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323章:杨广的顾虑

大隋主沉浮 第323章:杨广的顾虑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9:04 来源:笔趣阁

短短五天时间,武举营私舞弊案、宇文述假子案便彻查清楚了,在武举营私舞弊案方面,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组成的大三司根本不用费多少心思,他们只需按照杨集提供的罪证去查、去踢出即可。而宇文述假子案则是主要集中在禁卫、军队、京官这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大三司顺藤摸瓜一查,却是拉出了一大堆人,尤其是禁军中的宇文系,更是遭到了大洗清。

其实向禁军安插人手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甚至禁军中的“五府三卫”是专门提供世家门阀和文武百官子弟镀金的地方,只要他们在这里凑足了资历,便可倚仗家世出去当将领、州都尉、县丞、军府的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等等。但是皇帝和朝廷认同是一回事,暗自往禁军中塞人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前者,表示一切在皇帝的视线范围之内、一切在皇帝的掌控之中;后者,不仅没有得到皇帝认可,首先在态度方面就极端恶劣,其次是大量‘来历不明’将领的涌入,直接威胁了皇帝的身家性命,所以擅自往禁军塞人的作法,素来是皇帝忌讳。而宇文述这一回不仅犯了皇帝禁忌,重要的是塞入禁卫的人数之多,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些人若是掌控了禁卫,并且忽然向皇帝发动袭击,这如何得了?

他这种极端过分的做法,被杨集嫁接到‘蓄势谋反’的论点之后,一下子就让杨广产生了极其浓重的不安全感;再加上‘三千假子’涌入军政、垄断生铁生意这两大事件一佐证,‘蓄势谋反’的论调便成了梗在杨广心中的一根刺,在他确定宇文述没有危险之前,是不可能将召回朝中继续掌兵的。

御史大夫张衡、大理寺卿薛胄、刑部尚书李圆通便是算准了皇帝这种心思,所以他们三人为首的大三司,知道现在审查得越严历、清洗得越干净,越能令皇帝满意,而且借机显示他们出众的能力、竖立他们秉公执法的形象,最后还能趁宇文述势衰之时铲除这个大政敌的势力……如此一举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大三司审的日子里,大兴城并不平静。

弹劾宇文派、虞派的奏疏如雪花一般的飞进大三司办公的御史台官署、飞进大兴宫。

在看到宇文述和虞世基倒下,关陇贵族自然不遗余力的加强攻势,希冀于不间断的强大的施压,迫使杨广将宇文派、虞派一网打尽,从而空出更多的位子给他们争取。

其他几大政治派系却是反应不一、针对也不同。

山东士族针对的重点对象是虞世基,这无可厚非,一则是山东士族、南方士族以诗文为重,两者的利益追求出现了重叠,而虞世基的强势崛起,隐隐约约的向南方士族领袖发展,一旦让他整合南方士族,将之凝为一体,那么显然不符合山东士族的利益,所以山东士族想借机把这个极有可能卷土重来的潜在之敌扼杀。再则,并州总管府管辖的五十二州素来是山东士族的基本盘,可是杨谅谋反被平定以后,杨广对这五十二州官场进行了惨烈的清洗,而虞世基在这期间,可是安插了不少人,山东士族为了夺回被虞世基占领的基本盘,自然落井下石,希望把虞派势力轰出去。

南方士族进攻的对象则是宇文述,杨广当初还是扬州大总管时,为了获得宇文述的全力支持,没少将宇文述的人安排到南方,南方士族见到杨广正处于‘清理门户’的关键节点,自然也想借机夺回自己的基本盘。

只不过山东士族、南方士族在朝堂的话语权、存在感都不高,于是他们主要是给关陇贵族呐喊助威,在一边煽风点火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策略。

倒是有萌芽之势的寒门文武反应得比较激烈。在他们看来,杨集虽然是尊荣无比的大隋亲王,可他在文道上反对**令,推广纸书和活字印刷术,而且还在凉州重启三学;在武道上推崇唯才是举的武举,并且在武举即将遭到毁灭的情况,强势斩断罪恶之手,所以他与世家门阀、其他皇族子弟完全是两回事,他如此维护寒门、努力为寒门争取和创造机会,堪称是寒门领袖。

杨集在凉州严厉的打击门阀世家,不许他们圈地占地、清洗贪污受贿的世家官员;在朝廷,他先后与关陇三大派、山东崔郑王进行惨烈的对决。这正是寒门极度欢迎的强势人物。杨集如今又和企图毁灭武举的宇文述、支持宇文述的虞世基对决,他们这些寒门子弟不支持杨集还能支持谁?

寒门官员的实力虽然弱小,可声势却不差于人!

这几大政治势力的强势参与,使朝中形势混乱不堪。

然而这正是杨广喜闻乐见之事,他从来都不怕斗争,怕的是各大政治势力客客气气的相敬如宾,若是那样,他这个皇帝就危险了。

尤其是寒门官员、文人武士发出来的声音,令杨广格外的欣喜,在他看来,大隋王朝最完美的政治形态,便是世家门阀与寒门齐头并进、相互牵扯、相互制约,这样才能缔造稳定的大隋政权。

然而这个天下欠了寒门太多的历史债,使寒门底蕴弱小得可怜;即便寒门偶尔出现几个天才般的人物,也是因为朝中没有一个强势的人物扶持,导致他们要么被世家门阀打入地狱之中,要么被世家门阀收为己用。

现在,寒门文武无赖一般的赖上了强势杨集,实则是异常聪明的选择,而且符合他的战略需要、符合大隋长治久安伟大战略,若是寒门有杨集这么一个强势人物当领袖,实则是寒门和大隋王朝的福音。

这也让杨广一度想把杨集调入朝廷,让他接下内史侍郎之职,于中枢之中当寒门代表、寒门领袖,同时也能使他就近辅佐自己,毕竟那小子的稀奇古怪想法实在太多、太符合他的心意了。

可是杨广仔细想想,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打压包括关陇贵族在内的世家门阀的决心毋庸置疑,也需要杨集这样一个锋利的神剑,但是杨集实在是太能搞事了。

杨集入仕至今,几乎没有一天安分过,在凉州搞异族也就罢了,可他只要一回京城,没事就去搞某个势力,弄得整个中枢乌烟瘴气的。

以他这种闯祸的本事,若是来当京官,不出半年时间就把满朝文武得罪干净,届时,他犯了众怒、又没有什么寒门官员帮衬,身为皇帝的自己也保不住,虞世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

关键是虞世基得罪的对象,主要还是以官员为主,而不是官员背后的大势力,日后还有复起的机会。可杨集专门搞官员背后的大势力,他一旦倒下,几乎就没有复出的机会了。

既然自己搬不动世家门阀、寒士又没有成为一支强而有力的政治势力,那么,就让杨集继续去凉州搞异族、为大隋培养寒士好了。

况且凉州蒸蒸日上、各种稀奇古怪的制度正在试验,这些都也离不开他。所以等到寒门官员有点气候,再将他调回来撑场子,保护和扶持寒士好了。

此时还不到正午,早朝早已散去,文武百官都去了各自官署,纷纷赶去处理当天的政务。

杨广也与往常一样,在中中华殿御书房内批阅奏折,如今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奏疏需要他一一批阅,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方可。

隋朝的五省六部制只是刚刚建立起了一个大框架,还不像后来那样君相分权,如今隋朝的相权比较小,而君权却是相当的,所以君主的劳累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杨广正值精力充沛的盛年,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好,他也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

“启禀圣人,卫王奉诏求见。”一名宦官在御书房门口禀报。

杨集停下手中笔,抬头道:“让他进来!”

杨广今天有件事难以决断,便把杨集叫了来。原来是朝廷每年都要选一次新官,每到这个时候,素来是官员明争暗斗、相互勾结、卖官鬻爵、比拼人脉的关键时刻,以往,这个吏权和任命权皆在吏部之手,可是吏部选出来的人,九成以上是世家门阀和官员子弟,剩下的寒士,也与世家门前和官员有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并州总管府治下五十二州出现大量空缺的时候,朝中重臣你抢我夺的丑态,令杨广十分心寒。

吏部选出来的新官,一部分确实有真才实学,如果适当的授予官职,完全可以利国利民、造福地方;可是另外一部分却是废物,这些人是吏部相互妥协出来的产物,能力和品德都十分低劣,有的人,甚至还有人命案在身,这种人若是出仕,绝对是百姓的灾难。

杨广为了使朝廷新官品行稍微好一点、来源多一点、能力强一点,便决定效仿在武举上设立的考官制度,成立一个七人选曹团。但是具体由谁出任,着实难以决断。

若是以往,杨广遇到这等麻烦事,少不得要将左膀右臂宇文述、虞世基请来商议,这七人中也少不了他们两人;可是宇文述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以权谋私的恶劣印象,而虞世基独霸三省之举,也给了他留下了恶劣印象。如今两人都被贬官了,杨广又怎么可能找他们商量、又怎么可能给予他们选官的重任?

但是此事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还不能轻易找人商议。思来想去,就把鬼点子特别多的杨集叫来。

当到来的杨集了解了杨广的用意,便说道:“记得阿兄曾经说过,这天下乃是世家门阀的天下,一个个个世家门阀又组成了几大政治势力,而皇帝是这几大政治势力的利益分配者。可以从几大势力之中各挑一人来当选官啊!比如说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南方士族、中原士族、河北士族,他们就可以各占一席,这样便能相互牵制,以防一家独大。此外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杨广问道。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么断人仕途,则是三生三世之仇了,如此说来,任命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都会成为几大选官重点争夺的东西,无论是谁得到了,另外几个肯定都会心有不满,长此以往,几大势力必将相互仇视和敌视,接下来的争斗是免不了的,这是其一;其二、每个选官虽然代表一大势力,可他也有亲疏之念,推荐出去的官员肯定是自己亲近的人,这样又会引起他们内部纷争。”杨集笑着说道:“可以说,这是一把无形的刀子,能够将几大势力割裂成一小块、一小块。”

杨广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笑意,点头道:“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没有你考虑得这么周全,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那么另外两席安排给谁呢?谁又来当寒门的代表?”

说到这里,他又忧心忡忡的说道:“对于大隋来说,最好的政治形态就是世家门阀和寒门齐头并进,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如果七名选官皆是出自世家门阀,他们是不会给予寒门一丝半毫的,这样一来,寒门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阿兄所言极是!”杨集点了点头道:“另外两席,我觉得可以给皇族、外戚。”

“皇族和外戚?”杨广沉吟不语,一时间难以决断,皇族和外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北周前期就是被皇族宇文护把持的,而后期则是被杨坚这个外戚把持和弄死,所以他心中对这两大政治势力,多少是有一些顾虑。

“皇族和外戚与皇帝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要选出的两大选官刚正不阿、一心为国,且又明白阿兄提拔寒门之志,他们在考虑自家利益之前,定然先以国事为重,因为国家动荡对于他们没有半点好处。”杨集看了杨广一眼,继续说道:“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两者也有私心,但他们有着提拔寒士重任在身,所以两人凑在一起,总能形成一个寒门代表吧?”

杨集记得隋朝后期之时,杨广让裴矩、裴蕴、苏威、宇文述、虞世基共掌朝政,但这五人在任命官员之时相互妥协,任用的人皆是五人的人,余者尽皆被排除干净,杨广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将杨恭仁也提了上去,只是他素来廉正、公平公正,便遭到五大权臣的排挤、污蔑,导致他被外放为河南道大使。他的离开,也使任命权、吏权尽落五人之手,最终让朝廷变得越来越黑暗。

朝廷在他们五人的联合把持之下,杨广连真实的大隋都不知道,当杨广意识到北方早已天下大乱、势不可违时,便躲在江都宫当了鸵鸟,不想再听任何不好的传言。

现在的杨广正值英明睿智之时,也善于听谏,如果他身边多一些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多一些人来稀释‘宰相’的权力,大隋王朝或许不至于走向绝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