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457章:论功行赏

大隋主沉浮 第457章:论功行赏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9:04 来源:笔趣阁

兵事议定,杨广思忖了一下,又说道:“御史台司纠察弹劾之职,责任重如山,可是包括御史大夫在内,整个御史台官员仅仅只有二十五人。哪怕他们一年到头奔波,也不足以巡察全国各州县,有的州县甚至立国至今,都没有御史巡察过,正是因为监督不力、巡察不达、威慑不足,故而使一些地方官失去了为官的初衷,一步错步步错,给朝廷、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我决定扩大御史台规模,增设谒者、司隶二台,合称御史三台:谒者台负责巡察京畿以外诸州县,长官为谒者大夫,秩比正四品,属官暂定别驾二人、从事四十人;司隶台负责巡察京畿诸州县,长官为司隶大夫,秩比正四品,属官暂定别驾二人、从事二十人……日后,可根据现实需要,增减人员。”

权力制约的角度上看,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对于全国官员,都是一种有形的制约、威慑,保证了各级官员在朝廷纲纪、律令、法典范围内正常运行。

尽管御史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当前时代来看,有着统治秩序、净化官场风气、维护百姓利益等作用。

百姓需要这种勇于言事的人,所以即便在权臣当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恶劣政治环境中,仍然有许多御史敢于挺身而出。

而在太平盛世,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谁敢说自己就真的两袖清风、玉洁冰清?

是以,只要他们被御史言官盯上,那就等着倒霉吧!

而今,州有通守监督施政刺史和长史、掌兵司马;县有县丞监督施政县令和主薄、掌兵县尉,若是扩大规模后的御史台巡察到位,又将形成一层更高级别的威慑力。

扩大御史台之举,于国于民有利,且又多了几十个无实权胜过有实权的职位可争,众人自无异议。现在在意的是谒者大夫、司隶大夫由谁由谁的人来当。

“苏公为尚书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可有适宜人选举荐?”杨广向苏威问道。

苏威想了想,说道:“回圣人,臣以为门下左谏议大夫卢楚耿介方直、明晰律令,可担大任。”

杨广眸光闪了闪,若有所思的说道:“卢楚,我倒是有些印象,此人出身范阳卢氏,那封弹劾宇文述的奏疏法理兼备,行文晓畅,苏公‘明晰律令’之评语十分贴切,那就由他担任谒者大夫,在御史台的框架之内,草拟谒者台创立方略。”

定下卢楚,杨广又说道:“相对于巡察京畿之外的谒者台,司隶台任务较轻。但京畿之内,官员甚多,需一名老成之人方可。”

苏威心头大定,拱手道:“圣人,内史侍郎(正四品下)薛道衡性情端方,刚正不阿;为内史侍郎以来不畏权贵、秉公处断,臣以为由其担任司隶大夫,再是合适不过了。”

杨集看了苏威一眼,暗呼一声厉害。

御史台原本是一个独家“生意”,人数虽少,可是谁都怕这些御史,便是苏威、杨素等人也被他们弹得头大如斗,如今一台变成三台,御史台的职权遭到了分割,处于三台相互制约的局面,御史大夫张衡虽然仍旧是三台长官,可如果另外两台的长官不是他的人,那他的权力将会弱了不少。而且三台并立之局,势必有大的人事变动。

卢楚、薛道衡履新之后,对于机构的构成、位置的安排,杨广一定会问两人的意见。

苏威是关中士族的代表,他知道杨广对包括关陇贵族在内的关陇系官员都有几分警惕,心知自己如果推了关陇官员,非但不会成功,反而恶心了杨广,但同时,他又不想“便宜”另外几名不是关陇人的相国,于是便推荐了杨广想要交好的山东系中的卢楚。

当他推荐卢楚的消息传出去,那卢楚在大家眼中,就是苏威的人,至于是不是,都不重要了。而且他将卢楚推上这个重要位置,卢氏能不感激万分?

而后的薛道衡,是他苏威和杨素共同的好友,这一推荐上去,便堵住了杨素的嘴巴,虽然薛道衡不是苏威的人,可私交在那里,日后的相处过程中,至于不像张衡那般“难处”。

“不愧善于琢磨人事的苏威,一举一动尽皆润物细无声。”杨集心头对这位胖相国有了几分警惕。

杨素听了苏威之言,浓眉不禁皱了皱,他在军中威望太大了,许多大将都是他带出来的人,弟弟又是内史令,他未免给自己的家族惹下大祸,故而在文臣这边的任免,几乎没有插手过。不过见到苏威一副筹谋的样子,心头闪过一抹冷笑“设想虽好,只是你如果以为卢氏子弟好拿捏、不提拔他们自己的人,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他见杨广目光望着自己,连忙拱了拱手,说道:“圣人,老臣认同苏相之言,薛道衡官声斐然、长于刑名法术,由其担任司隶大夫适宜。”

杨广点了点头,目光又看向在京的相国杨雄、萧琮、长孙炽等人,众人拱手说道:“臣等附议。”

“此事己定,下面议一议另外一事。”杨广身微笑着看向杨集,说道:“卫王此次剿匪成功,缉捕了豆卢宽、王世郎都犯官,又发现‘刘迦论’的阴谋,使朝廷有了应对之策,诸公以为如何封赏为好?”

正所谓“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以父亲为榜样、以明君自诩的杨广,不可能连这个道理都不知道。只是在杨集这里,却有些赏罚不明了。

倒不是杨广不想赏罚严明,而是这小子起点太高,立下的功劳太多、太大,导致很多功劳都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杨广觉得杨集不在意,但是自己除了是兄长以外,还是皇帝,不能亏待功臣、更不能亏待自己人。

杨集本来是在看热闹,默默的学习,一听杨广又要封赏自己,就起身施礼道:“圣人,我只是做了一名臣子该做的事情,而且豳州军尚未整顿好,岂能因微薄之功而心安理得的接受封赏?”

“卫王不必推辞,先前你再征大湖区成功,朝廷就有赏罚不明之嫌,民间颇有怨言;此番,往小里说,仅仅只是剿灭一支小贼寇,可是往大里说,却是拯救了关中百姓,如此盖世之功,岂能不封?”杨广说完,脸上故作不悦之状:“难道你以为我是赏罚不明的昏君不成?”

如今有十几个重臣在看着,杨集只好拱手道:“臣不敢!”

杨素冷不防的向杨广说道:“圣人,老臣认为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老臣也以为卫王此功大过于再征大湖区,再怎么封赏都不为过。卫王无须自谦过甚。”

这句话,却是让杨集不好拒绝了,只得向杨广说道:“多谢圣人。”

说完,便站在那里。

他倒要是要看看,杨广怎么封赏自己。

一众重臣见状,心道:这才对了,若是你卫王拒功而不受,以不依恋标榜自我,让我和我的子弟怎么办?

杨广见到杨集正用一种古怪的目光看着自己,心知这家伙在看热闹,脸色微微一顿,接着挑了挑眉,似乎在说‘给瞧好了’,然后转过目光,冠冕堂皇的向众臣说道:“越公所言甚是,只是诸公以为当如何封赏赐为宜?”

“圣人,如按军功,可在武散官方面着手。”苏威拱手道:“卫王在武散军方面,现在是正三品冠军大将军,往上只有从二品镇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之上则是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一品骠骑大将军。老臣以为升镇军大将军为佳。”

杨集现在已经是鲲鹏翱翔之相,其势,不可当。况且族侄女苏芸娘是杨集的姨娘,两者之间不是母子、却如同母子一般,苏威在此刻卖杨集一个人情,正是惠而不费慷朝廷之慨。

而且看皇帝之心意,也有加恩重赏之意。

堵也堵不信、不合理,自己又何必做那恶人?

杨素笑了笑:“苏相,这封赏似乎有些轻了吧?先帝时期,卫王便是凉州刺史、凉州大总管,今之凉州牧不是合二为一,至于右卫上将军、冠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是在仁寿宫‘右卫内讧’事件中用命挣来的。”

“而后先在平息汉王乱中立下了大功,接着又再征大湖区,歼灭了慕容卑、突厥十余大军,将我大隋兵锋再一次深入东突厥腹地,可是朝廷除了赏赐一些财物之外,官职方面却没一个得到晋升,如今又立功勋归来,若是仅仅只是在武散官升一级,恐有薄待功臣之嫌。”

在这个问题上,杨素倒不是故意怼苏威,一方面是他很欣赏杨集;另一方面是他和苏威必须在无伤大雅之事上针锋相对才好,而这也是两之间无言的默契。

杨广又开始头疼了,照杨集这种打仗的水平和速度,只怕他回了凉州不久,又要把半死不活的吐谷浑给灭了,最好还是预留一些上升的空间,可如果按照苏威的意见,只升无关紧要的武散官,他自己都过意不去。他沉吟片刻,说道:“两位所言都不无道理。萧尚书,你为兵部尚书,细察军机表理,以为如何封赏为宜?”

萧玚拱手道:“圣人,卫王功劳多为军功,此番军改,又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意见,此后,兵部还需要他的才智、经验,微臣认为可赐卫王检校侍郎之职,褒扬其忠贞骁勇之姿、彰显智勇双全之能,此举传开,必将激励将校建功立业之心。”

其实萧玚心中早有定论,只不过他这个兵部尚书在大殿之内,只是一个小角色,轮不到他主动说话,此时见到杨广询问,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自军改‘立项’以来,兵部的事情就多了几倍,弄得他和段文振心力交瘁,他剑仙闲下来的时候,也谈过杨集,段文振更是说杨集足智多谋、经验老道,若他是兵部官员,他们必将多了一个强大的臂助。方才论功之时,他便产生了把杨集拉来兵部的想法,如果杨集在兵部“挂职”,那他和段文振就能堂堂正正的请教了。

此言一出,不仅正中杨广下怀,也让一众重臣面现思索之色。

杨广面露欣然之色,向萧玚说道:“萧尚书所言,实乃金石之言,我大隋就需要卫王这样的少年俊彦,若军中将军皆如卫王,我大隋必将更加辉煌、强盛!也罢,那便加封卫王为检校兵部侍郎。”

大隋一、三、三品秩只有正从两档,到了四品及其之后,才出现正上、正下、从上、从下,而在职的六部侍郎是正四品上;诸如检校兵部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则是低了两个档次,即是从四品上。

挂着“检校”二字的官员们,实际上没有理事实权,却有出言献策的义务,形同于是后世的顾问;就拿杨集这个刚刚获得的“检校兵部侍郎”来说,平时吃干饭,但兵部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他就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兵部排忧解难。

权力大小的问题姑且不论,就拿名头来说,杨集这个“检校兵部侍郎”蛮唬人的。这是因为杨坚创立五省六部制以后,五省便已经取代了九寺,成为中枢的主流机构;到了杨广改五省六部为三省六部,三省六部的名望更是如日中天,三省六部中的任何一个职务都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杨集有了“检校兵部侍郎”的名头,那么崇拜他的人,必将是一片欢腾,这也算是朝廷给了“功臣”一个交待。

下面的人不太清楚兵部侍郎、检校兵部侍郎的区别,杨集却是知之甚详、心知肚明,情知自己被萧玚这个姐夫兼大舅子抓了壮丁,心头说不出什么滋味,只能当众谢恩!

此外,杨集觉得杨广一定是故意的:他在御史台二台之后,当众议功;一是出现笼络人心权术需要,向大家透露出一个有功必赏的信号;二是向外臣们透露一个信息:御史二台是我杨广扔给外臣的甜头,但是我们老杨家,仍旧是“压轴的重头戏”。

“圣人,册封卫王为检校兵部侍郎之事若是传扬出去,必将是一段千古佳话。”这时候,刑部尚书李圆通笑着说道:“只不过卫王除了带兵有方,还精通刑名之学,凉州在他治理之下,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能否在刑部也挂一个‘检校刑部侍郎’?”

“那不行、我不干。”杨集闻言,顿时脸色大变,挥了挥手道:“我就是一个愣头青,既不懂律法、也不懂刑名学,一切都是州牧府官员的功劳,与我没有半点关系,李尚书可以让人去跟他们交流、沟通,反正别找我就行。”

凉州虽然说方方面面都进展胜利,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而简洁的体系,故而诸多繁重,一旦回去以后,又得忙碌起来,他哪有那么多精力兼任朝廷之职?

右卫上将军、检校兵部侍郎他是推辞不掉了,岂能再领一个更繁重、更麻烦的“检校刑部侍郎”?

若他领了、事事都办了。朝廷还要刑部官员做什么?

吃干饭吗?

“好了!”杨广挥了挥手,打断了想要再说的李圆通,向杨集说道:“卫王,既然你领了检校兵部侍郎之职,当在军改一事尽心尽力。”

“喏!”对于兵部之事,杨集无话可说,也愿意协助兵部清除军中的害群之马。

杨广笑了笑:“我与诸位相国、尚书还有要事再议,就不留你用晚膳了,先回去吧。”

“遵命!”杨集深施一礼,躬身告退。

【隋唐时期,刑部是六部之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部门,实权不如掌礼教和科举的礼部、不如搞工程的工部,它的主要职责是复审大理寺、御史台办的案件。该部官员,除了尚书左右侍郎和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长官(郎中),除了一些维持日常运作的官吏,几乎没什么职事官,办事的职事官多为门下省官员;只有到了需要之时,门下省官员才去刑部报到,然后组建成一个临时性质的‘草头班子’,一旦任务完成,这个班子立即解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