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499章:环环相扣、抹书离间

大隋主沉浮 第499章:环环相扣、抹书离间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9:04 来源:笔趣阁

从走马墙下了城墙,武岩徐徐走在大雪中,遥望彤云密布、大雪纵飞的天空,重重地的吐出了一口白气,从城下等候的亲兵手上接过缰绳,翻身上马,率先走进了大雪之中。

一个浓眉大眼与武岩并辔而行,此人名叫高惠真,乃是武岩的外甥,他低声道:“舅舅,大对卢有何表现?”

武岩抬头看了这个少年一眼,沉声道:“你现在不过是一名亲兵,大对卢岂是你能论短道长的?管你该管的事即可,莫要逾矩乱说。”

高惠真却不以为然,大大咧咧的说道:“舅舅此言差矣,您虽我的上官,却也是我的舅舅。眼下朝局因隋朝大举东进而跌宕不休,动辄会有大战暴发。我作为王族之一,岂能无动于衷?岂能不关注与大王面和心不和的大对卢?若他部署不当、被隋军杀入辽东,我高句丽必将生灵涂炭。您快给我说说,大对卢到底是怎么安排您的?”

面对这个愣头青外甥,武岩有些无可奈何。

他这个外甥并不是游手好闲、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自幼弓马娴熟、机智伶俐,使得武岩颇为喜爱。可是此子性格跳脱、好高骛远,不肯安分守己、潜心向学。

他的父亲治不了他,却又担心任其发展,变得更加桀骜不驯。故而没有将他安插在平壤、汉城等安逸之地,而是交给舅舅武岩加以教导。

此刻见他喋喋不休的询问,武岩遂存了考校心思,说道:“大对卢虽然主张对隋朝用强,但是他目前没有明确表态开战,想来也是顾虑的;想来是因为反战之声遍布朝野,所以他也有些犹豫难决。不过我们也不能事事跟在别人后头,得有自己的主张才行。依你之见,我们在战、和之间,应当如何取舍?”

“那还用说吗?”高惠真浓眉一扬,兴奋的道:“若是有取胜的机会,便站在大对卢这一边;若是没有,那就反对战争好了。”

武岩面无表情的问道:“仔细说说。”

高惠真舔了舔嘴唇,他心高气傲,只不过年纪较小的缘故,不能大事上发表意见,此刻一听舅舅询问,自觉有表现的机会了,愈发兴奋的疾声道:“舅舅,据我所知,隋朝正在往契丹旧地大举移民,这个消息不知是否真实?”

“确有其事。”武岩为了考验外甥,便将自己所知的消息说了:“隋朝最近从南方迁了十多万户贫民北上,分别安置在新设的赤峰、朝阳、黄龙三县,除了这些,还从比较贫瘠的营州迁了两万户去大安县,好像是因为大安县比较冷,而南方人不太适应,故而用耐寒的营州人去。”

“这就是了!”高惠真重重的说道:“主和的官员极力反战的原因之一,就是契丹旧地化成了一片赤野千里的焦土,我国若是进军契丹,隋军也能没有后顾之忧的退走,对隋朝造不成什么危害,顶多就是在废墟之上打一仗,即便我们将之占领,也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但他们并不知晓,隋朝已经迁来了十二万户、五六十万人口,也不知道这些人成了隋军的负担。”

“依我看来,这初来乍到的隋朝百姓离开故土,到了冰天雪地、一无所有的契丹之后,定然是怨声载道,给隋军和四县隋官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和压力。要是我军此时西进,定能给契丹隋军造成致命一击。就算我们不能占领契丹,可这几十万人口,也是不小的财富。”

“此外,我听说粟末靺鞨集结重兵于北夫余城,我们可以扮作靺鞨去打,这样不仅获得实实在在的人口、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杨集,而且还能嫁祸靺鞨,促使隋朝和靺鞨打起来。”

武岩闻言无语。

外甥这个办法的的确确是收益最大的做法,可他头疼的是外甥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一味的好高骛远、剑走边锋,缺乏堂皇之气、缺乏长远的目光,根本就没有考虑什么忠贞、道义、国力、后果、后续等事,这如何能够成事?

最主要的是,他把隋朝、粟末靺鞨想得太傻了,就算他们暂时上当,可毕竟是涉及几十大军、几十万隋朝迁徙之事,人家隋朝只要稍微一查,就知道是谁干的,而后就是大规模的报复。若是如此,高句丽怎么办?

辽东百姓又怎么办?

武岩将自己的顾虑说了一刻,最后耐心的解释道:“逐利行为并没有错,但是‘利’是十分复杂的,这里的复杂指的是各种利益有各种错综复杂的的厉害关系,稍一不慎,就会家破人亡,所以有的利不是能取的。面对这种复杂的争‘利’局势,你要如何权衡利弊得失呢?你必须站稳立场,宁可弃小利而不为,也不能因为一时之利,把自己搭进去。”

高惠真似懂非懂的说道:“舅舅,人在官场,每走一步都是险而又险,即便是大王,亦是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我们这些当臣子的,岂有安稳的时候?而且明明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何不争一争呢?”

武岩暗自摇头,此子固然聪慧、有智慧,但实则不过是一些小聪明罢了,就他目前的心性而言,以后平平无奇、庸碌无为也就罢了,就算搞出事来,也不至于身死家灭,可他这种性子,一旦窃据高位,难免受旁人蛊惑,最终人云亦云、轻重难分。

简而言之,这孩子有能力,只不过在在是大非方面,还欠缺认知、需要多加磨砺才是。

就在他们离开城边,向城内走去的时候,一名青衣短打的汉子忽然冒着大雪从一个角落拐了出来,看到武岩的一瞬间,转身就走。

辽东城是辽东第一大城池,有二十多万人口,此时由于大雪封城,街上行人不多,不过尽管如此,武岩也不会特意在意某个人,若是青衣汉子像其他人那么行走,武岩也不会注意到他,可此人见到他扭头就走,反而惹来了他的注意,当即厉喝一声道:“给我拿下!”

“好贼子,你还往哪儿跑?”高惠真也注意到了此人,一听舅舅这么说,便带着向个人策马追了上去,不到片刻,便追上了此人,他们将此人团团包围,抓到了武岩面前。

武岩打量了此人一会儿,忽然惊讶道:“檀军,你不是随着使臣去了西方了吗?何以在此?”

檀军乃是涓奴部贵族,而乙支文德为首的使节团,在辽东停留过,类似武岩这样这样的高级将官,自然他们乙支文德是去哪儿的,只不过檀军作为副使檀允的亲族、护卫,不仅回了辽东城,而且一见自己就逃,武岩大是奇怪。

檀军面色难看的别过头去,并没有说话。

“问你话呢!”高惠真纵身下马,一刀鞘把檀军打翻在地。

“叮当”一声脆响,一面金牌自檀军怀中跌落出来,檀军脸色一变,伸手想要去抓那块金牌,却被高惠真抢先一步捡起来,递给了武岩。

武岩接过一看,竟是代表檀允官职的金牌,他脸色一变,又见檀军默不作声,下令道:“给我搜身!”

高惠真上前,在檀军身上掏摸了一阵子,从他身上搜到了一块折叠整齐的布料,然后又交给了武岩。

武岩看了,竟是一幅从衣服上撕下的布料,上面是檀允写的血书,说是使节团由于叛徒的出卖,使他们在新开河遭到隋军伏击,将士们纷纷战死,而乙支文德等人已经落入隋军之手,他怀疑叛徒就是渊子游。

看完了血书,武岩不禁倒吸一口气冷气,他看了看被按在地上的檀军,冷冷的问道:“我问你,檀允信上所言当真?”

檀军努力的抬起头来,看了武岩一眼,问道:“武将军,我能相信你吗?你还忠于大王吗?”

“废话!”武岩瞪着他,说道:“我武氏与王族荣辱与共,怎能不忠?让他起来说话。”

“喏!”亲兵们放开了檀军。

檀军站了起来,向武岩低声道:“武将军,我家上位使者之所以让我逃回,是希望他把这血书拿去平壤,让大王明白他们因何而死、让大王留意图谋不轨的渊氏。”

“乙支大使者呢?”武岩问道。

“大使者奋勇争先,希望带着大家突出重围。怎奈隋军对我们我的行军路线了如指掌,早已布下了重兵。”檀军默默垂泪道:“大使者杀了几十名隋军,然寡不敌众,最终战死沙场。我家上位使者自知难以幸免,便在战斗之时写下这份血书,之后让我带回来。他写了信,便带着将士们杀向了另一方,我是装死尸侥幸逃了一劫。现在也不知我家上位使者是死是活。”

武岩倒吸了一口冷气,盯了檀军半晌,问道:“何以见得是大对卢所为?”

对于血书上的内容,武岩其实信了一大半信,这是因为他和乙支文德属于“帝党”,而乙支文德更是全力配合高元“削藩”,设计削弱渊氏的权力,导致渊氏兄弟始终做不到一言九鼎、独霸朝堂。

如今双方早已撕破了脸,渊子游假借隋军之手、除掉最致命最厉害的政敌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檀军一听武岩怀疑,顿时急了,他疾声说道:“武将军,我逃回来的时候,遇到了一队巡哨,要不是他们把我救了,我早就冻死在冰雪里了,我听他们说,他们身上有隋朝卫王杨集的书信,那信是给大对卢的,你可以去给大对卢讨要来看。”

武岩脸上闪过一抹阴翳的神色,如果杨集代表隋朝和高句丽往来,大可派出使节团来访,没必要遮遮掩掩的,而今,却偷偷摸摸的写了信,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他让高惠真把檀军带走,自己调转马头,径直向城上疾驰而去。

门楼之内,渊子游坐在书桉之后观看杨集给他的书信,这是一封足有二十多张信笺的书信,内容引经据典、花团锦簇、文采斐然。

这里杨集和郝瑗故意设下了一个陷阱,他们知道高句丽人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处处模彷中原,而贵族们为了体现出他们的不凡,更是以读汉学、执汉礼、穿汉服为荣,所以故意写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等典故,用勾践等人的成功桉例,来预示渊氏将来会“成功”。

面对这一封冗长的美文,饶是渊子游精通汉学汉史、熟读中原经学,可此刻也有点头疼,但是他为了好生揣摩杨集的用心、读透对方的用意,也只好耐心的逐字逐句的分析。

他承认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美文,但是杨集写信的时候,太不严谨了,一些关要处的字迹,竟是被草草的涂抹过,清晰呈现出来的文字倒是相当有气势,一笔一划如刀削斧凿、大气磅礴,充满了洒脱豪迈的气势,这种前所未见的字体、风格,倒是符合杨集少年得志的身份。

“中原都说见字如人,书法优美、格式工整的信函,往往说明书写者做事严谨、有章法;反之,则说明些人内心浮躁,难以从容处事。而消息上说杨集行事率性、用兵不拘一格,颇有魏晋狂士的风格,从这雄迈的字、从这涂抹的信件上看,果真是个粗犷豪迈、率性而为的性子。”

“比起老谋深算的老将,这样的人好对付得多了。”渊子游默默的想着。

“大对卢!”就在渊子游手执毛笔,打算回信之时,武岩闯了进来,他走到近前,向抬起头来的渊子游行了一礼,故作紧张之色的说道:“末将下城之时,听说杨集写信来了,他是不是向我们宣战了?”

渊子游听了他的解释,恼怒的神色为之一缓,微笑道:“这倒不是,他邀请我去辽水冰面上一叙,以消除两国的误会。”

“能否让末将过目?”渊子游是位高权重的大对卢,实非武岩一个傉萨能够要挟的,便用商量的口吻说道。

渊子游闻言,目光一冷,意味深长的看了武岩一眼。

他知道高元是担心自己据辽东自立、或是献土降隋,于是任命武岩这个心腹之将为建安城傉萨、卡在了咽喉之地;不过渊子游并没有背叛高句丽的想法,而武岩也不是什么谗臣,加上信上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于是便拿起了书信,大方的递了过去,微笑着给了武岩一个台阶下:“武将军来得正好,帮我看看信中是否有阴谋。”

“喏!”武岩上前接过信笺,又见渊子游低头写什么,便退了回来,细细的观看了起来。

这是杨集和郝瑗从檀允那里得知高句丽呈现出“南北对峙”的格局,所想到的抹书离间的办法,而后又听说武岩是高元的人,于是便放了檀军回来,让他先行麻痹武岩。

虽然高元不是马超、渊子游也不是韩遂,但高元和渊子游彼此不信任,一旦武岩给他提供了‘确凿’证据,两人本就十分脆弱君臣关系,势必变得更为严峻,虽然未必能够离间成功,但这种办法又不需要什么成本,所以杨集便玩了这一手。

其实此信在渊子游心中,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这也是他愿意给武岩观看的原因,但武岩听了檀军那番话,又知渊子游的大政敌乙支文德已死,心中便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他一一细读,发现很多关要之处被涂抹了,面色不禁阴沉了下来,目光复杂的看向渊子游。

“武将军,可是看出了什么?”渊子游还不知使节团被隋军一网打尽,见武岩看完了信,一脸古怪的看着自己,便笑着问道。

武岩担心渊子游将自己先行杀掉,暗自吸了一口气,恭恭敬敬的将书信放到书桉上,然后才说道:“大对卢,杨集此人诡计多端,此番约您在辽水冰面上相会,必有阴谋。大对卢乃是我国擎天柱石,末将不赞同大对卢冒险。”

“无妨无妨!”渊子游笑了笑,说道:“我也想会会这个名震天下的卫王,看他究竟是何等人物、有何本事。若是我不去,岂非显得小家子气?”

武岩心中凛然,他此时对于檀军的说法已经全信了,而渊子游这番康慨激昂的话、在他看来,也成了密会。不过他面上却不动声色,很是关心的拱手道:“大对卢,请多加小心。”

“嗯!”渊子游点了点头。

“末将告辞。”武岩一礼而退。

渊子游望着武岩远去的背影,不禁深深的叹息了一声,他和大王高元虽然没有到了形同水火的地步,可也好不到哪儿去了,但愿武岩没有乱进谗言。不过他也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武岩的身上,想了想,挥笔写了一封信,让亲兵送去平壤,让弟弟渊子澄留意此事。

而武岩回到了府上,也给高元写了一封信,让高惠真送去平壤,同时也把檀军杂在了高惠真的队伍之中。

安排好了此事,这才率领亲兵前去建安城坐镇。

————

(求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