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41章:尽管宰,千万不要给我裴矩面子

大隋尚书省六部各辖四司,统合起来便是人们常说的“六部二十四司”了,兵部下辖的四司分别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排在首位的兵部司为兵部主司,其主要职责有二:一是负责天下武官勋爵、品阶、番第和叙阶;二是负责府兵的军籍管理及上番宿卫。

由于兵部司负责天下诸军名簿、器物管理工作,任务繁多复杂,所以兵部司除了兵部郎中、兵部员外郎、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等主要官员之外,下面还有一百五十名不在品级之内的小吏,这也使兵部司官吏数量稳居“六部二十四司”之首。

杨集在安仁殿辞别杨广、杨秀、杨达、杨昭,径自向位于皇城的尚书省兵部兵部司走去,利用杨广给予的手令向兵部郎中要来武将名录,专心筛选跟随东路军北行的武将名单。

虽然杨集是尚书令、检校兵部侍郎,但是在朝廷的制度和规定之内,他也只有初步筛选权和推荐权、却没有最后的决定权,所以他必须按照制度筛选出所需人数的三倍;如此上报兵部、议事堂,才能给兵部、议事堂留出选择余地。

此制也是朝廷为了避免某些人只选自己派系将官而设定,无论哪个部门尽皆如此。如果要用人,必须筛选出所须人数的三倍,之后再让上面机构来一一排除,免得某个派系在某个方面、某个地方一家独大。

但是杨集选出来的候选武将都是关陇贵族子弟,其中又以孤独派、窦派居多,而独孤家和窦家子弟,又被他圈定在重要的位置之上。而元派子弟虽然也有,但不多,也不在重要位置之上;至于元氏子弟,则是一个都没有。

杨集在兵部司膳堂用罢午膳,又重新选择和圈点一番,最终的名单总算是出炉了,他向下首的兵部司令史豆卢铭唤了一声:“豆卢令史!”

豆卢铭是豆卢氏子弟,他正佯作用功,听到杨集召唤,连忙起身上前,行礼道:“卑职在!”

杨集起身将圈圈点点、涂墨处处的名单递给了豆卢铭,嘱咐道:“此乃本王筛选出来武将名单,本王没时间耗在这儿,你誊录清楚,代本王递到兵部总署去!”

“卑职遵命!”豆卢铭赶紧双手接过名单。

杨集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豆卢铭一眼,语气森然的着重强调道:“兹事体大,万勿宣扬出去,否则休怪本王不客气。”

豆卢铭在杨广冰冷目光注视之下,打了一个哆嗦,诚惶诚恐的说道:“卑职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绝不会将此名单宣扬出去,请大王尽管放心。”

历朝历代的政权十分注重机密文件、机密政令的保密性,对于那些胆敢泄露尚未公开政令以及诸般机要的官员,轻则处贬官流放之刑,重则夷三族、诛九族,但是哪怕如此,朝廷政令和机密泄露的事件从来都没有断绝过,只不过没有人无偿的将机密公诸于世,而是分别将消息透露给他所依附权贵、派系;亦或是有偿售卖给有需要的人。

眼下的大隋王朝,亦不例外。

豆卢铭确认杨集离开之后,他用潦草的笔法飞快的抄好了一份,然后袖在手中,快步走到外间的一间耳房里,见到里面除了一名负责研墨递水的小吏,旁边再无他人。他立刻把抄好的名单递给这名小吏,低声嘱咐道:“你马上着人送去元太常,然后请他着人誊录一份递给豆卢府,要快!”

豆卢家属于元派的门阀之一,而这个小吏是元家一个旁系子弟,他改名换姓后,被元派势力安排到兵部司当名不起眼的小吏,以便他们传递消息。这名小吏异常精明,也做了少传递机密的的事儿,闻言没有丝毫废话,他接过名单揣好,立刻便向外面赶去。

豆卢铭长长的吁了口气,这才回到官房之内,开始誊录第二份名单。这一次是豆卢铭准备上交到兵部总署的名单,所以他写得一丝不苟、运笔十分认真。

杨集隐在兵部司大院一个角落,身前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将他挡得严严实实,当他见到那名小吏出了官房,匆匆忙忙的离开,这才悠哉悠哉的返回王府。

刚到正门外下马,门房管事杨奕快步迎来,向杨集行礼道:“大王,裴相国已等您很久了。”

杨集听得为之一愣,裴矩此时不应该在内史省么?何以到了王府?不过稍一沉吟,便大致明白对方的来意,定是为了出征之事而来。

来得正好,自己也正好有事找他。

念及于此,问道:“人呢?”

杨奕答道:“在前殿会客堂。”

“嗯!”杨集点了点头,便快步向玄武殿会客堂走去。

会客堂里,裴矩正捧着一卷手写的《三国演义》,坐在客位上津津有味的阅读,此卷内容尚未“发表”,他所看的内容是第四十五“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越看越觉得精彩,越看眼中越是惊讶。

这时,杨集快步走了进来,向裴矩施礼道:“拜见岳父!”

裴矩微笑还礼,而后又扬了扬手上的书籍,问道:“你都写了这么多,为何没有印制出书?”

“圣人不让!”杨集坐到裴矩对面,苦笑着解释道:“他说大隋朝堂、大隋高层之间的争斗多如牛毛,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而《三国演义》里面的诸多阴谋、阳谋、权谋,经过一个个故事佐证,便跃然于纸上,如果臣子们对这些所谓的‘权谋’有更深体会,定然把这些‘谋’运用到对手身上,朝堂也会因此乱上加乱。”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是后世的一种说法,“老不看三国”的“理由和论调”主要便是杨集说所这些;不过对于后世的大背景、大环境而言,其实是泛泛而谈了,毕竟后世没有那个乱世背景、“老”也没有用谋的资本和条件。

但是这年代不一样,像裴矩这样的“老人”不但多、不但精明能干,而且每个“老人”都有用谋的时代背景、以及用谋的人和物力资本和强大的人脉关系;若是他们学到其中各种“谋”、并运用到各种场合、各种对手身上,这就影响到天下安宁、统治阶层的利益了。所以杨广未免那些老狐狸因为《三国演义》变得更精明、更奸诈,直接不让杨集出版了。不过他本人倒是一直在“催更”。

“圣人的顾虑是对的!”裴矩作为食物链顶端的“老人”之一,对此说法深以为然,同时也明白杨广顾虑所在,不过转念之间,他又向杨集说道:“我很喜欢书上天马行空、大气磅礴的故事,你不出书可以,但是你得给我看。”接着,又立马补充道:“你是知道我的,我根本用不着《三国演义》这种逸书里的阴谋、阳谋、权谋来教。”

“哈哈、哈哈!”杨集忍不住哈哈大笑。

裴矩这话,杨集深信不疑。如果裴矩还要《三国演义》来教,那他还是裴矩吗。

这也是裴矩的最擅长的谈话风格,他在朝廷之内是出名的老好人,他谁都不得罪、谁都能够与他推心置腹,他也同样坦诚相待,这样便使裴矩成为各大政治势力都希望拉拢的人,与他相处,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种做事风格,其实是裴氏被所处地缘所决定出来的政治走向,裴氏位于并州南部,它的地缘位置正好处在河东士族和中原士族、关陇士族、山东士族、关陇贵族四大势力的交汇之处。

据渊源和家风、家学、传统而言,裴氏被划入山东士族之列,区别于以鲜卑血统、风俗为主体的关陇贵族;但是裴氏由于和山东士族隔着巍巍太行山、和中原士族隔着黄河、和关陇两大派同样也隔着黄河,这便使裴氏在地理上、在感情上与各大势力的联系不是那般紧密。

也正是这种地缘位置,使得裴矩为首的河东士族谁都不得罪死,他们既是山东士族的天然盟友、也是关陇士族和关陇贵族的朋友,同时因为族弟裴蕴曾经在南陈为官的缘故,使得河东派与南方士族也是交情极好。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夹在中间的的裴矩不能倾力相助某个派系,因为他若是倾力相助某个派系,则意味着会得罪另一派、或者几派。

裴氏这种因为先天优势、劣势所抉择出来的左右逢源之风,却使裴矩深受杨坚、杨广青睐,在皇帝不宜出面插手臣子纷争之时,便以裴矩担任各大势力冲突时的调剂品和调停者,代表皇帝平衡各方利益、平息各方怒火,以免大家斗得太过厉害,伤了国家根本。

不过杨集觉得裴氏既然进了水师争夺战,只怕以裴矩之智,也很难继续左右逢源下去了。这是因为裴矩还预料不到杨广的疯狂和凶悍之处,以及后续的大动作,现在顶多以为杨广只是出于帝王平衡之道,所以这才将北方水师副都督给了裴仁基。后面的纷争一一爆炸出来,裴矩想成功抽身都难。

“笑归笑,但是这书……”裴矩瞪他—眼,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书是小事,岳父若是喜欢,大可拿去阅读即可。”杨集连忙取了茶壶,先为老泰山斟了一盏茶,又给自己斟上,这才放下茶壶道:“岳父不是奉圣命去申饬裴将军了吗?缘何来了这里?”

“晚上申饬也不迟!”经杨集将话题一引,裴矩也进入了正题,他敛起脸上的笑意,神情变得十分肃然、庄重,向杨集拱手一礼:“仁基能有此职,皆是文会之功,此恩此情,裴氏没齿难忘。”

杨集明白裴矩为是以裴氏家主的身份以示感谢,便坦然的受了一礼,等到裴矩说完,这才云淡风轻的笑着说道:“一家人,岳父就不说两家话了。”

“理是虽如此,但是有些事儿,还是说清楚比较好!”裴矩摇了摇头,郑重的说道:“若仅仅与我这一支有关,我作为淑英之父,坦然受之,可现在不一样……”

双方正式建立联姻关系以后,杨集对于裴氏是给予给予再给予,而处于受惠的对象裴家非但没有任何回报,反而在流言蜚语满天飞的时刻,选择了沉默。

这样的关系,在裴矩看来是很不正常,同时也不会长久。可是裴矩明白归明白;然则当他回到裴家、河东派以后,就不再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了,而是皇帝一般的家主、门派掌门人,深受裴氏和河东士族那些个“小朝廷”里的各大支系、派系掣肘,根本就做不到一言九鼎。

同理,杨集作为卫王系领袖、皇族和寒门的代表之一,他在考虑问题、决定事项之时,必须以自身派系利益为上,假如他在裴氏这边没有得到丝毫回报,其麾下实然不满之极,到那时,杨集也只能像他一样,以己方利益、己方的稳定为重,然后再与裴氏决裂。

杨集之所以没有他这么多的烦心事,裴矩认为主要是卫王系非常“年轻”,加上“年轻”的卫王系仇敌满天下,所以杨集麾下那些出类拔萃、目光长远的年轻智者未免再多一个敌人,这才懒得和短视的裴氏、河东系斤斤计较。

假如卫王系成熟了、稳定了、根基深了,你看他们计不计较?而且以卫王系这帮杀胚的作风来看,搞不好还会裴氏和河东士族来他个新账旧债一起算。

更重要的是裴矩去过凉州很多次,与卫王系那些年轻人都有接触,使他对于卫王系的人才体系、人才的才智深为了解,心知每个人都是潜力无限的名将名臣,每个人都是令人恐怖的“潜力股”。

等他们成为大隋王朝的中流砥柱之时,他和裴蕴早已不在人世,那时的卫王系要是当真“新账旧债一起算”,河东派连个扛大旗的人都没有;而杨集这边,随随便便挑出一人“挂帅”,就能令河东系死无葬身之地。

也正是有着以上这些意识和危机感,自己却又说服不了其他支系和其他门阀,所以裴矩第一时间登门感谢,并挑明双方关系,同时暗示杨集不要对裴氏和河东派心慈手软。

这样对双方都好,而双方的良好的关系也能在共赢中继续合作下去。

此之以后,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拿的回报就应该拿,若是裴氏和河东士族不给,就去争、去逼。

千万不要给我裴矩面子。

杨集虽不知、也体会不了裴矩的远虑,可他却听出“你尽管宰”的意思。

既然如此,那他自然不会和岳父大人客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