则之下,很多地方官府沦为了辅佐的豪强治理地方的地位,每当当地出现纠纷之时,只要地方豪强所做之事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名声和官位,官员们便任由他们拿着自己的名头去行事,直到各大豪强出现纠纷时,才出来和稀泥。

地方豪强如果满足了,便会在某个官员离任前饯行一番、欢送一下,还要发动当地百姓相送,甭管这名官员是不是真的受到万民爱戴,但是万民伞、德政牌、脱靴礼之类的把戏必不可少。而官员也因此得到了好名声。但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他们不敢说什么,可是他们对于官员和地方豪强干的什么破事,都是心知肚明。

这么一来,官员和地方豪强现实了双赢,官员不仅得到了钱财,还得到自己想要晋升的名声、口碑;豪强们则是在这名官位任职此期间,田地变多变好了、奴隶变多了、势力也变大了。但官府的名声也因此臭名远扬,百姓从此不再相信官府、不再相信朝廷,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不管是换成哪个人来当官,都是官府和豪强联手盘剥他们。

萧瑀当了这么多年的刑曹,对这一切知之甚说、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故而当杨集决定打破这个恶劣的规则、提出重竖官府权威、提出重建官府公信力时,他不仅赞同,还很乐意去当杨集的马前卒。

若是此事真的成了,不管瓜州以后由谁治理,但民心基础却是有了,然后杨集在甘州颁布的一切政令就能更好更快的实施。

以萧瑀对杨集的了解,恐怕这个过程很快就会被礼曹宣传署以各种方式,传遍凉州。

如果搞完瓜州,又去搞其他地方,萧瑀估计凉州上下的大小豪强还得向杨集服软,放弃一切特权、一切不法所得,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子民。

这里跟其他大小州不同,其他大小州的官员本身不仅是世家门阀、地方豪强中的一员,而且是皇帝和世家共治天下、官府和地方豪强共汉地方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就算看得出世家门阀、地方豪强的危害,但身在世家门阀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中,他们面对一些事情时,只能用妥协的方式来逐渐化解。

但杨集身为皇族中的一员,相当于世家门阀这个体系之外的一员,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以皇朝利益为重,他不需要遵行世家门阀圈子里的那种腐朽的潜规则,他要做的是,以强大的力量、强势的手段打破这些规则,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属于杨集确立的规则,也就是杨集时常所的法治、依法治国,而这,也是任何一个皇帝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时也是杨广相信杨集、支持杨集,授予杨集生杀大权的根本原因。

初来凉州之时,萧瑀原本觉得杨集要想打破陈旧腐朽的规则是无稽之谈、痴人说梦;然而这几年来,凉州在杨集这套制度下,甭管是汉人,还是普通的胡人、羌人、粟特人,尽皆成了杨集各种新制的忠实拥护者。

这样的结果不但令萧瑀目瞪口呆,也是他愿意当马前卒、越干越上劲、越干越兴奋的根本原因。

正统儒士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不外乎一个“名”字!

名动天下、青史留名啊!

萧瑀也不例外,只要他能够辅助杨集打破持续千余年旧规则、建立全新的社会秩序。他百年以后,也将是一个名留史册的伟大变革家

这可是一个文人毕生最高成就呢!

容不得萧瑀这名正统儒士不动心。

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一项艰巨、艰难的工程,个中有着太多的凶险、诱惑;光靠他们这点人的力量,很难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恶习扶正、很难将广大的官员拘束在正轨之上。所以他和州牧府刑曹需要更多知法而清正廉洁的官员,而不是像现在这般,靠他一个人在支撑。

老实说,他一个人面对着整个凉州官僚体系,着实是有心无力、力不从心。

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得力干将。

想了想,萧瑀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提笔在信笺写了起来,可是当他刚写到“思道贤弟……”四个字时,门外传来了一阵喧哗。抬起头来一看,便见到一名士兵带着一名壮汉走了进来。

“参见法曹!”士兵行礼道。

“何事?”

“禀法曹!”士兵说道:“此人名叫魏二狗,他已经在门外徘徊了很久,卑职等人询问得知,他是来这里申冤的。”

萧瑀闻言,目光从士兵身上移到那名壮汉身上,和颜悦色的说道:“你有何冤情,尽管道来,我能为你做主。”

“是!”魏二狗见萧瑀文质彬彬,神态和蔼,心生好感,忐忑之情也淡了不少,一听萧瑀问案,便将自己的冤情说了出来。

魏二狗乃是瓜州索氏佃户。

索氏家主索登是张定煌的大舅子,在瓜州极有势力,玉门关以北的大泽湖西部皆是其产业。

瓜州大泽湖由祁连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的疏勒河水系汇集形成,这也是河西走廊特殊的地形造成的,南面祁连山脉常年被冰雪覆盖,夏天冰雪溶化后大量的融水汇集成数百、上千条大小河流向北方,滋养了肥沃的土地,最终造就了河西走廊的富庶。

当河水继续汇聚北流,到达低洼处时便形成了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湖泊,像凉州的休屠泽和野猪泽、甘州北部居延泽等湖,都是河西走廊上著名的湖泊,四周牧草丰美,草原辽阔,一直是隋朝最大养马场,也支撑着隋隋朝骑兵的强大。

大泽湖位于玉门关西北百余里之外,在隋朝时期面积巨大,不亚于弱水汇聚而的居延泽,水**光浩淼、壮阔如海,四周牧草丰美,分布着大片草场和一望无际森林、良田。

这得天独厚的宝地,原先是当地百姓、牧民栖息之所,但随着世态变迁,慢慢被强大的人兼并,到如今,已经被瓜州八大家族瓜分一空,再加上这里又是瓜州丝绸之路北上伊州的主干线之一,故而使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发达的大泽湖湖区成了八大家族得以兴盛和辉煌的根基。

魏二狗背靠八大豪强之一的索氏,本身也有自己的田产,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他的案子是四年前发生的,当时他还比较年轻,眼看他到了年龄,家里便帮他订了一门好亲事,而对象是被杨坚发配到敦煌的南朝贵族之女。

由于这个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至敦煌充边以后,争不住六大家族,便没落了下去,他们为了和开战在,不得不融入当地,与身份卑微却有靠山的魏二狗结亲。魏二狗的妻子知情达理、长得极美,小两口婚后过得相当不错,只可惜新婚娇妻前大泽湖探望丈夫之时,却被家主索登撞见了。

索登见魏氏年轻貌美、端庄娴慧,便生了歹心,让人将魏氏拖进了自己的房间。之后的事情有些老套,魏氏不堪受辱、自尽身亡。

其实家主夺奴隶、佃户妻女享用的事情在这个年代十分常见,但有胡汉血统的魏二狗不但是个男人,也有一身本事,得知爱妻受辱身亡之后,就愤怒去找索登讨个公道。

可他非但公道没找到,反而被打断了一只手臂、一条腿,而且索登愤怒家主尊严受到了严重挑衅,让时任玉门县丞的妹婿张定煌将魏二狗三族数十口统统抓进了监狱,不久便传来死讯,更过分的是,还将这桩轰动一时的灭族惨案定为讨逆案、将魏二狗家和他的岳父家打为敦煌马贼,然后张定煌通过前任刺史、总管贺若怀廓运作,使奏件到达朝廷之时,这桩案件就变成玉门县丞张定煌文武双全、精忠报国,率领两百县兵歼灭了一支人数近千、穷凶极恶的马贼的英雄故事。

张定煌之所以成为瓜州长史,这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可谓是立了大功。

魏二狗身为受害人,不仅讨不到公道,还被灭族、被打为马贼,心中异常怨恨、异常不甘,但却无可奈何,他养好伤后,就伺机报复,准备和张定煌这个刽子手同归于尽,只可惜这个年代的升斗小民想要报复前呼后拥的一方大员,无疑是痴人说梦。

他势孤力穷、苦无报仇机会,心中异常痛苦绝望,好几次都一死了之,可是想到数十名无辜惨死的亲人需要自己申冤、需要自己刷清罪名,便背负着仇恨和痛苦活着。

杨集反贪反腐政策的轰轰烈烈进行、执掌凉州刑曹的萧瑀到来,便魏二狗看到了一线希望,因此便想来试一试,若是能够报仇自然最好,就算不能结果也不会更坏。

听完魏二狗的表述,萧瑀靠在椅子上闭目思考。

萧瑀生于皇家、长于世家、为官凉州,听过见过太多类似魏二狗这种悲惨之事了。

这种案子多数时候连立案的机会都没有,众多可怜受害人,到死都只能背着各种恶名而死,可是如今的凉州不同了,萧瑀很清楚杨集要什么、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所以这个案子,令他多了一把锋芒毕露刀子。

良久,萧瑀缓缓睁开眼睛,一字一顿的向魏二狗说道:“在我凉州,如果某个人无事生非、诬告官员,可是重罪呢!这些,你知道吗?”

“草民知道!恳请法曹为草民做主。”魏二狗这些年如同久病成医的病人一般,他为了复仇,非但学起了律法,还很关注凉州的政令,这也是他敢露面申冤的主要原因。

“很好!”萧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扭头向那名士兵说道:“你去州府将王刺史给我请。”

“喏!”士兵拱手一礼,大步离开。

“你来的,真不是时候!”萧瑀微笑着向一脸茫然的魏二狗说道。

魏二狗茫然的看向萧瑀,不解的问道:“法曹,是何意思?”

“你这起案子干系重大,单凭我一人之力,是管不了的;还需要王辩刺史、军队配合!”萧瑀摇头叹道:“而瓜州驻军好像都去鄯善了,如果没有大量军队,我们都需要等。”

“啊~?”魏二狗懵了,他知道军队以打仗为主,没有这个权力问地方政事,更不能插手驻地政务、案件,可萧瑀竟然说自己这案子竟然需要军队配合,而且还要大量军队。

自己的惨案,竟然严重到了需要大量军队的地步?着想是出乎意料。

“耐心等着吧,官府会给你一个公道的。”萧瑀安慰了魏二狗一句,便不说话了。

拿下张定煌容易,难就难在如何将他身后的张、索等八大姓氏一网打尽。

瓜州处于山高皇帝远、胡汉混杂、民风彪悍的边陲要地,所以根深蒂固的八大家族与游牧民族大同小异,他们不仅有自己的牧场、草场、养马场,还有大量充当家丁、牧民的私人武装,再加上之前马贼出没,所以这些常年作战的私人武装,战斗力比关陇贵族的私军还要强悍。

既然八大家族有此实力,又有逃向突厥的地理优势,涉案的张氏、索氏又怎么可能束手就擒呢?

如果瓜州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坐镇,自己就贸然动手,恐怕不仅搞不死张氏、索氏,反而被他们攻克瓜州各城。所以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绝不能单凭一腔热血就动手。

但就算是有军队在,说不定还是会掀起一场小规模的战争。自己必须未雨绸缪,做到打一仗的准备。而自己之所长不是行军作战,更无法评估八大家族的军事实力,还是先和文武双全、能征善战、熟知本地的王辩商量出一个万全之策为好。

就在魏二狗懵懵懂懂的被带下去保护不久,在州府办公的王辩便已匆匆忙忙赶来。

王辩原先是东宫八率一名中郎将,由于杨集推荐、杨广助力,杨坚便把他提为瓜州刺史,当杨广登基为帝以后,昔日同心同德的太子党分崩离析,开始争斗了起来,而王辩这个帝党,也被划入了卫王系。

由于王辩是靠杨集上位的,而且杨集所做之事不但符合皇帝心意不说,还利国利民,再加上杨集是他的上司,于是王辩便默认了这个划分。

萧瑀此行,也没有隐瞒王辩。他自然知道萧瑀是来做什么的。

听了萧瑀的表述及顾虑,王辩不由得笑着说道:“萧刑曹所虑极是,但瓜州八大姓氏的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不同往日了,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并非难事,用不着担心战争暴发。”

萧瑀又惊又喜,好奇的问道:“却是为何?还请王刺史告之。”

王辩说道:“八大家族之所以变得如此有钱有势,主要他们先祖多数是前凉和西凉的军政要员,此二朝灭亡以后,他们便利用先祖留下来的军队兼并其他中小家族。如此持续到开皇初期还没改,之后再利用马贼和沙盗的名义打劫过往商贾、袭击城镇、打击对手,最终达到了聚敛财富、私养军队的目的。直到州牧上任、麦总管到来,他们的好日子便到头了。”

萧瑀脸上便露出了然和释然的笑容,瓜州军最初只有五千人,可是杨集当上凉州大总管之初,便给了瓜州总管麦铁杖五万的名额,而麦铁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便将军队扩成五万。构成这支军队的人,固然有敦煌六大家族被迫放良的奴隶,但更多却是源自境内的马贼和沙盗。

既然八大家族以马贼和沙盗为名,行不法之事,想必被麦铁杖吃了不少。

只是他以前只知瓜州剿匪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却没想到,麦铁杖清剿的便是八大家族化作马贼和沙盗的私军,所以才有了之前的担心。

现在一经提醒,顿时忧心尽去。

“看来萧刑曹也想到了。”王辩见到萧瑀露出会心的笑容,笑容可掬的说道:“不错,麦总管仅只一年时间,便将境内马贼和沙盗一扫而空,而八大家族的,早已凶名在外,当麦总管猛烈清剿之时,他们根本不敢将之召回,为了本族不受牵连,只好万般无奈的放弃了‘马贼和沙盗’。之后,又有各种政令紧逼,他们自然步步后退,放弃了不少非法掠夺而来的产业。”

王辩看了萧瑀一眼,继续笑着说道:“八大家族原本定居于玉门县,可旁边就是州牧府所在的甘州,他们生怕遭到清洗,尽皆撤到了敦煌这个丝绸之路枢纽。”

“很好!”萧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向王辩拱手道:“王刺史,我要公审此案。请你带兵封锁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另外将张定煌和全城百姓请来观看。”

“义不容辞!”王辩肃然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